一文总结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用药策略“附用药表”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0
手机版

  肝癌一直是我国高发癌种之一,其中首要病因就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据统计,HBV 感染占原发性肝癌病因的比例约为 84%[1]。

  因此,需要尽早治疗以延缓乙型肝炎进展至肝硬化乃至肝癌。那么,目前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是什么?主要治疗药物有哪些?今天一起梳理下。

  01

  乙型肝炎治疗策略:慢性乙型肝炎应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HBV 感染可引发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二者的治疗策略略有不同。对于急性乙型肝炎来说,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主要采取支持与对症治疗[2]。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目标为持续抑制 HBV 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反应,逆转肝纤维化,预防肝硬化、肝衰竭和 HCC[3]。目前对于 CHB 患者的治疗态度更为积极。

  目前,CHB 患者的主要抗病毒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治疗药物包括:可直接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不同靶点的直接抗病毒药物如核苷(酸)类似物(NAs),以及免疫调节剂如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3]等。

  其中,NAs 具有迅速抑制HBV复制、口服方便和安全性良好等特点[4],成为乙肝治疗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药物[5,6]。

  接下来重点分析下 NAs 药物的临床使用办法。

  02

  NAs 类药物应用方案:三种一线推荐药物根据适应证合理使用

  NAs 药物根据结构不同分为两大类:

  ● 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恩替卡韦(ETV)和替比夫定等;

  ●?核苷酸类似物:阿德福韦酯、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和二代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等。

  其中,强效且低耐药的 ETV、TDF、TAF 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3,7-9]。

  下表总结了这三种常用药物的适应证及用法用量[10-12]。

  表 1 一线 NAs?药物的用法用量[10-12]

  

  在初治的时候,选择一线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治疗(ETV、TDF、TAF)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脏炎症,还可以有效减少耐药的发生[3]。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仍然需要关注患者的安全性。

  作为一线抗病毒药物之一的 TAF,有效性与安全性究竟如何?接下来重点分析。

  03

  五年临床研究结果揭晓:TAF?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验证

  在第二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上,TAF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两项 3 期临床研究中国队列的 5 年(240 周)随访数据公布,有效性、安全性再次得到验证[13]。

  该研究共纳入了 334 例 CHB 患者,在随机(2:1)接受 TAF (25 mg,n = 227)或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300 mg,n = 107)双盲治疗三年后,接受 TAF 开放标签治疗至第 8 年。

  研究的有效性终点为治疗 240 周时,两组患者(即 TAF→TAF 组和 TDF→TAF 组)的病毒学抑制率;研究的安全性终点为不良事件(AEs)、各项骨肾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其中骨密度(BMD)的变化采用双能? X 射线吸收测定法(DXA)对髋骨和脊柱进行检测。

  ● 有效性方面:第 240 周时,TAF→TAF 组和 TDF→TAF 组的病毒学抑制率相似(93% vs. 94%;P = 0.857);144 周时,TAF 组获得更高的 ALT 复常率(TAF 组为 87%,TDF 组为 76%,P = 0.021)。也就是说,在由 TDF?治疗转换至开放标签 TAF 治疗 2 年后,ALT 复常率从 76% 提升至 80%(图 1)。

  

  图 1 240 周时,两组患者的病毒抑制以及 ALT 复常情况

  ●?在安全性方面:240 周时,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未出现药物相关死亡情况。

  a.?肾脏安全性方面,在开放标签治疗后,TAF→TAF 组和 TDF→TAF 组均观察到肾小球滤过率(eGFRCG)出现轻微下降(-2.9 vs. -3.3 mL/min;P?= 0.910),提示 5 年维持 TAF 治疗肾功能维持稳定(图 2)。而 TDF 经治患者转为 TAF 治疗后,肾功能得到改善。

  b.?在骨安全性方面,TAF 治疗后髋骨和脊柱的骨密度变化较小。144 周后,接受 TDF 治疗的患者转为 TAF 治疗后 ,髋骨和脊柱骨密度得到改善(图 3)。

  

  图 2 24 0周时,两组患者 eGFRCG 变化情况

  

  图 3 240 周时,两组患者髋骨和脊柱密度变化情况

  另外,越来越多真实世界研究的数据也显示了 TAF 在具有良好疗效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一项中国前瞻性、多中心的真实世界研究[14],纳入了 500 例初治或经治乙型肝炎病毒(HBV)单一感染者,主要研究终点是治疗 144 周时 HBV DNA

  结果显示,初治的 CHB 患者(n = 102)接受 TAF 单药治疗 48 周,病毒学抑制率(HBV DNA < 20 IU/mL)为 80%,ALT 正常率(ALT ≤ 40 U/L)由基线的 25% 上升至 79%。

  经治的 CHB 患者中接受 TAF 单药治疗的患者(n = 134)病毒学抑制率由基线的 74%上升至 89%,ALT 正常率由基线 82% 上升至 84%,在经治接受 TAF + ETV 治疗的 CHB 患者中,病毒学抑制率和 ALT 正常率由基线的 39% 和 80%,上升到 80% 和 92%。

  在基线 eGFR 为 60~90 mL/min/1.73m2?的患者中,经过 48 周 TAF 单药或联合治疗,eGFR 有显著改善(P < 0.01)。

  该研究显示了,TAF 在我国初治和经治患者中的良好的病毒抑制率以及较高的 ALT 复常率,而且改善了患者的骨肾安全性,尤其是对于有轻度肾损害的患者而言,TAF 治疗 48 周后,肾小球功能仍能得到明显改善。

  ●?一项国际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15],纳入了 478 例经治 CHB 患者,其中既往 ETV 治疗的 198 例患者中有 34 例患者为低病毒血症(LLV),既往 TDF 治疗的 137 例患者中 7 例为 LLV,既往其他 NAs 的 123 例患者中 10 例为 LLV。

  结果显示,在换用 TAF 治疗 96 周后,大部分 LLV 患者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HBV DNA< 20 IU/mL),ETV 经治组为 97.1%,TDF 经治组为 71.4%,其他 NAs 经治组为 80%。

  从 ETV 换用 TAF 的患者 eGFR 无明显变化,而从 TDF 或其他 NAs 换用 TAF 且伴有 CKD 的患者在早期(24周)eGFR 有显著改善(24 周 eGFR 较基线变化:TDF 组且 eGFR < 60 mL/min/1.73m2?患者为 3.59 mL/min/1.73m2,其他 NAs 组且 eGFR < 60 mL/min/1.73m2?患者为 2.84 mL/min/1.73m2,P 均小于 0.001)。

  上述研究验证了 TAF 的骨肾安全性,同时提示:对于伴有 LLV 的患者,转换为 TAF 治疗可以作为一个优选方案。

  04

  总结

  慢性乙型肝炎应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3]。NAs 药物因具有可迅速抑制 HBV 复制、口服方便和安全性良好等特点成为主流抗病毒药物[4]。其中强效且低耐药的 ETV、TDF、TAF 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3,7-9]。

  TAF?具有疗效好、骨肾安全性高,且适用人群较广的特点[13-17],临床上应结合患者实际制定治疗方案。

上一篇:10个人做试管有几个能成功怀上龙凤胎?可能不到一人!
下一篇:至今还没阳的天津人,一边害怕自己被感染,另一边更怕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