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位权威专家发声!新加坡全年新冠死亡数曝光!疫情第3年,李显龙预言成真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0
手机版

  

  跟着椰子一起去看新加坡的

  【财富之泉】

  今天,内地多位权威专家发声:

  “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肺炎或重症比例比流感低。”

  “新冠病毒防控回归乙类管理条件渐趋成熟。”

  民间也在讨论纷纷:“阳了怎么办”、“现在要囤药吗”、“在家阳性怎么操作”。

  

  另外,中国香港的病毒专家也发布了一组最新数据:

  没打疫苗、打3针科兴或者3针辉瑞的人,感染新冠后的重症比例分别是多少?

  信息量超大!但种种迹象表明,3年新冠,国内的防疫方向终于在往一个新方向过渡。

  中国公布奥密克戎病例重症情况

  全民热议“阳了怎么办”

  这两日,中国多位权威专家相继发声,对奥密克戎做了一个有关重症率的分析,以及接下来的管控预测。

  椰子总结了一下,主要强调了以下4点。

  (其中不乏有新加坡当局从年初就已公布,本地小伙伴已熟知的信息~)

  1)中国各省市奥密克戎无症加轻症患者的比例,占90%以上

  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表示:

  从临床观察来看,奥密克戎传播性较强,主要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很多人甚至没有高热症状。

  

  从这段时间来看各个省市的报道,无症状加轻型的在90%以上。那么像普通型,就是肺里有影子有肺炎的都不多。

  那么重型危重型实际上大家知道,新冠的重型、危重型指的是要吸氧,要给氧疗,这个比例就更少。

  最近到定点医院去查房会诊,真正的因为新冠导致的需要住院、需要插管上呼吸机的也就三四例。

  2)跟2009年的全球流感相比,奥密克戎重症比例更低

  2009年全球出现流感肺炎的比例也是非常高,而且ICU里住的全是流感,上着呼吸机。

  那么看现在,作为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

  现在的奥密克戎和那会儿我们的流感比,它导致肺炎或者甚至说重症或者危重症的比例比流感还低。

  

  3)奥密克戎比之前的新冠毒株毒性明显减弱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表示:

  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BA.1、BA.2、BA.5系列,包括BF.7、BQ.1和重组体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

  4)新冠防控回归乙类管理条件渐趋成熟

  近3年前开始,新冠在国内就属于甲级防控疾病。据中国官方对疾病严重登记分类及对应的管控措施规定,甲级防控最为严格:

  ①致病力强、病死率高且传染性强的传染病,被归为甲类/乙类甲级的疾病,管控措施一般是采取强制性隔离、疫区封锁等。

  

  ②发病率较高,引起高病死率,但传播能力有限,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归为乙类。

  近期,中国多地取消撒网式核酸,部分地区取消阳性集中隔离或者允许密接居家隔离等方式,就是按照传染病乙级管理进行的。

  ③对于传染强、致病力弱、病死率低的传染病,归为丙类。

  

  根据国内《第一财经》报道,有专家认为:

  “根据现有奥密克戎的病毒特点,回归到乙级管理,允许阳性居家隔离,可将大量的医疗资源从方舱医院中释放出来,回归到正常的诊疗中。在治疗新冠患者方面,也能将精力重点放在脆弱人群。”

  这位专家所说,是在推测国内在当前过渡期后的疾病管控方向。

  着眼现在,中国各大权威专家相继发声后,民间也出现很多讨论。

  网友求问阳了怎么办

  新加坡网友分享经验

  当前管理下,阳性了该怎么做?

  要不要囤药呢?买啥药呢?

  

  网上开始出现各种囤药晒照↓

  

  还有一个非官方指南。↓

  

  有的小伙伴认为提前准备一下,有备无患。大概数量在每种两三盒。↓

  

  但多数小伙伴纠结徘徊在囤与不囤之间。↓

  

  

  

  

  

  还有网友温情提示: 前两年囤的酒精跟干粮吃完了吗?

  

  由于太多网友发问或者已经在行动,专家、官方纷纷给出回应。

  专家张文宏医生认为,最好的预防是不外出闲逛:

  不建议自己去囤积大量的羟基氯喹或氯喹。药不是用来预防新冠肺炎的,最好的预防,还是多喝水、多喝牛奶、多吃鸡蛋、多睡觉、不外出闲逛。

  广州官方则是分类建议↓

  ①可买药物:连花清瘟胶囊、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类感冒药(如泰诺、白加黑等),或是治疗风寒、风热感冒的中成药。

  ② 购买数量:市民可购买少量短期、日常急需备用药物,但没必要长期、大量、非理性囤药。都可适量备一些,但每次购入量不宜过多。

  同时强调,大家理智买药。

  

  广东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特别表示,广东全省5.5万家零售药店的感冒类药品达到每天360万单位盒。

  言下之意即感冒药类库存充足,不用恐慌。

  买不买药,买什么药。

  这些中国小伙伴经历着的,新加坡小伙伴们也不陌生。

  前两年新加坡也经历过多次囤货,比如粮食、抗原检测仪,连花清瘟以及各种排毒茶也曾是大热门。

  

  年初还有本地网友分享自己准备的“新冠居家自疗包”。↓

  网友1:蜂蜜润喉片+维生素C+饮食清淡

  

  网友2:维生素C+维生素E+饮食清淡

  

  网友3:维生素C+白花蛇草水

  

  除了药物以外,基本就是补充维生素,多喝水,饮食清淡等等。

  新加坡217万人感染过新冠。过去两三个月内还有不少人是重复感染,对于本地人来说,中新冠已不新奇,大家都是“过来人”。

  今年因新冠死亡878人

  新加坡死亡率远低全球水平

  有持续关注椰子的小伙伴都了解,前两年,新加坡的防疫措施基本就跟仰卧起坐一样,反复收紧-开放-收紧-开放。

  一直到去年下半年开始,新加坡选择防疫转向,不再收紧。

  到今年4月底开始,更是一步步走向全面解封,过程中还经历了新冠XBB疫情浪潮反扑。

  

  图源:Yahoo

  如果说措施收紧程度,2020年、2021年的管控比起2022年要严格很多。

  那么新冠死亡人数呢?

  根据最新数据,2022年截止到现在,新加坡因新冠死亡人数达878人。今年确诊总数有189万起。

  而2020年、2021年两年累计因新冠死亡总数为828人。截止到2021年底,新加坡确诊总数为27万9405例。

  所以今年的全面放开,造成了新加坡大面积新冠感染,病例暴增6倍多。

  

  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发现经过重重变异之后,如今的新冠变异株致病力已大不如前。

  不是德尔塔那个等级的。

  截止到目前,全球新冠死亡率为1.03%,而新加坡的新冠死亡率为0.08%。

  新冠在新加坡大面积传播,但致死率远远低于世界水平。

  这个结果,跟前两年的措施反复收紧放宽有关。国大传染病学家Dale Fisher分析:

  “当群众免疫力低下,限制措施可以挽救很多生命。”

  “但当这种新疾病感染后症状轻微,且弱势群体患重症的几率很低。我们就得去适应它。”

  两句分析道尽新冠这一场仗,防疫转向的关键真相。

  

  图源:the straits times

  但如何保护弱势群体(如高龄人士,有各种慢性疾病,没打疫苗的人群)成了现在的重中之重。

  新加坡专家建议这部分人:

  ① 继续接种疫苗

  ② 感染后早就医,接受适当治疗

  就在下午,新加坡当局宣布从下周一起,12岁及以上人士可接种辉瑞二价疫苗。

  是的,辉瑞二价,不是莫德纳二价。二价疫苗是现有疫苗的进阶版,针对原始毒株以及变异株研发。

  

  图源:8视界

  而辉瑞二价疫苗也将取代现有的原版辉瑞。

  所以在新加坡,疫苗打完一针又一针,换了一代又一代,足以看出当局到底多重视疫苗接种。

  而它也真的是新加坡挺过疫情的最大底气。

  科兴、辉瑞疫苗接种者

  感染新冠后,死亡率曝光

  病毒学家、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近日提到一组数据。

  没打疫苗、打3针科兴或者3针辉瑞的人,感染新冠后的重症比例分别是多少?

  以香港数据为例,

  1针疫苗都没打,感染新冠死亡率为2.32%;

  打完2针,科兴为0.36%,辉瑞为0.06%;

  混合打2针科兴加1针辉瑞,是0.04%;

  

  3针科兴疫苗,0.14%,很接近流感的死亡率了;

  4针科兴,是0.11%。

  此外,有没有打疫苗对于高龄人群影响更大:

  80岁以上年龄组的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

  没打疫苗,死亡率14.70%。比接种3针科兴疫苗高8.3倍,比接种3针辉瑞疫苗高15倍。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管从减少感染,或者是减少死亡的数据来看,都是打三针比较有效。

  同时强烈建议老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要打第四针。

  

  专家认为,如今的奥密克戎死亡率已经是非常非常低。

  如果是已接种疫苗的人身上,死亡率则更低。在多个群组,80岁以上群组和不计年龄群组,都比季节性流感要低。

  能挺过新冠这个全球大流行危机,除了疫苗普及率高,新加坡的领头羊们功不可没,以及群众配合度也极高。

  新加坡也曾发生过中国如今这种“过渡期”。

  

  当时(2021年10月9日),李显龙总理是这么说的:

  转策略,首先必须调整的是心理。

  “我们必须敬畏病毒,但不能被它吓坏。我们必须尽可能正常地过生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遵守限制措施。有了疫苗,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新冠现在是可治的、不严重的。对98%人口来说,如果我们被感染,完全可以在家康复,就像患了流感在家康复一样。未来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居家康复将是常态。”

上一篇:郑州北京浙江多地倡议市民参与外卖跑腿配送,外卖小哥阳了多少?
下一篇:浙大一院药学专家:“阳”了别怕,这篇用药指南请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