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提醒:要想更快复工复学,就要继续保持距离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0
手机版

  疫情进展

  注意这两点!

  钟南山通过世卫组织发出重要提醒!

  目前,全球的2019冠状病毒病确诊病例已经超过120万例,死亡病例超过6万例,防控形势严峻。中国的疫情防控也进入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关键阶段:尽管我国疫情总体态势向好,但国外疫情的快速蔓延带来的输入性风险增加,另一方面疫情偶发散发或内源性反弹的风险仍然存在。可以说,低风险不等于无风险。

  

  对于大众而言,随着返工复工的进行和学生将陆续复学,大众依然要高度注意个人卫生健康习惯:例如勤洗手、注意呼吸道卫生、物体表面消毒、社交场所保持距离等。本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给大家提醒:不管是在居家、公司或者是公共场所,保持一定的距离非常重要。当前也不要参加群众集会,不要聚餐。

  大家好,我是钟南山。在这里我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向在屏幕中的你进行问候。我想我们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经过了三个月的努力,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所以我们国家是从高危险区域进入到低危险阶段。当然了,低危险不等于没有危险。

  那么这一条是大家特别值得注意的,在有些国家现在疫情还比较严重,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情况,也就是说外来输入进一步在我国产生更多的感染的问题。

  一旦发现有问题就及时地进行检查,确诊以后要很好的隔离。另外一个也要注意自己的防护,自己的保护。主要就是核心的一句话,意思就是说保持距离。

  一个是居家或者是你在工作的环境里头保持距离,不要参加群众的集会,不要聚餐,不要去公众比较多的地方,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预防措施。因为现在病毒主要还是通过飞沫的感染,当然还有密切接触的感染。

  只要我们避免了这两条,我们就能够保持这个疾病不会传染给更多的人。就不会出现第二波甚至第三波。做到了群防群控的“四早”,我们国家就会能够继续保持我们的胜利的果实,使得我们更快的复工复学,能够在正常的环境下继续走下去的话,我们的抗疫一定会取得成功!

  正如钟南山院士所强调的,社交场合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参加集会、不要聚餐是当前我们需要重视的。在互相问候时,应避免包括握手在内的身体接触;当互相问候或聊天时,互相之间保持一米距离。

  

  人际之间的空间距离拉开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理距离也在疏远。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也阻止和叫停一切有关2019冠状病毒病的污名化和歧视行为。

  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所说,“2019冠状病毒病警示我们:我们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紧密相连、多么的相互依赖。

  面对2019冠状病毒病这样的危机,科学和公共卫生工具必不可少,谦逊和宽厚也必不可少。有了团结、谦逊和通力合作,我们就能够,而且一定能够共克时艰。”

  科学家筛出一大批新冠病毒优质中和抗体

  接下来还要做这些事......

  “我们从70个康复期病人血浆里的30万个B细胞中,筛选出300个富集度最高的IgG抗体序列。正在测试根据这些序列生产出的300个抗体蛋白。目前已筛出一大批高结合强度的抗体和多个有出色中和活性的抗体。”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说。

  身为“四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近日受未来论坛之邀在《理解未来》科学讲座上介绍了团队相关科研进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谢晓亮和同事们从农历正月初三就开始寻找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作为后方的科学工作者,一开始我们只是想为抗疫做点什么,当意识到单细胞基因组学也许有可能帮助找到中和抗体时,我们非常兴奋。”他回忆说。

  人们熟知酸碱中和,而中和抗体的作用是当病毒入侵人体时,牢牢结合病毒并改变其功能。包括谢晓亮团队在内,中外多个科研团队都在谋求快速找到并制备高纯度中和抗体,以其作为药物来代替血浆。近期,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团队公布了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实验结果,并表示“中和抗体可能成为有效替代物”。

  为何面对新冠病毒寻求“中和之道”?谢晓亮解释,一方面是氯奎和羟氯奎等小分子药物只是老药新用,药效有限。而血浆疗法虽然奏效,却也存在一定风险,无法大规模使用。另一方面,中和抗体药物曾应用于“阻断”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等侵入。近年来单细胞基因组技术有了发展,包括以前他的哈佛实验室发明的MALBAC及LIANTI等单细胞扩增技术,大幅提高了单细胞分析的通量和精准度,使快速寻找中和抗体成为可能。

  但这项工作依然充满挑战。比如,血浆中抗体种类约有10的7~8次方之多,想直接找到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有如大海捞针;又如,IgM抗体和IgG抗体数量随时间而变化,其中IgG抗体是在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一两周才会出现,且持续三四周后将减少,因而对出院病人的回访有期限要求;再如,以往使用单细胞克隆放大方法耗时长达数月,而现在他们必须与病毒“赛跑”。

  过去两个多月时间里,谢晓亮团队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开展合作,接连取得进展。他们用单细胞转录组实验给康复期病人血液中成千上万的免疫细胞B细胞分型,专注于记忆B细胞;他们用‘磁铁’从血液中分离能与S蛋白或RBD(受体结合域)结合的记忆B细胞,大大提高筛选效率;他们测出抗体的结合强度,对比发现,遴选抗体与病毒S蛋白结合的强度远高于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而学界公认新冠病毒是借助ACE2打开人体防护“开关”;新冠病毒在人Vero E6细胞中和试验的数据更显示,中和抗体在浓度很低(1μg/mL)的情况下就可以有效抑制病毒感染。

  “我们可以快速精准地筛选出大量优质的中和抗体。”谢晓亮透露,正在筹划后续动物实验,之后还将进行临床实验。而这些中和抗体至少有三重应用意义。其一,可以用于新冠肺炎中和抗体治疗,“更安全且针对性强”。其二,可以用于短期预防,“有效期约为三周,经改造可能延长至三个月”。其三,这种方法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做好了技术准备。

  不过,包括北京生命科学院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李文辉在内的科学家们指出,中和抗体等大分子药物与小分子药物相比,固然有给药次数少、安全性高等优势,但其自身也面临挑战,特别是可能出现抗体依赖的病毒感染增强效应(ADE)。

  谢晓亮对此解释说,中和抗体的确有时存在ADE的副作用——抗体结合病毒后再把病毒拉入人体细胞,这当然是要极力避免的。“好消息是ADE还是比较罕见的。”他说,而且可以通过筛选不产生ADE现象的中和抗体来解决这个问题。另一个好消息是,尽管当前还难以明确疫情会否在今年年内反复,但他乐观表示:“如果病毒在10月份再回来,那时我们的中和抗体可能已经研制成功了”。

  “病毒没有国界,抗疫也应如此。”作为在中美两国顶尖学府工作多年的学者,谢晓亮特别强调说。“如果(中和抗体)成药,我们不会命名它为‘中国抗体’,因为它的使用应该是没有国界的。”他说,并呼吁年轻人热爱科学、投身科学。这次疫情印证了科学的重要性,“我们坚信,科学一定可以战胜病毒,使人类免于灾难”。

  武汉血库告急,请为生命接力!

  急!急!急!

  武汉血库告急

  呼吁爱心献血!

  4月5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公民献血领导小组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呼吁18-55周岁,身体健康,无基础性疾病,无新冠肺炎感染史或接触史的市民参与无偿献血,帮助临床患者渡过生命难关。

  无偿献血倡议书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英雄的武汉人民更是挺起了一座城市的脊梁,我们始终坚信,武汉必将通过打赢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而再次被载入史册。武汉已走出最困难的阶段,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仍迫切需要武汉人民团结一致,夺取最后胜利!

  目前,我市非新冠肺炎病患的医疗救治工作正在逐步重回正轨,门诊量、住院量均不断上升,白血病患者、产妇、肿瘤以及各类手术患者急需血液拯救生命。然而,在疫情防控期间,武汉采血量大幅度下降,临床用血面临极大压力,全市血液紧缺、血库告急!

  在此,我们向全市各级党政机关、群团组织、高校、驻汉部队和武警官兵、企事业单位及广大市民倡议:

  疫情无情,人有情。不能让武汉击退了疫情,却面临缺血的困境!我们倡议全市18周岁至55周岁、身体健康、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积极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来。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让我们用爱和热血,为必胜的武汉战“疫”再次贡献力量!

  献血热线:027-83601236,83698875,83637079(转0)

  武汉市人民政府公民献血领导小组

  记者从武汉血液中心了解到,疫情期间因防控需要,市民均在家自我隔离,街头出行人数断崖式下降,但救治临床患者的血液供应一刻不能停。武汉血液中心采取专车接送的方式,定向招募献血者,街头日均参与献血的人数仅30人左右。

  在国家卫健委的统一调度下,2月1日至3月24日,湖南、河南、安徽、江西、陕西、四川、云南等省份供援助武汉血液制品近3万袋,满足了武汉90%的临床需求;援助血小板1422袋,满足了武汉3成的临床需求,而武汉本地爱心市民在疫情期间逆行捐献血小板,满足了临床7成的需求。

  “之后的需求量会远远大于这个数量。”武汉血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有66家医院恢复诊疗工作,非新冠肺炎患者可以正常就医,门诊量、住院量均不断上升,血液需求量逐日增大。

  “武汉交通已经恢复,需要武汉的爱心市民搭把手,帮助临床患者度过生命难关。”目前,医院白血病患者、产妇、肿瘤以及各类手术患者急需血液维持生命。为方便市民献爱心,武汉血液中心特别推出了预约上门服务,居民可通过微信群进行接龙报名,献血车会开进社区、小区,最大限度为爱心市民提供便利。

  目前,武汉已有不少爱心市民和团体加入了无偿献血行列,近一周,武汉血液中心全血采集量日均70人,20000ml左右,接下来医院日均血液需求量预计为每天20万毫升左右,也就是需要每天有800人左右参与无偿献血。

  目前,武汉血液中心捐血屋、中山公园捐血屋、佳丽广场捐血屋、汉口火车站捐血屋、循礼门M+广场捐血车、王家湾地铁捐血屋、中南商业大楼捐血车、汉街地铁站捐血车、泛悦汇捐血屋、光谷世界城捐血屋、北冰洋广场捐血车、武汉血液中心业务楼二楼成分血捐献点、武汉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成分血捐献点已正常运行(具体地址可关注“武汉血液中心官方微信”查询)。

  武汉血液中心特别呼吁,希望广大市民能够踊跃参与献血,共同为临床患者点亮生命希望,为捍卫武汉的血脉助力。

  收快递外包装要消毒吗?张文宏这样建议

  

  外包装是否有传播病毒的机率?

  有没有必要喷一遍稀释酒精?

  在张文宏看来,这种风险非常低,在干燥的环境里病毒存活的时间比较短暂,有时候是几个小时,有时候是一天,一般来说超过一两天就没有了。“你正好碰到被有病毒的人接触过又放回去,病毒还存活的概率微乎其微。”

  张文宏介绍,在上海和武汉都没有这样去做(对外包装进行消毒),疫情都控制得挺好,所以大家都没有对此有担忧。“我个人收快递都是毫不犹豫地拆开,有一个建议就是把外包装拆开后扔掉,就可以解决担忧,处理掉之后洗个手就好了。”

  对于是否需要用酒精去喷外包装?张文宏说,用酒精把外包装全部喷一遍蛮费的,但是非要去喷也没有意见,但作用非常低。

  “如果你做了消毒,获得心里的安慰,那我觉得心理安慰也是重要的。”张文宏说自己不会去做,但是不反对别人去做,多消毒总归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防治新冠肺炎病毒意义不大。

  预防病毒煮大蒜水,吃洋葱有用吗?

  有法国留学生向张文宏提出,预防病毒煮大蒜水,吃洋葱有用吗?有什么办法让自己不得新冠肺炎?

  张文宏指出,完全不需要恐惧。如果整天呆在宿舍里,得新冠肺炎的风险就是零,但是人会傻掉的。“我给大家几种出去的方法,超市必须要去的,每次出去买充足的食物,我觉得大蒜、洋葱比较好,冰箱里放的时间比较长。我觉得洋葱炒鸡蛋这个菜特别好,洋葱维生素比较高。但是洋葱是否能预防流感现在说不清,但是营养均衡很重要,其他的蔬菜同样有价值。”

  

  “什么时候出去?起个大早,没什么人的地方出去,在空旷的地方跑步锻炼身体,人多起来以后就回家。超市选择人少的,用自动付款机付款,不会有很大的问题。这次抗疫之战就是在家“闷”,在家战斗。我们在很短时间内攻克病毒。”

  羟基氯喹有一定效果,但临床证据不足以说这是神药

  留学生提问,新冠疫情在法国爆发后,媒体报道在羟氯喹加上阿奇霉素治疗效果非常好,请问这是攻克新冠肺炎的神药吗?

  张文宏反问道,既然法国都有了神药,那么为何病死率比德国还高?张文宏接着回答,药物有没有疗效,需要很谨慎。在整体的人群当中,从目前数据来看,没有看到非常好的数据。法国采取的样本量很小,证据的等级较低。然而,在医学上,证据非常重要,而且在证据方面,要计算等级。

  张文宏提醒,从临床来看,羟基氯喹有一定效果,但这个效果不足以得出结论——这是一个神药。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法国有了“神药”,就可以为所欲为。“还需要等待临床证据。目前在WHO和中国的推荐意见里,都没有对其进行强烈推荐。”

  共用电梯的你怎么防疫?

  国外很多华人社区感染率极低,因为做到了这几点

  张文宏表示,不论是中国还是法国,都强调“social distancing”,即保持非常足够的社交距离,但这一点在家庭中很难做到,要在家里戴口罩也很难。

  “但是我能教你一个办法。如果你的邻居得新冠了没有告诉你,或者他是一个无症状感染者,共用电梯的你怎么防疫。”张文宏介绍了两个步骤。

  

  01

  出门戴口罩。“我也了解到有些华人在外戴口罩可能会受歧视,那么你就在进入电梯的时候戴一下口罩,出去的时候再摘掉。”张文宏建议道。

  02

  电梯里的按钮不都是安全的。因此,张文宏建议袋子里放几枚牙签或者餐巾纸,用牙签按电梯,用完就包起来扔掉,不用手去接触。

  “不接触任何东西,口罩戴好,再得新冠肺炎的风险是很低的。”张文宏表示,出了门之后,这个手就不能再摸鼻子嘴巴,回家之后立刻把手洗干净,能够做到上述的步骤,那么从邻居那里感染新冠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如果你自己不被感染也就不可能感染家人。

  张文宏也了解到目前国外很多华人社区新冠病毒感染率极低,甚至为零,也是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

  八成居家隔离者不需要去医院,60岁以下病死率极低

  法国华人华侨会主席提问,法国医院只收重症患者,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期间如何治疗?

  张文宏提到,居家隔离时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心理问题,“非常恐惧,感觉得了这个病和世界末日一样。”

  如何打破恐惧?张文宏建议,80%的人是不需要去医院的。

  第一,要有很好的心态。95%的年轻人,即60岁以下的人病死率是极低的,除非有基础疾病;第二,调节睡眠;第三,营养要调整好。

  张文宏强调,有一种情况需要去医院——有明显的肺部损害,即表现为力气不够。“做一点点家务事,就觉得力气不够了。这个信号是很明确的,要立即就诊,接受氧气治疗。”

  不是所有症状都要去检测,全面检测只会挤兑医疗资源

  据张文宏介绍,只出现一些呼吸道的轻症,即使是在中国也是不能全部做检测的,因为所有人做检测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在法国,也要符合有重症的倾向才能做。

  张文宏说,因为轻症的病人无论是得流感还是新冠还是其他病毒性感染,处理都是一致的,如果不够重就待在家里,戴好口罩不要传染给其他人。

  “粥当然可以喝,但主要是多喝牛奶多吃鸡蛋,胃口不好,不想吃也要吃。”张文宏说每一次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开始启动,不给足够的能量,抗疫失败的可能性就很高。“能吃,能拉,能睡,体温真的很高吃一点感冒药,一般轻症病人7到10天可以解决。”

  张文宏表示,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检测,那么有医保的人都会主动去检测,会造成检测医疗资源的挤兑,导致真正需要检测的人无法获得检测,而此前意大利也是因为挤兑医疗资源出现医疗困难。

  坐飞机被气溶胶感染风险极低,要防“隔壁邻居”

  对于“飞机上的空气过滤器很先进,回来时为什么还会有人发生感染”的提问,张文宏回答:“这个其实不太好讲。回国的人员大多数是在落地筛查时筛查出来,或者在隔离的时候出现。大部分人经过30多个小时的飞行,会认为是飞机上感染了,其实未必。病毒接触以后,有个复制过程,这需要时间。所以很难判断是在飞机上还是在其他地方被感染,只不过在落地时被检测出来,这是大概率事件。”

  

  张文宏进一步提出,但是不能排除在飞机上被周围乘客感染,这个风险依然存在。“你问空气过滤器的问题,其实是在问气溶胶的问题。在这里说明,飞机的气溶胶每个小时过一遍,我认为没有感染的风险。”张文宏说,如果飞机的过滤器不够,有气溶胶在机舱里形成,那么感染的就是整个机舱的人,而不是零星几个人。气溶胶在医院里发生过,而在生活当中,遇到气溶胶的概率很低,再加上现在坐飞机,大家防护得很好。在这种情况下,被气溶胶感染的风险极低。“就算在飞机上有感染,可能是被坐在旁边的兄弟感染的,你们两个有摘下口罩、密切交谈的情况。”

  张文宏特别提醒,“大家始终要记住,两个人好得不得了的时候,往往是风险最高的时候,特指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坐飞机的时候,防火、防盗、防隔壁“邻居”。两个人讲话,必须有一个人戴口罩,记住一点,两个人不许同时吃饭,同时吃饭风险极高。”

  出现轻微症状,如何自测是否是新冠肺炎?

  有人提问,近期身边有些同学反应有轻微症状,不知道是普通流感还是新冠肺炎,是否有区分两者的方法?

  张文宏表示,对没有学过医学的人来说,很难区分普通流感与新冠肺炎,即使学过医学的人也区分不了,所有呼吸道疾病感染都有相同的症状,发烧、咳嗽,还有全身酸痛等。

  这种情况下,除非进行核酸检测或者做CT扫描,但去了医院也不一定会给你检测。因为做这个检测需要符合一定标准,在法国是要求有新冠肺炎的一些临床症状。在国内,也并不是给所有人都进行核酸检测。

  张文宏表示,法国、德国等大多数年轻人感染都是通过聚会传染的,疫情爆发后老年人都待在家里了,但年轻人经常在外吃顿饭就是几个小时,社交是这些人感染的主要原因。

  这个病毒是第一次来到人类社会,大家对它都没有抵抗力,不会因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所以接触到都会感染。老年人重症的多,但感染率本身是一样的。现在之所以看到几个重症都是年轻人,是因为只有年轻人还在出去社交,老年人都不出来了。

  特别要注意,吵架天昏地暗的时候,如果不戴口罩,1.5米的距离是不够的,可能5米都不够,需要6米。好好说话的时候,1.5米是够的。美国现在号召大家戴口罩,德国现在倡导医院里戴口罩,因为医院里人群很多。我也希望法国华裔、留学生们也能戴口罩。

  张伯礼:新冠不会和SARS一样戛然而止,一典型症状要注意

  北京时间4月5日19时(东京时间20时),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邀请中医院士张伯礼、日本传染病资深专家大曲贵夫为旅日留学生和侨胞在线解“疫”释疑。

  

  访谈过程中,张伯礼对国内外疫情做出了判断。他介绍,现在的任务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再过3天武汉就将“解封”,武汉会不会出现反弹是最关心的问题。

  武汉市要求加强严控,虽然即将解禁、恢复交通,但是有些措施不能放松,学校开学时间、小区活动都要严格管控。允许活动,但是有范围的,特别是人数过多的聚集是坚决避免的。认识到这一点,措施跟上,我们有信心防治疫情反弹。

  张伯礼表示,现在海外形势严峻,输入型病例越来越多;新发病例中,绝大多数是输入型,风险不可排除,不能掉以轻心。SARS当年是5月份戛然而止,但新冠肺炎不会,印度、印度尼西亚温度很高了,但还在蔓延。因此,疫情不会戛然而止。呼吁大家尊重这一点,严格要求,坚持这些措施做好防护。

  轻型普通型用中医完全能解决问题

  张伯礼表示,疫情跟SARS都是冠状病毒,但是属于不同的变异,主要损害人的肺和免疫系统。中医讲是瘟疫,新冠肺炎是湿毒疫,对人的损害,开始阶段病情温和,给人假象。一周后,病情急转直下,甚至有的来不及救治就死了。由于没有特效药和疫苗,中医药发挥自身特点,辨证论治。新冠肺炎是湿毒,确定处方。

  轻型、普通型患者用中药完全解决问题。俗话说大疫出良药,重大疫情会出一批好药。比如“三药三方”,”三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都是上市的药。

  “紧张于事无补,

  严格隔离两周就会见效”

  张伯礼告诉在日留学生代表,恐慌是可以能理解的,他全程经历了2003年非典,进了红区,参加战斗。“这次也紧张,主要因为不了解,跟之前不一样了。现在心里有了解了,对于新冠疫情不要紧张,紧张于事无补,但是要重视。”

  他介绍,只要是严格的隔离,切断传染源,两周就会见到效果,在国外包括意大利也显出了效果。同时要强调个人防护,保护好自己。少聚会,少去人口密集的地方,电梯、餐馆、影院、尽量不去。还要正确戴口罩、正确洗手。这些措施非常管用。每次从外面回家第一个工作就是洗手,不要抠鼻子、摸眼睛。

  提醒在日华人:

  活动后憋气是病情加重前兆

  张伯礼提醒,中国与日本不一样。在中国,轻型、普通型都收治到了方舱医院,但是日本采用的是居家隔离,应当注意哪种情况该上医院。轻转重一般是在第五、六、七天,这几天非常关键,憋气、心慌、乏力等症状在活动后加重。这种情况是转重的前兆,要及时去就医。

  他同时提到,新冠肺炎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有基础病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风险很高,更容易转成重症。确实有这种规律,高龄人群要注意防护。但是也有一批高龄出院患者。有些年轻患者会不在意,这样可不行。很多年轻患者也有可能导致重症,甚至危及生命。新冠肺炎与年龄没有绝对关系,年轻人也不能大意。新冠肺炎和感冒有很大区别,活动后憋气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

  艺考生们注意!多所高校2020年艺术类专业校考调整方案出炉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高考延期通知。连日来,各大高校相继发布2020年艺术类专业校考的最新通知,对相关专业考试方案进行调整。

  北京电影学院:

  7个专业取消现场考试

  5日,北京电影学院发布公告,对2020年艺术类专业考试方案作出调整。

  

  7个专业取消现场考试 直接使用高考成绩录取

  其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艺术与科技专业、电影学专业、摄影专业、影视技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取消现场考试,直接使用高考文化成绩进行录取。

  11个专业初选采用提交视频方式 高考后现场考试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表演专业、录音艺术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新媒体艺术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漫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戏剧影视表演专业,采用提交视频等非现场方式进行初选,高考后再对初选通过考生组织现场考试。现场考试在高考后两周内进行。

  中央戏剧学院:

  表演等专业将远程考试

  中央戏剧学院公布了2020年本科招生专业考试调整方案。

  

  其中表演专业、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保留校考,初试采用远程考试方式,时间为4月17日9:00至4月21日20:00。其中,表演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复试在高考后两周内完成。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校考仅保留一试远程考试。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也将保留校考,将根据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相关科类联考成绩进行初选并确定复试考生范围。

  此外,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学专业、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戏剧教育专业、艺术管理专业,将取消校考,按高考文化课成绩由高到低录取。

  中国传媒大学:

  4月线上初审 22个专业复试高考后举行

  日前,中国传媒大学也公布了2020年艺术类本科招生考试复试调整方案。

  

  4月初将进行专业初审,初审方式为考生线上提交材料,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评定。通过专业初审的考生,除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外,其余22个招考专业复试均将于高考两周内参加现场考试。

  报考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且初试合格的考生,专业初审即为终审,将以初试成绩以及专业初审成绩为依据,按要求发放合格证,不再组织现场考试。

  上海戏剧学院:

  表演等专业初试采取非现场考核 高考后复试

  上海戏剧学院5日发布2020年本科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调整方案。

  

  戏剧影视文学、戏剧教育、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四个专业将取消校考,调整为在已报名的考生范围内,按照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择优录取。

  表演(戏剧影视)、表演(音乐剧)、戏剧影视导演、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表演(芭蕾舞)、舞蹈表演(中国舞)、舞蹈表演(国标舞)、舞蹈编导八个专业仍保留校考,但初试形式调整为非现场考核方式进行。通过初试的考生,进入复试、三试。复试、三试采取现场考试形式进行,考试时间于高考结束后2周内。

  中央音乐学院:

  乐理考试改为网络方式进行

  中央音乐学院也于5日发布2020年艺术类专业考试调整方案。

  

  中央音乐学院考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线上考试(四月底前完成),第二阶段为现场考试(高考后进行)。

  所有招考方向的乐理考试改为网络考试,考试范围不变。合格者方可进入第二阶段现场考试。

  声乐歌剧系初试一轮采用提交视频的方式进行,一轮合格者,方可进入第二阶段现场考试;乐理及声乐歌剧系初试一轮线上考试时间、办法将另行通知。

  第二阶段各招考方向的考试将在高考后两周内现场进行,考试内容、形式不变,与公布的招生简章一致。

  清华美院:

  设计学类、美术学类以省级统考分初选

  清华美院日前公布艺术类专业考试方案调整公告。

  设计学类、美术学类以省美术学和设计学类统考成绩为依据进行初选,各省设计学类和美术学类分别排队划定省统考成绩初选入围分数线,初选结果将于4月29日前在报名系统内公布,两类专业的专业考试将于高考结束后举行。

  艺术史论专业不组织初选,学校将对已报名考生按照报考条件进行资格审核,审核通过的考生可在高考后填报艺术史论专业志愿。

  暖心时间

  4月5日

  山东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张静静

  突发心脏骤停

  目前,正在全力组织抢救

  张静静于3月21日

  随山东首批医疗队离鄂回鲁

  按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

  其间3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于4月4日下午隔离期满

  拟于5日上午返家休息

  却在当日7时许突发意外

  1月26日,大年初一

  当日凌晨2点半

  作为山东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张静静随队抵达武汉

  随后前往黄冈支援

  援鄂期间,她留下许多“一线手记”

  有一则手记提到,2月5日早晨

  张静静给一位阿姨抽血

  阿姨血管不好找,她找了好一会儿

  突然,她听到阿姨说

  “孩子,别离我太近

  你们从山东老远到我们黄冈来

  我不想把病传给你”

  “顿时,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

  3月21日,支援黄冈的山东医疗队

  圆满完成救治任务

  离开黄冈时,市民们自发夹道送别

  张静静记录下一幕幕感人场景

  “马路两旁、居民楼上挂着无数横幅

  ‘春风十里,只为送你’

  ‘我未谋您面,但是记得您’”

  

  张静静在手记里说

  黄冈市民拿出了最高礼节

  欢送医疗队回家

  “人群中还有咿呀学语的孩童

  由父亲举到头顶

  对我们大声道谢”

  

  有人给张静静送了一篮子煮鸡蛋

  这是当地风俗,只送给最亲的人

  一位小朋友还给她送了画

  她激动地在手记里写道

  “一定再回黄冈这个家里

  感受春暖花开”

  

  可爱的湖北人民

  让张静静无比感动、自豪

  她在手记中坚定表示

  扎根于这个伟大国度

  便无畏一切考验淬炼

  “愿以吾辈之青春

  守护这盛世之中华”

  

  得知张静静突发疾病

  网友们纷纷表达对她的牵挂

  “张静静我们等你!”

  “请快快好起来!”

  张静静

  请一定好起来

  我们都在等你回家!

  出品丨武汉广播电视台科技生活频道

  编辑丨新媒体小组 刘听雨 甘巧雨 汪陈莉

  来源丨生活全报道综合 武汉广播电视台、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新闻社、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科普、北京日报客户端、湖北日报、央视新闻

上一篇:“河南造”新冠肺炎口服药获批,多家上市公司抢搭快车
下一篇:北京二次感染率达20%?专家辟谣 专家:北京未来一两周将迎重症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