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存在重复感染风险,比例在10%以下;越晚感染症状相对较轻,“早阳早踏实”极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0
手机版

  

  文|史东旭

  编辑|卢伊

  “北京的二次感染率达到20%,其原因就是人好了之后要有15天才能产生抗体,很多人放松防护后结果二次中招。”最近,网上流传着很多类似这样的“阳了又阳”的消息。

  尽管有专家表示,感染一次奥密克戎就像打了一针疫苗,短时间内不会再次感染,但仍有不少人也开始担心自己康复后会被二次感染,生怕再重复高烧、全身痛、“宝娟嗓”的感染症状。

  反之,也有人觉得“早阳早轻松”,甚至主动接触阳了的朋友来获得自然免疫,其中不乏一些公众人物。

  

  张靓颖曾在微博分享主动感染的经历,后删除留言道歉

  重复感染究竟会不会发生?一次感染后获得保护的“有效期”有多长?届时症状会不会加重?平时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针对这些公众关注的问题,病毒学家常荣山称,重复感染的风险确实存在,但比例低于10%,前述网传数字并不准确。他建议康复后也要做好防护措施。

  另外,针对“早阳早利索”的误区,常荣山强调,此举极不可取。从目前的毒株变异趋势来看,毒株对人的感染后的症状在减弱,越晚感染,越能为身边老人、孩子等易感人群提供保护。感染人数的激增,也会存在挤兑医疗资源的情况发生。

  主动感染不可取,越晚感染症状相对较轻

  最近几天,在网络上出现一些身边的人都阳了,自己怎么做抗原检测都没有阳,但却时常感觉自己哪哪都不舒服,怀疑自己可能阳了。这一类人,被网友称为“幻阳症”人群。

  有网友开玩笑说,“阳的人是对身体的考验,阴的人是对精神的折磨。”

  或许不愿承受这种精神折磨,也为了不影响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些人开始秉持“早阳晚阳都是阳”的态度,采取主动接近已感染人群的方式,让自己主动感染。其中不乏一些知名歌手、演员。

  对此,病毒学家常荣山表示,这样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感染后也会“牵扯”到身边的老人和孩子。

  考虑到当前感染人数短时间内急剧上升,且冬季才刚刚开始,必然会出现医疗挤兑的情况,此时“早阳”更难获得及时救治,易产生更为严重的“次生灾害”。

  因此,即使大多数人最终都会经历感染,但仍需做好防护,让“阳”的时间尽量晚一些到来。

  “目前未感染人群依旧要保持12月7日政策放开前‘独善其身’的状态,要有每一批次病毒来袭时都能扛住的心态,这样就可以形成‘冰冻堰塞湖效应’,就像被冻住的湖水不能在堰塞湖开坝时‘一泻而下’那样,病毒不会在短时间内传染给脆弱人群。”常荣山建议,虽然越往后免疫逃逸率会越高,但感染后的症状会相对较轻,医疗资源也更为充足。此外,也可以通过锻炼身体、适量补充维生素的方式来增强免疫力。

  常荣山也注意到,目前出现一种抗原检测“污名化”的情况。比如有的人怀疑自己被感染后,马上做检测结果却为阴性,过几天又阳了,加之抗原检测存在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开始有人质疑抗原检测的准确性和效果。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抗原检测都是没有问题的。”他建议,操作过程中,如果第一天测鼻拭子没有结果,第二天时症状开始加重后,可以采咽拭子再测,部分人会有咽拭子先检出阳性的情况。“但并不是说如果测鼻拭子没有阳,症状有了,就必须马上测咽拭子,居家抗原检测最多每天一次,首次测出阳性后,一般要隔3天以上才转阴,多测浪费。”

  另外,目前有人会觉得自己实际上已经感染了,只是因为不做核酸和抗原,自己并不知道。常荣山解释说,这也是一个目前出现的较常见的误区,其实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了,而是目前的感染率并没有那么高,是真的没有被感染。

  而“非必要不核酸”也是有道理的,目前国内流行的奥密克戎亚分支BA.5的各种分支传播率都很强,排队核酸检测必然会增加传播风险,而采用抗原检测的方式则可减少这种聚集传播的风险。

  常荣山称,目前,病毒的变异速度并没有特别快,但病毒免疫逃逸的情况正在发生,也就是接种疫苗不能完全避免感染病毒。而重症患者的减少,也与人体自身的适应性增强有关,感染后的各种不适感都比德尔塔流行期轻了。

  重复感染风险确实存在,比例低于10%

  按照一周“阳康”的恢复时间计算,目前,“第一批”阳了的人已经到了感染尾声,其中有人对会否再次感染心有疑虑。

  但近日,有关专家称感染过一次奥密克戎后,就像打了一针疫苗,一年内再感染的比例非常小的说法被广泛讨论。尽管另有专家认为这一说法虽然通俗,但不严谨,易引发误解,但网上开始出现一种声音,认为阳了之后就不会再阳,便可以正常活动且不用佩戴口罩,可以放松警惕了,甚至有人去主动感染。

  “奥密克戎亚分支BA.2、BA.5流行时,再感染的比例在10%以下。”他解释说,感染后,成人要14-21天之间,抗体才能达到高峰,达峰前,是存在再次被感染的几率的。

  据他介绍,奥密克戎BA.5流行期,以色列的流行病回溯研究发现的再感染率是10%左右,到XBB流行时,再感染率上升到了30%以上,但我国目前未有XBB流行。“多次感染也意味着会有部分第三次感染,这个海外是有发现的,数据差异较大。”

  而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也曾表示,在未来,病毒变异越明显,再感染的风险就越大。

  阳性康复会不会留下后遗症?这同样也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常荣山解释称,一般的后遗症分为几种,较轻的情况就是在不做任何事情的情况下有疲惫的感觉,睡眠不好,呼吸不畅以及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这些情况主要都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随着时间的延长便会好转。

  而随着国内多地感染的人数逐渐增多,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全国各城市感染高峰进度表,其中包括首轮达峰及结束的时间预测。另外也有一些个人通过统计是否阳过的投票数据,来推测所在城市已感染和未感染人群的比例。

  常荣山表示,这样的统计数据并不权威且没有公信力,人们在看了城市到达感染高峰的时间后,会增加焦虑感,另外当亲身感受且实际情况并没有达到感染高峰后,也会给人一种“狼来了”的错误信号。

  

  网传各地首轮达峰及结束预计时间表

  2022年1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财经年会2023上研判今冬疫情形势时表示,今冬疫情会经历12月中旬到1月中旬、1月下旬到2月中旬、2月下旬到3月中旬“一波三峰”,今冬的新冠流行峰整体上会持续三个月左右。

  对老人的致死率或高于流感,建议预防在先

  老人和孩子,依旧是今冬新冠疫情的重点保护对象。

  常荣山提醒,无论是奥密克戎BA.5还是奥密克戎BA.4,对老人都是有伤害的,在老人群体的致死率高于流感。如最近四个月,美国所有死亡中90%都是来自老人,且大多数是没有接种疫苗的老人。统计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对老人的致死率是流感的2-3倍。

  接种疫苗和做好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依旧是降低老人感染率和致死率的最好的方式。

  吴尊友也强调,要防止死亡堤坝“破溃”,重点保护好脆弱人群,家里有老人,有基础性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防护,出现了感染一定要多睡觉、多喝水,病情加重了一定要及时就医。

  临近春节,很多准备返乡回家过年的人也开始担心会对家里老人造成感染风险,目前已有一些偏远地方的老人存在子女不在身边、缺少对症药物的情况,其中农村地区、养老机构的情况尤其值得关注。

  对此,常荣山给出的建议是要“预防在先”,如可以提前为这类人群准备好退烧药等药物。因为身体免疫力的因素,很多老人在没有药的情况下,会出现紧张的情绪,从而引发发烧等情况的发生。“如果给到他们一些药物,就像是定心丸一样。”

  另外,他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为老人们准备一些血氧仪。对于养老院等血氧仪可能出现不足的地方,酒精消毒其表面后,老人们可以共用一个血氧仪,在日常检查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数据不正常的情况,可以及时送医。

  对比感染的大人和孩子相比,孩子的症状没有大人明显,遭罪程度也弱于大人,恢复的时间也更短。

  常荣山解释说,儿童比成人耐受发热,往往发烧到39℃也不会影响他们日常活动,成人则不同。儿童在体温升到38.5度前一般不要急着给他们吃退烧药,发烧有利于体内的免疫细胞清除病毒,所以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发烧之后不要马上吃药,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尽量不用药物干预。吃了退烧药之后,很多时候,反而会延长发烧的时间,出现低烧不退的情况。但每个人的耐热不同,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判断是否要及时服用退烧药。

  另外,很多人担心儿童不及时退烧会“烧坏脑子”,这显然也是一个误区。常荣山称,一般情况下,儿童不会发生高烧两至三天都不退烧的情况。此外,一些家长也担心孩子不及时退烧会出现惊厥的状况,全身抽搐甚至口吐白沫,这种情况比较罕见。实际上,惊厥与遗传体质相关,发烧只是引发的因素之一,惊厥的情况发生后,可以一边降温一边将孩子送到医院抢救。

  常荣山表示,目前国外主要流行的奥密克戎及其进化分支成分主要毒株以XBB、BQ1、BQ1.1为主,目前国内的测序数据还没有发现。

  

  奥密克戎及其进化分支成分主要毒株(受访者供图)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流行株的致病力演化趋势是逐步变弱,但也并不排除出现新的变异株,比如只有致病力增强的独立变异株(传播力、免疫逃逸力不变),即便如此,这种变异株是不会成为像德尔塔这样的全球流行株的。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三者之间有“遗传补偿”机制,“三年来,已经发现的5批全球大流行株中,没有一种是单一的致病力增强的独立变异株,大量新冠测序监控一直在进行,回到德尔塔时期是不可能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凤凰周刊】创作,独家发布在UC浏览器,未经授权,任何平台不得转载。

上一篇:杭州领涨,牡丹江领跌,新房价格环比下跌城市减少
下一篇:意外抗体鉴定及部分相关血型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