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传染·传染的神经病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1
手机版

  你可能知道感冒、腮腺炎、肺结核、肝炎会传染人,精神病本身非细菌、病毒等感染所致,不具有传染性;但你可能还不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其实精神病也能“传染”。

  【“传染”的精神病】

  在临床中能够“传染”的精神障碍分别具有“感应性”和“暗示传播性”两种;还有一种是在急性感染性疾病过程中伴发的精神障碍“感染性精神病”。

  

  【感染性精神病】

  感染性精神病,是指在急性感染性疾病过程中伴发的精神障碍,这主要与病变损害脑组织中的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有关。

  临床引起精神症状的感染性疾病有,严重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肺炎、脑炎、脑膜炎等……传染性疾病由于病原菌毒素导致高热和营养障碍,可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紊乱症状,从而引起精神障碍,这样子,由具备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伴随产生的“精神障碍”就具备了“传染性”。

  【感应性精神病】

  人之间的情绪具有相通性和传染性,一个人的情绪其实很容易影响到自己周围的人。

  

  感应性精神障碍的发生,往往是需要特殊条件的,与患者所处坏境、相互间的关系、性格等密切相关,两人往往在共同生活中有亲密接触,情感联系密切,性格也较为相似,易被影响患病的可能就增加很多。他们只需几天到几周的互动便可发生感应,也有的人经过长期潜移默化后才发生感应。发病时没有什么先兆,因此难以预防。

  通常是一例为原发者,另一例为被感应者,亦称“二联性精神病”;也有报道超过两例患者,一例原发者,另二例或三例为被感应者,称为三联性或四联性精神病。

  原发者和被感应者往往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多为长期相处、密切接触的亲属或挚友,如母女、姐妹或夫妻、师生等。他们相互关怀、体贴,相亲相爱,甚至相依为命,他们不仅有着共同的生活体验和背景,而且还有相同的需要和愿望。原发者多为长辈或年龄较长者,受过良好的教育,智慧程度较高,性格多坚强;被感应者则多处于顺从和依赖的位置,文化程度多偏低,原发者在其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尊严,因而易被感应引起共鸣(同患疾病)。

  当两人有情感交流和身体接触时,往往会有精神上的相互磨擦,原本这种接触方式是正常也无害的,但其中一人要是有精神上的疾病,那么它会慢慢的将影响从有病的一方传染给另一人,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共同精神病”,也称“感应性精神病”。

  案例:某工厂的王工程师今年37岁,工作能干,并有几项发明。但他个性内向、固执、多疑、不好交际。在一次职称评定中没能评上高级职称,而与领导发生冲突。从而渐渐地怀疑别人整他,认为有人用微电子波害他,控制他的思想和行为,经常感到头昏、头痛,工作能力逐渐下降,十分苦恼,整天闭门不出,请假不上班,拒绝与单位领导和同事见面,认为是他们在迫害他。同时买来铜网,认为是他们在迫害他。同时买来铜网,自制成帽子戴在头上才感到舒服。就诊时体格检查无异常,医生诊断为偏执型分裂症。

  其妻杨某,35岁,教师。个性内向,温柔,善良,为人老实,胆怯,夫妻感情融洽,她一向信任尊重丈夫,对丈夫依赖性较强。她也认为是单位的不公正,其丈夫才未能评上高级工程师,所以心情受到压抑。否认丈夫有精神病,并且愿让其丈夫领取病假工资在家里休息以免遭迫害,当其夫购买铜网做帽子来防微电子波侵害时,听信他的“科学解释”后,给予大力支持。不久她也感到头昏,头痛,也认为受到微电子波侵害,从此不上班,终日和丈夫一起呆在家里,同时将垫有铜网的帽子带在头上,并感到头昏,头痛有所减轻。就诊时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上述夫妇先后均有精神病,颇似妻子被丈夫的病传染的。其实,精神病并不是传染病,她患的是感应性精神病。

  1890年著名精神科专家法里哀与拉塞克关于感应性精神病的研究叙述,强调有以下五种特点:

  1.在一般条件下,一个精神健全的第二者不大可能从精神病人“传染”到病态妄想(被感应者往往有一定的人格或心理弱点或缺陷,尤以女性或儿童为多见)。

  2.产生妄想感应现象必须具备一些特定条件:感应者的才智与权感性,必须高于被感应者,感应者与被感应者必须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相处感情浓厚,具备类似的生活内容,兴趣,期望和畏惧;妄想情节必须有较强的逼真性,在现实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推理合乎逻辑。正是这种逼真性与逻辑性才有可能使第二者发生感应现象。被感应者女性较多,绝大多数与感应者有血缘关系,如母女,父子(女),同胞兄弟姐妹等。夫妻虽非血亲,但感情甚至超过血亲,故也属常见。

  3.被感应者的妄想强烈程度一般比感应者轻,在较轻的病例中,被感应者仅由于亲密情感的沟通而发生共鸣,不一定达到病理性妄想的地步。

  4.治疗原则是被感应者与感应者隔离,被感应者有二人或更多人时,也宜彼此隔离。隔离后,被感应者丧失了妄想的继续支持与影响,大多能自行缓解。

  5.少数病例的被感应人数可在三人以上。

  6.该病的首要治疗原则是隔离感应和被感应者,并对被感应者出现的精神症状施以相应的心理治疗,如果妄想不能迅速缓解,则可用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治疗,感应者的治疗按原发病处理。

  芝加哥的法医精神科医生Andrew Segovia Kulik博士在分析感应性精神障碍时说:“精神病患的听觉,视觉都会受到其病情的发作程度影响,一些事情的真实性也会受到质疑。如果你爱上了一位精神病患者,那么很有可能精神病会转移到你身上。”每100人当中,大约有3人在生活中受到精神病的影响,而美国每年大约有10万名年轻人被影响着。在确定精神病之前,人们会有这样的表现:与他人相处表现为不安,精力不集中,工作和学习的表现力下降,缺乏精神等。如果这些现象被忽略,患者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真正的精神病。

  精神病通常伴随着妄想(强烈的信念对别人来说是不理性的,比如相信外部力量控制着你的想法)或者幻觉(比如听到声音或者看到没有的东西)。

  共同精神病比普通的精神病更不寻常;一项关于医学文献的数据库回顾发现,1993年至2005年期间就发现了42例这种病例。

  “被传染的精神病是罕见的,但通常这类情况是发生在感情紧密的两人之间,比如夫妻,配偶,表亲等。”

  心理学与人类助理教授AJ Marsden博士说:“如果一方出现妄想行为,继而为另一方不断的提供妄想内容,那么另一方很有可能会被传染。”心理学家Wyatt Fisher博士说:“精神疾病发生在遗传倾向与环境压力相结合的情况下,当有紧张的突发事件(包括失业,健康问题或经济问题)发生时,如果精神病患者的配偶也存在精神疾病的基因,并且正在经历很大的压力,他们可能会开始分享同样的精神疾病。

  此外,如果精神错乱的人对配偶有很大的影响,那更有可能发生。”

  一个著名的案例:成长在威尔士的吉本斯黑人双胞胎,她们从不与任何人交谈,导致在学校常常被欺负。两姐妹在纵火之后,被送进了一所戒备森严的精神病院,其中一人突然离世,而另一人却慢慢变得正常,能够过着相对平凡正常的生活,和周围的人也能友好的相处。有趣的是,西方国家更多地发生着双重精神病,而日本的数据显示配偶和母子之间共同发病更为常见。纽约市治疗师Kimberly Hershenson说:“最推荐的治疗方法是将次要人员与妄想来源的人分开。如果症状在一到两周内没有消散,很可能需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及心理治疗。”

  精神病并不是一件会自行消失的事情。Fisher博士说:“任何类型的精神病都会造成重大的损害。”他指出,许多患有精神病的人很难保住工作或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如果你的配偶没有精神病,他可能会协助你去治疗,帮你稳定病情。但若彼此都患病,问题就严重了,双方的精神可能会加速瓦解。

  治疗和治愈预防唯一的有效办法是让自己和本身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隔离开。离开不是件坏事。

  还有的是,留意身边有意无意的“灌输者”;不断给外界提供“妄想内容”的家伙;他有可能就是一个神经病,不然肯定另有目的,当然另有目的。你需要自己定夺。我是希望你有一个有足够的理性思考,自由而健康聪慧的灵魂。

  毕竟世界还是很黑暗的。

  而另外的一种“传染的精神病”,具有“暗示传播性”的精神病主要表现为“癔症”。

  

  【癔症】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分离, 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 (突然的自我)。

  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 出现躯体症状 ,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

  发病原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发病机制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所谓原始反应即人类在危机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本能反应。

  包括:1.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暴发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

  2.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

  3.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临床实践发现癔症常常发端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时,而且癔症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某些义务。

  临床表现

  分离症状的主要表现

  1.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不能回忆起重要的个人经历。遗忘内容广泛,一般都是围绕创伤性事件。这一遗忘的表现不能用使用物质、神经系统病变或其他医学问题所致生理结果来解释。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始终不能回忆。

  2.分离性漫游:伴有个体身份的遗忘,表现为突然的、非计划内的旅行。分离性漫游的发生与创伤性或无法抗拒的生活事件有关。

  3.情感暴发:很多见。表现为情感分发泄,时哭时笑,吵闹,对自己的情况以夸张性来表现。发作时意识范围可狭窄。冲动毁物,伤人,自伤和自杀行为。

  4.假性痴呆:给人傻呆幼稚的感觉。

  5.双重和多重人格:表现为忽然间身份改变。比较典型的就是民间说的“鬼怪附体”。

  6.精神病状态:发病时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与分裂症的区别主要在于幻觉和妄想的内容不太固定,多变化,并且很易受暗示。

  7.分离性木僵:精神创伤之后或为创伤体验所触发,出现较深的意识障碍,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定的姿势,仰卧或坐着,没有言语和随意动作,对光线,声音和疼痛刺激没有反应,此时患者肌张力,姿势和呼吸可无明显异常。

  

  转换症状的主要表现

  1.运动障碍:可表现为动作减少,增多或异常运动。瘫痪:可表现单瘫,截瘫或偏瘫,检查不能发现神经系统损害证据;肢体震颤、抽动和肌阵挛;起立不能,步行不能;缄默症、失音症。

  2.痉挛障碍:常于情绪激动或受到暗示时突然发生,缓慢倒地或卧于床上,呼之不应,全身僵直,肢体抖动等,无大小便失禁,大多历时数十分钟。

  3.抽搐大发作:发作前常有明显的心理诱因,抽搐发作无规律性,没有强直及阵挛期,常为腕关节,掌指关节屈曲,指骨间关节伸直,拇指内收,下肢伸直或全身僵硬,呼吸阵发性加快,脸色略潮红,无尿失禁,不咬舌,发作时瞳孔大小正常;角膜反射存在,甚至反而敏感,意识虽似不清,但可受暗示使抽搐暂停,发作后期肢体不松弛,一般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之久。

  4.各种奇特的肌张力紊乱、肌无力、舞蹈样动作,但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改变。

  5.听觉障碍:多表现为突然听力丧失,电测听和听诱发电位检查正常,失声,失语,但没有声带,舌、喉部肌肉麻痹,咳嗽时发音正常,还能轻声耳语。

  5.视觉障碍:可表现为弱视、失明、管视、同心性视野缩小、单眼复视,常突然发生,也可经过治疗突然恢复正常。

  7.感觉障碍:可表现为躯体感觉缺失,过敏或异常,或特殊感觉障碍。感觉缺失范围与神经分布不一致;感觉过敏表现为皮肤局部对触摸过于敏感。

  

  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1.流行性癔症。即癔症的集体发作,多发于共同生活且经历、观念基本相似的集体中。起初有一人发病,周围人目睹受到感应,通过暗示,短期内呈爆发性流行。

  2.赔偿性神经症。在工伤、交通事故或医疗纠纷中,受害者有时会故意显示、保留或夸大症状,如处理不当,这些症状往往可持续很久。有人认为,这属于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

  3.职业性神经症。是一类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运动协调障碍,如舞蹈演员临演时下肢运动不能,教师走上讲台时失音等。

  4.癔症性精神病。在精神刺激后突然起病,主要表现为意识朦胧、漫游症、幼稚与紊乱行为及反复出现的幻想性生活情节,可有片段的幻觉、妄想。自知力不充分,对疾病泰然漠视。此病一般急起急止,病程可持续数周,其间可有短暂间歇期。缓解后无后遗症状,但可再发。

  

  诊断

  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

  2.有下述表现之一者:

  (1)癔症性遗忘;

  (2)癔症性漫游;

  (3)癔症性双重或多重人格;

  (4)癔症性精神病;

  (5)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6)其他癔症形式;

  3.症状妨碍社会功能;

  4.有充分根据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精神病。

  诊断鉴别

  1.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和精神刺激因素的关系非常密切。患者在强烈应激事件后立刻发病,病程短暂,无反复发作史,预后良好。

  2.精神分裂症:分离性障碍的情感爆发和幼稚动作等表现易于急性发作的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相混淆。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变化莫测、忽哭忽笑,与周围环境无相应联系,行为荒诞离奇、愚蠢可笑、不可理解。同时依据病程的纵向观察资料也有助于鉴别。

  3.神经系统疾病:分离转换性障碍如出现感觉异常、运动障碍或抽搐发作时,与神经系统疾病表现相似。但分离转换性障碍无器质性病变基础,神经系统查体不会出现相应阳性体征,辅助检查也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4.诈病:诈病是指毫无病情,为了某种目的而装扮成疾病;或是虽有一定病情,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故意扩大病情的情况。诈病的“症状”发作完全由主观愿望决定、随意控制,目的一旦达到,“症状”就会不治自愈。而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症状一旦发生,是主观意识无法控制的。

  

  疾病治疗

  心理治疗

  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

  心理治疗中,注意以下几点:①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适当的保证,忌讳过多讨论发病原因。②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尽快完成,只需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使医生确信无器质性损害为度。③以消除症状为主。主要采用个别心理治疗、暗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等。

  个别心理治疗:首先详细了解患者的个人发展史、个性特点、社会环境状况、家庭关系、重大生活事件,以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让患者表达、疏泄内心的痛苦、积怨和愤懑。医生要耐心、严肃的听取,稍加诱导,和患者共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协助患者解决心理冲突,重塑和构建自身可识别之“自我身份”。

  暗示治疗是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经典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较高的患者。暗示治疗的包括觉醒时暗示、催眠治疗、诱导疗法等。

  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是行为疗法之一。通过系统脱敏的方法,使那些原能诱使此病的精神因素逐渐失去诱发的作用,从而达到减少甚至预防复发的目的。

  分析性心理治疗:医生可采用精神分析技术或领悟疗法,探寻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引导患者认识到无意识动机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并加以消除。主要适用于分离性遗忘、分离性多重人格、分离性感觉和分离性运动障碍。

  家庭治疗:当患者的家庭关系因疾病受到影响,或治疗需要家庭成员的配合时,可采用此方法,用以改善患者的治疗环境。

  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特效药物,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癔症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脑衰弱、疼痛、失眠等症状和身体不适感。这些症状往往的诱使患者发作的自我暗示基础,使用相应药物控制症状十分必要。药物治疗需针对症状进行合理选择。患者如伴有情绪问题或睡眠问题,可分别采用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及镇静催眠类药物;如果合并精神病性症状,可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药物的剂量应以中、小剂量为宜,疗程也不应过长。

  疾病预后

  癔症的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大多急性发作的患者经过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治疗症状可缓解。

  但慢性患者预后通常不佳,少数患者若病程很长,或经常反复发作,则治疗比较困难。

  具有明显癔症性格特征的患者治疗也较困难,且易复发。

  极个别表现为瘫痪或内脏功能障碍的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病程迁延,可能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能力。

  疾病护理

  护理上加强心理疏导,采用支持心理治疗方法,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生活的热情,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多给予关心、同情、安慰,给予患者生活上必要的帮助,多做细致的思想开导,辅以热情的关怀。随时疏导患者,消除不良情绪。癔症性格表现为情感丰富,富有夸张表演色彩,富于幻想,急躁,任性,易被别人的言语、行为和态度所影响。

  疾病发作时,如果亲属的言语、行为和态度不当,会形成新的不良暗示因素,造成症状加重,给治疗带来困难。

  因而患者服药期间要求亲属应保持镇静,避免过分关注和过分热情,避免惊慌失措,要正确对待该病的发生。

  为改善患者的不愉快情绪,亲属可有意识地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有兴趣的事物或让患者暂时离开当时环境。

  注意到这些问题本身就可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对药物治疗也大有裨益。

  预防

  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类易复发的疾病,及时消除病因,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性质有正确的了解,正视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改善人际关系,对于预防疾病复发有一定帮助。

  如果患者长期住院治疗或在家休养,家属对患者的非适应性行为经常给予迁就或不适当强化,均不利于患者康复。

  1.明确自身之心理界限;

  2.层层设置;

  3.持正念,在正道中行;

  4.若不幸被病毒黏上,仍持正念;不给精神关注,癔症自行枯萎。

  5.“未知”是为未知,是不可参与其中,方可保心;

  6.正念,正行;

  7.多是锻炼训练。

  【群体癔症】

  群体性癔症群体性癔症是指由某种能够导致人的精神紧张的因素在人群中相互影响,从而引起的一种轻微的心理或精神障碍。

  也就是说当某个人出现一定的不良症状的时候,人群中的其他人得到这种心理暗示,于是出现无意识的模仿,从而表现为与此人相似的不适症状。

  

  群体性心因反应(群体性癔症)是一种与刺激、功能丧失或改变有关的群体性精神性反应,没有相应器官结构或功能变化,也称“流行性癔病”。

  临床表现为症状多样性,主观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合,意识一般不丧失,病情变化与精神状态有关,有暗示性和传染性,良性影响下症状好转,恶性环境下症状加重,经对症或安慰治疗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人群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如在学校、教堂、寺院或公共场所,一些人目睹一个人发病,由于对疾病不了解,也跟着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并出现相同症状。

  据不完全统计,群体性癔病多发生偏远农村,那里位置偏僻,人们的文化素质低,迷信思想严重,相信有“鬼、神”存在,加之对医学常识不了解,加重了学生、家长及教师的恐慌,促使了症状迅速播散。

  不过从近年来的报道来看,群体性癔病在城市内的发生也有增多趋势。

  案例:

  1.2000年05月21日,在昨日举行的四川预防接种专家论谈会上,有关负责人通报了“五.一”前后射洪县发生的1280名学生集体就诊事件真相及省公安厅对2名猝死幼儿的刑事鉴定。鉴定结论表明:这宗偶然事件属群体性癔病,两名猝死幼儿系误食“毒鼠强”所致,与注射的流脑苗无关;4月29日,四川省医院,华西附一院、省防疫站等单位的6名专家根据有关部门的指示,火速奔赴射洪县,对发生在该县洋溪镇五显村小419名学生注射流脑疫苗后出现心慌、抽搐、吐白沫等症而群体就诊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就诊学生系群体性癔病(精神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属暂时性精神疾病)。作为此批疫苗的生产厂家--北京天坊生物制品股份公司及时提供了此批疫苗质检合格报告,并证明同批疫苗已在全国五省市应用,而其它地方均无异常。

  2.2001年11月4日,云南省华坪县某中学自九月二十七日发生初中女学生反复“昏倒”的奇怪病例,至十月十八日,已有三十二人患上这种病。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到求援电话后,立即派出精神科专家前往诊治。经诊断:学生所患为“癔病”,所有患者都有心慌、胸闷、头昏和昏厥的症状。由于当地缺少心理疾病治疗的知识,虽经各种治疗手段,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均无任何疗效,而且“癔病”成流行趋势。有的患者曾经十四次昏厥,昏厥时间也在延长。

  3.2009-5-15 ,吉林化纤集团1000多名工人因接触不明气体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呕吐、嘴和手脚发麻、嗓子发干症状,严重的会突然倒地。从4月20日开始就有人因气体中毒到医院接受治疗。吉林环保局局长表示,气体没有超过国家相关规定的标准。:“排除化学物品中毒所致,主要与心因性因素有关”,并声称应做好要做政治思想工作。

  4.2008-07-16,据孟加拉国英文日报《独立报》15日报道,孟西南部地区近日有近百人因患群体癔病而出现抽搐、晕厥等症状。

  报道说,7月2日至5日,孟西南部两个乡有99人先后出现群体癔病的症状,其中95人为在校学生,有70多名患者被送往当地医院,目前大部分已经出院。

  5.2009年03月16日,近日,在尼加拉瓜北部可可河附近的三个土著社区爆发了大规模的集体癔症。共有43人受到癔症的传染,当地人称这种病为“癫狂病”。这在尼加拉瓜并不是首次,早在2003年,其北部城市啦提(Raiti)就曾爆发过一起60人的集体癔症。

  6.2002-05-24,简阳市贾家镇久隆村发生一起打“丧伙”导致44人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其中12名是儿童。中毒者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4岁。经医院抢救,昨日42名中毒者已出院,只有两位老人尚留院观察。当晚贾家镇の委素鸡李强普。。。前往医院看望、慰问中毒村民。经查只是一场“集体癔症”

  7.2004.04.15,15岁的萍萍满面愁容的来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看病,她得了一种怪病,只要同学琳琳“心脏病”发作,她就会跟着表现出“心脏病”发作的状况,班里还有13个同学也表现出同样的状况。经过医生的诊治,原来是这是心理癔病在作怪。

  8.2010-05-13 ,4月23日上午8时许,甘肃省陇西一小学68名学生突然“集体中毒”,大多数学生不同程度出现头晕、四肢无力、腹痛、视力不清等症状。在出现这种症状前,学生们闻到了一股浓烈的农药味。在当地治疗几天后,有11名学生被带到兰州治疗。学校没有集体食堂,学生没有集体喝水,周边334家农户也没有发现违规使用农药情况。最后,甘肃省陇西县卫生系统专家组给出的调查结果是“群体心因性反应”,即群体癔症。

  作为个体来说,面临发生了的群体癔症,只能离开癔症的群体;或者是隔离。

  而你始终在人群之中……在疯癫与现代文明之间徘徊吧。

  

  【儿童癔症】

  儿童癔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易变化,具有高度的暗示性,以个性因素占主导地位,一般临床分为:癔病性情感暴发、意识障碍、感觉和运动障碍、癔病性器官及内脏功能障碍等四种类型,而群体性癔病是一组流行性、发作性轻型的精神障碍,与环境因素密切有关。

  由于儿童心理结构不稳定,心理发育不成熟,从而出现精神、感觉及运动异常。不良的暗示或自我暗示在群体性癔病的发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呕吐、紧张、恐惧、发作性哭闹或精神萎靡不振、四肢乏力、行走困难,手脚麻木等。

  但患者此时意识是清晰的,经暗示后可缓解,恢复正常。患者进行化验及影像学检查,诸如脑脊液、脑电图、头颅CT等,都无明显异常。

  

  1.癔症性情绪障碍

  主要表现为情绪爆发,在遭到精神刺激后突然发生哭喊吵闹、捶胸顿足、撕衣毁物、碰壁撞墙。有人围观时表现更为剧烈,历时数十分钟后可自行缓解,事后部分遗忘。

  2.癔症性遗忘

  表现为受精神刺激后,患者对所经过的一段时间的部分内容遗忘,而那一段经历或那一类事件对病人来说往往是创造性的、令人痛苦的。

  3.癔症性梦游

  患者在白天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出走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有情感意义的地方,外出时能进行基本的自我料理和社会交往,一般历时数小时至数天,开始和结束都是突然的,清醒后对发病经过不能回忆。

  4.癔症性感觉障碍

  精神刺激后,或对一般的声、光刺激难以忍受,或对刺激的感觉性降低或缺失。有的还表现为突然失明、耳聋等。

  

  救治措施

  心理治疗

  1.解释性心理治疗: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种种疑虑,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癔症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引导患者认识病因及病因与治疗的关系,应给予患者尽情疏泄的机会,给予适当的安慰或鼓励。患者本身也应加强自我锻炼,用理智的态度处理所面临的一切,而不要感情用事,用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

  2.暗示治疗:是消除癔症症状,尤其是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方法。在施行暗示治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方面,治疗环境要安静,以消除环境对病人的各种不良影响。一切无关人员均要离开治疗现场,避免由于家属或周围人的惊慌态度,或过分关注而使症状加重,给治疗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医生在认真详细地询问病史以后,在接触病人并做全面检查的过程中,态度应热情沉着、自信,要对治疗充满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信任医生。实践证明,病人对医生信赖的程度往往是决定暗示治疗成败的关键。在言语暗示的同时,应针对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吸入氧气,针刺,给予注射用水或维生素C针剂肌肉注射,静脉推注钙剂及电兴奋治疗。

  3.催眠疗法:利用催眠时大脑生理功能的改变,通过言语,施以暗示,从而达到消除癔症症状的目的。

  药物治疗

  癔症发作时,若病人意识障碍较深,不易接受暗示治疗,可用氯丙嗪或合用盐酸异丙嗪各25~50mg,或安定10~20mg,肌肉注射,使病人深睡,不少病人醒后症状即消失。

  物理治疗

  中药、电针或针刺等治疗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在治疗时如能加以言语暗示,则效果更佳。痉挛发作、朦胧状态、昏睡状态、木僵状态的病人,可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穴位,均用较强刺激或通电加强刺激。对瘫痪、挛缩、呃逆、呕吐等症状,以直流感应电兴奋治疗或针刺治疗。对失音、耳聋症等,也可用电刺激、电兴奋治疗。

  由于癔症往往在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下发病,因而也可用暗示方法消除其发病或减轻症状。

  心理暗示疗法是治疗癔症的主要措施。

  在应用理疗、针灸或药物注射的同时,辅以言语暗示,对病人说明治疗肯定会取得疗效,以促使建立病愈的信念,消除发病症状。

  

  【跳舞瘟疫】

  癔症,常与“发疯”,“鬼上身”等词有关。

  这是一种以转换和解离为主的精神障碍,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导向。

  当重大环境压力、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病个体时则起引起病症。

  

  癔症又名为歇斯底里,起源于希腊语hysteria,直译为子宫游走,在19世纪中叶以前被认为是一种妇科疾病。当时,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性们主要靠妇科医生定期“妙手回春”,后来才有了世上第一根按摩棒。

  病人会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

  有的还会出现一系列生理病症,如痉挛、晕厥、恶心、呕吐、瘙痒等。

  但是,却不能排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其病理基础。

  

  所以,在迷信的过去,很多人并没有把它当做疾病,反而将其看一种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

  而更让人觉得诡异的是,癔症也可以像瘟疫般传播。

  在特定的情况下,可由一个人“发疯”演化成“集体发疯”。

  这也是群体性癔症,几乎每一次事件爆发,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最早引起人们关注的群体性癔症,是在1518年夏天爆发的。

  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斯特拉斯堡(现属法国),突然开始流行一种“跳舞瘟疫”(Dancing plague)。

  最开始,是一位妇女突然在大街上起舞。

  连续跳了四天后,舞蹈行列就增加到了34人,街道开始拥挤。

  一个月的时间内,整个城市就已经有400多人在快乐摇摆了,被堵得水泄不通。

  

  尽管连医生都吓傻了,但他们还是故作镇定地宣布这是一种“血热病”,由发烧引起。

  这些人不眠不休地纵情跳舞,不到筋疲力竭的地步都不会停下脚步。

  没有办法,医生也只能建议这些人继续跳舞。

  等他们一个个跳得双脚鲜血淋漓,累到晕倒才能恢复清醒。

  为了提高“治疗效率”,当时市政府还在街头搭建了舞台,并雇来了专业乐队。

  其中,就有十几人因过度疲劳导致中风或心脏病发作等,最终死亡。

  

  更奇怪的是,这种“舞蹈瘟疫”还不止发生了一次。

  中世纪时期,在同一地区就报道了另外七起跳舞瘟疫的病例。

  但比起无端的集体起舞,在中世纪更加骇人的情景还属巴黎修女集体学猫叫。

  这一切,都始于其中一位修女发出的一声“喵”。

  随后,周围的修女们也像被传染了一样,陆续跟她一起学猫叫。

  

  这些猫叫声是有规律的,所有修女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段内喵喵叫上几个小时。

  

  要知道,猫这种动物与中世纪的教皇,就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猫与恶魔的关系密切,被视为女巫的宠物。

  当时整个欧洲都对猫仇恨至极,后来甚至发展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猫狂欢。

  所以可想而知,修女们集体学猫叫的情形有多瘆人。

  在那个医学不发达的迷信年代,这些修女完全就是被恶魔附了体。

  为了遏制这些修女扰民或造成恐慌,士兵们开始鞭子抽、用拳头打。

  因为只有这样,她们才肯安静下来。

  

  类似的案例,还发生在德国的修道院内。

  一位修女开始撕咬周围的修女,没过多久其他修女也互相撕咬了起来。

  当修女们互咬的消息传开后,这种行为就像“传染病”似的迅速蔓延到了德国各大地区的修道院。

  甚至连荷兰、罗马等地修道院,都未能幸免。

  与“舞蹈瘟疫”类似,这些修女们也是不眠不休地乱咬。

  直到体力透支,她们才会停下来。

  

  别看又集体广场舞,又是一起学猫叫的,但这些都是有详细记载的真实案例。

  据分析,群体性癔症多发于学校、工厂、修道院、军营等纪律严明,环境压力大的地方。

  在中世纪许多修女都是被强迫着进入修道院的,她们开始了一种截然不同生活。

  禁欲、清贫、单一重复的体力劳动等,都是修女们集体学猫叫、互咬爆发的诱因。

  再如1518年舞蹈瘟疫的爆发,也与充满焦虑与恐慌的环境压力脱不了关系。

  当时疾病和饥荒席卷了整个斯特拉斯堡,很多人都只能沿街乞讨过活。

  当然,除了中世纪,群体性癔症的现代例子可没少发生。

  熟悉精灵宝可梦历史的朋友,必然会知道传说中的“3D龙眩晕事件”。

  

  1997年12月,大概12000名日本学生就经历了一次群体性癔症。

  而这次集体发病的元凶,竟是一集《精灵宝可梦》。

  这也成为动画界史无前例的轰动新闻,使任天堂股票大跌,甚至让精灵宝可梦动画一度停播。

  

  16日18点30分,日本观众正在收看热播的动画《精灵宝可梦》第38集“电脑战士3D龙”。

  然而,大约在18点50分出现了大量高亮、闪烁的特效画面。

  随后便陆续有孩子出现症状,从呼吸急促、恶心到痉挛、出现幻觉等。

  半个小时内,就有超过600名青少年被送往医院救治。

  其中昏迷者208人,重度昏迷者3人,大部分都是中小学生。

  

  其中一个被认为引起光敏性癫痫的画面

  当时,这些孩子都被诊断为“光敏感性癫痫症”,病因是动画中的光影效果。

  但这,并未能将事情解释得通。

  首先,类似的闪烁画面,早过去20年间的动画里就已屡见不鲜。

  这是一种叫paka-paka的动画制作手法。

  简单来说,就是让不同颜色的光线交替重复出现,以制造情节的紧张感。

  再者,光敏感性癫痫症是极其罕见的,发病率估计为0.02%。

  这无法解释当时竟有超过7%的观众受影响,连医生都不敢相信。

  不过,这其中倒是有不少集体癔症的特征。

  当事件被媒体大肆报道后,几乎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第二天即有第二波儿童病倒了,接着是第三波、第四波...

  最后,出现类似不适症状的日本学生在第五天就已接近12000人。

  

  此外(如上图↑↑↑↑),与癫痫的发作症状相比,这次3D龙眩晕事件出现的症状相对癫痫还要丰富得多。这些病症,反而与群体性癔症更接近,而非癫痫发作。

  虽然还是很难解释第一批孩子是如何被影响的,毕竟大家都是独自在家观影。

  但目前的研究仍倾向于认为,这是一起大规模的群体性癔症。

  

  在历史上,有关群体性癔症的记录就未曾断过。

  明明食物没有任何问题,但在学校内却发生了集体的“食物中毒”;

  从未发现有毒昆虫,然而人们却集体出现被“毒虫”咬过的症状;

  只是迄今为止,研究该现象的医生、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都未能拿出针对这种“传染性”的明确解释。

  

  但这,并不意味所有的症状都是患者幻想出来的,更不是装病。

  通过现代神经影像技术,癔症患者的大脑确实存在着异常活动。

  这些都是故意装病的患者所不具备的。

  他们是真实地出现了一系列症状,例如头痛、恶心、晕厥等,但病症源头却始终排查不出。

  所以说,癔症是一种典型的心因性疾病(俗称“心病”)。

  

  这有些类似于安慰剂效应。

  明明药是假的,但当人们坚信药物的疗效时,假药也能改善疾病的症状。

  而群体性癔症,则是反过来的安慰剂效应。给予了自己过多的“暗示”;或者是接受到了过多的非正常“暗示”——人终究是脆弱的、混乱的。

  同样的,当大众坚信某种神秘力量或危害等存在时,他们生理上也可能会出现病症。

  

  既然群体性癔症有“传染性”,那么每一个人对群体性癔症的免疫能力可能也有所不同。

  根据以往纪录看来,女性与青少年往往是群体性癔症的主要受害者。

  但这也并不代表着有人能对癔症完全免疫。

  在强大的环境压迫下,任何人群都可能被群体性癔症侵蚀。

  

  气功热也是一场群体性癔症

  

  而群体性癔症,也确实带有浓烈的文化色彩。

  当处于一个大文化背景下,谁都可能在劫难逃。

  在20世纪以前,报道的群体性癔症大多与长期的宗教压迫、过于严明的工作纪律等环境有关。

  病人们也偏向于出现抽搐、痉挛、颤抖、瘫痪和大笑等运动性症状。

  这也叫运动性癔症,与当时更迷信的环境有关,例如宗教仪式盛行等。

  而20世纪至今,群体性癔症则往另一个方向发展。

  例如,整个20世纪中,运动性癔症只在学校爆发过4次,而焦虑性癔症则要常见的多。

  病人更多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晕厥、瘙痒等症状。

  而现代的群体性癔症的触发条件多为,闻到某种古怪的味道,或目睹某人呕吐等。

  

  这被认为与担忧环境污染有关,受频发的化学污染、食物中毒、或恐怖分子的生化武器攻击等的耳濡目染。

  例如,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就首次对以色列发动导弹攻击。

  尽管没有根据,但当时人们普遍担心其中会含有化学武器。

  于是,被袭击地点附近,就约有40%的平民报告呼吸问题。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缩阳症”了。

  所谓“缩阳“,指的是以阴茎、睾丸和阴囊突然内缩入腹的疾病。

  早在2000年前,《黄帝内经》就对此有所记载,阳具“缩入腹者,不治”。

  

  周星驰电影《鹿鼎记》中,鳌拜会“缩阳神功”

  但在解剖学上,男生的阴茎是连在骨盆上的,根本不可能缩入腹中(隐睾症是另一回事)。

  所以他们的阴茎并非真的缩回体内,缩阳其实是一种癔症。

  患者会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工具有一种“消失感”、“抽动感”,并伴随着痉挛、抽搐等症状。

  因畏惧“缩尽而亡”,病人们会紧紧地抓住阴茎和阴囊不放。

  有的甚至会使钳子、红绳、鱼钩等使劲将下体往体外拽。

  所以,“缩”倒没“缩死”过人,拽残的却不少。

  

  缩阳症,就是一种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癔症。

  它起源于中国,多发于中国广东、海南、江苏,以及东南亚等地,与当地特殊的性信仰有关。

  传统观点认为精液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如“一精十血”、“手淫或梦遗会导致损坏男人精气”等。

  这也给男性带来了不少的心理压力。

  虽然,“缩阳症”也会发生在女性身上,但受害者绝大多数还是男性,一反癔症多发于女性的特征。

  

  ↑↑↑↑↑上为百度戒色吧宣传语,戒色吧能够如此壮大,与中国独特的性信仰脱不了关系

  而作为癔症的一种,缩阳症可能单个出现,也可能集体大爆发。

  在过去中国海南岛等地区,基本上每十年就有一次大的流行。

  1984年8月起,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一带,就陆续有人发现自己的阳具一缩再缩。

  他们开始扎堆上医院就诊,有的则敲锣打鼓寻求民间偏方自救。

  此后,病情依次向南及东南方传播,先后波及16个县市,此起彼伏闹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根据当年的调查显示,这次大流行前后历时接近一年,患者超过3000人。

  看来这个海岛当年其实看起来还很原始,蒙昧,有点令你匪夷所思;但现在是2021年了,这是一个自由贸易岛,世界的岛。别有一番风味。

  但终究是人在人群之中,人潮涌动;如果你不由自主了心生了甜蜜的境界,“踏上了青云”甚至随波逐流,把自己全然交付给外界,无论是蒙昧还是开放,这个由此产生的后果你要自作自负;如果你看了山和云,淌过水和路有了思考和判定,对事情做了你自己的决定,或者有了新的决定,后果也是你自己要自作自负,负上全责。

  

  回到题中,那么,后来这种病是怎么逐渐消失的?

  当时,还是当地政府请来了专家、媒体宣讲了大量科普知识,这次大流行才从根本上得到了控制。

  集体癔症的预防得当很重要。

  缓解压力,降低未知带来的焦虑,是预防的核心。

  而更需要警惕的是,现在已经进入了5G时代,群体性癔症不再局限于固定场所。

  “精神”可以通过更多的形式传播,包括了“好的”和“不好的”。

  未来癔症会以什么新方式出现?这也是我们难以预测的事情。

  但无论如何,该症求知能解。

  

  【营啸事故】

  在古代乃至近代军队中,有时候会发生“营啸”,俗称炸营。

  指的是过于紧张的军队因夜惊发生了完全丧失理智的行为,这是和监啸类似的可怕现象。

  

  在古代,由于监狱压抑,刑罚严苛,往往在深夜或凌晨突然爆发出犯人的尖叫,继而大量犯人发狂,互相撕打殴斗,甚至于互相咬噬,种种恐怖的疯狂都爆发出来,而且监啸之后,犯人往往大量死亡,发生这种情况,狱吏是不敢镇压的,认为是狱神发怒或者太岁临门。

  中国古代军营之中营规森严,是地道的肃杀之地。中国传统的军规有所谓“十七条五十四斩”,所以当兵的都是提心吊胆过日子,经年累月下来精神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处于随时爆发的状态。

  另一方面传统军队中非常黑暗,军官肆意欺压士兵,老兵结伙欺压新兵,军人中拉帮结派明争暗斗,矛盾年复一年积压下来,全靠军纪镇压着。

  特别是处于交战状态中的军营里,上至统帅下到士兵每一个人的神经都高度紧张。

  凶残的敌人与严酷的上级,梦中那遥远的家乡与近在咫尺的血腥厮杀,连日来生死未卜的激战,熟悉的面孔一个个地消失,高压军纪下长时间积累的压抑,这一切,都有可能随着睡梦中某个人的一声惊啸在刹那间喷薄而出,造成灾难性的连锁反应,惊恐的情绪与失控的状态迅速传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一发不可遏制。

  因此,在某个寂静漆黑的夜,一个士兵或者囚犯因噩梦而喊叫时,往往会引发其他人的连锁反应,使得整个群体陷入歇斯底里的状态,甚至自相残杀,后果往往十分严重。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记载营啸的是在东汉对西羌的战争中,记载于《通鉴纪事本末》,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用更加严酷的军纪来处理。直到太平天国,仍有严格制裁营啸始作俑者的法律。

  近现代历史上,中国军队最著名的营啸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胜败将定之际,孙元良率领16兵团发生营啸,可以考证的是,这是世界军事史上万人大规模“营啸”的最后一次。根据经历人的说明,孙的部队撤退到萧县不假,但遭到了解放军部队的夜袭。以夜袭而论,歼灭一个团,一个旅有可能,一个兵团基本是不可能的,而且解放军后来的文献也证明当时和孙军交战的数量极少。可是孙军的状况非常不正常。当时他们突围出来,经过一夜狂奔,凌晨时认为已经远离了战场,于是数万人几乎同时倒下酣睡,外围部队连岗哨都没有放出。拂晓,解放军少数部队突然发动夜袭,突围成功。孙兵团官兵被围多日之强烈紧张后骤然放松,又突然被袭击,神经顿时崩溃,于是全军惊叫而起,甚至自相残杀,激烈混战起来,于是几万人的大军就此溃散无法收拾……

  现代军队很少发生营啸了。其一是基层士兵的地位有所提升,部队里有心理辅导医生和政委;其二就是现代战争不在应用人海战术了,大规模集结扎营的次数很少了,很少发生营啸。但很少不代表没有,因为我们也看到过一些新闻当中写道,一些饱受欺凌的士兵在夜半醒来,开枪射杀仇人以及无辜战友,这就是规模较小的营啸。热武器时代交战距离大大增加,很多营啸可能双方都无法获知,2003年伊拉克巴格达的很多军队不翼而飞,除了被美军收买以外,发生营啸的可能也并不是没有。

  Fine.

上一篇:@济南人,你的家庭医生已上线!还有这些居家防疫知识点要收藏
下一篇:连花清瘟卖断货,以岭药业急聘短期工,背后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