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省连夜官宣,我得了新冠,全网刷屏那些感染者,后来都怎样了?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1
手机版

  

  作者|芝葭

  来源|志愿云(ID:zhiyuanyun)

  随着各地陆续宣布优化防控措施,我们都明白拐点已然来了。

  最近新华社也发文称:抗疫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走过。

  

  但是有句话叫:“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出现新的问题。”

  现在各大城市都大大放松了管控的力度,也意味着感染的风险可能会增大。

  连胡锡进都说,做好了一个月之内感染的准备。

  

  所以大家在欢呼雀跃之余,也有一些新的担忧:

  感染新冠后有多严重,什么样的人会患重症?康复后留下会后遗症吗,后遗症有哪些?康复者还会被歧视吗?

  看了这些“我得了新冠”的自述之后,也许大家能得到一个答案。

  01感染新冠后会怎样?

  大家都知道奥密克戎致病力明显减弱,那感染新冠后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据北京青年报【北青深一度】报道,今年4月份,29岁的王旗一家全都“中招”。

  王旗一家是典型的老弱病孕齐全。

  父亲有“三高”,确诊前一个月刚做了心梗手术。

  母亲有低血糖,免疫力差。

  妻子是孕妇,就连最年轻力壮的王旗本人也有220斤。

  头前两天,王旗与父亲先后出现了发热、头疼、嗓子不舒服的症状。

  第三天,王旗与父亲的体温恢复正常,主要治疗方式只是喝热水。

  后来他们被送到方舱,因为没有症状,就喝水、休息,等着自愈。

  没几天安然痊愈出院。

  

  母亲一开始没有症状,去方舱后开始发热、咳嗽。

  医生给配了中药天天喝,很快就痊愈并一切正常。

  妻子在感染后,出现了腰酸背疼和低烧的情况。

  因为怀孕她不能吃药,只能喝姜茶。

  发热一天后,妻子也退烧了,只是身体比较虚,容易淌虚汗。

  大宝最开始高烧大概38.5℃-39℃之间,并伴有咳嗽。

  因为高烧不退被送去了,第二天孩子体温下降到37°。

  大宝退烧后嗜睡和食欲不振,王旗很担心。

  但医生说这是在和病毒对抗,无需太过担心。

  从王旗的自述来看,这次全家感染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以前他天天担心自己阳了,真确诊了反而像是心里的千斤顶终于放下了,并不特别害怕。

  

  有专家总结了一份普通中青年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从发病第1天到第7天核酸转阴的“症状分析”。

  可以看出是以上呼吸道的症状为主。

  轻症基本都能在7到10天痊愈。

  而接种过新冠疫苗并完成加强免疫的人群,还有儿童的病程会更短、病情也更轻。

  

  34岁的单晖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他感染之后开始发烧、头晕、全身酸痛、乏力,连站着的力气都没有,一整晚头都很痛。

  第二、三天还出现了咳嗽、咽喉肿痛和拉肚子的症状。

  单晖说自己原来一点不害怕感染,但是出现症状后,疼到感觉自己随时会被鬼门关拉走。

  在方舱待了7天之后,他转阴出院。

  可见每个人的感染症状虽然大同小异,但是个体承受能力和病情的轻重是有差异的。

  02重症的几率有多大?

  就算是中青年身强体壮能扛过,那患有基础病的人和老人,他们患重症的几率不是更高吗?

  据经济观察网报道,一名45岁的男子在2020年确诊了淋巴癌,之后做了12次化疗。

  因为身体原因,他没有接种新冠疫苗。

  今年10月,他与家人都感染了新冠病毒,出现的症状差不多:

  38°左右的高烧、浑身肌肉痛、退烧后有咳嗽,不太强烈。

  大概7到10天,家人各自转阴。

  他并没有因为患病而病症加重。

  

  据新京报记者报道,一对87岁的夫妇在今年4月患上了新冠。

  老太太患有肺部支气管炎,老先生有心脏早搏,两人都有高血压,常年吃药控制。

  确诊之后,两人先是发烧,老太太38.5°,老先生不到38°。

  两人被转到单间式的公寓方舱,一日三餐正常吃,每天无其他治疗。

  老太太从出现症状到转阴出方舱花了大概20天,老先生时间短一点。

  痊愈之后过去半年,老两口身体依然硬朗。

  每天早上7点半起床吃早饭、聊聊天,然后牵着手下楼遛弯,和得病前没什么两样。

  

  另一个能作为参考数据的,是本轮广州疫情:

  感染者超16万,而重症仅4例,没有死亡病例。

  从这段时间国内各个省市的报道来看,无症状加轻型在90%以上。

  普通型(出现肺炎症状)已经不多,重症(需要高流量氧疗或接受无创、有创通气)的比例更小。

  重症率比2009年流感导致的还要低。

  

  而真正奥密克戎导致老年人病情加重的情况很少见。

  基本都是由于自身基础疾病导致病情加重,才需要到医院治疗。

  经过治疗也很快就恢复了。

  前面所举的例子,他们的症状和情况不能代表所有人,但也能作为真实的样本作为参考。

  可见患有基础病的人和老人并不一定都会得重症,大家不要盲目恐慌。

  03

  “新冠后遗症”

  “我担心的不是新冠致死,而是新冠后遗症。”

  这句话是很多人的心声,死了一了百了,后遗症可是一辈子的事。

  到底感染后有多少人会有后遗症呢?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新冠后遗症”。

  前文提到的王旗,在出舱的时候发现家里有死老鼠的异味。

  他能闻到味道,但父亲闻不到。

  家人的味觉都有所退化,以前很能吃辣,现在吃饭却觉得很淡。

  这种症状他一周就缓了,而父亲则持续了一个月才缓解。

  单晖在出了方舱后,又去了隔离酒店,一直咳嗽、上火,喉咙发红发炎,直到一个月才好转。

  在隔离的那些日子里,他说自己刷手机、刷短视频到头昏眼花,体力精神都不太好了。

  以前一分钟能做60个俯卧撑,隔离那段时间只能做一半了。

  

  这些味觉、嗅觉的短暂消失,还有身体乏力等表现都被大家称为“新冠后遗症”。

  但只要不是重症、危重症病人,这些症状基本在三个月左右就会不同程度的缓解。

  重症患者回家后能积极康复锻炼,后遗症也很容易缓解。

  在医学上的定义,后遗症是指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

  所以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像球星C罗、梅西、内马尔等,曾都感染过新冠,但并不影响他们在世界杯球场上大放异彩。

  坦白来讲,任何一种疾病都可能导致一定比例的“后遗症”。

  感冒可能会导致顽固性咳嗽,摔伤后可能会留疤。

  所以能称得上是“新冠后遗症”的,可能就是信息不透明,然后在以讹传讹中将后遗症妖魔化,让大家徒增焦虑。

  04“阳性歧视”还存在吗?

  新冠另一个”后遗症“,就是“阳性歧视”。

  从部分小区管人叫“小阳人”,再到上海“阿芬”的事件,都令人苦恼又无奈。

  今年3月,来上海谋生的阿芬不幸感染新冠病毒。

  痊愈之后的她本以为生活会恢复正常,但是找工作时却因“阳过”处处碰壁。

  积蓄空了,手机欠费,无奈之下只好栖身火车站的卫生间。

  两斤面包六块多,阿芬能吃三天,生理期的卫生巾得计算着用。

  她困顿了三个月,最后在多方帮助下,才终于在一家快递公司找到了工作。

  

  阿芬的经历不是个例。

  前文说到的单晖,出了隔离酒店后没有地方可去。

  一直在虹桥火车站附近的蓝色防雨棚下和公园中露宿。

  他不是没试过找工作,但是别人一听他有方舱工作史还“阳”过,就不再搭理他。

  打地铺半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小区防疫保安的工作,一天200元。

  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刚做了两天,小区管理人就开始查看健康码。

  看到单晖曾经“阳”过,就把他辞退了。

  后来他只能回农村老家,买了两只小猪,两只小羊,慢慢等它们长大。

  山里没有病毒,也没有封控。

  

  (单晖康复后露宿的防雨棚,图源北青深一度)

  以前大家之所以害怕痊愈后的新冠感染者,就是担心他们会传染。

  虽然已经强调了很多次:“新冠康复者不会造成传染”。

  但你要问现在还有“阳性歧视”吗?

  肯定还是有的。

  因为长久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能打破的。

  

  图源@新闻晨报

  如果说新冠病毒是自然界造成的祸端,那么歧视感染后治愈的人,就是更可怕的“人为病毒”。

  说得难听点,如今全社会所有人都是易感者,谁也不知道自己哪天就阳了。

  新冠感染者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他们就是善待自己。

  不给他们贴标签,不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设槛,这是我们生而为人该有的善良。

  05

  看了前面的内容,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

  “既然得了新冠一个月就能恢复正常,那还怕啥,为啥不直接放开呀?”

  “看他们的症状,新冠不就是感冒吗?”

  前文我们也有提到,虽然同样是头疼、咳嗽、发烧这些症状,但是有人的感受就是接近死亡。

  因为感染之后的疼痛感,会让部分人觉得“生不如死”。

  

  这样痛苦的经历没有人会想经历一遍。

  并且重症的几率再小,也没有人想成为那个“不幸者”。

  但就像权威杂志《柳叶刀》对奥密克戎的评价:Milder but not mild(减弱了,但并不温和)。

  我们仍要保持警惕。

  此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一蹴而就,“放开”更是如此。

  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所以我们既要多了解病毒的知识、减少焦虑和恐慌。

  也要遵守现有的防疫政策,接种疫苗、勤洗手、戴口罩。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

  12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我们现在距离能够宣布新冠大流行紧急阶段结束的那一刻更近了。

  现在是最终冲刺时刻。

  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想回归正常生活,我们还有一场硬战要打。

  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地走到那黎明破晓那一刻。

  作者介绍:芝葭,一个快乐的傻子,虽非一块美玉,也愿刻苦琢磨。本文首发于志愿云(ID:zhiyuanyun)。

上一篇:瞿介明主委、施毅教授领衔: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2年版
下一篇:抗原检测有哪些优势?价格如何?对疫情防控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