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索临终关怀服务陪伴生命最后一程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 新华社记者
近日,一部带人直面死亡的医疗纪录片《人间世》走红中国网络。从意外到来时医学的无力回天,到患者临终前的平静与挣扎,都在这部纪录片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意识到,死亡,每个人都无法逃避。当所有的医学手段都宣告无效,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是坦然面对,与死亡和解,还是无法接受这最后的告别?
在广州市番禺区的一家临终关怀机构,护士在照顾一位76岁的前列腺癌晚期患者。新华社发
17日,中国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站在山东省济南市一处十字路口,30岁的李靖(化名)手捧菊花,缅怀去世的母亲。
回忆起去年底母亲离开前的日子,李靖说,母亲罹患肺癌,在济南一家肿瘤医院住院治疗1个多月,身体承受了巨大痛苦,情绪也非常低落,回家成为老人最大的心愿。
在和父亲商量后,李靖为母亲办理了出院手续,让她在家里接受缓和治疗。“出院后母亲心情好了许多,走得也很安详,没有经历过度抢救带来的痛苦。”他说,母亲是在睡梦中去世的,早上父亲起床后呼唤她,发现人已经走了。
缓和医疗是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临终关怀,也被称为姑息关怀、安宁疗护、善终服务等。如今,这一起源于西方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国人所接受。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很多人不愿意继续面对冰冷的医疗器械和密密麻麻的导管,而是希望在家人陪伴下,“无痛、无惧、无憾”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临终关怀,是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对那些患有致命性疾病、以现有的医疗手段难以治愈的病人,通过治疗和护理来缓解疼痛及其他造成痛苦的症状,并尽可能地降低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和精神痛苦,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北京松堂医院,志愿者(左)在给一位老年患者跳现代舞。资料照片
世界卫生组织脆弱关怀合作中心顾问陈晓阳表示,临终关怀把死亡看作正常过程,既不促进也不推迟,其目的不在于强行延长患者生命,而是通过减轻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让患者有尊严地走向生命终点。
受访医生表示,人在临终前,心理上承受的痛苦要远大于生理上的痛苦,因为患者要接受的,是一步步接近死亡的现实。只有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才能让患者平静面对死亡,解除心理的痛苦,而这正是临终关怀的最终目标。
陈晓阳认为,发展临终关怀在中国有特殊意义。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对社会、家庭的压力日益凸显。“因而,与这一问题密切相关的临终照护也愈发吸引人们关注。”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逾2.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2%。
此外,癌症发病及死亡率的快速上升也将使临终关怀需求急剧增长。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1/4。预计到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将达400万。“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癌症病人需要得到临终关怀。”陈晓阳说。
中国2006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是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今年7月,民政部网站公布的《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强调,加强临终关怀机构建设。
中国探索临终关怀服务行之有年。早在1987年,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医院在北京成立。之后,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相继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病区或护理院,如北京朝阳门医院成立了“临终关怀”病区,收住多种心脑血管病人、癌症晚期病人;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专门开辟了临终关怀病房。
在临终关怀事业方面走在前列的上海市,自2012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临终关怀,在所辖18个县区各确定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临终关怀病区,并把临终关怀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目前,上海已有76家市级舒缓疗护试点单位。
社会组织也加入到对重症、临终老人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探索中。在北京、南京、长沙、厦门、广州等城市,一些社会组织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老人家庭,提供较具专业性的心灵呵护服务。
过去13年间,在山东省青岛市红十字老年护理院里,800多位老人安详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图为青岛市红十字老年护理院外观。照片由院方提供。
院长谭美青告诉记者,入住护理院的病人逐年增加。“医院无法长期住,养老院解决不了看病的问题,在家又缺乏专业医疗护理,无论是从观念还是现实需要上,社会对临终关怀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她说,该护理院长期运行良好,受益于青岛2012年出台的一项长期护理保险新政。在这项政策支持下,护理院为入住的参保人员提供24小时连续医疗护理服务,医疗护理费最高可报销90%。
图为谭美青在夜间值守。照片由院方提供。
数据显示,一个人一生的医保费用有1/4-1/3用在临终前1至2周的无效治疗上。“临终关怀不仅体现了对人性尊严的维护,还可以节省医疗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上海新华医院宁养院院长沈伟说。
然而,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多年来,因缺少资金支持,不少临终关怀机构被迫转型或关闭。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姑息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成文武表示,临终关怀事业发展面临缺乏政策支持、专业机构数量少且设施不健全,相关人员素质不足等问题。他建议,应加强对临终关怀事业顶层设计,建立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相结合的临终关怀体系。
专家表示,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是中国完善医养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打造健康中国的需求。成文武建议,应加快研究制定临终期的医学标准和诊断标准,以及临终关怀医疗服务技术标准与操作规程,并积极培养相关人才。
“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要想取得实质进步,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扩大从业人员队伍是基本保证。”陈晓阳说。(执笔:李建华;参与采写:魏圣曜、仇逸、谈昦玄、史林静)(完)
(原标题:中国探索临终关怀服务 陪伴生命最后一程)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