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候选人公示(附30位候选人名单)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1
手机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的思想引领、精神激励和道德示范作用,自2021年8月以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首都卫生健康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委员会在首都地区组织开展了第八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推选宣传活动。在各单位层层推荐基础上,经第八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集中展示推选会评议,从55名参评者中产生了30名第八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候选人。

  参评者来自央属、部队、高校、厂矿企业和市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既有德高望重的医学大家,也有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既有临床一线的白衣战士,也有公共卫生战线的前沿哨兵。

  为进一步提高推选活动参与度,提升候选人优秀事迹的传播度,现将30名候选人简要情况进行公示。2021年12月28日至2022年1月11日,公众还可通过搜狐网为候选人点赞,并通过歌华有线电视健康专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健康北京”等全媒体渠道了解更多候选人事迹。

  活动主办方将综合前期推选、网络点赞、媒体公示等情况,最终从30名候选人中产生10名第八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20名提名奖。

  电脑端点赞请登录:

  https://health.sohu.com/sptopic/21-645-kb-2e1/jiankangweishiPC.html

  手机端点赞请登录:

  https://health.sohu.com/sptopic/21-646-kb-ef6/jiankangweishiWAP.html

  点赞时间:

  2021年12月28日中午12:00—2022年1月11日中午12:00

  点赞规则:

  每个登录用户(每个ID)在24小时内仅能点赞一次,每次需完成点赞10位候选人,否则无效。

  

  1. 童朝晖:攻克最难的问题,抢救最重的病人

  童朝晖,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专家、北京学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童朝晖作为呼吸危重症专家,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SARS、流感、鼠疫、新冠肺炎……他始终奋战在抗疫战场最前沿。2020年1月,他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奔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早提出“临床诊断”及“关口前移、积极救治”等重要救治理念,获得“重症八仙”的美誉,为抗击疫情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出征时,街道空荡、病毒来势汹汹;归来时,人潮涌动及大地回春。

  他带领团队在国内最早将ECMO技术应用于呼吸支持,首次将内科胸腔镜技术引入中国,在国际上创新性地将自发荧光成像技术应用于内科胸腔镜检查……攻克最难的问题,抢救最危重的病人,他始终坚守在重症救治第一线。

  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最美医生”、“北京榜样”及第十、十二届中国医师奖。

  

  2. 杜斌:在国际重症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杜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国际著名重症医学专家。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杜斌的身影。”2003年以来,杜斌参与了国内几乎所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任务,被称为“敢死队队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中唯一的重症医学专家,1月18日即奔赴武汉一线指导危重症救治。武汉战“疫”告捷后马不停蹄到全国多地继续指导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再次回家已是次年1月,387天之后。

  从医近30年,杜斌坚持“离病人近一点,再近一点”,每次出差回京,无论多晚,永远是直奔病房……

  作为中国重症医学在国际学术舞台的杰出代表,杜斌牵头多项高水平临床研究,改善患者结局,在国际重症专业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杜斌先后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创新争先奖、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是千千万万个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保护神”。

  

  3.赵扬玉:守护危重孕产妇的使者

  赵扬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主任、国家产科质量控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市危重孕产妇转诊救治中心负责人。

  从业30余年,赵扬玉常年保持24小时电话畅通,深夜接到急救电话赶往海淀区各家医院是常事。曾为了救治一位重症产妇,她三天三夜没有离开医院直至病人转危为安。

  针对凶险性胎盘植入这一疑难杂症,她在国内首次提出胎盘植入凶险等级预测评分系统和围手术期分级管理体系,极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时组织教材和团队深入基层、边远地区进行技术培训,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后出血并保留生育年龄妇女子宫,造福更多患者。此外,赵扬玉带领团队在国内开展胎儿宫内诊疗技术,填补了国内脐带结扎减胎术等相关技术的空白,现已成功完成百余例胎儿镜宫内手术治疗。

  疫情发生后,她4次出席国家新闻发布会进行权威发布,并且与团队完成了当时最大样本量的COVID-19孕产妇描述性研究,该成果对指导我国围产期保健及制定相应预防和诊疗举措具有重大意义。

  

  4. 刘景院:北京防疫救治一线的“铁人”

  刘景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他每天干的是与死神和瘟神较量的活儿。 2003年非典,他坚守重症救治一线,被患者称为“铁人”; 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刘景院团队冲锋在前; 2014年非洲埃博拉疫情肆虐,刘景院团队负责北京的筛查工作,守卫国门; 2016年,他带领团队成功救治中国首例黄热病和裂谷热病例; 2020年1月19日,他和团队经过两个月的恶战创造生命奇迹——肺鼠疫患者康复出院,同一天,又收治了北京首例新冠肺炎患者。 此后,刘景院带领团队把北京三分之二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从“鬼门关”抢了回来。

  气管插管和切开是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重要一环,操作时近距离开放气道一瞬间,患者分泌物喷溅,医生面临极大的感染风险。“有病人要插管,肯定我先来。”对于这种高危操作,冲在前面已经成了刘景院的习惯。从20多岁血气方刚到年过不惑,在最危险、最辛苦的传染病危重症救治一线,刘景院28年始终坚守,成为一名北京战“疫”人。

  

  5. 张罗:在鼻过敏学术界打下中国“阵地”

  我国估计有约2.5亿人被过敏性鼻炎困扰,但耳鼻喉科医生数量相对较少。 为了让庞大的患者群体得到有效治疗,北京同仁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鼻过敏科张罗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建构对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途径。

  张罗团队进行国内第一个过敏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摸清“家底”;首创蒿属花粉疫苗舌下免疫治疗研究,为我国 7000 万黄花蒿过敏患者提供可能根治的治疗方案;推动北京等17个城市建立花粉浓度监测预警,为患者打造出行指南;创新性应用国际标准化尘螨过敏原集群皮下免疫治疗方式,起效快、疗效高、不良反应率下降;先后主持制订了我国过敏性鼻炎及免疫治疗、慢性鼻窦炎等多领域第一个英文诊疗指南,研究成果入选美国和英国最新免疫治疗指南。

  在他的推动下,世界过敏科学领域顶级期刊《Allergy》首次推出中国主题期刊,集中展示了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张罗担任客座主编,撰写述评。“这是中国人在国际学术界取得的辉煌成绩。”

  

  6. 詹庆元:引领中国ECMO应用与创新

  詹庆元,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部、五部主任,全国呼吸与危重症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 他长期坚守在危重症临床救治工作第一线,近10年主持救治了近万例呼吸危重症患者,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生命健康护航。

  詹庆元所在科室是国内最大的呼吸危重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内最重要的呼吸危重症研究与创新中心之一。他建立了国内ECMO治疗严重呼吸衰竭的操作规范,开展了国内第一项ECMO多中心协作研究,完成了国内最多例数的ECMO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工作,创下同时运行ECMO最多、无肝素 ECMO运行时间最长等多个国内纪录。

  2020年,詹庆元全面负责中日友好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临床工作,救治重型及危重型患者100例,救治成功率96%,在新冠肺炎的救治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他关于治疗呼吸衰竭的创新研究,为广大医师提供了专业经验。他致力于呼吸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担当起了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职责与使命。

  

  7. 孙宁:把手术做成艺术的“三不”医生

  孙宁,北京儿童医院外科教研室名誉主任,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被同行誉为中国小儿泌尿外科的“一把刀”。

  从医38年来,他为上万名儿童解除病痛,把手术做成了艺术。难治的尿道下裂、尿道外伤、复杂肾脏肿瘤等很多人不愿做、不敢碰的手术,他总是来者不拒。比如尿道下裂修复,这事关孩子一生的幸福,孙宁把手术做到了极致。在3厘米左右的阴茎上动刀,层层缝合要二三百针、打800-1500个结,不仅要恢复功能,还要追求外观好看。他总是处处为患儿着想,始终坚持“三不”原则:一不收红包,二不收回扣,三不收锦旗。

  他和泌尿外科团队带动全国小儿泌尿外科的发展,帮助30余家医院发展小儿泌尿外科。64岁,他远赴新疆,担负起建设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的使命。别人不解,他却平淡地说:“我是一名医生,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就是帮助病人。既然国家需要,新疆的孩子们需要,我就过来。”

  

  8. 徐兵河:为抗击乳腺癌贡献中国智慧

  徐兵河,男,汉族,1958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现任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主任。

  徐兵河院士是国际著名的肿瘤内科和乳腺癌专家,在乳腺癌临床和转化研究领域耕耘39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和实施乳腺癌个体化诊疗。他善于从错综复杂的表象中抓住治疗时机,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他的系列创新性成果使乳腺癌治疗发生根本性转变,5年生存率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68%提升至93%,跃居国际先进行列。

  徐兵河院士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参加中央保健工作20余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的研究成果被写入23部国内外指南,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自然系列杂志等发表论文156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奖14项,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10项。他作为核心专家参与制订国际乳腺癌诊疗指南,为人类抗击乳腺癌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中国智慧,为我国肿瘤内科的传承、创新和走向国际做出了突出贡献。

  

  9. 阮祥燕:冻存卵巢组织 移植生命希望

  阮祥燕,1964年12月出生,1985年3月入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门诊联合党支部书记、内分泌科主任。

  1999年,阮祥燕被引进到北京妇产医院负责建立国内首个更年期综合指导中心及妇科内分泌科。2010年,阮祥燕前往德国访问学习,发现了生殖医学前沿的卵巢组织冻存与移植技术,她热血沸腾,一心想将此技术引进国内,造福于千千万万个不幸的患者与家庭。2012年,在北京妇产医院创建了中国首个卵巢组织冻存库,是个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2016年9月,成功完成了中国首例冻存卵巢组织移植手术,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进行中国前10例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全部成功,成功率国际领先。2020年12月,实现了中国首例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后自然成功妊娠。2021年8月31日,中国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后首例健康婴儿诞生。阮祥燕带领团队3次实现我国生殖医学史上零的突破,她被媒体称为“中国卵巢组织冻存第一人、中国‘冻存婴儿’之母”。

  

  10.郭卫:勇扫恶性骨肿瘤手术“雷区”

  20年前,郭卫接任科主任,年手术量不足200例;10年前,他声名远扬,成为国际保肢协会主席;今天,他的团队在骨肿瘤诊疗领域享誉国际。

  恶性骨肿瘤是致残率最高的癌症,在过去,患者最终几乎都要面临截肢。郭卫不服,他带领团队在手术台上勇扫“雷区”,不断创新、全力以赴。他开创性地解决了骨盆肿瘤整块切除及骨盆环重建、儿童保肢、骶骨肿瘤整块切除等世界性难题。在国际上前后路骶骨肿瘤切除手术需要多个团队参与48小时完成,郭卫团队仅需要5到6个小时。同时,郭卫利用球囊止血技术,将出血量从一万多毫升下降到平均2000毫升。这项技术为全世界骨肿瘤手术提供了标准和参考,也奠定了我国在恶性骨肿瘤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过去八成患者截肢,现在90%以上能保腿,我们要让患者更有尊严地生活。”郭卫自主研发3D打印骨盆环人工假体,通过19项专利成果技术转化,打破进口产品的垄断,辅射更多同行掌握技术,让更多的病人获救。

  

  11.栗光明:用肝移植为患者“换”来新生

  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栗光明教授自毕业起就专攻肝脏移植技术。 2000年5月,他完成了第一例肝移植手术。 患者因肝癌由栗光明主刀做过两次手术,第三次复发时依然找到栗光明要求做肝移植,并表示,这条命是栗光明给的,如果手术失败就捐献遗体为医学事业做贡献。 栗光明说“为了不负患者的信任必将全力以赴! ”手术成功,栗光明用精湛医术为患者“换”来了新生。

  栗光明是北京最早开展活体肝移植、减体积肝移植的专家之一,是北京少数可以开展自体肝移植、肝肾联合移植及肝癌两步切除法的专家之一。迄今为止,独立完成肝移植手术超过1200例次,肝癌手术3000例次。手术患者年龄最小仅15个月,最大70多岁,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驰骋在世界移植运动会的赛场上。他带领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团队开展亲体、劈离、自体、二次肝移植等多种高难度肝脏外科手术,成为北京市最大的肝脏移植中心。

  从医30年,栗光明在无影灯下,为了更多生命的重生续写肝胆相照的感人篇章。

  

  12.齐文升:中医抗疫“灭火队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作为首批国家高级别中医专家组成员紧急飞赴武汉。看到当地急需医护人员和医疗资源,他心急如焚。回京后连夜总结武汉疫情,并于大年初一以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组长的身份带领团队再次赴鄂,正式开启高风险、高强度的一线防疫工作。

  齐文升先后九次奔赴武汉、喀什、满洲里等七省区七地以及海外,全年无休地执行抗疫任务,“灭火队长”的称号也由此而来。他坚持中西医并重,确定“营地方舱、单间隔离、分类辨治、个体给药”等关键性举措和综合防治方案,一次次验证中医药在缓解新冠肺炎症状、阻断轻症向重型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促进机体康复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巨大优势。

  白衣为甲,逆行抗疫,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诊科重点专科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急重症学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学会急诊专委会主委,齐文升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急诊中医人的使命和担当。

  

  13.姜良铎:抗疫有“方”的国医名师

  姜良铎教授是首都国医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 从医53年,在热病、急危重症、呼吸疾病、老年病及疑难病诊疗方面经验丰富且疗效突出。

  作为中医疫病学专家,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姜良铎忙碌的身影。2003年SARS暴发,姜良铎亲临一线,组织编写中医药防治方案,科研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为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开拓了新的篇章。2008年安徽阜阳手足口病暴发,姜良铎为患儿制定中医治疗方案,指导一线医生进行治疗,贡献突出。2009年姜良铎投身于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及治疗,参与研制了“金花清感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姜良铎第一时间投入抗疫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新冠肺炎临床特征和演变规律,揭示病因病机特点,设计预防和治疗方药。作为北京市中医指导组组长制定一至五版“北京方案”,为降低病亡率、提高治愈率作出突出贡献,被评为“2020年首都中医榜样人物”。

  

  14.王玉光:追着疫情走的中医人

  庚子除夕,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王玉光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级别专家指导组成员,抵达武汉,深入一线,完善第一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诊疗方案,实现一升两降,即提升本病的治愈率,降低重症和危重症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

  大年初一清晨,王玉光一行来到金银潭医院,听取救治概况,随后进入危重病区,连续会诊27例确诊病例。紧接着,他来到武汉市中医医院,对11名病例进行现场诊治。随后,他提出了对新冠病因病机的新观点,即本病病因属于“湿”邪,性质疠气,病位初期在上焦膜原,随后多湿从热化,存在正局与变局的演变,需要调整治则治法与方药,此观点被张伯礼院士高度认可,并应用于后续治疗方案中。

  机遇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在2003年SARS,2008年手足口病,2009年甲型H1N1、禽流感,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以及登革热等诸多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中,王玉光的足迹遍布全国。从“追疫人”到“逆行者”,他时刻准备着,为守护人民健康冲在一线。

  

  15.邵兵:首都舌尖安全的守门人

  “食品安全大于天”,他立足三尺实验台,幕后躬耕二十余载,运用科技手段当好首都数千万市民舌尖安全的守门人,他就是北京市食品安全领域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北京市疾控中心中心实验室主任邵兵教授。

  他牵头建立了食物中毒非靶向技术,极大缩短了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检测时间,在处理不明原因中毒事件的生死时速中,为及时溯源和救治患者赢得了宝贵时间;他前移关口,主动连续监测母婴、儿童等敏感人群体内物质,在“毒性”未发作前尽早发现,弄清化学品与疾病的潜在关系,为政府制定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市民健康加上一道锁。他建立的食品兴奋剂检测方法,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作出重要贡献;他“一槌定音”,成功解密“怀柔山吧可乐定”等食物中毒事件……

  作为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他所在实验室被认定为食物中毒诊断溯源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多项研究结果成为国家标准,为业内广泛推广运用。

  

  16.朱俊明:中国主动脉疾病“战神”

  朱俊明,北京安贞医院成人心脏外科中心主任,被同行誉为中国主动脉疾病“战神”,从医35年来,他一直冲锋在主动脉外科的“生死场”。

  人体主动脉承担着向全身各部输送血液、确保器官正常运行的重要使命,一旦破裂患者会瞬间死亡。作为世界性难题,动脉手术一直以技术难度大、用血量多、并发症和死亡率高著称。每次与死神交手,朱俊明从不放弃任何一线生机,经过20余年的努力,他带领的团队使我国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死亡率由20%下降至5%。他创建的主动脉夹层绿色通道每年接诊80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从接诊到手术最快2小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不断优化、创新外科手术策略,参与完成我国首部主动脉外科专著编写,主持和参与我国心血管外科所有四部主动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制定,拥有迄今全球最大一组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诊疗的单中心队列研究,将主动脉外科诊疗技术推广至国内外,为世界同行提供了“中国经验”。

  

  17.赵兴山:援非抗疫 医者无疆

  赵兴山,男,汉族,1963年出生,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北京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早在2008年,时任北京积水潭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的赵兴山,被选派为第五批援藏干部,在拉萨市当雄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对口支援,完成了大量的临床、下乡、会诊等工作,为西藏各民族兄弟解决病痛。

  十年后,在遥远的非洲大地上,赵兴山担任中国第27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带领北京积水潭医院19位精兵强将,积极投身医疗工作,为推动几内亚卫生事业发展、巩固两国友谊做出了贡献。作为心内科主任医师,他兢兢业业,挽救生命于危难;作为医疗队队长,他冲锋陷阵,现场指挥各类紧急救治;面对拉沙热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沉着应对,有序部署,始终坚持“安全为首,抗疫与工作并重”的原则,为当地政府和医院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中国方案”。

  赵兴山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国虽有界,医者无疆”的承诺,履行了中国医者的使命与责任。

  

  18.朱军:一生只做一件事 潜心攻克淋巴瘤

  朱军教授是淋巴瘤诊疗领域著名专家,在全国最早开展淋巴瘤的专科化诊疗,他带领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已成为我国最好的淋巴瘤诊治中心和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

  “我这辈子就做一件事,就是要做好诊治淋巴瘤这项工作,为淋巴瘤患者当卫士。”朱军带领其团队每年接诊的新增淋巴瘤患者、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瘤患者数逐年增加,累计达10万人次,在国内都位居前列。

  2019年11月15日,朱军作为首席研究者研发的新药泽布替尼获在美国批准上市,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款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完全是中国患者的临床数据,首次经美国FDA专家在中国现场核查,无异议顺利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药。这既证明了我国开展大型临床试验的实力,也为本土创新药“出海”创出了新路。不仅如此,朱军团队已经促成十余个创新药物在国内成功上市,牵头或参与开展118项国内和国际新药临床试验,占全国淋巴瘤领域临床试验的79%。

  

  19.翁维良:活血化瘀治心症的中医大师

  翁维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全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潜心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9年,是中西医结合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

  作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项目的主要参与者,翁维良与团队成员揭示了“血瘀证”及“活血化瘀中药”的科学内涵与作用机理,研究成果荣获中医药行业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翁维良始终坚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活血化瘀十二法”,将活血化瘀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在重症心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介入术后再狭窄、扩张型心肌病等疑难重症的治疗中不断取得突破。创立了冠心病系列等经验方,制定出多个具有中医特色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病证结合诊疗模式,为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血管疾病的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耄耋之年的翁维良仍以极高的热情奋战在临床一线,尽心竭力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

  

  20.张澍田:追求卓越的消化内科领军人

  张澍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临床和学术大咖,张澍田从医三十余年来,始终不忘初心,潜心于改变我国消化道疾病多发的问题。2005年,他发起组织“友谊消化直通车万里行”活动,把先进内镜诊疗技术送到基层,走过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9个地级市,行程37万公里,累计培训各地医师一万余人;2016年启动“一带一路友谊消化内镜直通车万里行”系列培训活动,提升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化科医生的诊疗水平。

  多年来,张澍田注重“医”“教”“研”协同发展,自1997年以来,累计培养硕士56名、博士52名。他倡导建立消化道早癌全链条诊治体系;在国内首创多项治疗理念;牵头制定十余项临床诊疗指南;在国际消化领域各大会议中发声。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21.江涛:脑胶质瘤诊疗的开拓者

  江涛,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脑胶质瘤是神经外科领域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是青壮年第一位肿瘤死因,由于大脑自身的复杂性,脑胶质瘤在诊疗发展上长期落后于其他系统的肿瘤。江涛从医30余年,日复一日,兢兢业业,为脑胶质瘤患者生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不懈努力。他不断创新诊疗方法,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人群的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策略及个体化综合诊疗模式,患者术后长期功能障碍率仅为1.6%,在之前国际最好治疗水平4.8%的基础上降低了2/3;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是胶质母细胞瘤,国际上五年生存率不足10%,江涛则将这一数字提升到了15.5%。他凭借着在医道上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的热诚之心,带领我国胶质瘤诊疗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真正实现了让脑胶质瘤患者活得更长更好。

  

  22.杨慧霞:中国妊娠期糖尿病诊治的第一人

  杨慧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妊娠期糖尿病诊治的第一人,擅长高危妊娠及产前优生咨询等管理。 她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关注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明确了孕期高血糖对母儿存在危害,完善了我国妊娠期糖尿病筛查诊治工作。 2005年,牵头成立全国妊娠合并糖尿病协作组,建立全国45家妊娠期糖尿病规范化诊疗培训中心及科研合作平台; 2007年,牵头推出我国首部妊娠期糖尿病临床诊治规范草案。 探索制定出适合中国人群的妊娠期糖尿病筛查诊断标准,被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妇产科联盟采纳。 率先在国内建立了规范化妊娠期糖尿病一日门诊系统化管理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她作为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组长,牵头制定20多部产科领域诊治指南,发表中、英文专业论文近650余篇,主编以及主译专业书籍20余部,授权专利10项,荣获多项国际国内奖项。

  以技救人,以德育人,是她从医30多年的缩写,更是她树立的医者典范。

  

  23.韩鹏达:120急救先锋

  韩鹏达,北京急救中心通州急救中心站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从医17年,始终保持对急救工作的热爱,为患者解除病痛、排忧解难。

  作为一名急救医生,他深知职业的神圣,也深感责任的重大,曾跪地一小时成功抢救猝死患者;在患者家中顺利接生早产婴儿;在高架桥上,解救想要轻生的女子;在飞驰的急救车上对脊髓性肌萎缩症的1岁患儿进行无创呼吸机转运。业余时间,他致力投身急救科普,走进大中小学、养老院、乡村镇等,为百姓义诊,讲授急救知识,累计培训上万人次。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战士”,韩鹏达主动请缨。在院前一线转运组,他凭借规范高效的心电监护、静脉输液、经气切连接管吸氧等操作技术,平安将一名气管切开的新冠肺炎确诊重症患者转送至指定医院;在首都机场转运组,他负责特殊旅客转运的整体组织、协调和救护车辆调派工作,持续处于应激状态,每天仅能维持2-3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他说:莫问苦与累,只为守护一方平安!

  

  24.贾建平:中国认知障碍领域的拓荒人

  对于认知障碍患者来说,“记忆”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而为患者守护这些“财富”的人,正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神经病学专家——贾建平教授。

  贾建平牵头制定了中国首部《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制定26部诊疗规范,使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率提高4.1倍。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第一个“记忆门诊”开诊,中国最大的认知障碍研究型病房落成,全国近500家记忆门诊建立。

  带着研究的态度看病,在临床中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这是贾建平总结出的临床和科研结合的“最佳路径”。他发现了中国第一个阿尔茨海默病家系,建立世界最大的阿尔茨海默病家系队列,全面阐释了中国人发生认知障碍的遗传规律;他致力动物模型国产化,探寻AD药物靶点新方向,深耕中药单体研发,开拓了AD研究新方向。他倡导早诊早治,研发诊断新技术、建立风险预测方法、将AD诊断提前5至7年,为中国2.7亿风险基因携带者提供了预警信号。

  

  25.杨晓欧: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杨晓欧,男,1973年8月出生,农工党员。现任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家园卫生站全科副主任医师。

  杨晓欧从事社区医生工作二十余年,秉持“以人为中心”的全科理念服务辖区百姓。视病患如家人的服务态度、精益求精的服务质量,为他赢得了辖区居民的信任与广泛赞誉。不断学习,勤于实践,他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多次代表东城区参加国家、北京市基层医生业务知识与技能竞赛并屡获殊荣。

  位卑未敢忘忧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杨晓欧主动报名请战。2月6日,他随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奔赴武汉,指导当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始终战斗在社区防控一线。直到4月20日才作为最后一批撤离武汉的医务人员返京。2021年,他又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社区防控专家,先后赴黑龙江、广东、江苏、甘肃四省九市参与疫情处置工作,为各地快速有效地防控疫情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他是一名甘于奉献、百姓信赖的“健康守门人”!

  

  26.徐哲:传染病防控战线的“尖兵”

  徐哲,解放军总医院感染病医学部生物损伤救治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工作近30年。

  徐哲发现并救治北京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为首都疫情防控贡献了重要力量。此后他积极投入新冠肺炎患者批量收治,完成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理穿刺,结果发表在《柳叶刀》子刊,被引用近7000次,为全球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在首都疫情稳定后,徐哲作为军队前方联合专家组成员,请命赴武汉火神山医院,在全球率先开展“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应急科研攻关,成功救治200余例重症患者。他作为全军新冠联防联控机制咨询专家,长期为驻地和全军提供防疫指导。

  徐哲曾两次赴非洲开展医疗援助。2014年,他深入塞拉利昂疫区抗击埃博拉,被国家七部委表彰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2018年,他作为专家组组长率队再赴非洲执行援助任务,荣立三等功。

  徐哲先后执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阅兵、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以及每年两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生物安保任务,为首都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27.柳洪杰:战疫一线的社区防控专家

  柳洪杰,海淀区马连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新冠肺炎疫情危急时刻,他主动请战代表海淀区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社区防控专家组,紧急驰援武汉。

  在武汉的66天里,他奔走在武汉青山区的社区、村庄、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集中观察点等地,指导配合当地加强“四类人员”排查和集中收治观察,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依法科学精准指导社区防控工作,进一步提高收治率、降低风险。用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和疾病防控专业技术,赢得了各方的认可。

  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又先后奔赴绥芬河、满洲里、石家庄、瑞丽、扬州、南京、厦门、漳州等地指导基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圆满完成任务,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首都卫生工作者应有的贡献。他所在的防控组驻武汉市社区防控小分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他本人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28.马弘:危机阴霾下的“补心人”

  马弘,1957年10月出生,民盟盟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疾病预防控制专家。曾任中国疾控中心精卫中心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副主任。

  马弘是中国首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队员,多次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队长及承担联合国各组织灾后精神卫生项目负责人,多次参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相关政策出台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马弘主动请缨,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开展防控抗疫工作,承担各项心理危机干预任务。2020年3月,她从北京出发夜赴武汉,指导当地开展新冠肺炎防控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协助建立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心理专班、探索心理应急体系“三专网”的建设、参与武汉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增设工作,在当地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后心理重建,为武汉重焕生机贡献心灵力量,获评“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29.潘守东:呵护患儿身心健康的麻醉医生

  潘守东,首都儿科研究所麻醉科主任。从医19年来,他经历无数风险挑战,每一次都能敏锐感受到潜在风险,及时组织抢救,使患儿转危为安。这种预判、预警和风险处置的能力,让他成为同事口中的“定海神针”。

  儿童的麻醉剂量要求精确到毫克,甚至微克。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麻醉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各不相同。潘守东带领的麻醉科团队每年完成15000台手术,其中新生儿占到了3%。他们做到了精确的剂量和配比,在保证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的同时,最大限度减轻对患儿未来生长发育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2009年,潘守东和同事完成了利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和调控儿童麻醉深度的研究课题,为精准调控不同年龄段儿童麻醉药物剂量提供了客观依据,至今仍在全国儿科麻醉领域广泛应用。

  潘守东还大力倡导舒适化医疗,打造“无哭声手术室”,以避免患儿在强制约束下完成检查和治疗而产生的心理和情感创伤。他说:“不仅治疗孩子躯体的疾病,更要呵护孩子心理的健康。”

  

  30.顾建文:游刃于颅脑的勇士

  手术台上正在接受颅脑肿瘤摘除术的女孩被术中唤醒,歌声音韵婉转;大地震中被埋192小时的矿工,获救后脑内巨大血肿被成功清除;海拔6000米的雪域高原上,脑动脉瘤破裂的基层军官经开颅手术,生命得以挽救;特大烧伤事故中,50多名重度烧伤患者经抢救治疗,全部康复……创造这些医学奇迹的正是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

  顾建文30多年来耕耘在显微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脑、脊髓肿瘤诊治领域,开展显微锁孔神经外科微创手术、脑干及高颈段脊髓肿瘤切除术等高难手术累计6千余例,为颅脑神经治疗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他首次发现中药大黄治疗颅脑外伤的机制,首次提出颅脑创伤后过度兴奋应激理论,创造性研发了经蝶手术定位器械,完成经蝶入路切除颅底肿瘤近千例,成果在国际核心期刊《临床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发表。一手手术刀,一手钢枪,顾建文护卫着部队官兵和百姓群众的颅脑健康,为中国神经疾病治疗做出了突出贡献。

  来源:北京日报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为转载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配合采取保护措施,以保障双方利益。

  为什么要投稿?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医学之路!是为了与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让传播知识成为一种习惯,是“玖玖骨科”让你投稿的理由!

上一篇:兰美美早报丨疫情防控不忘防电诈、加强“四类药品”监管……让我们一起进入3月23日
下一篇:周伯通在后期他的武功是否超过王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