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病毒发热了,一定要谨慎使用退热药,错误使用可能有害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1
手机版

  2019年12月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重症者伴有肺部等多器官损害。

  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

  新型冠状病毒经过近3年的变异,现在的毒株主要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大部分患者仅仅侵袭上呼吸道,不影响肺。

  发热是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重要表现之一。感染新冠病毒为什么会发热呢?

  人体出现病毒感染以后,正常人体温是由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行调节,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动态平衡保持体温相对恒定。如果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体温超过正常,则出现发热。病毒做为外源性致热源,进入人体以后,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等血液中的白细胞为了保护人体,会对病毒进行攻击和吞噬。经过和病毒的一系列斗争,人体会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物质,内源性致热原使大脑中枢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前列腺素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增加,散热下降,结果使体温上升。

  而布洛芬等退热药的原理,也是对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体温中枢的影响。这类药物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和排放,就使体温调定点下调,达到退热的目的。所以服这类药后会出现出汗,出汗后导致散热,体温就降下来了。

  很多人感染新冠病毒出现发热以后,周身不舒服,就急忙忙的服用布洛芬等退热药物。虽然体温下来了,周身不适感觉减轻了,但是这种情况下,病毒做为外源性致热源没有减少,仍然在体内,他们继续和白细胞作战,产生大量内源性致热源。因此,体温退下了以后往往很快又会烧起来,因为退热药仅仅是缓解了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症状,对于病毒感染本身没有治疗作用,甚至还不利于病毒感染的康复。

  因为,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通过发热,病毒的活性和繁殖会被抑制,而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抗病毒能力增强。发热以后,人体抗感染的白细胞战斗力增强,吞噬病毒的活力增强。因此,适度发热是有益于人体自我抗病毒的,如果硬性应用退热药物把体温降下来,白细胞的趋化作用减弱,战斗力下降,反而不利于自身抗病毒。身体恢复的会更慢。

  因此,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为了早日康复,一定要谨慎使用退热药。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有利于人体和病毒作战。

  当然退热药在一定条件下还是需要使用的。

  只有温度太高,超过了人体自我的承受能力,才需要应用退热药。但是,不同患者对体温的耐受程度不一样,使用退热药要因人而异。

  比如,同样是发热到了38.4度,没有基础疾病的中青年不需要应用退热药,但老年患者和有尿毒症等比较严重的基础疾病患者就难以耐受,需要及时退热。而有的人比如儿童即使体温到了39度也不一定要应用退热药物。

  所以说,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退热药的使用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用的不合适反而有害。

  举报/反馈

上一篇:【最新】广东新增阳性2528例,涉12地市!发现核酸初筛异常人员,这些人请速报备
下一篇:12月9日操盘必读:影响股市利好与利空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