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唯一“安乐死”医院,癌症患者不接受任何治疗,有尊严地死去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1
手机版

  说到死亡,大家首先联想的可能是离别,是眼泪,是悲伤和恐惧,一切黑暗冰冷和沉重的哥特式图像都有可能撑满你的大脑。因为在传统观念里,死亡,是一切黑色系词汇的代言词。面对生死,人总是无助的。

  然而当你走进荷兰莱顿的圣彼得教堂中,你可能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排排棺材摆放在中间,棺材上画了各式各样的画,莫奈的莲花,梵高的星空,塞尚的圣维克多山涂满了棺材,一眼望去,色彩斑斓。死亡似乎并不都是黑暗的,冰冷的。

  那么,当一个人患了绝症,无可救药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无休止的病痛,是否有权利选择没有痛苦的结束生命,有尊严地死去呢?

  一、无声的杀手,安乐死是什么?

  安乐死,是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希腊文中,安乐死代表幸福的死亡。也被人们称为是“仁慈的杀戮”、“无声的杀手”,医生以无痛的方式结束一个人的生命,例如执行致命的注射,通常是在病人或病人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发生的。

  1、安乐死的目的:无痛的死

  安乐死最直接的目的就在于,以医学手段缓解患者的痛苦,也就是无痛的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患者可以有限延长生命,也可以加速患者死亡;目前更多研究的是前者。

  《乌托邦》中有过对“有组织安乐死”的记载:如果是无救助希望且遭受极大痛苦的患者,可以通过求助传教士或者医生。以医疗手段加速死亡或直接死亡,这个过程合理且合法。

  2、安乐死更强调:有的死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动物,并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为。有许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尤其是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身体在经历着痛苦和折磨且精神无力,是满怀着对生命的无力感走完最后的阶段。那么何谓有尊严的选择自己生命的终结,安然的走向死亡?接下来让我们一一去了解。

  其实死亡并不可怕。有尊严的死可能是告别仪式上的庄严性物质,在人死之后,仪表整洁、子孙齐聚、便是维护了死者尊严;有尊严的死可能是生前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为社会有所贡献,被很多人铭记。

  有尊严的死可能是追求灵魂的高度,是当面对死亡时,理性地选择自己的归向,冷静体面地迈向死亡。也许这比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了各种的医疗管道,茫然无助地等待死亡的恐惧要容易让人接受得多。或者更能称得上是一种解脱与幸福。

  3、安乐死的接纳: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

  最早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是荷兰和比利时。随后,卢森堡、西班牙、哥伦比亚等国相继通过安乐死法案。而知名的安乐死目的地——瑞士,以及德国、加拿大、美国部分州的法律,只允许协助自杀——必须是病人自己执行最后的操作,不能假手他人。

  安乐死,在我国呼声已经高了有些年头了。却一直没有被立法通过,也许是出于道义,也许是基于法律层面的原因。安乐死,不论是伦理还是法律都一直饱受争议。有人支持,亦有人反对。

  二、“我不想没有尊严地活着”

  对于生命走向林中最后时刻的人来说,活着仅仅是微弱的一口气而已,既然最终的归宿都是一样的,而残存的躯体有已经千疮百孔痛苦不堪,安乐死或许是让生命谢幕的体面所在,但是为了维持最后的尊严而选择的一键死亡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疼痛是躯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其实对于癌症晚期的病人来说,最可怕的不是疾病的疼痛,而是对死亡的恐惧。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疼痛完全可以用药物解决,往往解决不了的不是疼痛,而是他们经济上的困难,没有人关爱的绝望,生活没有目标和意义的茫然。

  所以,我们会产生这种疑惑:绝症患者选择安乐死,到底是因为不想忍受疾病的痛苦,还是因为疾病、缺少金钱、缺少关爱、茫然感相互交织耦合的原因?安乐死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在我国,安乐死合法化的呼声一直存在,几乎每年两会期间都会有关于安乐死立法的建议和提案。但直至今日,安乐死在我国尚未合法化,仍处于讨论层面。或许是因为中国人的“死亡”不是一个人的事儿,而是一个社会、一个家族的事儿。

  安乐死想在中国的土壤上生长起来没有那么容易,这打破了我们的传统观念,突破了我们对死亡的理解。但在中国人眼里,同样也有做事要“善始善终”的观念,在死亡面前,“善终”也许是一种完满。能够在临死之前被体面对待,被关怀围绕是大多数人临终之前的夙愿。而在上海,就有这么一个地方。

  三、临终关怀,带着微笑离开

  看过纪录片《人间世》的人都应该被这样一个画面所触动过: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社区医院,粉白色的墙,护工推着病人来回走着,家属们拎着日用品进进出出,病房里的病人都很安静,平静的躺着、走着、吃着。所有人的节奏都很慢,不像大医院那样忙碌和拥挤。

  这是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的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尽管只有几十张病床的规模,却是国内极少数可以让病人“安乐死”的地方。在这里的病人小的只有3岁,年长的则有103岁,他们都是被确诊为“无可救药”的人,他们能够在这个医院里待的时间大多都不超过3个月,这些病人在这里都是为了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临终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安乐死,它并不是通过某种特殊的药物在短暂的几分钟或是几小时内直接让病人消除痛苦结束生命,并不是“协助自杀”。它更多的是爱、是关怀、是陪伴,通过陪伴病人感受舒适的环境、细心的护理、温暖的关怀,为他们缓解痛苦。以更平和镇静的姿态面对死亡,有尊严地和世界告别,是笑着,而不是扭曲的,离开。而非躺在病床上痛苦挣扎。

  四、爱在临别时分

  走进上海这家临终关怀病房,你可能会看到这些触目惊心却时时刻刻在上演的画面。

  二十多岁的白血病患者因呼吸衰竭被送到急救病房,亲眼看着这位还处于青春年华的年轻女孩,气息慢慢的、慢慢的变得衰弱,但又无能为力。在此过程中,医生、家属紧紧握住女孩的手,直到那双手变得冰冷,呼吸不复存在,就这么安静的、平和地离开。

  罹患晚期胰腺癌的老年患者被家属送来安宁疗护病房,家属告知医生对患者隐瞒真实病情。老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确切病情,但每一夜的癌痛都让消瘦的老人紧紧蜷缩起身体,老人隐忍的模样让人心酸。老人的身体日渐消瘦,开口说话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最终离开的时候,来不及说出口的再见成为了留在家人心中永远的遗憾。

  这里也会有遗憾、有不舍、有悲伤。

  或许如实告知病情,让晚期患者有准备的告别人生,不仅是对患者的尊重,也能让家属的遗憾少一点。这一切也告诉我们,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也要尽力让他的人生得以圆满,不留遗憾。这也是临终关怀最重要的事情,让你带走少一些的痛苦,留下多一些的欢愉。

  这个小小的卫生服务中心,承载了几代人厚重的心愿。在这里,患者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医生护工们知道,对于已经处于临终状态的人来说,有时候延长的不仅仅是生命,而是痛苦。如果再插东西灌东西,痛苦会被大大增加。患者的神、气(能量)、形体都不应被过多的干扰所累。

  过多的探访,过于的嘈杂,过冷或过热的环境,过多的移动,尤其是过多的侵入式检查、都将成为最后的干扰。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提供一个温暖的巢穴,让患者们能够舒心地走向归途。在生命的终途,终究是选择幸福的解脱让人更感欣慰。

  这个病房,与充满药水、充斥着白色的普通病房不同,它更像家。粉白色的墙,桌上放着病人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是一本相册或是一个台灯,护工和亲友交换喂水、洗脸、说话、揉揉身体,甚至给他念几句诗歌。这是一个充满关怀的交流,也是一个充分的尽责尽孝的功课。双方圆满,病人走得安心,家属心中也不会有太多的后悔和遗憾。

  或许会有很多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围绕着“最后的尊严”,但建立这样一种临终关怀的方式并不是对生命的贱视。相反,这是给生命予以最后一道浓墨重彩的礼物,这是对生命高贵的敬礼。别具一格的病房环境,能够带给病人们力量,在生命的黄昏中依然能够看见太阳,依然能享受最好的服务。

  临终关怀,就是让我们用一片赤诚,让他们以最满意的状态告别这个世界,去往另一个美好的世界。能够让他们善始善终,更加祥和,更加平静地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句号,也让更多人看到生命的力量,不要轻视自己的生命,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出无限的光彩。

  总结:

  上海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另一种方式让我们看到生命的力量。让患者也可以有尊严的离去,躺在病床上的最后一抹微笑,应该就是临终关怀的最终目的吧。

  临终关怀的存在,也正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人固然有生的权力,同样也要面临着死的必然,在还能够体会酸甜苦辣的人生时,要珍惜身边的一切。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不荒度光阴。但也不畏惧死亡,能够在生命垂暮的那一刻坦然面对。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临汾模式”已开花结果,剥去痛苦的衣衫,更有尊严的迎接离去,未尝不是一种幸事。

上一篇:谢依霖自曝老公患上罕见的重症肌无力?那些搞笑综艺咖过得怎么样
下一篇:锤哥因基因问题暂时息影:早期这5个现象,许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