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复阳?因为新冠病毒会像艾滋和乙肝一样,长期寄生体内?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1
手机版

  最近,有一个新闻在朋友圈疯传,有人说新冠病毒会潜伏在身体里面,像和一样,一直在身体里面,变成一个慢性的疾病,需要终身服药,还会有传染力,会感染其他人。#健康出行节##清风计划##健康科普排位赛#

  这样的说法对吗?今天曾医生来聊一聊。

  新冠病毒会像艾滋病毒和乙肝病毒那样吗?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会长时间在身体里面潜伏,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小的。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正链RNA病毒,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细胞之后,在细胞质里面就可以合成信使RNA(mRNA),然后合成蛋白质,组装成为新的病毒,然后从细胞释放,感染下一个人类细胞。

  而乙肝病毒()是,它感染人类细胞之后,会进入细胞核,可以整合进入人类的DNA,或者在细胞核里面形成超螺旋的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DNA,cccDNA)。

  cccDNA在细胞核里面,不容易被抗病毒药物杀灭,所以,很难根治,吃药只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不能完全清除病毒。

  是逆转录RNA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人类细胞之后,需要将RNA逆转录成DNA,然后进入细胞核,整合到人类的DNA中,也就是说,艾滋病毒会潜伏在人类的身体里面,融合进入人类的DNA。所以,艾滋病毒很难根治,可以长时间潜伏在人类的身体里面。

  所以,新冠病毒与乙肝和艾滋病毒是不一样的病毒,不会进入细胞核,不会整合进入人类的DNA,不太可能长期潜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

  包括之前的SARS、MERS等,都是一种急性疾病,不会长时间潜伏在身体里面。

  恒源猴模型研究:康复后会清除体内的,且不会再次感染

  3 月 14 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研究团队在预印本平台 bioRxiv 在线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题目为: Reinfection could not occur in SARS-CoV-2 infected rhesus macaques,翻译成中文为恒河猴感染新冠病毒,康复之后,不会再次感染。

  康复的恒河猴会产生抗体

  总共有4只猴子,编号分别为M1、M2、M3、M4,研究者用新冠病毒去感染这4只恒河猴,病毒感染之后,有3只猴子出现了体重下降,食物减退,呼吸频率加快等短暂的临床表现。

  对猴子进行病毒的,发现体内的病毒在感染后第3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第14天降至无法检测的水平。

  在感染病毒的第7天,M1号猴子被安乐死,然后进行了解剖,发现新冠病毒可以存在恒河猴的各个部位,例如鼻、咽、肺、肠、脊髓、心脏、骨骼肌和膀胱等器官。

  同时,研究者还检测了猴子体内的抗体, M2~M4 号猴体内都出现了免疫反应,产生了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与感染后的第 3 天和第 7 天相比,这 3 只猴子在感染后第 14 天、第 21 天和第 28 天体内病毒特异性抗体均显著升高。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猴子康复之后,会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并且体内的核酸检测为阴性。如果按照人类的标准,这样是符合出院条件的,可以出院。

  恒河猴不会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接着,研究人员对 已经康复的M3 号和 M4 号猴进行二次感染,再用新冠病毒去感染这两只猴子,M2 号猴则作为空白对照。

  有趣的是,在二次感染后,M3 号和 M4 号猴子只是出现了短暂的体温升高,并未出现体重减轻等症状,鼻/咽/肛拭子中病毒检测均为阴性。

  然后,在二次感染的第5天,M3号猴子被安乐死,并且进行解剖,解剖发现M3号猴子体内的所有器官,都没有发现病毒,也没有出现病理性损伤。

  从这个研究,我们可以得知两个重要的信息:

  猴子完全康复后,体内已经没有病毒,也就是说,病毒已经被完全清除了,病毒不会长期存活在身体里面,不会像乙肝、艾滋病病毒那样。猴子康复之后,会产生保护性抗体,可以抵抗病毒再次感染,保护性抗体可以在体内持续多长时间,目前还不得而知。那么,复阳是怎么回事?是疾病复发吗?

  复阳的患者,很有可能是“假治愈”,并不是复发,也不是再次感染。这些患者的下呼吸道或者肺里面,可能还有少量的病毒,并没有完全清除,而出院的时候,我们检测的是上呼吸道、鼻咽部的,尽管这些部位的核酸是阴性的,但是肺里面还有少量的病毒,没有完全消灭。

  这时候就可能出现间歇性的排毒,当患者出现咳嗽的时候,肺里面的病毒或者病毒片段,可能会排出体外,这时候再去检测,就可能是阳性,叫做复阳。

  所以,对于已经出院的患者,还需要在家或者集中隔离14天,并且定期去医院复查。

上一篇:武汉新增39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通报
下一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设未诊断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