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力量保障重症救治!极危重心血管患者成功获救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2
手机版

  羊城疫情防控依然严峻,医务人员顶着防疫和保障普通患者就医的双重任务,一直奋战在临床一线,同时,对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他们一刻也不松懈、不停顿、有序开展。

  近日,58岁的迟先生从东北来到广州过冬。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来粤的遭遇竟是和死神擦肩而过!由于胸闷加重,迟先生在检查后发现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只留下了一条缝隙,病情严重,急需手术施救。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姚尖平教授的主导下,心脏外科以及心内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输血科、神经科、肾内科和烧伤与创面修复科等十几个科室的医护团队同心协力,共同参与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救治,为命悬一线的危重患者挽救生命。12月13日,迟先生在住院治疗20多天后顺利康复出院,踏上了回家的路。

  男子胸闷气促加重

  心脏大动脉出口只剩下一条缝

  由于有胸闷气促症状,近来明显加重,迟先生找到了中山一院心内科麦炜颐教授看病。检查完善之后,麦炜颐教授被检查结果吓了一跳——迟先生心脏大动脉的出口只剩下一条缝(主动脉瓣重度狭窄),随时有猝死风险;心脏里的血严重倒流(二尖瓣重度反流);影像下心脏几乎不跳动,泵血功能极差,左心射血分数只有20%(正常人有60%以上);同时还合并有冠心病。麦炜颐教授追问病史后,发现迟先生此前还曾晕厥过两次。

  麦炜颐教授表示,像迟先生这种情况,必须立即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把主动脉瓣换掉,同时处理其他合并的外科问题。若不做手术,患者随时有猝死风险,但做手术除了难度大,风险还极高,由于患者心脏功能已经失代偿,有可能挺不过手术这一关。

  麦炜颐教授立即联系了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姚尖平教授团队的徐颖琦教授进行会诊。经过对病情的详细分析和充分沟通,在心脏外科主任吴钟凯教授的支持下,姚尖平教授和徐颖琦教授决定放手一搏,给迟先生安排手术。术前,医生团队为迟先生进行了内科调整治疗,为下一步手术做好准备。

  术中肺功能、心功能急转直下

  医生紧急抢救,化险为夷

  手术开始了,在体外循环建立之前,迟先生的血压一直波动,循环处于危险边缘。麻醉科陈宇教授精细调控着麻醉药物和血管药物,并且用食道超声实时监控心脏的状态。“心脏基本不跳,射血分数只有10%;主动脉瓣狭窄非常严重,只剩针一样的出口。”陈宇教授看到食道超声结果后感叹道。在陈宇教授的保驾护航下,姚尖平教授顺利建立了体外循环,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随后灌停并打开了迟先生的心脏。

  虽然对病情早有心理准备,但姚尖平教授打开心脏之后,还是被吓出一身冷汗。在心脏停止跳动下,患者的主动脉瓣已经看不到开口,而且钙化严重,一直延伸到瓣环和心肌。医生切除了病变的瓣膜之后,几乎没有牢靠的地方将人工瓣膜缝上。姚尖平教授决定采用从动脉外到内缝针的办法,将人工瓣膜置入固定,解决血液出口问题。同时,他对患者的二尖瓣做了修复,解决血液倒流问题。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后,患者的心脏可以重新跳动了,食道超声显示心功能恢复。至此,体外循环机器撤除,一切进展顺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姚尖平教授为患者实施手术

  然而,就在手术临近结束之际,危险突如其来!陈宇教授发现患者肺功能急剧恶化,从其气道中不停吸出大量淡黄色分泌物,紧接着患者的心功能也急转直下,命悬一线!

  姚尖平教授判断这种情况是患者长期心功能的失代偿引起肺部间质水肿,在体外循环的打击下,水肿进一步加重,反过来又影响心功能导致的。他当机立断,在征得家属同意后,立马联系了冯康倪和简宇鹏主治医师,一起给患者植入了心脏外科最高级的生命支持机器——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和主动脉球囊反搏机(IABP)。由于抢救及时,患者的心肺功能得以继续维持。手术结束,患者被送回到了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

  四大机器维持生命

  医生团队夜以继日守护患者

  虽然迟先生挺过了手术关,但要顺利渡过危险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尽快恢复患者的心肺功能,监护室的杨嵩和李嘉翔医生每天给患者进行支气管纤维镜检查,尽可能清除里面残留的分泌物;为减轻心脏负担,及时清除体内毒素,他们同时给患者进行床旁血液透析治疗。此时,迟先生身上一共有四个大机器维持着他的生命: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机、球囊反搏机和透析机。杨嵩、李嘉翔和简宇鹏医生夜以继日守护患者,等待着患者心肺功能的好转。

  

  心胸外科ICU杨嵩、李嘉翔医生,心脏外科简宇鹏医生在床旁守护患者

  姚尖平教授每日跟进患者病情变化,在治疗上不停作出优化调整。由于众多机器对血液破坏严重,他多次主动联系输血科的任俊教授,任俊教授通过各种努力在血制品上给予了充足保证,为患者的顺利康复提供了重要支持。

  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期间,曾经还出现过左右肢体血压相差甚远的情况。医生团队一度怀疑患者因为辅助机器的植入导致了主动脉夹层。管床医生简宇鹏主动跟进,在床边检查并理顺了各个管道,最后两侧肢体血压终于相近,避免了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眼见着患者心肺功能逐渐好转,什么时候撤除机器,先撤除哪个机器,却是一个难题。如时机掌握不好,或者次序不对,都有可能让患者病情再次恶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对患者病情进行了综合评估之后,姚尖平教授认为,经过重症监护室几天的努力和调整,患者心肺功能已大致恢复,再这样维持现状,机器带来的副作用只会越来越大,最后弊大于利。于是他果断决策,让简宇鹏医生在监护室医师的配合下,于术后第5天为患者成功撤除体外膜肺氧合机,第6天撤除主动脉球囊反搏机,第8天撤除呼吸机,只剩下了血液透析机器。术后12天,患者终于从重症监护室转回了心脏外科普通病房。

  多学科专家精准治疗

  患者心肺、肾脏功能逐渐正常

  回到普通病房,主管医师简宇鹏每日精心照顾迟先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然而,迟先生出现了ICU综合征,他一直认为自己还在哈尔滨,并拒绝任何治疗。姚尖平教授邀请神经科姚晓黎教授会诊,及时调整了精神类药物,迟先生才如梦初醒,积极配合治疗。

  长时间的机器运转对迟先生的肾脏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转回普通病房早期,迟先生的肾功能还没恢复,处于无尿状态。姚尖平教授邀请肾内科张涤华教授会诊,并给迟先生每日制定和调整血液透析方案。最终,迟先生的肾功能在术后20天左右基本恢复了正常,成功撤去了最后一个血液透析机。

  因卧床时间太长,迟先生右小腿留下了压疮后形成的黑色痂皮,造成下肢局部静脉回流障碍。烧伤与创面修复科徐盈斌教授不时过来指导该部位的伤口换药处理,让患者伤口日渐好转。

  如今,迟先生身上已经没有了任何机器和管道,复查心肺功能已接近正常,之前的胸闷气促症状也不再发作,他在病房里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迟先生顺利康复出院

  姚尖平教授表示,迟先生的成功诊治为后续类似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再次展现了医院在疑难重症救治和多学科团队协作方面的雄厚实力。

  采写 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上一篇:广州四年级小学生突然高热,结果与父母天人永隔,原因需引起重视
下一篇:倒计时一周年!2022年冬奥的脚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