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2
手机版

  最近一个礼拜,许多城市的小伙伴排着队阳了一遍。

  有乐观的同志开涮说:“要不认识几个小阳人,真得检讨检讨自己的社交能力。”

  不过也有发烧直奔39℃的同志吐槽:“我买的连花清瘟还在路上,快递都干嘛去了?再不到货,我就自愈转阴了…”

  这位大爷,是您自愈转阴快还是连花清瘟来的快,真不好说。

  但凡您知道这节骨眼上快递行业的真实情况,都不至于发这么大牢骚。

  快递积压爆仓,成了“双十二”的心病

  最近,全国不少大城市出现了快递积压爆仓。

  北京的情况尤其不让人省心——

  无论是东西朝海还是顺义、通州、石景山、丰台、大兴、门头沟…

  快递点门口挤压的邮包差二寸能把街道堵得,让老户儿来了都能当场迷路。

  网购这头儿的亲,等得那叫一个生无可恋——

  家住北新桥的铁瓷老韩,12月7日网购了一件厚羽绒服;

  快一星期过去了,手机上的快递动态基本没见更新。

  用老韩自己的话说:“都好多年没买过年新衣服了,今年算破回例…”

  还有咱们大碗楼市的正义小娘子,水冰月老师,最近刚刚买的保暖神器:

  系统显示本月5号就从北京发货了,如今一个礼拜过去了,终于从四九城送到了大通州!

  水冰月老师委屈,快递小哥更委屈——

  拿门头沟的一京东网点来说,最近就特缺人:

  以前雇一个小哥200一天准够,现在翻倍涨到400还管饭,都招不来人。

  原因无他,这个快递点的很多小哥最近都因为发烧,没法营业…

  这时候整这么一出,今年“双十二”可以洗洗睡了。

  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快递阳没阳、给你送快递的小哥阳没阳;

  即便都没阳,也不知道快递啥时候能送到…

  快递点暂时关停、小哥大面积缺岗,一个肉眼可见的原因就是——

  最近一段时间,小阳人在短期内迅速激增;

  此外,快递的消杀流程依旧执行严格,同样延缓了整体流程。

  以前是不让出门,现在成了不敢出门…

  像在北京,12月7日总共有1168例确诊,另有2194例无症状;

  随后几天,两项数据均有所下滑,到12月11日,确诊病例和无症状病例分别是528例和609例。

  笔者的小伙伴们阳了的不下十位,但许多人是抗原检测阳性,之后自我居家隔离。

  换言之,实际阳性人数应该远远高于通报人数…

  北京的快递积压问题尤为严重,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就是——

  早在12月份到来之前,其社会面感染数量就已经冲上了高位。

  疫情的影响,其实还未结束…

  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11月11日,防疫新二十条横空出世,但回头来看,这似乎更像新十条的“演习“;

  12月7日,防疫新十条随之而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扫码、核酸、行程码似乎一夜之间被束之高阁。

  防疫新二十条与新十条落地时间,仅相隔不到一个月…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过去三年的严防死守,对于传播力不停加buff的奥密克戎毒株而言,已不再适用。

  至于江浙两省的抢单包机上,更是写满了我们对修复经济的渴望。

  其实,早在两项优化措施正式出台之前,就有不少人曾预想:

  待疫情管控进一步放开之后,一切将如期恢复正常;

  特别是人流和物流两方面就不会再受影响了…

  可现在来看,似乎不完全是这样。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许多民众在心理认知层面,并没完全跟上我们的疫情优化速度。

  毕竟,对于新冠这个看不见的敌人,我们已经同仇敌忾了整整三年…

  接下来,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变成了14亿个体,短期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激增毫无悬念。

  疫情冲击下的快递行业,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我们的工业生产与供应链同样承受着考验:

  当工厂里的工友出现阳性时,工人师傅的到岗量很可能会受影响,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产能削弱;

  当百货公司的柜姐出现阳性时,大伙儿逛商场购物、就餐可能多少有些顾虑;

  当外贸跟单员出现阳性时,与之相关的对外贸易进展,很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疫情高峰冲击之下,一些次生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譬如:

  因疫情导致部分工人收入减少甚至失业,从而拖累消费;

  因供应链物流系统受冲击,从而导致交易成本直线飙升;

  因宏观经济预期整体不佳,从而冲击资本市场融资活动…

  从上述角度上看,疫情对生产端、物流端乃至融资端的冲击还远未结束…

  我们生活中,最直观的例子就是——

  有不少餐饮从业者在吐槽:现在不扫绿码了,不查核酸了,但短期内的客流比以前还要少!

  在一些已经开始爬坡的省份,甭说摘了口罩吃饭,就是戴上口罩遛弯都有可能加封两道杠…

  就在这家餐饮门店老板吐槽的同时,它上游的供应链企业,同样也是一脑门子官司。

  2023年的经济修复,或将一波三折

  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接下来,我们该全力拼经济了!

  但个人认为,对于即将到来的2023年,并不适合盲目乐观。

  参照日韩两个重要邻国的经验来看,我们很可能要经受2-3轮的疫情高峰。

  在此期间,无论是生产端、消费端还是就业端,可能都会随之产生不小的波动。

  像在日本,就业率与居民消费信心并没有因防疫转向而产生实质性扭转;

  像在韩国,一轮报复性消费过后,疫情依旧制约着出口与消费…

  而且,鉴于人口基数更大、地域幅员更辽阔,我们在高峰期大概率会比两个邻国持续得更长。

  那么问题来了,我国的第一波波峰究竟何时到来?

  下图是一位名叫chenqin的知乎大神,制作的一张全国各地疫情进度和最终高峰预计时间表。

  推测制表的路子有点野,但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仍然具备参考价值。

  挑大梁的四大都市圈,情况梳理如下——

  1)京津冀将在本月中旬或中下旬迎来第一波,大致持续到2023年1月中旬前后结束; 2)长三角的第一波波峰将在2023年1月6日-20日之间出现,并将从2月下旬到3月中下旬陆续结束; 3)大湾区很可能会在圣诞节至阳历年前后迎来第一波波峰,并有望在2023年2月中旬到来前结束; 4)成渝都市圈可能会在本月中下旬迎来第一波波峰,持续到1月上旬结束;

  从疫情防控的角度上看,只有等首轮波峰结束之后,新增感染人数才会迅速回落;

  届时,大家才有可能慢慢习惯与病毒共存。

  确切地说,只有当第二波波峰度过之后,才有资格去谈经济复苏;

  而在此之前,人们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凝滞和恐慌。

  根据日韩此前的模型来看,第一波波峰与第二波波峰之间,相隔了约12-14个月。

  另一个问题是:稳增长的政策何时才能真正全面落地?

  其实,年末年初的三场重量级会议,已经给出了答案——

  10月份的会议上,已完成了人事上的调整;

  本月15号的经济工作会议将为明年的发展定方向;

  明年三月份的会议,也将最终敲定执行方案。

  只有人、方向与执行全部落地,才能去谈经济复苏。

  从前不久的会议来看,提振市场信心、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改革、稳增长、问就业、稳物价,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核心内容已经十分明确了;

  而且,当我们最终敲定执行方案的时候,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将会度过第一波疫情高峰,修复经济的阻力必然会比现在更小。

  我们有理由相信:2023年,一切都会更好,但理性来说,修复经济也绝非一蹴而就。

  后疫情时代,才刚刚开始。

上一篇:北京治hpv费用大概要多少
下一篇:静默、封城均为谣言!广州各区疫情最新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