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正澄院士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为广东智能制造发展“提速”助力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0-02-17
手机版

  节省了2/3的人力;效率从原来的20多秒提升到12秒;实现产线高度自动化生产……今年,由段正澄院士参与开发的“小家电智能装配流水线”获得“维科杯·OFweek2019中国机器人行业年度评选最佳应用案例奖”。

  致力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机械加工自动生产线、数字化加工装备等领域,在我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段正澄曾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取得一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如今,80多岁的段正澄院士仍奋斗在科研与产业一线,助力国产机器人产业化,为广东智能制造凝聚新力量、扩展新思路、创造新智慧。

  获奖研究成果研究周期不少于10年

  2009年,已经75岁高龄的段正澄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当时新增院士年龄最大的。研制全身伽马刀,10年;研究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20年;完善汽车发动机曲轴磨床,30年……段正澄和他的团队,曾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而获奖的研究成果,每一项的研究周期不少于10年。

  段正澄是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教授,是国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1957年大学毕业后,段正澄留校任教,至今已60多年。他主持的发动机曲轴磨床项目于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动机是反映汽车性能的重要零部件之一,而发动机的品质却在很大程度上由曲轴等关键零件决定。上个世纪70年代,国内缺乏生产汽车发动机曲轴的先进设备,生产不出高品质的曲轴,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动机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从1977年开始,段正澄的团队决心研发并生产出中国人自己的高精汽车曲轴制造设备。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1983年,他们终于在国内率先研发生产出第一台数控高速全轴自动曲轴磨床,申请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经过20多年的不断升级改造,目前,我国生产的汽车曲轴磨床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些结构比国外设备更简单,价格却便宜一半!

  在细分领域开发出一系列产品

  在科研取得巨大突破的同时,段正澄也同样重视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工科,只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企业实践,做到产学研一体化,才能多出成果,出大成果。”段正澄经常教导团队成员。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科研技术,国内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华数机器人就是国产机器人本体生产代表性企业之一。2015年8月,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华数机器人落户广东,长期致力于机器人产业化的段正澄院士团队也在广东获批成立院士工作站,为广东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贡献科研力量。

  近年来,段正澄在陶瓷打磨以及激光装备制造等细分领域,开发了一系列定制化产品。研究院携手华数机器人打造的小家电智能装配流水线就是段正澄产业化成果之一。“46米长的生产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机器人大数据云平台,节省了2/3的人力,效率从原来的20多秒提升到12秒。”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周伟娜介绍,院士提供的技术性指导,让研究院及企业攻破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方面的难题。

  助力国产工业机器人崛起

  水平多关节机器人、专用产品机器人、六轴通用机器人……在研究院的生产车间,科研人员正操作设备,对一排排整齐的机器人进行着性能测试。这些机器人经过定制化改造,可用于手机中框打磨、笔记本打磨、汽车配件喷涂等一系列生产工序。

  在车间现场,一台红“手”灰“臂”,可实现内部和外部双旋的机器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台“明星”机器人产品,是研究院联合华数机器人研制出的国内首个双旋机器人。目前该产品已经形成一个系列,产品拥有高速、高精度、高防护性能,还加入了人机交互技术,具备一定的人机协作功能,可针对喷涂行业、冲洗环境、粉尘环境及其他需要高防护的应用场合。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款“明星”产品母体的诞生只用了2个月。“当时好几个客户都有这类需求,我们就把问题聚集在一块去研发一台在结构上属于国际首创的双旋六轴机器人。”周伟娜介绍。

  “华数机器人的研发占比已达到8%左右,面对激烈的外界竞争,创新的目标就是要把国产机器人做上去,更多地占领市场。”周伟娜称,“今后,我们将在研发上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与院士团队进行产学研合作,扎实推进国产机器人产业化发展。”周伟娜说。

  来源: 东莞日报

上一篇:三部门:明确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进口物资免税政策
下一篇:阿里财报强劲:增速超340%!新零售成绩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