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新冠保险阳了中国人寿拒赔:这么多阳怎么赔?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2
手机版

  近日,多地出现投保人投诉买了中国人寿的新冠保险,提供阳性诊断证明却遭遇理赔难的问题。

  

  一男子发视频称自己和家人早在武汉疫情期间,就购买了中国人寿一款新冠保险产品,近日自己阳了,向保险公司提供了核酸阳性证明,中国人寿回复称奥密克戎不属于新冠无法理赔。

  

  视频截图

  在质疑中国人寿拒赔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款产品。

  中国人寿推出的这款保险叫“中国人寿佑安心新冠肺炎保”,该保险是一款专门提供法定传染病保障的健康险产品。

  该保险包括甲乙丙三类法定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淋病梅毒除外,明确规定包含新冠肺炎。

  网上有一则中国人寿内部宣导片,对该险种的投保规则及保险责任做了详细说明。

  02:33

  宣导片是保险公司向公司业务人员宣讲产品的视频,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用来向业务人员介绍保险产品,方便其销售的。

  在对该险种的介绍时,明确指出只要患上新冠肺炎即可获得8000-12000不等的赔付金,若因此死亡可获得20-50万的身故保险金。

  业务人员接到的信息若是如此,他们向投保人介绍的时候大概率也会是如此。投保人的认知里肯定也是只要患上新冠(阳了)即可赔付。

  正如其介绍所说,我们将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买一份也是很不错的选择,毕竟保费也不贵。

  为什么投保人患了新冠肺炎却无法理赔呢?其实是投保人没有达到理赔条件。

  目前中国人寿对此事已经作出回应:“如果被保险人首次确诊感染奥密克戎,且临床分型为重型、危重型病症,属于上述保险产品扩展责任范围。”

  在相关网站上这个险种的介绍与中国人寿的回应内容相同。

  

  也就是说类似于无症状感染、轻症患者均无法达到理赔条件,只有危重症及身故方能获得赔付金。

  这样看来,前文男子所说拒赔原因是“奥密克戎不是新冠”是不成立的,要么是其理解错误,要么是客服是新手,什么也不知道在胡扯。

  

  投保须知

  该产品其投保年龄为30天-65周岁。我国的危重病人多为老年人,这个群体又无法投保。这样一来,结合我国当前新冠的重症率,能得到赔付金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才是保险公司应有的作派嘛!

  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保险公司也不例外。它赌的是大多数投保人不会出险,类似于买彩票,福彩体彩等机构深知大部分人都中不了奖一样。

  保险公司开发的每一种产品都是专家们经过精心计划才做出来的,基本上不存在某个产品会使很多人都能得到理赔。

  太平洋的广告语将保险公司的本质分析的很透彻:“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就是集众人力量去保障一少部分人的健康。保险公司将所收保费留存以部分作为赔付预备金,剩下的那些去做投资,获得收益。

  

  图片源于网络

  我们每年交的社保和保险公司的保险就是一个道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信任社保,却不信任保险公司呢?

  究其原因,并非是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骗了大家,而是在服务上出了严重的问题。

  中国保险公司的销售模式一直采取的是直销模式,没有底薪,只有高额的提成。

  提成究竟有多高呢?

  以首次交保费5000元为例,业务人员能拿到一半,如果业务特别出色,可能会更多。也就意味着投保人首年的保费大半都进了业务员的口袋,但若没有业绩也就意味着当月收入为零。

  

  保险公司业务员推销保险

  于是业务员在销售保险产品的时候总是避重就轻,将产品的优点和长处无限放大,至于免责条款要么一语带过,要么只字不提,给客户造成的感觉就是这保险真好,啥都可以赔。以此来诱导客户,达到成交的目的。

  举个例子,若客户只购买了大病保险,也就意味着若罹患合同条款里的大病时,就能赔付保额,一般疾病住院是无法理赔的。业务员在推销保险的时候往往就会故意隐瞒。当客户因一般疾病住院致电保险公司时,得到的结果肯定是不能理赔的。

  就像买新冠保险的这些人一样,在他们的认知里就是“只要阳了,就可以找保险公司赔钱”,殊不知现在到处都是阳,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就像容易发生水灾的地方,车辆买不了涉水险一个道理。

  我们普通人怎么能算计得过保险公司呢?

  

  精算师

  在保险公司里,有一个非常牛的职业就是精算师,这个角色能将所有风险点都考虑到,然后运用各种专业知识,计算出每一个险种的保费应当定多少。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保险产品,年龄不一样,身体状况不一样,保费有高有低的原因。

  现如今,感染新冠肺炎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如果人人都拿这几十一百多块钱去买这个保险,那中国人寿不得赔死?

  所以,当我们认为所买保险很容易都能得到理赔的时候,就得注意了,要么我们对条款理解错了,要么就是卖保险的骗你了。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一医健康课堂】ICU,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下一篇:跟风囤药?盲目服药?专家详解常备药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