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节日(11)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2
手机版

  

  

  一年中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即将到来。冬至既是节气,也是一个历史传统节日,又称阳生、亚岁、冬节等。今天,太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而相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对北半球来说,太阳的高度最小,所以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远古的先人们认为,冬至这天阴气最盛、阳气最弱,但从冬至起,阳气一天天提升,阴气一天天转弱,正所谓“阴极而阳”“否极泰来”,所以,古人把冬至也称作“阳生”。按照周朝历法的年,冬至是岁首,相当于“大年初一”,是周朝地地道道的新年!

  

  西周 周公旦撰《周礼?地官?司徒》取自宋代王安石解注《周官新义》 收录于《四库全书》

  

  青铜土圭

  西周的周公旦,姓姬名旦,是西周的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旦辅佐哥哥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平定叛乱之后,主持“分封制”实施“以藩屏周”、制作礼乐,亲自卜都定鼎,定东都洛邑(即洛阳),同时测定、设计并实施周朝历法,是周朝国家架构的总设计师。

  据周公旦所撰《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这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讲的是以土圭测日影,通过冬至这天的太阳影子长短,在河南洛邑测得天下中心的位置,定此为土中,并在土中位置建设周朝国之王城即首都,从此天下君、臣、民在此富足安宁,生生不息。周公旦也正是用这个“土圭测影”的办法,把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冬至这一天,确定为一岁之首和二十四节气之首,同时把冬至所在的月份(现在的十一月)确定为首月即正月、冬至这天确定为正月初一。

  3000多年前西周的这些做法,既体现定国安邦的国家典制与哲学寓意,也彰显先人们对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与探究,是中华民族远古智慧的集中体现。

  由此可知,在周朝,冬至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年节,天子在年节这天要举行大朝会,接受诸侯和群臣的朝拜、听取各诸侯国国王的述职。也就是说,周朝过冬至相当于现在过春节!所以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亚岁”之称亦来源于此。事实上,自周朝之后,历代朝廷都延续这个传统,把冬至节当成和年节一样来对待。

  在我国古代的历朝历代中,实行过许多种不同的历法,如干支历、夏历、殷历、商历、周历等等,到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下令改用新的历法——太初历并改年号为太初元年,太初历是由太史令司马迁奉旨领衔制定的,基本延用夏历的历法,将一年的岁首改回到了正月,其节气、闰月均与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相似。汉武帝之后,历法虽有所变化,但改动并不多,基本保持着传承和延续。各个朝代的历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冬至一直都被当作重要的节日,“冬节”之称亦来源于此。

  

  南朝宋 范烨编 (唐代)李贤注《后汉书》卷十五 志第五 礼仪中 收录于《四库全书》

  《史记》《汉书》等正史有多处记载涉及冬至作为时节或时间点的文字,但把冬至当成节日的记载,出现在《后汉书》。据《后汉书》卷十五(志第五 礼仪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蔡邕《独断》曰:“冬至阳气始动,夏至阴气始起,麋鹿角解,故寝兵鼓。身欲宁,志欲静,故不听事,迎送五日。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非迎气,故但送不迎。正月岁首,亦如腊仪。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冬至前后,汉代朝廷上下要停止一切公事,不用理政,边塞闭关、商旅停业,统统开始过“冬节”——放假休息、休养身心。

  人们认为自冬至开始,新的一个循环启动,天地阳气渐强、阴气渐弱,是个大吉之日,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也就是“贺冬”,亲朋好友各以礼物和美食相赠,相互拜访,节日欢乐气氛长达五日,其隆重程度和年节一样。

  蔡邕是东汉名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精通经学和辞赋,是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的著作《独断》原本已经失传,现为后人改本,但基本时令记述应无大误。

  

  汉代 司马迁撰《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收录于《四库全书》

  根据《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中记载:“周官曰,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周朝冬至要祭天,还要使用天神喜欢的乐舞。西汉冬至要隆重举行祭祀泰一神,泰一神即天神,后来出现的道教把泰一神叫“太上老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坛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普通百姓也在这一天要祭拜去世的父母尊长,冬至节由朝廷官员士大夫过渡到黎民百姓,开始普及于民间。

  

  南朝梁 宗懔(lǐn)撰《荆楚岁时记》载于《四库全书》史部十一

  民间百姓过节,就会因地制宜地形成特定节日的民俗。南北朝时期,各个地区形成的冬至习俗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北方因为阴气最盛、阳气最弱,冬至这天最适合进补,除吃馄饨、饺子之外,还可以喝羊肉汤、吃生姜,而南方荆楚大地有吃红小豆的传统。据南朝梁 宗懔撰《荆楚岁时记》的记载,相传水神共工有个作恶多端的不才之子,死于冬至这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这个疫鬼最怕红小豆,喝红小豆粥可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于是荆楚大地逐渐形成冬至喝红小豆粥的习俗。

  

  唐 張九齡等撰《唐六典》卷二:唐代官员的假日 收录于《四库全书》

  到唐代,冬至节被正式确定为全国性公共节日。根据唐代开元宰相張九齡等编撰的《唐六典》卷二记载,唐代朝廷给予官员冬至节假期是7天,和春节(元正)假一样,是全年假期最长的节日,可见唐代对冬至节的重视程度!

  

  宋代 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卷十 收录于《四库全书》

  宋朝过冬至节更加讲究。根据宋代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卷十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京师汴梁最重视冬至这个节日,即使再贫穷的人,也要想尽办法,倾一年之力,或攒或借,也得在冬至这天添置新衣、置办饮食、祭祀先祖。冬至节这天官府放假7天,和春节、寒食节的假期一样长,是宋代假期最长的节假日。冬至节期间要开放博彩、举办各种庆典、商人闭市、市民走亲访友,就跟过春节一样。朝廷还保留着汉代、魏晋以来的传统,官员之间有屦长之贺,即通过赠送鞋袜来表达节日的祝福,还要敲鼙鼓、吹孤竹、奏云和之瑟、跳云门之舞。民间也有通过相互赠送鞋袜来表达祝福的习俗,认为长的鞋子最能代表福运。

  北宋过冬至节的情形,还有王安石的诗《冬至》为证:“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幽闲亦聚集,珍丽各携擎;却忆他年事,关商闭不行。”

  

  宋代 吴自牧著《梦粱录》卷六 收录于《四库全书》

  根据南宋人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六记载,在冬至节这天,南宋临安的皇宫要举行最隆重的大朝会仪式,百官朝拜皇帝并向皇帝述职,太庙要举行祈福大典,朝廷任命宰执官在祭天坛举行祭天,其他地方衙门都比照着举行各类庆典活动。官府放假,开放博彩三天,店铺、饭馆、酒肆都关门过节。朝野上下,都热衷聚会喝酒赌博、相互送礼、祭祀祖宗、到寺庙上香,叫做“做节”,比平常节日热闹得多,街上车水马龙,多处出现拥挤堵塞。冬至这天,士绅和百姓都时兴以清晨雄鸡报晓的声音,来判断来年是否祥瑞,太史则通过观云彩、测日晷来占卦新的一年是否是好年成。冬至时兴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年馎饦”的谚语,有钱人家讲究新奇特,一碗之中有十多种颜色的馄饨,称为“百味馄饨”。可见,南宋临安(杭州)的冬至节,比北宋汴梁(开封)还要热闹。

  宋代王硕编撰的《易简方》还说,在冬至日钻木改火,可以避免瘟疫和疾病。

  根据晚清《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以后,北京民间已经不再重视过冬至节,只是吃吃馄饨而已,与夏至吃面类同,说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吃馄饨寓意打破混沌、迎来新气象,所以燕京大地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

  过冬至,上古诗词。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诗圣杜甫的诗《七律?小至》。

  

  杜甫终年59岁,真实模样应该没有画像这么老

  杜甫,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出生,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在船上去世,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也称“大李杜”(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相区别)。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再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又不得已向贵人投赠,始得一个小吏做。然而官场还是不得志,曾亲眼目睹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自己始终难以为伍。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先后辗转多地躲避战祸。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远离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正是这种思想,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官职很低,诗词也没有引起多大关注,但死后被世人热捧,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后被尊称为“诗圣”。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七律?小至》是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写成,那时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

  

  唐 杜甫作《小至》载于《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一 收录于《四库全书荟要》

  七律?小至

  唐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來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小至:一般指冬至前一日;天时人事:自然界的节气和人世间的事情;阳生:阳气初生,古人认为到冬至那天阴气极盛而新的一线阳气刚刚产生,也是冬至的别称;添弱线:古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刺绣女工每日的工作量要比前一日增加一线之工;吹葭(jiā)六琯(guǎn)动浮灰:古代为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十二乐律(分别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的玉管内,每月节气到来,相应律管里的灰就自动飞出;六琯:亦作六管,指用玉制成的确定音律的律管,律管共十二支,分六律、六吕,故称;浮:一作“飞”;待腊:待到腊月时分;舒柳:指柳叶萌生,枝条柔和;放:一作“破”;云物:本指太阳旁边云气的色彩形状,这里就是指景物;不殊:没有区别;乡国:即家乡;覆杯:一饮而尽。

  这首诗开头一个“催”字奠定全诗愁闷的基调,接着描写人的活动和自然景物的变化。冬至到了,白日在一天天渐长,刺绣女工可以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葭灰,堤岸好像等待腊月的到来,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尽早开放,让人感到天气渐暖、春天将近的一丝喜悦,而自己身处这异乡,虽然远离故土,有些乡愁,也并没有什么不舒服啊……于是,邀请儿子一起喝杯酒,忘却乡愁,好好珍惜现在……。“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二句给人以梅若有情的感觉,虽然春天容易引发乡愁,但杜甫的乡愁却是乐观向上的。最后“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二句虽然是对儿子说的话,但实际杜甫是在奉劝世人,忘掉乡愁和烦恼,干尽杯中酒,尽情享受美好生活。

  在冬至节里,听着诗圣杜甫作词、吴树德作曲、歌唱家于文华颂唱的《七律?小至》,让带有悦耳动听的优美歌声,给朋友们带去祝福!祝愿大家从冬至起,向阳而生,迎来“阳”康!

  程彦林 冬至前 于北京

上一篇:“阳”过一次还会再“阳”吗?抗原自测有哪些注意事项?权威回应!
下一篇:10万无症状感染者治疗“秘方”:吃中药练气功针灸,7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