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2
手机版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作者带我们探索了一个人的自卑,软弱,爱夸炫自己和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并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自信,独立,充满希望的生活。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无法自抑的自我攻击,自我怀疑的心理倾向。

  对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人即是地狱,抑郁症患者毫不关心,也毫无兴趣别人在做什么,在Ta们眼中,所有人都时刻想要迫害自己。

  Ta们会失去对于欲望的满足感,对一切都失去兴趣,感觉生活中到处充满了乏味和无聊,他们会失去对他人的情感链接,重度者会产生自我憎恶的症状。

  有些时候,Ta们会感觉情况似乎有了些好转,想去有积极生活的愿望是,情绪会突然低落下来,失去做事情的兴趣,回归到自己的舒适区(悲伤和自我怀疑中去)。

  更有甚者,会尝试进行自残。

  

  1、儿童状态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作者认为,人的行为方式有三种状态支配

  分别是:成人状态,父母状态,儿童状态。

  而抑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又重新回到了儿童状态。

  儿童状态?指的是我们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吗?

  NO,恰好相反,这里的儿童状态指的不是生理而是心理状态,当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所有情绪和判断指向都会遵循儿童的基本情感,这些情感分别是: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情绪化是儿童心理状态的基本呈现。

  

  而在此基础上,由于儿童缺乏安全感和独立特征,顺从性行为将成为儿童性人格的主导。

  在顺从性人格中,由于无法抵抗,会延伸出炫耀,顺从,道歉,同意,怄气等行为倾向。

  而书中也给出了具体的原因:

  喜欢炫耀自己是儿童时期没有受到关注,所以用这种方式来博得他人的注意。

  而顺从则是没有主体性,是一种依赖的表现。

  

  道歉是一种对力量的臣服。

  同意,则是不争辩,本质上都是对一种绝对力量的依附和不敢于反抗。

  怄气其实也是一种愤怒的表现方式,是一种在强大的力量之下感到无可奈何,只能用这种方式去稀释自己的愤怒。

  而父母状态,虽然不会直接导致抑郁,但是也同样会让你失去对生活的掌控。

  在父母状态下,你的一切行为都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包括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对生活的评判标准,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2、自证预言

  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这个心理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

  在实验中,他分配给学生两组老师,并告知一种老鼠比较聪明但另一组比较愚钝,但其实这两组老鼠并没有差别。

  他让学生训练老鼠走迷宫,在五天后,拿到“聪明”组老鼠的学生比拿到“愚笨”组老鼠的学生的训练表现要好得多。

  

  换句话说,你对某件事/人的预期会影响你对Ta的行为,而你行为的最终目的是把Ta塑造成你的预期。天衣无缝,不是吗?

  而抑郁症患者就很容易走进消极的自证预言,当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Ta们会不自觉地使用消极的预期来维持自我和外界的平衡,而为了保证预言成功,在行为上也会诱导事件往这个方向发展。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世界和自我中间明确了一条幻想的边界。在边界之内,我驯服了世界,让世界成了幻想和想法的延伸。

  

  4、如何走出抑郁症幸运的是,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先生及时发现了自己深陷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以及自我折磨,他在苍鹭医师的指导下,学会了与之抗争,并走出了抑郁症的阴霾。以下是苍鹭提出的方法。01.走出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进入成人状态。

  不同于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在成人状态中,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成人状态需要你去进行自主思考和刻意练习。

  苍鹭也毫不客气的指出: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在这两种状态下,我们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戏一样,你其实给自己预设了一个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带给你痛苦但同时也有安全感(在往期推文中,阿德勒也有相似的看法)总而言之,没有人可以控制你的情绪,是你自己选择了它们。02.停止自我审判,自我谴责注意,这里的自我审判不是自我审视,自我审视是客观的中立的立场去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保持自我开放的一个很重要的路径。但自我审判不同,它是一种自我惩罚,变成了你做什么都是错的。

  而停止自我审判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在于,不要对过去的事进行过度分析或自我审视,而是知道其事必然发生的原因,能客观地去看待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不再感到内疚。慢慢地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以及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如果自己做错了,就告诉自己,事情已经发生了,你也改变不了什么,下次注意就好,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有所成长。03.停止自证预言不要给自己设定一个预定的假设。

  再重申一点,不是抑郁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它。是你选择了愤怒,你选择了抑郁,因为待在原地就意味着不用改变,待在原地就意味着安全。

  但请你相信,你有能力,也有勇气去脱离认为一切都会按照自己想法发生的死循环。这里可以引入一个佛学的观点:无常。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一样是以独立,恒常,纯粹的状态存在,因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人和事物和另一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位置都在无时无刻不进行着转变,即是这非常细微,但都要遵守无常的法则。当你了解一切都是无常的,就不会执着于执着,如果不攀执于执着,也就不会患得患失。

  当你陷入情绪低谷时,不妨看看这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在阅读的过程,你的烦闷也会悄然融化。

  你会渐渐明白: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活出自己的人会最开心。即使忘了一切,也别忘了做自己。

  

  这本书通俗易懂,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它看似给我们讲了一个童话故事,其实却道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时最真实的感受,书中的角色都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到原型。

  书里的主角蛤蟆是幸运的,通过了10次的咨询,他对自己的情绪有了充分的理解,获得勇敢的力量和前行的动力;而现实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人还在苦苦挣扎;

  

  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通过阅读这样一本书不可能就无师自通,得到许多答案;但是,相信读完这本书,许多人会透过蛤蟆看到自己的影子,帮助我们去诚实地面对自己;

  同时,作为家长,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情绪管理,引导孩子认识并正视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感受;让他们学习与自己对话,比教授他们技能要重要得多;也时刻让我们提醒自己,多反思自身行为,避免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如果你也常常突然陷入悲伤情绪中无法自拔,或者心里总是积压着许多难以排解的负面情绪,那么,请赶紧停止情绪内耗!不妨读一读这本心理故事书,也许不能立刻就带来改变,但相信会让你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帮助你找到一些问题的所在。

  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而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则是他最著名、也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凝聚了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几十年的心理学心得。

  现实中,他曾对无数个蛤蟆先生说:

  “面对伤害,我们无处可逃,但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

  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很多迷茫。

  但不要灰心,不要沮丧。

  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强大的力量。

  

  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新世界的大门,也会随之为你打开。

  套装内还有一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也是一本心理疗愈的书籍,书中通过一个个故事小案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有需要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愿你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觉醒内心的力量,做自己的救世主。

  举报/反馈

上一篇:心理测试:选一只你最想保护的小动物,测试你的抑郁程度有多高
下一篇:抽佣70%,爱心捐款变成公司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