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放开,会像国外死那么多人吗?
距离防控放开,已经有一周了。
不过相比于预期中的欢天喜地,相信大家更多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撕裂感”。
一边,是全国各地几乎在一夜之间,都放开了防控。
广州放开堂食、北京公交地铁运营企业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乘客乘车,上海放开公共交通室外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证明,国家层面也在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
有些地方的转变速度更是超出想象,昨天还在隔离不让出门,一觉起来就解开防控了。
自由之气迎面扑来。
连钟南山院士都出来发声称,奥密克戎“传染性极强,但致病率减弱”,我们不能用两年前的一些方法来对抗疫情。
股市也应声而起,仿佛一下子就打了鸡血。
但另一边,真等到放开,大家却忽然感到措手不及。
防控放开,代表着“病毒”也自由了。
有人之前还敢带孩子去商场,现在就躲家里,完全不会去外面消费,也不会找人上门服务。
有人之前只是不会堂食,现在连外卖也不敢点了。
很多人甚至又开始呼吁,不应该全部躺平之类的。
记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曾表示,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考虑到维护公众情绪,专家的话往往比较保守,有人猜测,真实的感染率可能会更高。
这导致如今虽然各地都取消防控,但大家反而更加保守和谨慎。从放开前的焦急和愤怒,变成了担心和恐慌。
谁也没想到,这场疫情让大家感到最慌的时候,反而是放开后这几天。
那么问题来了:新一波疫情还会不会肆虐?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和行为面对放开后的生活?
想回答这个疑问,也许有必要来看看那些更早放开的地区,都是怎样迈过这道坎的。
01
首先看看隔壁日本。
早从今年3月开始,日本就逐步放松防疫措施,等到7月,随着撤销边境管制,正式进入放开时代。
结果不到一周,病毒就卷土重来了。
7月6日,日本全国新增4.58万名感染者,重症患者60名。时隔两个月后单日新增感染人数再次超过45000人。
8月19日,日本单日新增达到2.6万例,死亡人数首次突破300人。
每百万人的死亡人数也一跃成为亚洲最高。在8月24日之前的7天里,日本每百万人中有15人死于新冠。
日本预想会有一波反弹,但没想到反弹会这么快。
随后压力很快传导到医疗系统。
从7月中旬开始,急诊病人的数量猛增。医院每天接收的救护车转运来的患者从平均20-30人,上升到40人。
而到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中,有近80%出现发烧症状。
8月下旬,神奈川县的病床入住率达到了惊人的91%,冲绳县、滋贺县和静冈县的入住率也均超过80%,甚至就连医疗配置最完备的东京的病床占用率也几近满员。
平成立石医院院长Shuichi Osawa当时甚至在网上求救,表示病人太多,堪称“灾难级别”,“东京只有少数医院可以接受新冠患者,没有一家医院有额外的容量”。
8月15日,京都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也在官网中表示,医院的患者多到连事故受伤、脑中风乃至心脏病等患者都很难入院。
可以说,放开给日本直接造来了新一波疫情高峰。
一旁的台湾省也没好到哪去。
2022年4月,台湾省逐步解除管控。
一周后,确诊人数翻倍,从原先的2.6万人骤增至5万人左右。
之后每过一段时间,新纪录都会不断被刷新。
4月15日,本土单日确诊首次破千例。
4月24日,本土单日确诊首次破5000例。
4月28日,本土单日确诊首次破万例。
5月10日,本土单日确诊首次破5万例。
5月27日,本土确诊个案新增9.48万例,创本次疫情“本土确诊个案”新增纪录。
新冠感染后致死存在一个过程,死亡高峰发生在放开后的第三个月。
6月10日,本土新增213例死亡病例,创下这波疫情的最高新增纪录。
之后感染人数在高位持续一个月后,又迅速下跌,降到高峰时一半左右,持续两个月后完成放开管控后第一波新冠感染海啸的冲击。
随后第五个月,感染和死亡人数降到波谷。
之所以如此惨烈,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放开的时间点,刚好对应毒株的最新变异类型。
很多人还没来得及接种新的疫苗,就被感染了。
此外,当地医疗机构没做好准备,导致医疗资源被挤兑,也难辞其咎。
以台大医院为例,由于轻重症分流没做好,让很多急诊患者都是轻症感染者,挂急诊目的只是为拿药和做筛检,却挤爆急诊室,导致重症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时救治。
明明可以得到救治,但却因为医疗机构没有做好准备而错过最佳救助时期。
人害人,不是病害人,是东亚这些地区放开后破防的一大元凶。
02
欧美就更别提了。
自2022年年初放开以来,美国新冠死亡人数达到了30多万人。直到今年9月,每天仍有约400人死于新冠。
不仅整体死亡率高,老人在其中的占比也非常突出。
美国官方数据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的死亡率是年轻人的145倍。
这一点在英国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2月放开后,确诊率肉眼可见地走高,4月连续两周全国感染人数超过490万,打破了疫情有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而其中3/4的新冠死亡病例是老人。
为什么作为发达国家,老年人的救治率还如此之差呢?
这背后,全社会,尤其是老年人的低疫苗接种率,是酿成悲剧的主因。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显示,在接种完第一针的人中,只有48.4%的人接种了第二针加强针。
50岁以上的人中,这个比例只有30.9%。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多次警告大家要去打疫苗,但由于民间舆论作怪,很多上年纪的人还是不愿意去接种,最终造成大面积的死亡。
国内如今滋生出的恐慌情绪,很大一定程度上也拜这种现象所赐。
不过实际上大家要放心,我们和欧美的情况有很大区别。
首先,国内的接种情况就好太多了。
我国接种率高达92.4%,已完整接种疫苗的人数占比为90.1%。
老人的接种率也不低。截至11月28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覆盖人数为2亿3940万人,完成全程接种约2亿2800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90.68%和86.42%。
如此高的接种率,可以保证老人感染新冠后,转为重症的几率大大降低。
此外,各地都非常重视老年人的接种情况。由于老年人出门不便,还推出过“送苗上门”、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提供“专车接送”等服务。
11月29日,国务院甚至还专门印发过一份《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就是为了督促提高老年人群的接种率,还将第一剂次加强免疫与全程接种的间隔时间缩短至3个月以上。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新闻发布会,也提到了目前国内60岁以上老人接种中国的新冠病毒疫苗已超过10亿剂次,都非常安全。
12月9日,又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目前全国的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3.81万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重症医学床位是10.65万张。重症医学床位接近10张/10万人的水平。重症医学的医师总数是8.05万人,“可转换ICU”储备医师10.6万人,重症专业的护士是22万人,另有“可转换ICU”护士是17.77万人。
这些综合到一起,我们的死亡率肯定不会到国外那么高的程度。
有些统计用国外的死亡率套用到国内,算出一个很大的数字,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更何况,我们也不完全是彻底躺平,而是优化调整。
只要重症案例有提升的苗头,就不会像欧美那样放任不管,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直到打赢这场防控战为止。
而且过去几年来,国内的医疗机构积累了不少经验,尤其对于疫情爆发时的应对措施,都在不断操练。
如果对此感到不放心,我们可以来看看香港放开后的情况。
03
9月23日,香港宣布放开。
特首李家超态度坚决,在《施政报告》中表示:香港“抗疫不走回头路”。
刚开始大家忧心忡忡,但后来的发展比想象中好。
从确诊人数来看:
9月23日,确诊人数5231例(含输入个案156例);
10月23日,确诊人数5143例(含392个输入病例);
11月11日,确诊人数5201例(含398个输入病例)。
死亡人数方面:
9月23日,新冠重症15例,死亡12例;
10月23日,新冠重症10例,死亡4例;
11月11日,新冠重症9例,死亡10例。
两项关键数据都表现平稳,没有出现暴增的情况,说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这背后少不了香港当局积极推广疫苗的功劳。
如今香港疫苗接种率达到93.1%,两针都打完的比例是91.4%,比内地 还高。
虽然现在还没有直接证据,说疫苗能降低感染率,但从临床角度来看,可以大大降低重症率。
不升级成重症,其实新冠就没有想象中可怕。
另外,香港在一开始并没有完全放开,而是施行社交距离措施,包括餐饮场所继续每桌最多12人、维持强制口罩令等等措施,都对疫情传播起到一定限制作用。
如果你确诊了新冠,该隔离还是需要隔离,该多次核酸检测依旧会给你安排,而且香港很多公共场合也需要查验疫苗通行证,有效阻止了疫情的传播风险。
防疫放松并不等于放开和躺平,这点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启示。
不过就在大家以为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香港的疫情又悄然反复了。
就在大陆宣布放开的前几天,12月1日,香港单日确诊人数突增至10137例,比之前涨了一倍,其中有15名确诊病人死亡。
这让大家稍稍松下的心一下子又提了上来。
面对近日有所升温的疫情,香港呼吸系统科专科医生梁子超在防疫记者发布会上是这样回答的:
病毒不断进化必然导致传播速度增长,但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医疗系统超出负荷,医院及隔离设施做好分流。香港的安老院二次感染比例增加二至三成,属于相对高的水平,认为需要尽快安排在安老院的老人接种第4针疫苗。
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病毒狡猾得很,当大家放松警惕、以为疫情快要过去的时候,反而又给它可趁之机。
稍一放松,疫情就见缝插针。
最危险的时候,往往是最轻敌的时候。
越是到最后时刻,越不能盲目乐观,不能懈怠。
而在经济方面,放开给香港带来的改善,也并没有计划中乐观。
众所周知,香港是个依赖服务业的地区,尤其是物流、旅游、娱乐和金融行业,占了当地经济构成的很大比例。
但在国际局势的影响之下,香港一方面贸易继续受阻,另一方面旅游业也没有好转的迹象。
数据显示,在放开后的首个国庆期间,明显上升的是出境人数而非入境人数。9月26日至10月4日期间,每日的出境人数比入境人数平均多731人次。由机场出入境的旅客,以香港居民为主,占比约为7成。
香港旅游促进会总干事崔定邦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表示,要恢复当年的空运能力,或还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
香港旅游业“冰封”近3年,要恢复航班,航空公司面临严重资金、人手短缺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目前香港空运能力只恢复至疫情前20%至30%。
同样依赖旅游业的日本也面临相似的问题。
防控放开后,当地旅游业迟迟不见起色,很多人都干着急没有办法。
野村综合研究所经济学家木内登英对此分析:明年海外游客的支出费用将仅有2.1万亿日圆,且在2025年之前不会超过疫情之前的水平。日本航空公司总裁赤坂祐二也表示,虽然自从宣布放宽边境政策以来,日航入境机票预定数量增加两倍,但国际旅游需求要到2025年左右才能完全恢复。
就线下生意来说,有记者曾实地走访广州市场时发现,各个餐厅恢复的程度不尽不同。火锅烧烤、快餐小吃等品类因为刚需、社交性强等属性,恢复程度较好,上座率能到七八成。其他品类的恢复程度则差强人意,不少中式正餐类的餐厅即便对外营业了,上座率也只有三成左右。
对很多线下生意而言,放开不是经济恢复的神丹妙药,报复性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客流量和营收也不可能马上就回到疫情前高峰的时候。
要做好“倒春寒”的准备。
就像是一个住院很久的人,需要一个慢慢恢复的过程。
完全恢复,可能真的要等到年后,或者更久。
放开之路注定是场马拉松,短期内有没有领先无所谓,只要能够做好做准备,放平心态,抱有耐心,坚持下来就一定能够赢。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耐心往往比信心更要重要。
事到如今,我们总得迈出这一步,过分悲观,过分乐观都不可取。
可取的,是理性。
如果说过去三年是在“防疫”,那么真正的“抗疫”才刚刚开始。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参考文献:
《稳民心强信心:中国科学精准防控疫情显温度》新华社
《恢复堂食后,营业额却不到五成!餐饮业遭遇煎熬的“阵痛期”》红餐网
上一篇:中医妙招,小儿发烧咳嗽,不吃药,推手臂能退烧
下一篇:优秀外企女翻译员,被扫地出门露宿桥下,大家却说丈夫是个好男人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