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定调!事关疫情流行期、延迟退休、楼市底线等,一文读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作 者丨杨志锦,张敏,胡暄悦,周潇枭,李莎
编 辑丨包芳鸣,张星,陈洁,刘雪莹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下一年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对2023年的货币政策和金融风险化解工作进行定调。
会议认为,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会议要求,要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部署要求,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在精准的要求下,诸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明年可能继续使用或者增加额度,甚至不排除央行继续创设新工具的可能。同时,内外部制约降低,货币宽松也有一定空间。
此次会议指出,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部分,会议特别指出了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地方债风险。
展望2023年,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由于今年基数较低,以及宏观政策加力支持等作用下,2023年经济有望实现较好恢复。
据记者梳理,今年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政策信号如下:
三重压力仍然较大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明年赤字率或达到3%
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发挥作用
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支持平台企业大显身手
确保顺利渡过流行期
【详见:重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10大政策信号】
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货币政策的定调主要有五个范畴: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以后,中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安排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从今年央行的操作看,央行分别于1月、7月各降息10BP,当前一年期MLF、7天逆回购利率分别为2.75%、2.0%,相比去年末降低20BP。存款准备金率方面,央行今年4月、12月两次降准,当前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8%。与此同时,央行创设多种结构性工具支持特定领域。
从市场利率看,4月以来,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发力下,市场流动性始终处于充裕的状态,驱动隔夜资金利率、7天期资金利率以及1年期银行同业存单收益率等主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不过近期市场利率有所回升,但DR007仍低于政策利率水平。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相比去年定调,“灵活适度”调整为“精准有力”,其他几乎保持不变。精准意味着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发挥作用、支持特定领域,有力意味着货币政策要真正作用于实体经济并见到实效。
2020年后,各类专项再贷款工具陆续创设,今年创设得更为密集。
据记者梳理,今年央行再次先后推出至少6400亿元再贷款工具,具体包括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1000亿元交通物流领域再贷款、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400亿元普惠养老领域再贷款、2000亿技改再贷款。此外,央行还表示将推出保交楼专项借款,但额度未明。再加上支农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已十分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PSL时隔三年后再度重启。2020年2月后,PSL一直表现为净偿还。但今年9月PSL净新增1082亿元,10月净新增规模上升至1543亿,11月进一步增加至3675亿。央行11月16日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为发挥金融对有效投资的支持作用,运用PSL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为基础设施重点领域设立金融工具和提供信贷支持。
在“精准”的要求下,前述诸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明年可能继续使用或者增加额度,甚至不排除央行继续创设新工具的可能。广发证券(000776)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稳信用的另一种方式,其兼具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效果。2023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方向可能是:基建地产、制造业、科创、双碳、能源等领域的政策性工具延续;与疫情相关的阶段性工具逐步退出。
分析来看,结构性货币政策担大任有两大原因:一是应对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在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两大“发动机”被压制后,信贷投放亟需找到新的支撑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负担着稳定信贷增长的重任。二是美联储开启加息缩表,对中国总量型政策形成制约,而结构性货币政策制约小,货币政策被迫更加倚重后者。
但明年美联储加息节奏有所放缓,再考虑到明年国内物价不会对货币政策构成掣肘,明年货币政策总量宽松操作仍有一定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今年两次降准幅度均为25BP,而央行历次降准幅度大多是50BP或100BP甚至更多,本次仅降准25BP,是继今年4月后第二次降准25BP,显示出央行珍惜货币政策空间的意图。即便明年央行采取降准措施,单次降准的幅度可能也只有25BP。
钟林楠称,降息是一个潜在的政策选项,目前暂时无法完全排除这一选择;但由于地产政策重点已经变化,剩余的贷款利率空间又较为珍贵,即便2023年央行再度降息,降息幅度应该也不会高于2022年。
地方债遏增量、化存量
央行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2019)》(下称《报告》)披露了时间表:2018年边制订攻坚战行动方案,边落实各项工作举措;2019年承上启下,全面、纵深推进各项任务部署;2020年是攻坚战收官之年,力争从基本完成风险治标逐步向治本过渡,完成攻坚战的既定任务。
站在当前的时点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实质性突破。比如宏观杠杆率高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宏观杠杆率在2016年-2019年稳定在245%左右。不过,近三年应对疫情冲击,宏观杠杆率有所上升。
但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监管永恒的主题。此次会议指出,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部分,会议指出了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地方债风险。
对于地方债风险,会议指出,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究其原因,一方面法定政府债务余额超过35万亿,债务率已达到120%,法定政府债务负担压力已不小。另一方面,随着卖地收入的骤降叠加城投融资持续收紧,市场对城投债违约的担忧与日俱增。
“受房地产市场影响,我们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下降,加之很多专项债券项目收益不及预期,专项债券偿债压力较大。”江浙地区某地市债务办人士表示,“此外,平台公司转型发展不足,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较弱,承担化债面临巨大压力,也增加后期财政可持续风险。”
业界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中国人大网10月25日公布的《对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披露,有的人大常委会出席人员指出,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和隐性债务控制存在较大压力,建议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及项目的合规性审核,围绕债务规模和结构、资金使用和偿还情况等做好风险评估预警。有的出席人员说,这两年一大批地方政府债务陆续到期,按时偿还有难度,建议有关部门提早谋划,形成预案。
“三保”将成楼市政策底线
化解风险或有更多动作
会议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就房地产提出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的“三保”,这也被认为是2023年房地产政策的重要底线。
此外,“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的说法同样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说明对房地产业的风险化解措施将更加具体,行业有望快速从流动性危机中走出。
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虽然各级监管部门出台了多项稳楼市政策,但由于多种原因,市场信心至今未能完全恢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11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3.3%;商品房销售额11.9万亿元,同比下降26.6%。
在此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房地产的表述,体现出稳定市场、化解风险的政策意图,也普遍被解读为利好。乐观的分析人士认为,困扰行业多时的流动性风险,有望真正得到化解。
房地产连迎利好
近期,有关房地产业的政策利好不断释放。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下称《纲要》),在住房方面,提出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纲要》还提出,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促进家庭装修消费,增加智能家电消费,推动数字家庭发展。
12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第五轮中国-欧盟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上发表书面致辞时指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当前出现的下行风险,我们已出台一些政策,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有足够需求空间为房地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其中,前者将房地产纳入扩大内需、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战略中,其提出的“居住消费”概念,不仅包括商品房买卖与租赁,还扩展至房屋改造、家庭装修、智能家电等领域,既说明房地产市场仍存在结构性机会,又体现出后开发时代下的行业发展潜力。
后者则是监管层再度提及“支柱产业”,对于房地产而言,这一定位意味着其仍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享受的政策支持也不可忽视。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房地产业体量庞大、产业带动性强,在稳经济、促消费和保民生中的作用均不容忽视。因此,维持行业的稳定,仍是政策层面的头等大事。
他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即体现出维持稳定基本政策思路。“唯有做好‘三保’,房地产才有持续性的稳健基础。”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也认为,“三保”作为房地产工作的主题和重点,就是在房地产领域贯彻“底线思维”。具体来说,确保能交楼,避免大面积烂尾造成民生的问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是2023年房地产工作的重要基础。
化解风险成为重要方向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中,对化解风险的强调也被认为是亮点。
以往房地产的问题一般是放在民生保障等部分,而此次则放在了防范化解风险部分。如果将金融机构当前的支持比喻为“输血”,那么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则是“造血”。现在“输血”已经来了,但要房企好起来,“造血”功能能否改善才是影响房地产行业下一步的关键,预计后续需求端仍会有政策支持。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今年4月以来,房企到位资金来源增速就保持在20%以上的同比降幅,到11月,该降幅为25.7%。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融资、销售。2022年以来,随着“三支箭”等金融支持工具的陆续释放,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正在逐渐恢复。但由于市场信心不足,尽管当前的购房门槛已降至低位,但市场销售仍未真正改善。
北京某上市房企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改善销售和化解风险是房地产的一体两面。只有当销售回暖时,行业风险才会得以化解。否则,任何“输血”都只是短期措施。
他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就是希望通过对合理需求的支持,使市场销售能够恢复到正常状态。
实际上,在化解风险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态已经十分细致和明确,“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李宇嘉指出,一方面,存量风险处置,2023年要有明确的结果,以消除市场的担忧,缓解信心和预期每况愈下的情况;另一方面,企业必须要改善其资产负债状况,才能从根本上建立抵挡风险的防火墙,实现转型和未来的发展。
这也明确了一个信号,即,对行业流动性的注入仍将继续,且优秀的头部企业有望继续得到支持。不少分析人士表示,未来的楼市政策中,有望出现更多的支持性措施。
李宇嘉表示,综合此次会议的表态,预示着房地产管理的基调开始改变,转向全面稳定、支持需求和复苏市场。这是后疫情时代一揽子纾困政策的重要方面,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一环。
他认为,近期楼市数据显示的市场下行幅度扩大的趋势不可持续。明年一季度,随着疫情的影响得到全面修复,房地产市场将开始企稳,表现在销售和价格率先恢复稳定,销售、开发、开工等全链条下跌的态势也将得到控制。
李宇嘉他还指出,未来商品房市场要想短期内企稳,对内需和消费有带动,改善性需求释放是关键。他推测,未来限购政策、二套房贷首付比例和利率、房屋交易税费等都有调整可能。
关于疫情流行期、延迟退休等
顺利渡过疫情流行期,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会议指出,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展望2023年,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由于奥密克戎较强的传播力,国内新冠感染人群数量在增加。近期,从部分重点城市来看,感染数量的增加,让很多人处于居家状态,部分企业实际到岗率并不高,部分居民减少外出,对餐饮、出行、电影院等服务业影响仍大。当然,随着部分重点城市进入感染高峰,医疗救治、药品供应、发热门诊、疫苗接种、民生物资保障、缓解运力紧张等工作在有序开展,前期积累的经验有望推广至其他地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3年实现5%以上的经济增长是有可能的,实际上接近6%也是有可能的。这一波疫情扩散比较快,但感染者7天到10天基本能康复,因此这波疫情在2023年一季度扩散势头就可能减弱,疫情防控方式调整后对人流物流影响较小,二季度经济有望明显提速。当然,病毒是否会出现新的变异种类并带来第二波疫情,仍然存在变数。但是,目前病毒变异方向是毒性减弱,整体来看经济不至于受到以前那么大的影响。如果明年经济能实现较快增长,消费和服务业能较好地恢复,大学生就业也能受益并顺势得到缓解。
中信证券(600030)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新冠感染者的数量可能还会增加,但由于新的奥密克戎变种致病力大幅下降、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力将逐渐下降,明年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或以上的增长。明年宏观政策应协调配合,着重扩大内需。财政政策应提高明年的财政赤字率,扩大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采取更多支持消费的措施。货币政策应加强结构性工具的使用,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促进信贷社融扩张。政策性银行继续发挥重要补充作用,支持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
会议指出,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蔡昉表示,今年联合国最新预测显示,2022年中国的人口将达峰。也就是说从明年开始,中国将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叫人口负增长时代。201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到目前为止,我国属于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的缓慢期,给了我们一个缓冲来做准备。但是,当总人口达到峰值之后,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速度会加快,这对劳动力、人力资本、资本回报率、生产率等的影响将来可能会加倍呈现出来。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改革,出发点不是着眼于让老年人晚一点领取养老金,而是让老年人尽可能延长生产性时间,更好地实现就业和创业,从潜在增长能力上提供保障,同时提高也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
张永军表示,明年开始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一方面能缓解养老金支出的压力,另一方面开发老龄人口资源国际上也有不少经验,比如一些60岁以上的资深专家仍能创造较高的社会价值,可以让这部分人力资源继续发光发热。
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光大银行(601818)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方面,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第一引擎,消费回暖对促内需、稳增长意义重大。今年以来我国遭遇内外多因素冲击,消费活动受到明显影响,住宿、交通、旅游、餐饮等消费低于常年水平。另一方面,恢复和扩大消费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主动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必然战略选择。
明年要推动内需恢复,周茂华认为,一方面要支持推动消费动能恢复。统筹防疫与经济活动恢复,促进就业改善和增加收入,支持住房、汽车等大件商品消费,支持养老服务等新型消费发展等。
另一方面,要促进有效投资。积极推动重点基建项目落地见效,继续落实好稳楼市政策措施,加大小微企业、制造业、科创企业、新兴领域支持等帮扶支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聚焦消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日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促消费要有新的发展思路,需要有新的消费方式、途径和新的消费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更多详见>>>
E N D
本期编辑 刘雪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上一篇:今日直击:惠州割包皮环切术价格[前十公布]
下一篇:为什么经常跑步,却先“阳”了?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