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却因为一道圣旨去和亲,结果成了牺牲品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皇帝为了江山社稷,能够和平不再打仗,都会以和亲的方式来解决。如果没有合适年龄的公主就会在大臣的女儿里选择一个,封为公主。代为出嫁,而唐朝中就有一个两次求娶和亲的公主。和亲,是中国封建王朝独有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和亲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秦汉之际,天下大乱,北方的匈奴乘势而起,不断南下侵扰,中原汉族政权却没有有效的防御手段,西汉初年,刘邦曾率领40万大军被击匈奴,但是被匈奴人困在了白登山,刘邦也差点搭进去了性命,自此之后西汉开始采取了和亲政策,这一制度直到清朝灭亡才终止。

  和亲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大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开拓了贸易。然而对于这些和亲的公主来说,被当做物品来交换,从此远离故土,再也无法回到家乡,很难说能过的幸福如意。而唐玄宗时期,远嫁奚地的宜芳公主,其命运更是让人唏嘘:和亲不到一年,便惨遭杀头祭旗。宜芳公主杨氏,唐玄宗李隆基第十三女卫国公主与杨说的女儿,唐玄宗外孙女。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将这个外孙女册封为宜芳公主,下嫁给奚首领李延宠。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却因为一道和亲的圣旨,而不得不远走异族他乡。

  在前往奚地和亲的路上,眼见故乡正离自己远去,再想到此去将再难有回来的机会,宜芳公主不禁悲从中来。在队伍行进到虚池驿时,宜芳公主将心中的悲痛溶于笔下,留下了一首《虚池驿题屏风》:出嫁辞乡国,由来此别难。圣恩愁远道,行路泣相看。沙塞容颜尽,边隅粉黛残。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一句“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道尽了其离别之情。然而其命运悲惨还不止于此,按理来说当时的大唐正值鼎盛时期,即便是和亲,其地位及待遇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然而,宜芳公主无奈遇到了大唐的克星,当时驻守边关的大将安禄山为了获取战功,向朝廷邀功请赏,多次派兵攻打已经向大唐俯首称臣的奚族。终于,不胜其扰的奚族,在契丹的挑拨下,与其联合再次反叛大唐。为表决心,奚族还将大唐和亲的公主杀头祭旗,就这样,和亲还不到一年的宜芳公主无奈的沦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可悲可叹。

  在中国的和亲史上,出现过王昭君、文成公主这样的代表性人物,好多人都认为,只要在中原汉族王朝势弱的时候,才会和亲,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不管中原王朝是强大还是弱小,都会有和亲的现象,像汉朝、唐朝、还有清朝都曾经出现过和亲的现象,至于乱世,则更不用说,和亲能暂缓中原王朝跟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起到一定的积极的历史作用。我们翻遍古代的和亲史,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都是汉人嫁给少数民族,却从来没有少数民族嫁给汉人,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和亲无非是两种情况下才会发生,一是少数民族政权强与中原政权,中原王朝被迫和亲来减轻压力,另外就是中原政权强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是为了安定边疆,其次就是,中原王朝厉害重视皇室血统的纯洁性

上一篇:《利刃出鞘》整部影片,精致的布景,这才是悬疑片该有的节奏
下一篇:《爱尔兰人》为何对中国人无感?熟悉导演惯用套路能读懂电影妙处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