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探索》的评分一直在涨,是因为我们共享一种孤独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原创: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作者 斯大凌

  编辑 馒头

  说到太空题材,观众一定不会陌生,毕竟有大量的经典名作。这个主题与人类本性中对“上天”的渴望以及战胜自然的特质直接相关,因此在电影诞生早期就有了梅里爱的《月球历险记》这样的作品。而严格意义上来说,更有科学技术依托的太空科幻片也可以看做是上世纪冷战的“遗物”。在美苏争霸的框架下,太空竞赛的宣传意义比起实质意义来说更为凸显和重要,而电影作为意识形态中宣传的重要工具武器,自然是被重视和广泛利用的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好莱坞产出了大量以《星球大战》为首的太空题材科幻片,而到了现如今中国也在电影领域开始产出太空片科幻片。

  月球旅行记 Le voyage dans la lune (1902)

  而今年入围威尼斯主竞赛的一部太空题材科幻片《星际探索》则吊足了影迷观众的期待和眼球,毕竟本片的导演詹姆斯·格雷以拍“闷片”为名,却拍出了这样一部看起来很贵的太空片。同时这样一部看起来作者性非常强的科幻片,又在威尼斯这样的平台登场,难免让人期待这部电影能复制当年《地心引力》的辉煌,成为今年颁奖季的热门选手。与此同时,作为一部当下美国太空题材影片的最新代表作,《星际探索》所带来的观点和启示同样值得关注。

  如果将主题与内容单独拎出来的话,《星际探索》居然有些巧合式地和国产片《银河补习班》有一定重合,具体说都和父子和太空相关。但是后者仅仅假借太空内容功能化地完成既定的叙事,上天只是途径而非目的,重点还是讲述所谓的父子情。另一边的《星际探索》则是在主题和内容上却都紧扣太空,结合科幻的背景来探索背后的哲学意义和自我表达,相较之下倒是父子间的关系,并没有被当做是影片的重点呈现,而是仅作为重要线索贯穿全片。

  星际探索 Ad Astra (2019)

  影片的背景设置在未来,人类已经开始移民其他星球,但是从某日起突然出现了一种神秘的电子脉冲,造成全宇宙大量伤亡。由布拉德·皮特饰演的航天工程师被上层告知,这个脉冲可能和他失踪多年的父亲有关,因此他踏上了星际探索的冒险旅程,去寻找他的父亲并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以探求事件背后的真相。

  光从故事简介和预告片我们就能看出这又是一部甚至有些“老套”的弑父成长式故事,不外乎主角在追寻父亲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但到了最后的守关BOSS一定是父亲本人或与之相关,而主角要完成试炼就必须战胜父亲或接替父亲的地位。在有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加持后,美国尤其是好莱坞的电影对于弑父性主题一直有强烈的倾向,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在父权体系下上升途径单一的现实。那么《星际探索》是否严格遵循了这样的剧作思路?看完的观众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但可以透露的是,导演詹姆士·格雷在试图寻找一些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解构以及重组传统的弑父主题。

  星际探索 Ad Astra (2019)

  作为一部投资很高的影片,《星际探索》还是借用了很多科幻类型和商业片的剧作制作传统,在影片中放入了诸如灾难、探索、冒险、犯罪、恐怖和追车的类型特征,甚至有被戏称抢先了《速度与激情》一步拍出月球飙车的奇观。这些被观众所熟悉的叙事传统在电影前期非常紧密地铺开,使得影片的节奏高速推进,看起来非常过瘾。但随后随着一个反转,影片的后半段节奏徒然变得平缓和自省——以一句主角的“我到底在干什么”,影片开始了对于自身的审视和探索。这种与传统意义上三幕式截然不同的离经叛道,使得电影获得了反类型的光芒,也将整体的叙事从之前的高度商业化彻底推向了另一个极端。

  当然,影片过于明显的前后区分未必是创作者的有意为之,这部电影本身在创作时就面对着一些风波。这一部本来在去年就已经完成的电影,由于肉眼可见的较高成本被出品公司福斯重点关注,影片初步完成后由于被公司认为太过高冷不适合投入市场,詹姆士·格雷的这部颇受关注的新片被迫延期补拍重剪。而最后的结果也反应到了现在的公测版本上,节奏变化幅度大,且多了很多原先没有的自述旁白,显得非常呆板。对于一部作者电影来说,这样的改动无疑是会有很大影响的,尽管影片因此反而用了一种更为特别的特质,但还是希望有机会能看到詹姆士·格雷自己的导演剪辑版。

  星际探索 Ad Astra (2019)

  而抛去老生常谈的弑父剧作情结和表面的商业元素,影片更多地把关注放在了布拉德皮特饰演的主角身上。大量的特写,以及在主角独自起航后迷幻又充满关照的独角戏,让观众不论情愿与否都在向角色的内心世界靠近。独自进入太空,整个氛围就不自觉地变得哲学了起来,这是当下太空片,尤其是《地心引力》新建的类型传统,而目前看来确实非常有效。主角的踌躇迷茫以及果决和反叛,都来源于当下格局中个体面对权力和系统时最真实的反应,因此他的每一种情绪都来的合理与自然,当然这也和布拉德·皮特在本片开挂级别的演技表现有很大关系。

  同时,电影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前后部分风格、节奏以及手法的强烈区别——更进一步突出了在面对外部力量和面对自我时,态度与抉择方面的千差万别。这完全可以看做是一种宣告,与传统类型里注重奇观式场景、套路化故事而忽视角色本体截然不同,詹姆士·格雷要拍的是一部探索人的内心的影片。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的片名“Ad Astra”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To the Stars”向星辰出发,中文翻译成《星际探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非常恰当,观众在与布拉德·皮特一同进行星际探索的同时,也探索着他的内心世界。

  星际探索 Ad Astra (2019)

  也同样因此,这一部《星际探索》与去年的《登月第一人》如出一辙,后者拒绝像国家机器一样将阿姆斯特朗这个形象高度符号化,而是更多去表现他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朋友、一个同事乃至一个“人”的形象,《星际探索》则在宏大的背景中利用人类的渺小和无力再次强调了对个体的关怀和内心精神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尽管中国的科幻片元年尚处于《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这样强调价值观和民族意识的奇观电影(尽管方向可能截然不同)阶段,我们也能看到在美国电影中已经出现并有越来越多的科幻类型太空电影,重新把摄影机对准“人”的身上。就像《大佛普拉斯》那句经典的台词,“我们已经可以依靠科技进入外太空,却依然无法走进一个人内心的宇宙”,《星际探索》无论最终会被如何定义,它以及这一类作品的出现都是观众们的幸事,也是创作者可以借鉴的目标。

  星际探索 Ad Astra (2019)

  -FIN-

  原标题:《评分一直在涨,是因为我们共享一种孤独》

  阅读原文

上一篇:巴菲特中国门徒大盘点 复制理念能否粘贴成功
下一篇:新海诚爱情观:从秒五和言叶的悲观,到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的圆满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