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出鞘》阿加莎女士,好久不见!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当熟悉的事物突然出现时,人们会很容易获得一种温暖的感觉,因而“他乡遇故知”会被视为一种典范式的喜悦。阅读也同样如此,塞林格和理查德·耶茨会让人触电般地怀念起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剪影式的孤独,《1Q84》里青豆拿起《追忆似水年华》时,外表波澜不惊的斯万先生隐藏着的对奥黛特的苦恋,宛如灵魂归来般席卷脑海。这或许也是电影和动漫中常常设置隐藏彩蛋的原因吧。

  虽然影片目前的豆瓣评分只8.3,但我所关注的资深推理迷们则大多给出了满分。因为比起案情和真相,《利刃出鞘》所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古典本格的情怀。尽管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这或许只是一个剧本杀式的游戏,甚至还有一些枯燥。而很多评论把重点放在了“人性”上,我想这或许是社会派推理的影响力所导致的。

  特别是在这种东野圭吾已形成风潮的环境下,大多数观众对于推理文学的了解恐怕都主要来自于东野,社会派的分析思维也自然而然会被搬到这里。自己仿佛一个看着年幼的孩子在学校晚会上被化妆打扮成花脸丑角的母亲,既骄傲于孩子能够站在聚光灯下的大舞台,却又迫切地想向众人解释我们家孩子其实长得白白净净清爽漂亮。我向来是不愿意参与到评论和争辩之中的,但憋在心中多少有些不是滋味。追星族们护主心切的那种情绪,大概也能体会到了。

  尽管约翰·迪克森·卡尔、范·达因、埃勒里·奎因、江户川乱步等推理文学史上的璀璨明星都涌现于古典本格的黄金时代,但把阿加莎·克里斯蒂视为黄金时代的标志,我想这绝不过誉。侦探召开全员大会以公布真相的结尾模式、相对独立环境和有限嫌疑人的“乡村别墅式”情节模式、暴风雪山庄、叙述性诡计和多重反转等等我们在推理悬疑剧中再熟悉不过的元素,都始自阿加莎之手。

  至于如身份替换这样的诡计更是被玩出了多种花样,出其不意却又情理之中的真相更是她的拿手好戏。她几乎穷尽了凶手身份的所有可能性,也穷尽了“死者”的所有可能性。在阿加莎的故事中,“眼见为实”一直不是一句真理,每个人在讲述真相的时候都会有意去隐藏和篡改部分事实。

  在我看来,阿加莎的故事中,一大特征即毒药的运用,这与她在一战期间担任药剂师有关。另一大特征就是她的温情,这是和社会派截然不同的。尽管金钱和爱情构成了阿加莎故事中的两大核心动机,阿加莎也毫不掩饰对在金钱面前原形毕露之人的嘲讽,但她并没有去过多地挖掘人性的黑暗面。她总是偏爱那些真诚且善良的女孩,像对待瓷娃娃一样想要细心地将她们保护起来。

  英美的推理剧一直有向福尔摩斯系列和阿加莎致敬的习惯,阿婆的故事也不断被改编成舞台剧、电视剧和电影,在英美可谓是妇孺皆知。除了对中国观众而言声名显赫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无人生还》、《控方证人》之外,还有由赫尔克里·波洛系列翻拍的《大侦探波洛》,长盛不衰的舞台剧《捕鼠器》等等。而受阿加莎风格影响的著作和电影也数不胜数,还有许多专门研究阿加莎的书籍,如《阿加莎的毒药》、《阿加莎秘密笔记》、《阿加莎阅读攻略》等。

  此次的《利刃出鞘》也是一部非常具有阿加莎风格的推理电影,所以当大抵如自己所料的案件真相最终公布时,一股暖意像溃堤的洪水般,从我的心脏蔓延到每一株毛发,淹没掉每一个指尖。

  想说,

  “阿加莎女士,好久不见。”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乡村别墅式”的场景,有限的嫌疑人和相对独立的故事环境。侦探作家的人设,让人联想起阿加莎笔下的奥利弗太太和安东尼·霍洛维茨所著并向阿加莎致敬的作品《喜鹊谋杀案》。(说起来日剧《掟上今日子的备忘录》中的须永昼兵卫也是呢。)去世的老哈兰是整个家族的掌控者,家族成员们都依附于他。而他死后,每一个家族成员都有意在隐瞒着什么,这不正是阿加莎在《死亡约会》中的设定吗。

  每个人都在侦探面前隐瞒着部分证词,可在他们闪烁的言辞中总是出现惹人注意的地方。这不仅是《五只小猪》(《啤酒谋杀案》)的主旨,也是阿加莎笔下的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在办案过程中常常动用“小小灰色细胞”的地方。匿名巨额聘请调查有如《赫尔克里·波洛的丰功伟绩》中的设置,影片视点的选择也很容易让人想起阿加莎的成名作《罗杰疑案》,而类似于心理暗示的“操纵”也正是《ABC谋杀案》中的设定。

  吗啡更是阿婆作品中的常客之一,如《H庄园的午餐》、《高尔夫球场命案》、《山胡桃大街谋杀案》等。善良的护工或秘书更是阿婆喜欢的设定,因而对于熟悉古典推理的观众而言遗嘱的改变完全在情理之中,善良而真诚的女孩一定会得到最好的保护。猜测到部分真相的角色必然成为第二起命案的牺牲者,这也是阿婆惯用的推动故事情节的手段。和善良相对应,阿加莎总是相信有本性冷血而邪恶之人存在的,并且相信对人性的预言。

  《帷幕》、《长夜》都是如此,她笔下的马普尔小姐更是擅长于对人性的观察进行案件分析。阿加莎总是坚定地相信着人性的善恶之分,尽管她总把邪恶安排在男性身上。突如其来而又合情合理并和前文细节相呼应的真相是最具有阿婆风格的地方,也是最令人怀念的感觉。另一个怀念的感觉就是不出意料温情的结局。

  不难想象把这样一个故事交到社会派作家或者日系导演手中,结局会是多么让人背脊发凉(例如《Legal high》的德松酱油篇),许多观众也正是受此影响而鼓吹结局的“阴谋论”。我想这或许佐证了古典本格荣光的褪色,因为这样的结局在古典本格中是绝不会引起争论的。而电影中被称为“反阿加莎”的元素,比较明显地体现在真相公布的模式上。故意地解散大会而选择小房间对峙,以及在揭示真相之前险些犯错的侦探。

  《利刃出鞘》可以说是一部有点粉丝向的电影,对于推理迷特别是喜欢古典本格的观众而言是一次温馨的怀旧,也是对阿加莎女士的一次怀念,就此而言,它是意义非凡的。它是足以令人热泪盈眶的。

  或许是社会派看待世界时总是带着阴郁,也或许是新本格以来叙述性诡计的精细化和泛滥化,以及岛田老师以来对“奇想天动”的推崇,读者和观众们更偏爱于“人性记录”、多重反转和宏大诡计。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诡计支撑、情节相对简单的古典本格似乎已经难以打动大众了,甚至还会遭受一些莫名其妙的指责。

  不过,大众又与我何干?

上一篇:上映六天《流浪地球》日票房超第二名3倍,距52亿只剩两大难题
下一篇:继《釜山行》后,韩国又一部大胆题材电影出现!网友:非常期待!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