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志于一事(精)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祁克果在他的这本演讲录中不断地将读者带到“志于一事”面前,不断地挑战读者的心,使得我们反省自己,为自己的三心二意而无处可逃,必须来到上帝面前,向他认罪,也求他帮助!本书是打开祁克果思想的钥匙,献给每一个“孤独的个体”。

      本书原作出版于1847年,是祁克果以真名发表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柏拉图曾有“人皆求善”的命题,祁克果则在本书强调指出,“清心就是志于一事,即志于至善。”    祁克果以比喻、反讽、对话等生动的方式,深刻剖析人的灵魂,无情撕下人的面具,让人直视自己内心的真实状况。他呼唤人们回转,离弃各种人生幻象,独自站在至圣者面前,成为“单独的个体”,做一个清心的人,单单志于至善。本书鞭辟入里,字字玑珠,令人不忍释卷。

      细读此书,你会发现自己不断被“天堂猎犬”所追逐。祁克果透过敦促人们独自站在至圣者面前,竭力将个体从“大众化”中拯救出来。    ——霍华德·约翰逊    (Howard A.Johnson)    在我看来,祁克果所有的著作中,这本书是他与上帝关系最自然直接的流露。任何想真正了解他的读者从此书入手,定会受益匪浅。    ——爱德华·盖斯马尔    (Eduard Geismar)

      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又译克尔凯郭尔,丹麦哲学家、作家,被称为“存在主义哲学之父”。一生著述颇丰,涉及哲学、心理学、文学评论、讲演、小说等诸多领域,包括《非此即彼》《恐惧与颤栗》《致死的疾病》《哲学片段》等名作。

  英译者序

  自序

    第一讲  绪论:人与永恒者

    第二讲  悔罪:永恒所差之使者

  上篇  志于一事的阻碍

    第三讲  纷繁世事与高光时刻

    第四讲  所志出于赏报

    第五讲  所志出于畏惧

    第六讲  所志出于自私

    第七讲  有限度的志善

  中篇  志于一事的代价

    第八讲  随时预备甘受万苦

    第九讲  暴露回避的问题

    第十讲  受苦者与医治无效

    第十一讲  受苦者以聪明揭穿逃避

  下篇  志于一事的责任

    第十二讲  作为听众的责任

    第十三讲  作为个体的生活

    第十四讲  志于一事与职业责任

    第十五讲  结论:人与永恒者

      这本小书(不妨称之为为了特定场合所做的一场讲演,虽然这讲演者既无场合可讲,又无威权可施,也无契机提供给阅读者,让他滋生学习的热望)有如一份幻想,一场白日梦,与现实中的种种关系劈面相逢:但它要实现目标,也非全无保障,全无盼望。它在搜寻那位孤独的“个体”,全心倾注于他,盼他满怀接纳,仿佛它就源自这“个体”自己的内心。那位孤独的“个体”,我欢喜且感恩地称之为我的读者;那位孤独的“个体”,欣然展卷,细品慢咽,反复温习,出声诵读——怡然自乐。若本书找到这样的一位读者,那么,它就会在这遥遥相隔中获得最完美的理解——只要在读者将之内化的过程中,距离与理解都能保有一席之地。    一个妇人在制作祭坛的桌布时,但凡能够,她总要使桌布上的每一朵花都可爱秀美如同野地的鲜花;但凡能够,她总要使桌布上的每一颗星都灿烂闪烁如同夜间的繁星。她会倾其所有,用尽一切珍藏也在所不惜。她会放下一切,变卖所有,为换得日夜之中最为清静、最为上乘的时光,好完成心中唯一的牵挂、唯独珍爱的作品。可是,当这块桌布完成、铺上祭坛的时候,若有人竟会错误地只看她的手艺,不看布的意义,只盯它的疵,不解布的内涵,她便会感到万分痛苦。因为她是无法将神圣意义织入这块布本身的,也无法将其作为另一重装饰缝在布面上;这意义诚然在于观看者本身和他的理解,只要他能在无尽距离的相隔中,出神入定,完全忘记织妇和她的作为。对于织妇而言,一切所为乃为完成她所当做的,这是她蒙允去做的工,是合宜之事,是她的责任,宝贵的责任,甚至是她的至福。然而,人若看错了,只看到眼前所见之物,不将注意力引向它自身,那便是得罪上帝,误解甚至羞辱了那可怜的织妇;应当将注意力引向它自身,免得有人因忽视它而分心。     祁克果

      第一讲绪论:人与永恒者    独一的永恒者啊,你是一,你也是一切!愿你赐我们的理性以智慧,得以领会这个“一事”,并赐我们的情感以真诚,得以接受这种领会;更赐我们的意志以清心,得以志于一事。在顺境中,赐坚毅的心,使我们志于一事;在纷乱中,赐专注的心,使我们志于一事;在苦难中,赐忍耐的心,使我们志于一事。    创始成终的上主啊,红日初升,求你使少年人,决心志于一事。黄昏日暮,求你使老年人,重新忆起他早年所下的决心,使他始终如一,毕生志于一事。可叹的是,人总达不到志于一事,往往中途横生阻拦。罪在中途拦阻我们。每日总有一些东西来拦阻:拖延、阻挡、干扰、迷惑、败坏等等。如今趁着悔罪的时候,求你再次赐下勇气,使我们志于一事。诚然,这会打断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悔罪的人独自在你面前忏悔自责时(只有在忏悔时,那劳苦担重担的人才能认罪而得安息),我们就放下我们的工作,好像是得到了一日安息。这诚然打断了日常生活,但只有这样,才能叫人探本溯源,将那为罪所破碎、分裂的一切,重新组织密缝起来,以便用悔过之心去挽回那丧失的光阴,用殷切之意去完成那摆在前面的工作。    创始成终的永在者啊,人凭着如火焚烧的愿望和果敢的决心,无法赢取胜利。求你在人忧愁悔改时,把他所需要的胜利赐给他:那就是单单志于一事。    天父啊,人若没有你,算得了什么呢?人若不认识你,他所知道的算得了什么呢?虽然他储备浩瀚的知识,也不过一点琐屑微末而已!即使他所有的努力能包罗万象,若是不认识你,仍然是功亏一篑。    所罗门说,“凡事都有定期”(《传道书》3:1)。他这话是说人对过去的经验。老年人回味自己的人生时,他只是在追索记忆;老年人超脱了眼前生活印象而获得智慧时,那从恬静的记忆中所回溯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纷纭之事不同。所有工作和忙碌、欢乐和歌舞的时光,都成为过去。年老的人生再不需要什么,他自己对人生也再没有所求。眼前的事物对于他,并没有比另一件事更为切身。在一件事上的期望、决定和懊悔,并不影响他的判断。他的人生既成了过去的一部分,人生中的那些区别就都失去了意义,因为一件事一旦成为过去,即再无现在可以依附。一个活着的人在观看人生,好像他自己并不存在,好像人生不再只是过去的事情,他这仍活着的人现今再无任务,好像他与人生彼此隔绝,人生对他已成过去,他也成了人生的门外汉。若做老年人就是这样,那么,年老真是悲凉啊。    所罗门所说的若是指人生一切事,他所坚持的“凡事都有定期”必以下面的名言作结:“这样看来,做事的人在他的劳碌上有什么益处呢?”(《传道书》3:9)那么,智慧真是可悲啊。也许为了使意义更为清晰,所罗门应该这样说,“凡事都曾有其定时”。凡事都曾这样,就表明他这个老年人是在说过去的事,而且实际上他不是向别人说,只是对他自己说而已。因为那位正在陈述伴随岁月而变迁的人生之人,必须对听者说明他自己的年纪。那与人生中的变迁不定的因素有关的智慧,正如一切脆弱之事,必须小心谨慎去谈论,以免危害他人。    只有那永恒的,才是妥当的,它是永在,也是真实。只有永恒才能不计算人的年龄,而适合各人所用。可变的事物固然存在,但事过境迁它就改变了。    P27-29    

上一篇:成年人一天至少需要补充多少能量?
下一篇:未成年人传唤需要监护人员吗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