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筑梦长城,重塑未来丨2023大默无限 默沙东肝胆肿瘤高峰论坛会议精萃-上海、北京
原标题:筑梦长城,重塑未来丨2023大默无限 默沙东肝胆肿瘤高峰论坛会议精萃-上海、北京、济南、武汉站
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兴起和发展,晚期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系统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肝癌治疗格局不断被重塑。近年来,肝癌治疗模式已从单一的治疗模式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模式联合转变。2023年2月18日,“大默无限,寰宇之声——默沙东肿瘤高峰论坛肝癌专题会议”在全国七地(上海、北京、深圳、武汉、济南、成都、沈阳)盛大举行,肝癌领域权威专家齐聚,共谈肝癌领域诊疗现状,共议肝癌领域前沿进展。本文汇总了上海、北京、济南、武汉站的会议精彩内容,与您共飨。
第一篇章 革故鼎新 全球声音
2023 ASCO-GI肝细胞癌治疗进展
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消化道肿瘤研讨会(ASCO GI)讨论了消化道肿瘤领域最具创新性的科学进展,公布了多项重磅研究。
在晚期肝细胞癌(HCC)一线治疗领域,LEAP-002研究公布了生活质量相关结果:在仑伐替尼(目前的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帕博利珠单抗,在晚期HCC患者的一线治疗中显示出与仑伐替尼联合安慰剂相似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1] 。结合LEAP-002研究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上述发现支持继续开发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HCC。在晚期二线治疗领域,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在免疫治疗后接受仑伐替尼治疗结局的报告显示,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7个月,免疫治疗进展后,患者可能从仑伐替尼治疗中获益 [2] 。
在中晚期HCC局部联合系统治疗进展领域,帕博利珠单抗联合钇90放射栓塞治疗,在预后不良的HCC患者中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3] 。空白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b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序贯微波消融(MWA)治疗,在HCC患者(BCLC A/B期)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接受的毒性,并显示可提高固有和适应性抗肿瘤免疫。
在HCC围手术期治疗领域,研究发现与索拉非尼单药相比,索拉非尼联合TACE作为HCC合并PVTT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RFS和OS更长,且耐受性良好 [4] 。
医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带领中国肝癌诊疗跨入了新阶段,免疫联合治疗的探索性试验也取得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效果,有望让患者实现长生存。未来,可以运用多组学联合分析方式,多层面解析肝癌免疫微环境异质性,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可以探讨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局部治疗或其他新型治疗方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潜力;系统治疗前移如免疫联合方案在肝癌围手术期的全程管理等同样值得深入探索;在MDT诊疗模式下为肝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策略也是临床未来的探寻方向。
2023 ASCO-GI胆道恶性肿瘤进展速递
晚期胆道系统肿瘤(BTC)是一种罕见的、预后非常差的异质性肿瘤。目前手术切除是可能治愈肝内胆管癌(ICC)的方法,但并不适用于晚期患者。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emCis)和其他基于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为晚期ICC患者一线治疗方案,近期已有BTC患者接受免疫联合化疗获得获益的相关研究报道。全球多中心、双盲、Ⅲ期TOPAZ-1研究证实,与安慰剂联合GemCis相比,接受PD-L1抑制剂联合GemCis的患者更有可能获得长期生存。随着更长时间的随访,表明安全性可控,这进一步支持PD-L1抑制剂联合GemCis可以作为晚期BTC患者的一种一线标准治疗方案[5]。
此外,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治疗方案。研究显示,该联合模式在肺癌治疗领域中突破了EGFR TKI耐药后治疗瓶颈,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今年ASCO-GI会议上,口头报告专场一项前瞻性研究首次评估了PD-L1抑制剂联合VEGF抑制剂与化疗用于晚期胆道癌患者的疗效。Imbrave151研究提示,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加入VEGF抑制剂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可为部分患者带来获益,且联合方案均显示出可控的安全性 [6] 。晚期胆道恶性肿瘤一线系统治疗逐步迈向“免疫+”的时代,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策略会造福更多患者,如何基于胆道恶性肿瘤的异质性分型选择更精准和个体化的治疗方式,也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在第一章节的讨论中,与会专家对晚期肝癌系统治疗策略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精彩观点如下:专家们一致认为,结合LEAP-002研究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未来可继续探索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HCC。LEAP-002研究旨在评估在晚期HCC患者中免疫疗法联合仑伐替尼与安慰剂联合仑伐替尼相比的疗效,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在仑伐替尼(目前的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帕博利珠单抗,在晚期HCC患者的一线治疗中显示出与仑伐替尼加安慰剂相似的HRQoL [1]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LEAP-002研究中,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晚期肝癌一线治疗在主要研究终点PFS和OS方面均表现出数值上的改善,但并未达到研究预设的统计学显著性标准。在临床实践中,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并没有对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挑战,是让人感到欣喜的结果,HRQoL分析值得进一步研究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在HCC治疗中的作用。仑伐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启动了一场肝癌治疗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革新”,不但推动了针对各类不同“靶-免”药物组合的临床研究,而且让我国的肝胆外科、介入科以及肿瘤内科医生看到了系统治疗药物与肝癌局部治疗构建的各类组合方案所能带来的巨大可能和无限未来。
第二篇章 〝肝〞为人先 勇攀高峰
晚期肝癌系统治疗的进展与思考
亚洲是肝癌发病和死亡的“重灾区”,由于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等因素,中国疾病负担尤为严重。随着免疫靶向药物问世,肝癌系统治疗结果频出,为肝癌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晚期HCC一线系统治疗生存获益不断突破,在认可多种模式并存的前提下,指南将免疫联合模式作为优先推荐。LEAP-002研究中,仑伐替尼的mOS为19.0个月,进一步证明了其是晚期HCC一线系统治疗的基石;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的mOS为21.2个月,虽然结果呈阴性,但从研究设计、患者基线特征以及研究终点数据来看,该联合方案的疗效是未来IO+TKI为基础的研究方案的重要参考 [1] 。LEAP-002研究亚组分析显示,AFP>400ng/mL和肝外转移的患者具有更好的生存获益。在安全性上,LEAP-002研究与早期在HCC中一线治疗探索的KEYNOTE-524研究保持一致,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组并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
OS获益是评估肿瘤治疗疗效的金标准,是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KEYNOTE-394是验证PD-1单抗二线治疗晚期HCC的疗效及其为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的Ⅲ期临床研究。帕博利珠单抗组的客观缓解率为12.7%(对照组1.3%),2年OS率达到34.3%,高于安慰剂对照组的24.9%,KEYNOTE-394研究结果以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的疗效,二线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可能是一种优选方案,因为可以带来更长的生存、更低的副作用和更优的耐受性 [7] 。
肝癌治疗未来的探索可在新的生物标志物及预测模型、潜在治疗靶点和新型药物、新的免疫耐药机制等领域布局。以免疫治疗耐药机制为例,研究发现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和早期生长反应-1(EGR-1)的过表达可促进细胞内细胞结构的产生,上述研究揭示了新的耐药机制,也为提高免疫疗法的效力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框架 [8] 。
总而言之,系统治疗贯穿手术前后,将术前新辅助或术后辅助应用到临床中的实例并不少见。TACE在转化治疗中的地位依然稳固,而随着新药物的研发,越来越多的联合方案被证明对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和预后有益。临床医生需依照相关指南推荐,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案,才能为其带来最大获益。
中晚期肝癌介入联合系统治疗的探索与展望
中国是全球高肝癌负荷的国家,多数HCC患者在初诊时已是中晚期,预后极差且5年生存率不足10% [9] 。中国肝癌患者无论在发病的原因、流行病学特征、分子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等方面,都与欧美国家有着差异,因此,亟需探索适合我国肝癌人群的治疗模式。
在中国,介入治疗是肝癌非手术治疗方法的首选,以TACE的应用最为广泛(占介入治疗的91.44%) [10-17] 。2017年之后,系统治疗药物不断涌现,为联合治疗方案带来更多选择,但是疗效仍然有限。依据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中期肝细胞癌(BCLC B期)首选TACE治疗,对TACE进展的患者推荐使用系统治疗。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即使同属中期的患者个体之间仍存在高度异质性,并非所有中晚期HCC病例都是TACE的适应证,细化中期患者群实施个体化综合治疗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
中晚期HCC治疗面临挑战,局部治疗联合靶向免疫治疗可协同增效。TACTICS研究显示,索拉非尼联合TACE治疗不可切除HCC具有优于单纯TACE的PFS,但OS无显著差异 [18-19] 。TACTICS-L研究显示,仑伐替尼联合TACE在部分不可切除HCC患者中具有应用前景 [8] 。与TACE联合索拉非尼相比,TACE联合仑伐替尼一线治疗伴PVTT且肿瘤负荷大的HCC疗效更佳 [8] 。IMMUTACE研究显示TACE联合纳武利尤单抗用于中期HCC具有较高肿瘤反应 [20] 。此外,LEOPARD研究显示,仑伐替尼联合顺铂(HAIC)治疗晚期HCC疗效良好,安全性可耐受 [21] 。PD-1抑制剂可改善HAIC治疗晚期HCC的疗效。总的来说,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多个学科、多种治疗方法分工协作,合理用药,是临床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帕博利珠单抗在肝细胞癌的治疗探索
免疫治疗的问世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曙光,与化疗和靶向治疗不同,免疫治疗以细胞为靶点,可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提高治疗客观缓解率(ORR),在肝癌系统治疗中发挥重要价值。中国作为一个肝癌大国,肝癌患者比例约占全球的45%~50%,因此临床上也非常关注免疫治疗药物在肝癌中的疗效。
为了更加精确地评估帕博利珠单抗对经治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荟萃合并分析了KEYNOTE-394和KEYNOTE-240研究。KEYNOTE-394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Ⅲ期临床试验,评估帕博利珠单抗与最佳支持治疗对比安慰剂与最佳支持治疗用于既往索拉非尼或奥沙利铂化疗经治的晚期肝细胞癌亚洲患者 [7] 。KEYNOTE-240研究是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Ⅲ期研究,评估先前接受索拉非尼治疗复发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应用帕博利珠单抗与最佳支持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22] 。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人群中,帕博利珠单抗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OS分别为14.2个月 vs 12.5个月,HR值为0.79,死亡风险降低21%,ORR分别为15.4% vs 2.8% [7] 。帕博利珠单抗在中国获批肝癌二线新适应证。帕博利珠单抗单药安全性相对较为可控,对肝功能损害较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带来长期的生存获益。
目前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是最早在肝癌中探索联合用药的方案,但是疗效并不尽如人意。PD-1单抗出现以后,我们观察到其与靶向药物的联合具有疗效优势,PD-1单抗联合HAIC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免疫治疗目前无论是单药或是联合用药均为晚期肝癌带来了疗效突破。
在第二章节的讨论中,与会专家对晚期肝癌免疫治疗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精彩观点如下:专家们一致认为,近年来,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以其疗效的持久性引领了晚期肝癌治疗的变革。同时,以帕博利珠单抗为代表的PD-1抑制剂极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获益,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KEYNOTE-394研究是PD-1抑制剂单药用于既往索拉非尼或奥沙利铂化疗经治的晚期肝细胞癌达到阳性结果的Ⅲ期临床研究。该研究入组人群为亚洲患者,其中85%的患者来自中国。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帕博利珠单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中位OS(14.6个月 vs 13.0个月,HR=0.79, P=0.0180) [7] 。帕博利珠单抗较对照组降低了21%的死亡风险,达到了预设的统计学终点。此外,帕博利珠单抗组和对照组的2年OS率分别为34.3% vs 24.9%,长期生存获益更为明显。此外,帕博利珠单抗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PFS分别为2.6个月 vs 2.3个月,降低了26%的整组复发或死亡风险,2年的PFS率分别为11% vs 0;ORR在两组分别为12.7% vs 1.3% [7] 。因此KEYNOTE-394实现了主要终点OS,以及次要终点PFS和ORR均为阳性的“三阳性”的结果,为晚期肝癌二线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除了肝癌之外,帕博利珠单抗在多个瘤种中均展现出了优异的长生存优势。帕博利珠单抗在中国人群中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给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获益,鼓舞了中国肝癌患者治疗的信心。我们期待后续的研究能带来更多这样的好消息。
第三篇章 立足实践 聚焦临床
肝癌转化治疗的探索及思考
目前手术切除仍是实现肝癌根治和获得长期生存的最重要手段,然而,大多数中国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属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5年生存率不足20%。因此,为这些患者争取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将总体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15%。对于肝癌患者而言,通过肝癌的转化治疗,达到缩瘤、降期,实现从不可切除肝癌向可切除肝癌转化,使中晚期肝癌患者可能获得更长的生存,从而提高肝癌整体的5年生存率。
转化治疗是指对最初无法行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治疗使其肿瘤退缩或降期,达到可以接受根治性手术(R0)切除,获得治愈的机会。初始不可切除包括技术不可切和肿瘤不可切两大因素,有多种办法用来解决这两大问题,争取手术的机会。比如,对于肿瘤负荷较大的患者,可以通过TACE/HAIC实现降低肿瘤负荷;对于合并大血管癌栓的患者,可以通过HAIC/TARE/SBRT达到癌栓退缩或灭活;对于残肝不足的患者,可以通过PVE/ALPPS达到增大残肝体积;对于肝外寡转移的患者,可以通过射频消融/SBRT实现无瘤状态;对于全身多发转移的患者,可以联合靶向、免疫治疗实现减瘤或无瘤;对于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可以通过抗病毒、护肝等治疗纠正肝功能。
介入治疗可以达到快速的局部控制,而靶向、靶免联合等系统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全身疾病控制。在免疫基础上联合靶向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比如KEYNOTE-524研究中“可乐组合”(仑伐替尼+帕博利珠单抗)的ORR为36% [23] ,Study117研究中仑伐替尼联合纳武利尤单抗的ORR达到了54.2% [24] 。同时,介入联合系统治疗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联合策略,介入联合系统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有望使更多患者实现转化目标,改善患者预后。肝癌系统治疗的快速发展为手术切除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理想的转化方案需要有较高的客观缓解率、较短的肿瘤缓解时间、更低的疾病进展率、可控的不良反应。肝癌转化治疗的人群选择、方案制定、手术时机、整体预后的优化等,目前在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仍存有争议,需要高级别的证据去证实;基线疗效模型预测及生物标志物预测疗效,也是未来可探索的方向。
肝癌转化治疗在外科领域的探索与临床应用
经过转化切除的肝癌患者,其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50%~60%,与早期肝癌切除后的生存相当[24]。但长久以来,肝癌治疗缺乏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案,转化治疗的选择也非常有限。免疫治疗时代到来,为晚期肝癌治疗带来了一系列的喜人成果,同时也为肝癌转化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与新希望。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卢实春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旨在评价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作为转化治疗方案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共入组49例BCLC B/C期肝癌患者,最终有51%的患者在接受了3~7周期的治疗后成功转化,30.6%的患者成功接受手术。研究结果显示,ORR为53.1%,DCR为69.4%,15例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1年OS率为74.1% [25] 。这一结果为PD-1抑制剂联合靶向治疗用于肝癌转化治疗带来了新思路,值得未来开展更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并探索适合的人群以进一步提高转化治疗的有效率。
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文天夫教授团队报告的一项前瞻性的多中心对照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仑伐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和TACE相较于单独TACE可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转化切除率,并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26] 。与此同时,一项前瞻性研究探索了三联疗法——仑伐替尼、特瑞普利单抗联合HAIC作为高危晚期肝癌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显示,所有患者均接受三联疗法后转化率为45%,潜在可手术人群的1年OS率为82% [27] 。研究者指出,三联疗法提高了外周血中CD4 + 和CD8 + T细胞的数量,从而加强了抗肿瘤免疫反应;同时,联合疗法还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和促进血管正常化来增加化疗药物的输送。该治疗方案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这可能与特瑞普利单抗双重机制——阻断PD-1/PD-L1通路的同时诱导内吞,从而更好地恢复T细胞功能有关。
在第三章节的讨论中,与会专家对肝癌转化治疗策略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精彩观点如下: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手术切除仍是实现肝癌根治和获得长期生存的最重要手段。然而,我国70%~80%的肝癌病人在初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5年生存率不足20%,因此,为这一部分患者争取根治性手术机会对改善肝癌病人的整体预后意义重大。转化切除通过系统或局部治疗,使肝癌缩小、降期,将不可切除肝癌转为可切除肝癌,这样中晚期肝癌病人就可能获得长的生存期。肿瘤的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相结合,多学科之间加强协作,推动转化治疗向高水平、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为肿瘤患者创造更多生存的机会。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因为肝癌的异质性很高,患者个体差异很大,因此中国的肝癌治疗不能照搬国外的治疗模式,必须加强基于中国患者的转化治疗研究。通过转化治疗,有助于我们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至2030年肝癌患者五年生存率提升15%”的宏伟目标。与会专家指出,转化治疗有多重方法,包括系统(药物)治疗、局部治疗(TACE、HAIC、放疗)、针对肝脏的治疗(PVE、ALPPS)以及护肝治疗等,如何在转化治疗中对各种局部与系统治疗手段进行科学地排兵布阵,以最大化地发挥转化治疗的价值,为手术创造最佳条件,是临床及科研人员接下来的研究重点。
专家简历
毛一雷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医师协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外科技术创新与推广分会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外科协会肝脏学组委员 中华肿瘤学会肝癌学组委员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委员 同时在任美国消化道外科协会委员,美国营养协会委员 创办Hepatobiliary Surgery and Nutrition(HBSN)杂志,并任总编辑 1990在澳大利亚Modbury医院完成住院医训练;1997年获瑞典隆德大学外科博士,师从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肝胆胰外科协会主席 Stig Bengmark;199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训练;在美国麻省总医院肿瘤外科完成临床培训 2001年获美国“Li-foundation Heritage Prize”杰出成就奖,成为该年度生物医学界唯一获奖者;曾连续三次(第五、第六、第七届)获全国普外科中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卫健委第十届医药卫生青年科技论坛一等奖、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研究论文一等奖 任美国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编委 北京哈佛校友会(二、三、四届)理事
(滑动查看更多信息)
牛卫博 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 齐鲁医院知名专家、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公派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委员会委员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肝胆专委会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普外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组织样本库及转化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普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胆道外科学分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诊断医学专委会委员 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肝胆外科专委会常委 山东省抗癌协会肝胆肿瘤分会委员 山东大学腔镜微创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杂志编委
(滑动查看更多信息)
周爱萍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 主任医师,内科副主任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肿瘤多学科诊疗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尿路上皮癌/肾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分会副干事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结直肠癌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妇女对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中国卫健委结直肠癌诊疗规范》、《CSCO胃癌诊疗指南》、《CSCO肾癌诊疗指南》专家组成员 《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副组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国继续教育杂志》、《肝癌电子杂志》、《中国医刊》编委
(滑动查看更多信息)
张博恒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副院长兼肝肿瘤内科执行主任 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肝癌筛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预防与筛查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三届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常委
(滑动查看更多信息)
张珉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副主任 浙江大学医学部一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 浙中肿瘤中心主任 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主任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17届门静脉高压症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第一届胆道医师委员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肝胆胰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兼总干事 浙江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 微创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滑动查看更多信息)
朱旭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 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放射介入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冷冻消融与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介入医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介入医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肿瘤冷消融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 肝转移癌与转化治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市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区域联合基金评审专家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发基金,CGOS 基金、CSCO基金重点项目、国内外研究者发起的单中心、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等多项临床、基础科研课题 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4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参编论著5部,继续教育教材1部。申请专利1项 2018年荣获第二届“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 2019年荣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滑动查看更多信息)
张勇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移植分会器官捐献学组委员 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会员 湖北省医学会腹腔镜外科分会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武汉医学会机器人与腔镜外科分会委员 常年致力于肝胆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种肝胆良恶性肿瘤、胆石症、门脉高压症、腹壁疝、腹腔及腹膜后肿瘤等疑难症的诊断治疗,同时掌握腹腔镜外科微创技术,尤其是在肝癌和肝血管瘤的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腹腔镜肝囊肿开窗、腹腔镜肝叶切除等肝胆脾疾病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方面累积了丰富的经验 曾在美国匹兹堡医学中心(UPMC)从事数年的肝脏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湖北省卫生厅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人社部回国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武汉市晨光计划等科研项目。发表多篇SCI研究论著
(滑动查看更多信息)
参考文献
[1]Finn S, et al. ESMO 2022. Abstract #LBA34.
[2]Jennifer Gile, et al. ASCO GI 2023. Abs# 507.
[3]Ashwin Somasundaram, et al. ASCO GI 2023. Abs# 534.
[4]Peng ZW, et al. ASCO GI 2023. Abstract. 493.
[5]Mohamed Bouattour, et al. ASCO GI 2023. 531P.
[6]A. EI-Khoueiry, et al. ASCO GI 2023. Abs# 491.
[7]Shukui Qin, et al. ASCO GI 2022. Abstract #383.
[8]Gutwillig A, et al. Elife. 2022 Sep 20;11:e80315.
[10]Takayasu K,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1(2):461;
[11]Burrel M, et al. J Hepatol 2012;56(6):1330–1335;
[12]Sangro B, et al. Hepatology 2011;54(3):868–878;
[13]Kudo M, et al. Liver Cancer 2019; 8: 299–311;
[14]Sergio A et al,Am J Gastroenterol. 2008 Apr;103(4):914-21.
[15]Markus Peck-Radosavljevic. et al. ASCO 2018 Abstr.4018;
[16]王甦,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8期):881-884.;
[17]张欣, 等.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5; 3(2): 100-103
[18]Kudo M, et al. Gut. 2020;69(8):1492-1501;
[19]Masatoshi Kudo, et al. ASCO GI 2021. Abstract 270
[20]Arndt Vogel,et al. IMMUTACE: A biomarker-orientated,multi center phase II AIO study of trans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in combination with nivolumab performed forintermediate 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2021 ESMO Abstract:LBA37
[21]Ikeda M, et al. 2021 ESMO.937P
[22]Finn RS, et al. J Clin Oncol. 2020;38(3):193-202;
[23]Andrew X. Zhu et al. A phase Ib study of lenvatinib (LEN) plus pembrolizumab (PEMBRO) in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HCC).2020 ASCO. Abstract 4519
[24]Tang ZY,et al. Word J Surg. 1995,19(G):784-789.
[25]Zhang WW, et al. 2021 ASCO . e16173
[26]Zhang XY et al. ESMO 2022a, 715P.
Tianqiang Song, et al. ASCO GI 2022. Abstract #413.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尚未在中国大陆获批肝癌适应证;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TACE尚未在中国大陆获批肝癌适应证;
仑伐替尼联合TACE或HAIC尚未在中国大陆获批肝癌适应证;
帕博利珠单抗单药尚未在中国大陆获批胆道系统恶性肿瘤(BTC)适应证;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GemCis化疗尚未在中国大陆获批胆道系统恶性肿瘤(BTC)适应证;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尚未在中国大陆获批胆道系统恶性肿瘤(BTC)适应证。
本资讯由默沙东医学团队提供,旨在用于医学专业人士间的学术交流,请勿随意转发或转载。文中相关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治疗建议。医学专业人士对文中提到的任何药品进行处方时,请严格遵循该药品在中国批准使用的说明书。默沙东不承担相应的有关责任。
审批号:MI-PD1-4258-CN
Expiration Date:12/31/2023
点击查看大默云端-肿瘤精准治疗云端课堂
责任编辑:
上一篇:未成年人偷自家财物是否构成犯罪
下一篇:最新亲子活动主持人串词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