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最好的学,如何将“玩教育”在学校空间中落地?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从小到大你是否曾听过这样一句话——“玩就好好地玩,学就好好地学。”

  这句脍炙人口的忠告,原本是在强调“专心”的作用,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学跟玩的关系,仿佛一个人学习的时候就必须正襟危坐,目不斜视。

  但学习,真的只能如此的吗?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对外国名校、名师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耳熟能详,但是对于“玩中学”这个最常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现代教学理念,却还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不过这个情况或许将迎来新的转变。

  “双减”与“五项管理”政策出台,给学校教学、管理、育人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组织、管理学生,在更充分的自由学习时间里实现校园全场景育人,成为每个学校都要面临的问题。伴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学生们拥有了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而“玩教育”在学校也有了更充分的发挥空间。

  

  01、玩,是最好的教育

  “玩”是儿童的天性,在玩中增长智慧、开发智能、玩出名堂;所以才有了“玩中学”这一教育理念,将“玩”和“学”结合起来,在“玩”的过程中自由、快乐地学习和探索。

  “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概念是由瑞士的现代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在让·皮亚杰在《儿童智慧的起源》中首次提出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概念,其具体的含义是:在玩耍中让孩童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加入玩耍的便于孩童学习。

  这一现代化教育理念旨在通过玩耍和学习的有机结合,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其学习与发展。

  “玩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孩子在“经过设计的游戏与活动”中学习,在“玩”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玩”到底有多重要?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最有效的一种教育是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中玩耍。”

  德国哲学家席勒也曾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西方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们认为允许孩子爱玩,引导孩子会玩,维护他们的玩心,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不可被取代的意义。

  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本科新生部主任的朱莉·莱斯考特-海姆斯,用她历时10年的观察,给有志于到世界一流大学深造的学生的家长们提出了8条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

  心理学家约翰·马理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研究,他观察未成年的猴子在笼内相互嬉戏作乐,你追我逐。他把其中一部分小猴子放到别的笼中,不让他们有机会耍乐。这些失去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十分呆木,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小猴子的本能。

  

  玩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千变万化。

  日常的例子包括:拼拼图:图像观察、逻辑思维、专注力;玩积木: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想象;画画:观察、想象、表达;朋友聚会:社交能力、沟通协作能力。

  即使一些被定义为“浪费时间”的活动,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多隐性的益处,比如:看漫画:增长知识、锻炼阅读能力;玩电子游戏:接受挑战、解决问题;听流行歌曲:音乐感知力、创造力。

  如此说来,我们难道应该让孩子随心所欲、每天从早玩到晚吗?

  虽然理论上,任何种类的玩都有一定的益处,但是综合考虑孩子有限的时间和将来需要在成人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完全出于自由意愿的玩和探索并非孩子学习的唯一途径。

  澳洲幼教大纲明确指出教育者需要为孩子不同类型的“玩”创造环境和平衡,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以玩为基础的综合教学方式。如下图所示,这种儿童自发玩与学、成人引导玩与学和成人规划学习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玩中学”,三者缺一不可。出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0-8岁教学大纲》

  儿童自发玩与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玩”,这种“玩”完全由孩子掌控。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会自发地观察、想象、调查、实验和创造,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成人的职责只限于确保孩子的身心安全,不应过多干涉孩子思维的自由流动。

  孩子的年龄越小(尤其2岁之前),越依赖感官体验而非理性思维来认识世界时,需要的自发性玩乐比例越高。在确保孩子安全和家庭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成人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脏”和“乱”,鼓励孩子积极使用眼、耳、舌、手、鼻等各个感官参与游戏。

  02、“玩教育”如何实现在学校空间中的落地?

  “玩教育”如何实现在学校空间中的落地?通过基于游戏的学习方式,将游戏本身具有的趣味性、互动性、挑战性、实践性以及成果的激励性融入课程与空间,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

  1、将游戏中的互动性与沉浸式体验融入休闲交流

  游戏的互动过程和沉浸式的体验能够使学生产生较为完整的情感投入,形成对于游戏的感性体验。在学校,可以灵活运用各种趣味元素,将游戏元素、童话元素与学习空间相结合,打造互动游戏区、阅读分享区、社交休闲区,促进学生之间以各种形式进行交流互动,建立并深化学生、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

  2、将游戏中的操作性与反馈性融入课程实践

  游戏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给学生及时的反馈,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操作程序,不断尝试更有效的解决方式。

  将游戏的及时反馈性融入学校实践课程,以项目学习的方式,鼓励新创造,激发学生在地性的思考与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将游戏中的挑战性与激励性融入活动竞赛

  具有挑战性的游戏目标和即时的游戏进程奖励激励着学生完成一个个游戏进阶任务,直到完成游戏终极目标。在学校体育竞赛中,应该重视体育竞赛过程的趣味性与挑战性的平衡,同时加入阶段性目标达成的激励。

  在空间设置上,设置多样体育小品、器械、科技互动体育装置、游戏体感空间等,满足更适性多元的体育空间需求,助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强化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实现学生的有机成长。

  在社团活动中,以小组挑战赛和成果展示的方式激励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我。

  4、将游戏中的不可预测性与冒险性融入户外活动

  游戏过程中出现的超出预期外的障碍或辅助构成了游戏的不可预测性和隐藏的冒险性,而这也是游戏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利用学校现有空间,在做好安全保障的基础上,设计小型户外游乐场、沙土互动区等,使学生们可以在真实且具有一定冒险性的户外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体验自然系统的复杂多样,培养独立、冒险和探索的精神,掌握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03、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设计案例

  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是圣安德鲁苏格兰学校(St. Andrew’s Scots School)的核心。

  对于这所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双语IB学校,Rosan Bosch Studio设计团队为其创建了一个系统化的学习环境,激活了学校的苏格兰传统文化,并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第一步。

  

  整个环境充满了苏格兰标志性的地理特征元素,从地势平坦的海滩到险峻的岩石高地,设计为学生创建了一个文化学习之旅。以阿根廷为背景,许多富有想象力的设计都是为新建的校园而量身定制的。

  

  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生们围聚在开阔的低地海滩区,这里提供了一个以软垫为主体构建的灵活和舒适的学习环境,营造出一个完美的嬉戏活动场所。

  每一个海滩区都设有一个独特造型的珊瑚雕塑,赋予每个空间个性化的视觉特征,并营造出一个趣味满满的学习氛围。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天性,让他们对踏上终身学习之旅的第一步即好奇又兴奋。

  

  上图:木制讲台上的集成灯箱设计为幼龄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精细运动训练的地方,他们可以自己描摹和绘制各种图案。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将会搬到领地逐步扩大的岩石高地,那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学习活动的自主性。

  

  此处的设计灵感来自苏格兰海岸雕塑般的岩石构造,六边形玄武岩柱构筑出一个奇趣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团队工作、聚在一起演讲汇报、或在高耸的柱子之间找个隐秘的地方专注于个人的学习。

  

  在高地差异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可以在创客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在圆形尼斯剧场进行演示讨论;并在展览森林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上图:阶梯座书柜是当下流行的设计元素,高低错落的阶梯座满足小朋友自由的天性,随性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

  圣安德鲁苏格兰学校开放和共享的学习环境既有预订空间,也有无需预订空间。这种灵活性规划使教师有机会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安排,并在项目期间随着新的学习空间需求而即兴发挥。这里的环境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学习如何独立学习。

  

  写在最后

  “勤有功,戏无益”这句话流传了几乎千年,但在现代教育的审视下,它并非百分之百正确。“玩”是孩子天生的能力,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将基于游戏的学习融入学校课程与空间,让“玩教育”在学校空间中落地,既是学校对育人方式和育人目标的重新思考,也将成为学校在“双减”政策下的有益探索。

  编辑:阿黎

  来源:父母世界、 粤港帮你择校、趋势教育文化等

  相关资料:

  ①玩,便是最好的教育——会玩的学生,走得更远 粤港帮你择校

  ②什么才是真正的“玩中学”?澳洲校长一语道破,被父母疯传!父母世界

  ③双减之后,如何让“玩教育”在学校空间中落地? 趋势教育文化

  ④寓教于乐 圣安德鲁苏格兰双语学校设计欣赏 时尚办公网

上一篇:德育作文
下一篇:全球1/10成年人都有的「糖尿病」,对就业有影响吗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