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重庆毒宴案:男子将鼠药带进寿宴投毒,致31人中毒5人身亡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世上最容易令人老的只有两样东西,那就是仇恨和情丝。情丝令人黯然销魂,仇恨却能让人绞痛入骨,至死方休。放不下的恨意和执念,最终毁掉的只有自己,一如重庆这场寿宴投毒案。

  2005年12月24日,是重庆某小山村村干部丁某的73岁生日,人到七十古来稀,老人们有句俗话叫“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为了庆祝迈过了这道坎,丁某热热闹闹地办起了寿宴,邀请了全村的居民,除了一户姓颜的人家。

  丁某当村干部多年,为人公道,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但深受村民们信服,又是村里的高龄老人,所以全村人几乎都来了。

  

  可是寿宴才进行到一半,就有人抱着肚子喊疼,接着开始有人倒在地上,如果只是一两个人吃坏肚子善能理解,但是大家都出现症状,显然是有人下了药。

  剩下没中毒的人,赶紧打电话报了警,又叫来了救护车。这场寿宴导致了31人中毒,已经是一桩重大刑事案件,更遗憾的是,有五个孩子因为抵抗力弱,没有抢救过来,那是五个家庭的希望啊,足见投毒者的心思何其恶劣。

  这个凶手到底是谁,在哪里下的毒,为什么要毒害这么多人?不解开这一个个问题,谁知道下一次毒药会出现在何处,村民寝食难安,警方也感受到了压力。

  到达现场后,警方立即对寿宴上的食物进行了检测,饭菜都是安全的,但在喝的茶水里检测出了四亚甲基二砜四胺,俗名毒鼠强,这种毒无色无味,所以村民们毫无察觉。

  

  几个孩子之所以中毒较深,是因为在桌上吃了不少辛辣食物,期间频频饮水解渴,导致毒素大量渗入体内,这才回天乏力。毒素明确了,那就要尽快找到投毒人,村里民风淳朴,相互之间虽偶有矛盾,但并无深仇大恨,特意选在丁某的寿宴上作案,可能是针对主家。

  说起和丁家有恩怨的,村民们都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不请自来的颜某。据村民反应,颜某曾在私下里放话说要让丁某好看,他和丁某到底有什么解不开的仇怨,是否足以让他如此不择手段?

  这还要从一些陈年旧事说起。颜某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家人以务农为生,因为家境困窘,所以颜某在钱财方面尤其计较,这也能理解。

  但是计较归计较,集体的利益不能不管不顾,可颜某没有这份觉悟。在2006年以前,我国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是要交农业税的,这是当时的国家政策,也不是针对他个人的,每次大伙都交了,他都要拖到最后,作为村主任的丁某经常上他家去三催四请,才磨来这点“公粮”。

  

  后来颜某干脆不交了,丁家看他确实困难,帮忙垫付了两年,让颜某尽快补上。毕竟他们也不是多富裕的人家,没有责任和义务一直帮他,“斗米恩,升米仇”,颜某把丁家的好意当成了理所当然,当丁某再找他补钱的时候,他没有反思自己,反而觉得是丁家针对他。

  他也不是没钱交,他的儿子入伍当兵,当时家属每年有600元补贴,他每年就指着这个钱花,而且这是一件多光荣的事,拿了钱还可以炫耀一番,让别人羡慕嫉妒恨。

  作为主任的丁某自然也知道这件事,这钱还要经他的手下发,颜某拿着这钱去喝酒吃肉,却不愿把欠的税交了,把别人的好心当成驴肝肺,这样的态度怎不叫人气恼,于是第二年,丁某就扣了这笔补贴,让颜某把先前欠的税补上,才把补贴发给他。

  眼看到手的钱要没了,颜某心里不满意,觉得丁某是故意翻旧账刁难他,最后不情不愿地把补上了税钱,但是两家的梁子也彻底结下了,颜某看丁家是哪里都不顺眼,生活里所有的不如意都要怪到丁某身上。

  

  矛盾彻底激化的是交电费一事,当时村里经常有人乱接电线盗电,这种行为不仅给他人造成了损失,更重要的是危险性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严重事故,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村里规定公摊电线费,每家每户多交一度电的钱。

  农村居民用电一度才几毛钱,而且这也不是针对个人,所以大家都很痛快地出了,只有颜某说什么也不愿意,全村都交了,总不能给他一个人特殊,对其他人不公平,丁某知道他是吃硬不吃软,因此强势告诉他,如果不交,就断了他们家的电,颜某这才妥协。

  但是对丁某的怨恨却越发深重,得知丁某要办寿宴,他觉得是天赐良机,据他供述,他的本意是要搅黄寿宴,让丁某出点大事丢面子。但他在将要投到茶水里时,丝毫没有想过那些和他无怨无仇的人的感受,为了自己的一时痛快某,轻贱他人生命,他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他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投放危险物质罪。《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投放毒害性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颜某因为自己的狭隘和自私,造成31人中毒,5人死亡,主观恶念强,社会影响恶劣,危害性极大,属于情节严重的情形,最后法院判处他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他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去报自己的“私怨”,不仅是无知,更是对法律的践踏,而任何越过法律底线的行为,都是在将自己推入悬崖。

  (涉及隐私,本案中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仅配合叙事。温馨提醒:尊重原创,请不要抄袭搬运和转载哦)

上一篇:原创步步惊心》十大悲情场面,哪个场景骗了你的眼泪?
下一篇:现实中偷情与出轨的那些背后故事!(纯干货)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