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桐妈原创) 家里老人、邻居大妈、亲戚朋友、网络文章、书籍、文献……判断母乳不足
家里老人、邻居大妈、亲戚朋友、网上甚至书上经常会有很多判断母乳不足的方法,很多流传很广,甚至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俗语。这些是否可信?
原创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跟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经的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复旦大学儿童心理学博士后,二胎妈妈一起育儿!——这是同一个人……)
梧桐妈妈大小宝是一位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师从孙时进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著《夏娃的困惑》丛书。希望接地气地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及切身养育体会,让妈妈们真正感到育儿的乐趣和幸福。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水印未删,如有侵权,请告知更改!深表感谢和歉意!
我们国家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同样,我们国家的人,人与人之间,也缺乏基本的界限感。新妈妈自己,也被这些“过来人”、“孝道”、“听话”的古训搞得非常困惑烦恼,很疑惑坚持按自己“初心”喂养孩子的主权意识,是不是真的合理——而这竟然是多么天经地义、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
自打生产,热情洋溢关心、帮助我们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多到喘不过气来。自家老人和亲戚朋友不断有“经验传授”,新妈妈已然应接不暇;还有很多老人家靠关怀与自己毫无干系的陌生人,“怒刷存在感”。母乳最常被当成洪水猛兽,只要找准哪哪儿不对,大伙儿口诛笔伐,苦口婆心,谆谆善诱,不添奶粉誓不罢休;母乳妈妈喂坏孩子,天理不容,经常被一群大妈大爷围剿。这不,很多母乳妈妈在热闹的大家庭里却感到孑然一身,无所适从,害怕亲友探访,也不敢下楼遛娃。更糟的是,社区里的老人家、亲戚朋友、保姆甚至新妈妈们自己,抱团传播谣言!最最糟糕的是,母乳妈妈自个儿抱着孩儿听到谣言的时候,自家老人在旁边!一人好心好意给足“经验”,帮了“大忙”,“刷”了“存在感”,心满意足离开了。新妈妈一家,且得有一阵鸡飞狗跳的了。
“怎么吃这么久?是不是不够吃?我看他光含着睡觉,没听到吞的声儿呀!我当年就喂10分钟就饱了,孩子吃得咕嘟嘟的,可带劲儿了。”
“剖宫产很多没奶的。”
“孩子长这么慢,是不是奶少了?”
“你奶子那么大,怕是没奶哟,光长脂肪去了。‘奶大饿死仔’,小馒头奶子才好用。”
“你的胸跟我们家三叔似的,能装多少奶呀?可把咱们孩子饿坏了。”
“你看你乳房软的,啧啧啧,里面那点儿汤还不够他当零嘴儿。我们当年哪是这样,奶子都跟个球似的,奶自个儿直往外喷,呛得孩子哭!平常随便挤挤,飙得老远了!”
“你看孩子总在动弹,根本睡不实,我看就是没饱。”
“孩子囟门都陷下去了,眼皮黑黑的,皮肤干干的,还脱皮,成天昏昏沉沉睡觉,这就是饿脱水了哇!”
“我那时也没奶。这东西估计遗传的。哎,咱家没这个福气。”
“孩子怎么净打屁,肚子饿得咕咕叫,我看他根本没奶吃,吃进去的都是气!”
“孩子大便怎么是绿的?饿绿的哟!看这屎稀的,肯定奶不好才这样。”
“他咋一吃你的奶就哭啊!我看他都知道里面没有货,不想白费劲儿了。”
“孩子吃奶咋会这么快醒哟!一般吃完奶都要睡三四个小时的,睡不好就长不好哩!”
……
听到这些丧气的言论,本来心里打鼓的新妈妈,别提多沮丧了。我国有句俗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旧思想和新知识碰撞的情况下,在信息大爆炸、知识有效性难于甄别的今天,新妈妈会被各种各样的说辞、速成肥皂书和网上的“网友经验”、“专家建议”搞得非常困惑。这些说辞看上去很有道理,让人惊慌,有时却会自相矛盾,让人疑惑。
我们应该相信“经验丰富”的老人的判断,相信我国传统文化,相信“阅人无数”的医务人员,还是西方现代科学?如何甄别和选择性应用最靠近真理的知识呢?哎,这可真是个世纪难题。
(1)关于母乳的这些乱七八糟的说法,我们该听谁的?
1)“老人言”、金牌月嫂、亲戚朋友、邻居大妈……能随便信吗?
梧桐妈妈经常收到新妈妈的提问。“梧桐妈妈,我家老人说……”然后,就有各种“然后”了。“老人言”没听,真的会“吃亏”?我想,绝大多数情况,是该否定的。
①我们国家有上下五千年古老历史,积攒了大量的文化瑰宝,也积攒了数不清的经验主义文化糟粕。还有些谣言带着迷信色彩,让人惶恐,不敢不从。想当年,我们可没有设立对照实验、科学研究这一说,有没有用,有没有害,全凭自个儿主观感受。
更何况,在我国古代,妇女受教育程度是非常低的!而相对受教育程度高一些的男人,也很少直接参与育儿行为。那么,这些低教育程度的养育者代代相传的“经验”,喂粥、灌药、抹香灰、挤乳头、拔马牙、拔“猪毛风”、绑腿、绑辟邪的绳子……其中有几个“经验”是值得信任的呢?(具体内容,详见《夏娃的困惑——育儿谣言(行为方式篇)》一书。)
梧桐妈妈可真不是瞧不起没读书的人,只是想描述一个事实——受教育程度低,遇到问题思辨能力往往会差一些,对这些谣言盲从的几率会高出很多。
②很多老人家的“经验”,根本不是他自个儿的“经验”,也不是“古训”,而是自己的臆想、网络或电视上看的、和跟楼下邻居大妈交流的谣言!很多年前的养育过程,实际上他们基本忘干净了。当时除了母乳也没什么能给宝宝吃,也没有奶瓶和吸奶器帮(倒)忙,遇到的困难也会少许多。
比如“宝宝哭就是奶少”,“宝宝总在吃就是奶少”,“宝宝吃一会儿奶就不肯接着吃是奶少”,“宝宝打屁、打嗝是因为妈妈奶少,光吃气去了”,“宝宝大便稀、绿、有泡……就是奶少”,“乳房软就是奶少”,……这类就是自个儿胡猜的。再比如“月子里要吃这吃那下奶”,“月子里不能下床,抱孩子多了就会得月子病,看手机会瞎”,“抹孩子囟门他会变哑巴”,“宝宝长‘奶藓’,奶不好吃不得”……这类就属于道听途说的。
③为什么这些网上查阅、路边听说的“经验”,老人家也逼着你“听话”、“学过来人”呢?那是因为老人家特别喜欢表达,也特别盼望你能“听话”。
面对娇弱的新生命,老人家自诩为“一家之主”,“过来人”,他们比你还感觉“压力山大”。孩子有点儿“闪失”,他们潜意识竟觉得是自己没“说”到位,所以孩儿妈没“做”到位。他们并没觉得,生儿育女这件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理应是新妈妈自己思考、琢磨、权衡,最终拿主意的事。
另一方面,他们年纪大了,有微妙的心理变化,也喜欢通过帮忙、关怀,甚至喋喋不休来“怒刷存在感”——他们靠这种方式表达关怀,试图建立亲密联系,甚至是显示那么一点儿优越感:我没老,我“能干”,你没了我可不成(依靠干涉、指责来建立亲密联系,彰显自我价值,也算是我国“特产”吧……)。
所以,老人家往往特别希望子女“听话”,一来验证自己“经验正确”,二来觉得自个儿“挺有用处”,三来也觉得自个儿挺有一家之长的面子,家庭有秩序,有纲常,子女贤孝。注意,在他们眼里,“听话”的意思,无限接近于“孝道”。
母乳经常成为众矢之的。如今大伙儿都跟母乳过不去,也怨不得老人家“紧跟时代潮流”了。只是别人随口说说还好,萍水相逢,听听便罢,哈哈一笑,不必当真;自家老人,真是难搞极了!有些顽固的老人家,言语压迫、行动抗议,处处“孝字当头一把刀”,对想喂奶的妈妈百般阻挠。想想这真是怪异的事情——最亲爱的家人绞尽脑汁,非不让新妈妈用自个儿的奶水哺育后代,这演的是哪出跟哪出啊!
很多老人家一生系在独生子女身上,自己没发展什么事业和爱好,其实怪可怜的。你和你的宝宝,是他们唯一的、最为心仪、得意、爱护的作品,不折腾你俩折腾谁呢?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对他们的唠叨,兴许厌烦程度会低一点儿(当然,如果唠叨的老人家真能找到更有趣的事情做,那真是太好了,我们一家人都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
所以,这些话,绝大多数听听便好,不必当真。可是“冷处理”经常行不通,自下而上的沟通,真是太过于棘手的一件事。反而是老人家源源不断施与的压力和传播的“负能量”,“杀伤力满点”,真的让你焦虑不安,摇摆不定,容易盲从,甚至跟着一块儿传播谣言。因为我们需要老人帮忙,我们信任深爱自己的至亲,我们相信他们真的是“过来人”。“他们是来帮助咱的,感激还来不及,怎么会害自个儿和宝宝哩?”
事实上,没了老人家的“经验指导”,本身也让此时焦躁无助的我们,严重地缺乏安全感——更何况我们很多时候是依照老人家的精心安排,一路好好地生活至今的呢,心怀感恩,这会儿突然 “独立自主”,“翅膀长硬了”,跟大人对着干,有底气吗?自个儿没经验,也拿不准道理,也只能靠着“网上说”、“书上说”等照本宣科的生硬句子和西方人发明的奇奇怪怪的方法,违抗老人家意愿,很多时候真也做不出来。
我们如此深爱他们,信赖他们,需要他们。我们还碍于情面,或因为不自信,不好表达自己意愿,执行自己的育儿行为。于是,很多妈妈“睁只眼,闭只眼”,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或多或少服从老人家的“经验之谈”了。
不仅是老人家,保姆,乃至亲戚朋友、邻居大妈,不也是如此呢?他们也需要“怒刷存在感”,他们也喜欢通过干涉、指责来表达关怀、交友、彰显自我价值。很多新妈妈也会很信任“阅娃无数”的金牌月嫂哇!
于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们很多新妈妈真的放下心中的疑惑,对谣言理解-信任-服从,这过程“一气呵成”,甚至跟着将谣言一代代地传播开来,还在网上回答更新一些的妈妈们的问题。“奶吃到6个月就不用喂了,没什么营养的”,“我家老人/月搜说……,后来我照着做,真的好了。毕竟是过来人/带的孩子多,老人家经验很多时候挺有道理的。”
不过,梧桐妈妈仍然希望你擦亮眼睛,仔细甄别、慎重对待这些信息,不要盲从。如果有疑问,仔细寻求真相,大胆表达自己意愿!要知道,人家只是口头说说,“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最终承担养育后果的人,是宝宝和小夫妻俩呀!孩子终究是属于你的小家庭的,这是无可逃避的。有些后果真的可以很严重,有些后果暂时并不明显,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会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即使短期内你不是宝宝的直接照料者,很可能将来也会为这些“经验”、谣言“买单”。
“奶粉越添越多,母乳越来越少,最后宝宝真没奶吃了,您出钱一个月一两千块,给他买奶粉?孩子吃了奶粉肚子不舒服,胀得睡不着,您帮我天天抱着?孩子过敏了、生病了,您出钱出力天天带去检查、打针,帮忙按在台子上让护士扎?断奶早了,孩子夜里醒来哭,没法哄,您整晚抱着?孩子喂得像小猪,将来被别的孩子笑话,您到时候教他减肥,帮他找对象?”……喂奶这件事没搞定,别的事情也难。“您非要用自己筷子给孩子夹菜,那孩子龋齿了,胃病了,您给他治?您非要给孩子裹成球,捂傻了您来教,捂病了您带去治,捂死了您带去烧灰?您非要偷偷给孩子吃零食,孩子小,不会吃,噎到了、呛到了您送去抢救?吃过敏了您给他抹湿疹药、给烂屁股换药?吃拉肚子了,您整夜抱着乱哭的孩子,不停地洗屁股,大人孩子都没法睡?孩子不肯吃饭非要追着喂,不让他坐餐椅,您天天这样一直喂到上小学?”
即使全权交给他人带宝宝,直到上幼儿园、乃至上小学才接回来,你面对这个身体不舒服、心里不愉快、好习惯没养成,关系不密切不听你话的,熟悉又陌生的小生物,觉得他哪哪儿都不对,又说不上来,心里会不会有些懊悔?哪怕他看着一切正常,错过他的成长,是不是也颇有些遗憾?
这些话可真不好听,可事实,正是如此哇!打着爱的名义的伤害,如影随形——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这些事情在医院和日常生活里常见得离谱。孩子是最可怜的,孩子的亲身父母也是很难过的。
是的,孩子和我们,才是最终承担养育后果的人!所以,搞清楚如何“养”,如何“育”,终究是我们自己的事——不是老人家的事情,不是保姆、亲友、邻居大妈的事情,更不该人家说什么,我们都得照着做,或默认别人按他的理念折腾孩子!
这会儿,你该打了鸡血——喂奶和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自个儿搞清楚!且慢,我们还能相信谁?
2)阅“娃”无数、阅“妈”无数的医务人员,哺乳知识可信度高吗?
很遗憾,在如今我们国家,医务人员是不学习哺乳知识的。他们这方面的知识水平,很可能不比你知道的多多少(不排除一些好学的医务人员,额外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比如梧桐妈妈我~laugh~不过总体而言,这个几率是相当低的)。有时候,你听到过的谣言,他们也会跟着人云亦云。
更糟糕的是,很多谣言,还是从医务人员那儿传播开来的。比如“宝宝刚出生,妈妈奶没下来,要喂奶粉,不然把孩子饿坏了,还要喂水、喂糖、喂药,祛黄、排胎便、防低血糖”,“黄疸高了通通要吃药、照光”,“夜里哭、出汗就要补钙”,“1岁以后奶水没营养了”,“母乳还传播疾病,还不如奶粉干净、知根知底”……
最糟糕的是,医务人员权威性实在是太强了,影响极其深远。具体详见前述“奶少”相关章节,介绍了“医务人员对哺乳的影响”。
所以,刚出生时医护人员查房的话,不可盲从;去社区医院做常规检查,孩子这不好,那不对,也不必焦躁不安,“说风就是雨”,立马想办法去折腾孩子。“孩子都2个多月了,抬头不稳,不会追物,抓握不牢,不会笑,发育和智力是不是有点问题,加强训练!也可以做康复治疗!母乳是不是质量不好?添点奶粉看看能不能好点!”“孩子头有点歪,斜颈了,要去做按摩!”“4个月了,蹬地还没力气,要补钙!”“孩子大便太稀,头发黄,长得不太好,这是母乳性腹泻,乳糖不耐受造成的营养不良,添乳糖酶、益生菌,还不好就把母乳断掉吃奶粉!去做个微量元素检查看缺啥没有。”“体重没达标,要把母乳吸出来放到奶瓶里喂!吃得多些!实在不行还是得添点奶粉!”……
我非常理解你,面对白大褂的权威,你肯定吓坏了。事实上,这些医生,自己也经常是这些陈旧的知识和糟糕的谣言的受害者呢!多数医务人员会给孩子补钙,孩子有点啥风吹草动,也经常立马喂药。哪项发育落后点,也跟你一样忧心忡忡,把孩子掰来掰去、翻来覆去“训练”。
归根结底,我们的知识,本来就是需要不断更新的。靠人不如靠己,靠己不如查资料!等等,上哪儿查好?
3)百度、公众号等网文,可信吗?
我想,绝大多数新妈妈,发现人信不过的时候,最早是上网查。结果越查越困惑,越查越心慌。
很多妈妈焦急地问我。“梧桐妈妈,帮帮我,我孩子出生1个月,总一惊一乍的,是不是脑瘫呀!百度上这么说的。”“梧桐妈妈你说奶睡好,但网上说不能含乳头睡觉呢,会把妈妈乳头吃破,孩子总吃奶消化不好,还会养成‘奶瘾’,有些孩子还会中耳炎呢!这些是真的吗?”“夜奶总戒不掉哇,愁愁愁,我是在XX公号看的,我按他的方法都试过了,怎么效果不好哇!梧桐妈妈你有什么建议呢?”“孩子几岁分床好呀,有的文章说刚出生得分开睡,又是压到了、憋死了,又是呼的二氧化碳,把宝宝吹傻了,说得真吓人;有的又说要陪着睡,建立安全感!咋回事呀!”“孩子要按时吃奶吗,是那个海归博士写的,我经常看他的文章。不过好像蛮难做到哇!梧桐妈妈你当时怎么喂的呢?具体怎么操作的?《程序育儿》这本书,犹豫要不要买。”……(具体详见相关章节。)
网络文章,谁写都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后果呀!这只是双向选择,粉丝相信就行。现在谣言传播这么广,写东西的人把自己听到的、理解过的谣言写进去,是完全有可能的(总体而言,规模较大的公号,的确可信度高许多,毕竟粉丝众多,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但不绝对。其实,百家争鸣,对接近真相,是有好处的)。
这个这么说,那个那么说,可把新妈妈搞糊涂了。这种快餐式的网络文化,需要迎合读者,也不适宜真的弄清楚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那,咱还是买书看吧。书总不至于乱写哇!等等,买什么书好呢?
4)书籍浩如烟海,如何选择?
是的,一个作者,把他长时间的学识、感悟,逐字逐句、条理清晰地整理成一本书,还经过层层审核,绝大多数时候会靠谱许多。
不过也不绝对,也有很多作者写这本书,只是为了出一本书,而不是投入真情实感在里面。我们看到花哨的封面,引人注目的标题和插图,可是前后说法不一致,难于实践的情形也经常出现。
总体而言,限于各种原因,国外的书比国内的还是好一些。但也不是绝对,国外一些自诩为《程序育儿》、《睡眠圣经》的书,也畅销了挺多年,个人感觉也挺不科学。
想问我为什么知道?当年病急乱投医,把热门的书,通通找来看了一遍。总结出来,有以下几个建议:
①官方的书可信度最高。比如国际母乳协会的《母乳育儿全书》,美国儿科学会的《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0~5岁)》。不过这些书,经常有些枯燥。
②作者毕业于比较好的大学,或者有很牛的人写前言或推荐信。比如《你的N岁孩子》、《教养的迷思》。同样,这些人写书像写论文,有用,但也比较枯燥。
③历久弥新的经典,通常是好书。比如美国西尔斯夫妇的《育儿全书》,我个人很喜欢。
④老百姓喜欢的,网络推荐经常放在首页的,通常也值得一读。群众也不是傻瓜,比如小巫的书,母乳启蒙书是《让孩子做主》。还有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一直畅销不衰(不可否认,有些知识,可能存在瑕疵,但瑕不掩瑜,都是难得的好书)。
书热门,卖得久,自然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考验。虽然知识更新快,但大浪淘沙、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老书真是值得一读。毕竟哺乳等育儿知识的进展,涉及的医疗知识并不很深,面也不会特别广,所以不会像别的知识更新那么迅速。
梧桐妈妈觉得读书的体验是最棒的。毕竟知识系统,逻辑性强,细致全面。有些书的文笔很好,还带着作者充沛的情感。我们不主张每本书都得观点一样,不过多看看各种观点,进入不同的人生,自然兼听则明。世界上还有“大数据”这种算法呢,“见多”,自然“识广”。
不过,书籍的特点,的确是更新效率有点低,内容庞杂,尤其是想针对性寻觅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的前提下,一时间难于甄选。这会儿,会搜文献,会看官网,对你的帮助将会很大。等等,文献浩如烟海,怎么看最合理?
5)文献能全信吗?去什么网站靠谱?循证医学证据金字塔的顶端,是不是最最靠谱?
文献可信度高。循证医学证据金字塔顶端、世界权威网站最靠谱。比如WHO、AAP、UNICEF、FDA、香港卫生署、加拿大卫生署、国际母乳协会……我们拿不准的内容,最该看看这些地方的文章。
不过,很遗憾,这世界上,没什么事情是全部都能相信的。
文献的特点是搜到的知识点精准,想看什么,立马找到一堆够你饕餮。缺点当然也不少:
①文献着眼点太窄,有些作者还可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比如网上流传的一个权威机构的著名实验,给婴儿吃花生,到5岁发现不吃花生组的过敏率更高,由此推断,早期什么都吃不容易过敏,遵循辅食添加顺序没必要。这个实验设计其实挺糟糕,一开始就把初筛高过敏倾向的孩子分到不吃花生组了。更何况,这些孩子,还从未有过脱敏处理呢?这跟日常生活是不一样的,辅食添加顺序只是认为高过敏倾向的食物得吃晚一点儿,没说一直不让吃啊。再说,吃了花生降低了过敏率,就能推断刚添辅食的孩子什么都能吃?喂母乳还是奶粉,过敏率大不一样,混杂因素怎么没去除?种种逻辑漏洞,真是说不过去(科学家是不是太忙碌,自己带孩子比较少?)。
②针对婴幼儿的研究挺困难,限制很多,比如给孩子打针,抽血很难,跟孩子沟通很难,深入家庭了解喂养情况很难,追踪好多年再观察效果很难……还有很多伦理学限制,很多实验设计并不完美。比如一些心理学实验,智力测试,麻醉科实验……太多的文章,实验目标本来很好,但做出来的实验结果跟对照组基本都没差异。只有双生子试验感觉比较有道理,但也受限于样本量。我们还是很疑惑,差异可能存在,只是婴幼儿个体差异很大,跟养育情况又密切相关,混杂因素太多,我们做不出来数据上的差别而已。
③有些文章有主观倾向性,数据可能有所倾斜。这也是因为婴幼儿实验不好做的缘故。比如,有关夜奶的文章,我从很多文章中读到明显的倾向性。有的主张“亲密育儿”,就会得到“夜奶不影响妈妈休息”、“喂母乳和喂奶粉妈妈的醒来次数不同,但总时长相同”的数据;有的主张“睡眠训练”的,就会写道“母乳妈妈多么辛苦、可怜,影响睡眠”,认为“我们不能光考虑宝宝,妈妈的休息也很重要,白天爱够了,他晚上不需要你的爱”,并提出许多建议,如何让宝宝“断夜奶”,“睡整觉”。这些都是非常权威的文章。其实归根结底,是养育方法论的问题——带孩子吃奶睡觉的方法,很大程度决定了妈妈的辛劳程度!而文章着眼点,却经常没有提到这方面内容,只是隐隐约约地评判了母乳,特别是宝宝夜间吃的母乳。
④有些实验,还带着西方的文化色彩,得到的数据也未必100%客观。比如切包皮,这也是顶级机构的最新建议,认为切包皮“利大于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没事让孩子挨刀,承担手术和麻醉风险,做什么呢?有哪个动物要在小鸡鸡上挨一刀,才能让自己泌尿系统感染率下降的?西方喜欢切包皮,是因为宗教的缘故,所以科学家也不遗余力研究这个。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我们也跟着外国人“赶时髦”。
⑤有些文章,只考虑到自己想要的结论,连基本生活常识,都没有考虑!一些权威牙科学会,建议刚添辅食的婴儿就可以啃手指食物,比如胡萝卜条、西蓝花块块、红薯段段……说是锻炼牙龈,将来牙好,这个观点在网络大肆传播,我真是理解不了!这么小的孩子,最容易噎住和误吸啊!他天天啃手、啃玩具,还得额外练习啃萝卜条吗?更何况,他的肠子只适合吃奶,吃这些高纤维食物,怎么吃进去怎么拉出来,承担风险,吃得又久又麻烦,练牙的用处很多余,还没营养,科学家们自己咋想的呀,养过孩子吗?自己孩子被噎的时候,不担心吗,会抢救吗?再就是“宝宝一出生就得单独睡小床”,“睡眠训练不影响孩子心理”,然而,这些根本就不是生物性行为呀!要执行的妈妈情何以堪?很难做到呀!
西方也不是没走过弯路。曾经,有实验证实,让婴儿趴着睡觉挺好,身体强壮,智力增加。美国儿科学会便根据数据结果,推行这一理念。结果一时间,全国婴儿猝死综合征发生率增加了5倍!数年之后才修改了这一建议。
所以,基于“训练”目的的文章,多半要当心,不要盲从。
⑥有些数据,并不是直接的因果逻辑。比如西方有项研究拿十岁左右宗教家庭的孩子和非宗教家庭的孩子做实验,结果发现宗教家庭的孩子更自私,更容易“审判”他人,出现偏执的暴力行为!总结当然是认为“宗教有负面影响”。不过,这是不是跟早期养育环境有关?宗教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在很早的时候就强迫孩子分享呀!孩子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更自私。孩子也容易模仿他了解到的人物。但他们对教义理解是很有限的,需要时间来成长。众所周知,很多宗教人士在成年后非常无私,内心安宁执着,往往受到很好的教育,对待他人的态度与此结论相左。这个实验,分组比较10岁多的孩子就得出这么个结论,是不是有所偏颇?
⑦文献也有可能“以讹传讹”,呈现给你的可能是假说。比如当年我找有关阴唇粘连的文章,无论国内外的文章都先入为主,不排除炎症后导致粘连的可能。这一点是没有任何实验和统计学数据证实的,但大部分文献都会援引这一观点。事实上炎症后粘连是很难实现的,毕竟炎症非常疼,孩子不可能不让你觉察到。另外,西方人主张早期分床、睡眠训练,除了一些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统计数据,还有文化因素在里面。所以很多文章一窝蜂地援引母婴同床会引起新生儿酸血症、智力下降的说法,但这一点同样也没有任何实验数据证实。
⑧有些我们想了解的数据,人家根本没做过。比如把屎把尿究竟会不会影响孩子身体和心理?练习站立的孩子真的会关节受损?摇晃孩子得晃到什么程度,才会影响大脑?我们没有人做这个实验,因为追踪期可能要到成年,混杂因素太多,实验太不好做了。限于国情,我们国家很难开展追踪期很久的实验,而这些“中国特色产物”,外国人更不会花大力气研究。没有数据,哪儿来的“大数据”、“循证医学”呢?一切只是提出的可能。
不过有些假说,是基于实验和基本的医学观察、推理得出的,还是很有道理的,综合信价比,遵循比不遵循好。比如把屎把尿,练站、练走、坐学步车,孩子被提着关节,脊柱堆成个“S”形,叉着腿走路,没几个医生看了不难受的。做了这件事可能有害处,所谓的好处并不明显,国外大量的实验和家庭实践证实可以不这么做,那为什么要做呢?(上述具体详见《夏娃的困惑——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一书。)
如何去伪存真?
这是个巨大的难题。对你我是,对科学家也是。了解任何新知识的时候,最起码要看看是不是悖离自然规律,是不是违逆本心,无视妈妈自己和孩子的真实需要;是不是难以实践,让自己感到疑惑,是不是感觉哪儿做错了。像“哭声免疫法”、“睡眠训练”、“戒夜奶”、“5S哄睡法”、“早期分床”、“按时喂养”这种时髦的知识,怎么看怎么像批量训练小机器人啊!哪个小动物会这么做呢?把孩子关在门里哭,自个儿在门外哭,想着训练几天就好了,妈妈看上去“轻松”了,可孩子难过了,科学家说没事儿,自个儿隐约放下心来。这样遵循科学,看着是不是很怪异?为什么动物能躺着喂奶,孩子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怎么人类的孩子吃个母乳有那么多的顾虑,只能坐着,不敢躺着,定时定点刻意培养吃的习惯,晚上宁可孩子哭或啃手指也不肯喂,怕吃坏他的肠子,吃坏他的牙齿,吃坏他的耳朵,吃坏他的脑子,养成不好的习惯总想舔乳头,故意把妈妈累坏,吃破妈妈乳头让妈妈得乳腺炎……
国际母乳会、WHO、AAP、UNICEF说,孩子6个月以内啥都不用吃,光吃母乳就够了?这真的可以有,因为,几乎所有的动物,早期只吃母乳就够了,没吃别的东西,就能维持生存。国际母乳会还说,刚生出来就能吃母乳,这也可以有,因为,除了人类会喂奶瓶,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第一时间喂母乳给小宝宝的哇!再看看试验方法,如何佐证,十分严谨,符合基本医学常识,这就很好理解、可以遵循了。
所以,看文献的时候也不要盲从,看到啥符合自己期待的内容,就照着做,甚至大肆传播。不过多看看好文章,总是有道理的。科学总在不断发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思考问题,总会比道听途说好很多。
所以,历史的车轮不断转动,科学育儿始终没有“金标准”。妈妈们多了解些权威知识,相互比较比较,准没错儿。“照书养孩儿”,“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过总体而言,“信书”比“信己”好,“信己”比“信人”好。梧桐妈妈希望你带着思考、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不要“说风就是雨”,看到戒夜奶的内容就去戒,看到吃萝卜条对牙好就煮给孩子吃。凡事多想想,没准儿,科学的车轮,会被你推进一小小步。Laugh~ 呵呵,扯远了。上面就是梧桐妈妈找资料、整理资料的全过程。明儿开始,将我搜罗并了解到的,经常误导新妈妈和家人的哺乳谣言,一一陈列在你的面前,努力“辟谣”,与你探讨,供你参考,希望对仍旧困惑、无助的你,有所帮助。
(本 文节选自《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冯欣源(微信公众号:梧桐妈妈大小宝,wtmmdxb),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作者为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武汉同济医 院主治医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师从孙时进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读书期间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第一本《夏娃的困惑 ——全程实用母乳指导,史上最强哺乳谣言粉碎机》已 出世,孕妈妈、哺乳妈妈、新妈妈必备!书有幸得到各位大咖推荐——武汉同济医院妇产科冯玲教授,儿科刘 爱国教授,麻醉科梅伟教授倾力推荐!复旦大学社会心理系孙时进教授,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罗教讲教授倾力推荐!并作序!详情请加公号,点击后台右下方有书籍介 绍以及获得方式。)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