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规律和方法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7-30
手机版

  第1课重点提示:

  一、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规律及必经阶段

  1、学习者的转变规律

  (1) 通过学习去除习性,回复善良的本性。

  (2)以文化人,长期学习,团队共修。

  (3)正确的改变顺序:

  改变思想-改变行为-改变习惯-改变性格-改变命运。

  另外,转变命运的三个节点:修身、知行合一、长时熏修。

  2、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经的七个阶段。

  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1、学习的次第--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学习的六道法:

  学道、知道、悟道、行道、得道、传道。

  3、学习的态度:

  (1)四个关键点:

  学贵立志;

  学贵力行;

  学习要有次第;

  学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人生必做的113件事》要点整理

  善用九思和三达德

  周一、二概括段落大意周三穿线周四周五结合课文谈力行周六复习周日落地集中学习。

  1、 学习传统文化要善用九思

  学习的最好下手处就是“思”。 我们可以时时从孔老夫子教诲的九思,九个方面去观察自己的道德修养:“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 “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第一个“视思明”就是看到一些事要懂得从结果推演它的来龙去脉。看到孩子的一些问题,马上判断出是什么原因造成;来到一个团体当中,团体目前的相处状况也能够推演出来,你才知道你要从哪里做起。

  第二个“听思聪”就是要听懂别人的话,也要听懂言语背后的弦外之音,要通过听人家讲的话,了解到他的存心和需求。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还是为他人着想;从他的言谈当中听出他的需要在哪里,不等对方开口就主动去做。

  第三个“色思温”指脸部表情要呈现很温和喜悦的状态,不给对方误会、紧张、压力。平常要照着镜子笑一笑,练练笑容,笑得自然灿烂,不制造无形的人与人的阻力。

  第四个“貌思恭”指除脸部之外,你的肢体语言就代表了平常处事、做人恭敬、谦卑的态度,要从内在把恭敬的心散发出来对待别人。

  第五个“言思忠”是说言语大公无私,不偏私,不偏颇。

  第六个“事思敬”就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履行自己的承诺,毕恭毕敬去做到。

  第七个“疑思问”就是有怀疑要去把事情搞清楚。

  第八个“忿思难”就是对于自己的脾气要好好,去对治愤怒时要考虑到一发不可收拾、挽回不了的窘困和难看。

  第九个“见得思义”是指获得一样东西之前要把持住应该做的原则,要思考合不合乎道义, 合不合乎法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假如第一次没有坚持原则,守不住清廉,一辈子就可能会一直出差错了。很多人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舍不下眼前这个利益,会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见得思义”太重要了。当你能够立住你的原则、立住你的态度,你是有德行之人,你的福分会更大,必然会有后福降临到你身上。

  2、 学习传统文化要落实的七个细节

  落实、 谦虚听话、有恒、抓住纲领、活学活用、发问反省,修养三达德。

  (1)学习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工作中,避免增长傲慢之

  心。落实是学问转动的枢纽,也是一个人开悟的关键点,落实得越好,体悟就越广、越深。早晚各服用一遍《弟子规》时时刻刻反省, 改过。说我读经典已经读了五年了,我学习圣贤教诲已经多少年了,拿出来跟人家比,一点意义都没有!你不拿出来还好,一拿出来,人家看你连第一句都还没做到,那不是给人家看笑话嘛!所以,处处要看看自己、 勘kan验自己的功夫有没有落实。

  (2)听话就是照着圣贤教诲反省改过。早上念一遍《弟子规》提醒自己一遍, 晚上念一遍反省自己今天做到多少,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小步成大步。

  (3)要有恒心,要坚持。人很容易被外境所转,要日日读书、 天天接受圣贤教诲,才不容易随波逐流。记住落实,记住谦卑,记住反省,记住老实听话, 记住有恒。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 一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

  (4)要抓住纲领,一门深入,把根基扎稳健。《弟子规》要学一生要一生奉行。

  (5)要活学活用,要能屈,能伸,拿出温柔。

  (6)要懂得发问。每天保持熏习圣贤经典及其教诲,有时候你在念的时候这个问题就解掉了,就不需要去问别人了。其实问题都在自己的分别、执着中,诵读经典的时候没有杂念,提起来的是圣贤教诲,仁慈博爱,结果马上心量一扩宽,障碍就过去了,随着不断的学习很多问题自然就解决掉了。

  (7)用“智、仁、勇”孔夫子的三达德去求学问。 “力行近乎仁”就是要落实在工作生活中,然后有恒心,一门深入叫“好学近乎知”。反省叫改过,叫“知耻近乎勇”,就是要有勇气去学习认识自己的过错、去改过。

  3、 为什么要扎根学习

  学习传统文化扎根非常重要。人从生下来就需要扎根,有胎教、早教、幼教,早期的教育都需要父母的身教去影响,等到孩子能够去说话了,就要读诵经典。现代人从小就受到污染,家庭的污染、社会的污染、 学校的污染,最大的原因是没有道德的根了。要想获得幸福人生,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扎根。扎根就是真正地修身。扎根需要很长时间,不可能通过老师的一次讲课、几天课程乃至几个月课程就能解决问题,需要 长时间用传统文化的经典以及老师的讲课,一点一点地补根。

  4、 要扎什么根?

  扎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把伦理道德落实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落实在待人接物中,就是扎根。伦理道德囊括了圣贤几千年教诲的核心内容,关系人的关系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给国家带来繁荣,乃至世界和平。如果用大树作为比喻,树根就是思想、行为(想法、说法、做法), 就是德行,树上结的花果就是结果、就是真实利益。这个真实利益由树根决定。假如大家的思想、行为(想法、说法、做法)符合宇宙人生规律的,树上结的花果肯定非常美丽的,就会得到真实利益。如果思想、行为(想法、说法、做法)是错误的,树上结的可能是恶的果,得到的就是痛苦的人生。

  5、从《弟子规》扎根的三个原因

  第一、从《弟子规》开始是有次第依据的。学传统文化须有次第,《三字经》里讲“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要从《小学》开始学,学明白了、落实了,才能学习“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弟子规》就能起到《小学》的作用。

  第二、有理论依据。《弟子规》的依据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论语》,具有极高权威性。《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目,儒家文化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等道理,在《弟子规》中都有体现。

  第三、很好用。传统文化已经缺失一百多年了,几乎断了根,如果不把事儿说得清楚点,根本做不到。比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怎么明明德?没有具体的条目。而《弟子规》就告诉大家如何明明德,里面的经句你直接拿来就可以用、可以落地。用这种方式修身非常好修、很好用,容易解决问题,适用于一切人。

  6、纠正对《弟子规》的四种误解

  第一种误解,认为《弟子规》是小孩学的,成人没有必要学。其实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弟子规》是做人的基础,是扎德行的根。

  第二种误解,觉得《弟子规》很简单。很多人觉得《弟子规》已经学完了不用再学了,可以去学其他经典了。其实用《弟子规》扎根,关键是落实到生活、学习、工作、修身中,把《弟子规》做到,用《弟子规》来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所以说,不是简单地学了、能背下来了、能讲了,就完成了,最关键的是能不能做到。

  第三种误解,有人认为一直学《弟子规》,是不是在排斥其它经典的学习。其实,学习《弟子规》不但不排斥,而且支持学习其它经典。当用《弟子规》扎根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它经典。假如不扎《弟子规》的根,学习其它经典可能会出现问题,因为没有根基,可能越学越长傲慢、长浮华,反而会影响到其它经典的学习。如果把《弟

  子规》的根扎下来了,再学习其它经典会觉得很容易。所以,学习《弟子规》和学习其它经典是不冲突的。

  第四种误解,为什么不用其它经典扎根?如果有能达到《弟子规》扎根作用的经典,也可以用其它经典扎根。比如说“四书”里面理论比较多,生活细节比较少,用四书扎根不容易发现生活中自己的细节问题、不容易去落实。再比如说《了凡四训》对于改变命运原理说得很明白,特别是改过原理说得很明白,了凡先生的案例值得学习,但是没有从细节上说袁了

  凡先生是怎么去为善去恶的,所以用《了凡四训》来扎根,也很难找出生活中细节的问题、也很难落实。目前还没有找到更适合的其它经典。

  7、为什么要建立团队共学机制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八条目中“修身”是关键环节,非常重要,靠自己独立完成难度很大。建立团队共修机制对提升志愿者的修身水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团队共修机制后还要注意搭建好三个平台——扎根学习平台、力行平台、关爱平台,同时,要了解个人修身及团队共学的六个必要条件。

  此外,建立共修机制的团队对弘扬传统文化要有正确的定位。有了共修机制,就能够很好的解决修身和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能会有志愿者问,我知道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自己在家学习可不可以?要知道,志愿者一个人在家完成扎根是非常难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一个人能自己在家扎根的,也就是说必须要靠团队共学的方式来完成扎根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要建立团队共学机制。

  8、建立共学机制的好处

  第一、学习传统文化很容易懈怠,进进退退不容易坚持。刚开始可能情绪比较高涨、比较精进,过几天遇到困难就比较低落甚至不学了。在家就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在团队中,因为每一周大家都在一起至少共学一次,当懈怠的时候,来到团队看到大家的精进、看到大家的进步、看到大家学习的热情,就会把懈怠忘记,又有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二、在扎根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看不到自己的毛病、错误。学传统文化,开始会习惯地看见别人的毛病、看不到自己的毛病,在团队共学中就可以通过听别人的分享、看别人的所思所行找到自己的问题。很多志愿者每天在家学一遍《弟子规》,学了六遍都没有找到自己的问题,但在团队听别人分享通过学习发现了自己的什么错,马上会看到自己也有这

  样的错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找到自己的问题。只有找到自己问题、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扎根。

  第三、通过团队共学、听别人分享,可以增加自己的信心。学习传统文化最早期的主要障碍就是信心不足,对传统文化的信心不足、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对身边困难的信心不足。通过看身边志愿者的进步,发现原来有些志愿者还不如自己,看到他们的进步,就增加了自己的信心,同时通过别人的分享感悟自己,通过别人的改过促进自己的改过,通过看到别人很好的力行帮助自己力行。其实,共学、分享就是一种大家抱团取暖、互相鼓励的过程,很多人都是因为听分享或自己分享而受益的。

  第四、扎根需要力行,自己在家庭力行很难。由于家庭成员还没有学习传统文化,而此时志愿者学的又比较浅,在这种家庭环境中会有很多障碍,很难把《弟子规》落实到家庭情境中,遇到问题时《弟子规》提不起来。来到团队共学就不一样了,离开家庭环境到团队进行共学,有好多学长都很有智慧,通过交流分享,帮助解决了家庭的问题。

  第五、可以通过团队共学,化解团队内部矛盾。很多团队都是通过一边学习扎根,一边解决团队中的问题。当团队内部志愿者之间遇到矛盾的时候,不是团队领导帮助化解,而是志愿者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主动把自己问题说出来,然后通过团队共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己主动进行改过,起到了化解团队矛盾的作用。

  第六、在团队的发展过程中以老带新,志愿者得到很快成长。通过团队扎根共学和力行承担,老志愿者快速地成长起来,很多新志愿者通过团队的共学、由老志愿者帮带,也得到快速成长。所以,团队的共学机制非常重要。要努力为志愿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大家在扎根过程中既能自利也能利他。

  9、落实好志愿者修身和团队共修的六个必要条件

  第一、团队带头人对团队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德未修,感未至”。团队带头人必须充分认识到志愿者修身和团队共修的重要性,并率先垂范地做好榜样,扎根学,提升德行,扩大心量,影响到有德行的志愿者来到身边。

  第二、要在团队内建立共识,并建立团队共修制度,常抓不懈。建立共识就是说大家要见和同解,共同认识到团队建设中团队共修的重要性,这个力量很大,要把这种共识变成一种制度,长期坚持的一种制度来落实。更重要的就是常抓不懈,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懈怠了,不坚持了,这个效果就出不来。建立了共识,建立了共修的制度,才能把志愿者的修身和团队的共修抓好。

  第三、就是选好扎根用的《弟子规》教材。一个是写教材的老师很重要,老师一定是有德行的人,有修为的人,把《弟子规》都能做到,把古圣先贤的德行的根扎下来,这样的老师写的书才值得信任。二是把《弟子规》经文的理讲透彻,而且符合古圣先贤的道德标准,把它讲透彻,而且理事圆融,举的例子能够说明理,从理又能导出事儿。这能帮助大家扎根学习。三是能把《弟子规》的经文讲细,把它的意思讲出来,并且能够延伸,这样方便大家在生活中去落实,如果讲的过于笼统,就不便于平时改过和修身。

  第四、志愿者要认同学习修身的方法和理念。志愿者只有认同并接受团队共修共学的扎根理念,才能深度受益,才能得到真实利益。老志愿者的认同、力行和改变又会带动新志愿者的加入,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第五、把《弟子规》的扎根学习落实好,最好能够进行现场观摩。到有扎根经验的团队组织参学活动,通过实地参学,大家按这个理念来抓团队建设工作,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六、及时解决在学习中会遇到的问题。在学习中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及时解决问题才能增加和提升信心。

  10、本课力行表

  (1)做到君子“九思”

  (2)认同《弟子规》扎根学习理念

  (3)听话:早晚坚持读诵《弟子规》

  (4)在生活中落实《弟子规》

  (5)坚持参加团队共学《弟子规》

  (6)遇到问题,及时请教别人

  (7)在团队的学习中,帮助新来的志愿者

上一篇:未成年人用家长手机充值游戏,款项是否可以退回?
下一篇:【小分享】高龄水痘患者经验总结,成年人出水痘看这一篇就够了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