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是心理疾病?错啦,科学家:咬指甲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7-31
手机版

  美国曾经就“咬指甲”进行过一次小范围的调查,数据显示:

  20%左右的成年人有咬指甲的习惯,45%的青少年喜欢咬指甲,而这个数据的背后其实已经指出至少上百万人都存在咬指甲的习惯。

  咬指甲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件类似于左撇子一样的“平常事”。许多名人也是咬指甲的拥趸:詹姆斯,郑爽,甚至德川家康都是咬指甲的忠实一员。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也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喜欢咬指甲,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就抱着手指啃,直到把手指头上露出新肉才肯罢休。往往在这时候,家长的管教似乎也不能发挥作用,孩子仿佛是上了“咬指甲”的瘾。

  看到孩子惨不忍睹的手指,许多父母虽然心急却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在一些家长的潜意识中甚至将咬指甲和异食癖联系在一起,认为咬指甲同样是心理疾病的一种。

  然而心理学家弗雷德·门德尔却说:

  每个人一定程度上都会有咬指甲的经历。其实咬指甲就是你情绪波动时的一个坏习惯。

  这句话在指出“咬指甲”并不是心理疾病那么简单的同时,又在我们心中画上了大大的一个问号: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能戒除的“咬指甲”?

  要想揭秘这个答案,首先就要从“咬指甲”的前世今生开始说起。

  01咬指甲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属,发现与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

  1)咬指甲从古到今都存在

  咬指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很久之前。

  1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安西斯据说就沉迷于咬指甲不能自拔。一直到近现代,咬指甲(技术层面上被称为“咬甲癖”)仍然是许多人不自主的行为。

  研究认为,成年人存在的咬指甲大多是从儿童时期发展过来的。对于咬指甲的产生原因,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咬指甲其实是缓解情绪的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能够使人们在压力大的时候获得暂时的平静。

  2)咬指甲是正常现象,“口欲期”的影响不可忽视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出现咬指甲是因为“口欲期”的影响。

  小Tips:什么是口欲期刚出生的宝宝因为认识能力的不足,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其实是通过口部的接触开始的。比如吃奶或者哭闹,以及每一个妈妈都会发现,宝宝总是喜欢把看到的东西放到嘴巴里。这其实是说明这个阶段的宝宝是以嘴为中心来接触外部世界的。通过满足口齿的欲望的阶段就是口欲期。

  在口欲期的宝宝不仅通过口腔来认识环境,更会形成一种习惯:在满足了口欲的要求后会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抚慰。

  弗洛伊德认为咬指甲就是受到这种习惯的影响,习惯咬指甲的人意图从通过这个行为满足自己的口腔欲望,并把咬指甲认为“口吃”的迹象。

  但是因为没有相关的实验验证,这个猜想并没有被广泛采纳。

  3)咬指甲的新发现:咬指甲和寿命有关系

  日本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对日本仙台市1167名7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调查中发现,身体健康的人平均有14.9颗牙齿,老年痴呆症的人平均只有9.4颗牙齿。

  通过对老人进行大脑扫描,研究人员发现:牙齿越少的人,负责记忆的海马区及周围组织的体积越小。

  这表明人的大脑和牙齿密切相关,而咬指甲的这个动作能够直接激活大脑,帮助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不良情绪。

  02对于“咬指甲”这个小现象现代人存在着什么样的误区

  1)“咬指甲”是心理疾病

  现在没有主流说法认为咬指甲是心理疾病。

  心理学家曾经尝试将咬指甲看作急迫强制性紊乱(强迫症)的一种,但是通过对相关病例数据的统计,心理学家最终放弃了这种模型。

  心理学家认为强迫症和咬指甲之间是充分不必要条件。

  强迫症患者虽然出现咬指甲的情况,但是并不能说咬指甲的是强迫症的范畴。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强迫症是被动地,不是出于本意的咬指甲,而后者往往是主动地,而且能从咬指甲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放松。

  2)“咬指甲”是因为人的控制能力低下

  许多人认为“咬指甲”是一件很容易改正的习惯。不能戒掉“咬指甲瘾”的原因是一部分人的控制能力低下。

  这个想法其实是偏激的,历史上不乏名人即使相当成功都不能摆脱“咬指甲”的瘾。

  比如古希腊哲学家克里安西斯,前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前英国首相戈登·布朗。

  这些喜欢咬指甲的成功人士并没有表现出控制能力低,实际上,咬指甲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情绪的宣泄。

  03什么是导致“咬指甲”出现的原因

  1)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门德尔指出:多人在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会有咬指甲的冲动。这种行为会产生鼓舞,当遇到较大的刺激时,能够帮助他们获得冷静。”

  咬指甲看起来更像是人为自己设置的一个缓解紧张焦虑的阈值。当外界给我们带来紧张高于承受的范围时,通过咬指甲这个动作能够让我们获得一定的冷静思考。

  这一点在后续的实验中仿佛得到了验证。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焦虑状态下时,人脑会释放出大量的β电波,在咬指甲的时候,α脑波会大量出现,相应的β电波削弱,人会获得放松感。

  通过吃零食,口香糖缓解紧张也是同样的道理。

  2)获得满足感

  心理学研究表示:无论沉迷于什么事,都是追求通过完成这件事获得回报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是满足感。

  对于在外界的紧张环境下,无暇分心的人来说,咬指甲作为一种方便实现,能马上获得回报的行为,能够立即产生满足感。

  在习惯逐渐形成之后,遇到紧张,厌烦,选择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通过“咬指甲”获得短暂的满足感。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产生咬指甲成瘾,实际上是为了获得满足感。

  04“咬指甲”虽好,可不能“贪多”

  虽然“咬指甲”能够获得短暂的满足感,同样咬指甲的危害也不能忽视。

  1)咬指甲可能会导致肠胃炎

  宝宝在玩耍的过程中,手常常会接触很多不干净的东西。指甲缝也会藏污纳垢。

  这时候的宝宝咬指甲无异于吃下脏东西,细菌等生物会顺着食道进入宝宝的肠道,并在人身体内大量繁衍,导致出现肠胃不适的症状,是指导致肠胃炎,对宝宝健康发育带来很大的隐患。

  2)咬指甲可能会导致指甲畸形

  咬指甲可能会导致手指甲床被破坏,指甲周边的出现出血和感染,甚至引起甲沟炎等症状。

  指甲甲质变得脆弱,甲床发生萎缩,甲板缩短,逐渐失去指甲原有的光泽。

  3)影响牙齿的美观

  咬指甲可不仅仅是对手指甲的单向损害。

  因为手指甲存在一定的韧性,牙齿在和指甲“较劲”的同时会对牙齿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短期内可能会出现磨牙的症状,长期往后,指甲的韧性会导致牙齿排列不整齐,甚至出现门牙缺角,牙齿外暴露的情况。

  05如何帮助宝宝戒掉“咬指甲”的瘾

  1)寻找缓解焦虑和紧张的替代品

  门德尔说:“我们努力去鉴别所有触发的情况,用不同的方式去控制他们——要么是阻止,要么是找到替代品。”

  父母在生活总可以帮助孩子找一些可替代咬指甲的东西。

  如宝宝喜欢的小玩具,或者喜欢吃的小零食,在宝宝出现“咬指甲”的症状的时候,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宝宝避免一紧张就“咬指甲”的习惯。

  并不断地提醒宝宝不要咬指甲,避免宝宝“坏习惯”的养成。

  2)奖励也是一种好办法

  和较大的宝宝达成一致:如果一个星期不咬指甲就满足宝宝一个小愿望。并在一次实现后不断拉长时间间隔,帮助宝宝摒除咬指甲的坏习惯。

  3)用陪伴和关系缓解宝宝的紧张情绪

  父母应该多关注自己的宝宝,如果宝宝因为紧张焦虑的情绪出现了咬指甲的情况,父母应该告诉宝宝这种行为的危害,让宝宝意识到咬指甲并不能缓解压力,慢慢地改正这种行为。

  带着宝宝去接近大自然,缓解宝宝的焦虑。并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积极的方法来消除紧张的情绪。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上一篇:未成年人骑电动车。被拍了会怎么处理?
下一篇:《做自己的光》今晚开播,金牌班底让“她故事”闪亮发光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