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难做到执行力很强?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7-31
手机版

  大道至简,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都不复杂。

  在我看来,最顶级的执行力其实就是养成习惯。

  习惯的锁链起初总是微小得令人难以发觉,最终又强大到令人难以砸断。

  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类似的感受:

  想坚持阅读,但电视剧太诱人不想起身。

  想坚持晨练,但床的舒适柔软让你不想动弹。

  想坚持练习滑板,但害怕和恐惧让你止步不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想去执行一个既定事项的时候,脑海中总有其他想法从中作梗。

  今天的剧太好看了,要不再看一会儿吧。

  今天天气冷,要不别去晨练了吧。

  昨天摔了一跤,现在还疼着呢,要不今天的滑板就不练了吧。

  《正义之心》中有一句话:大脑是天生的律师,而不是法官。

  大脑会为我们的不想执行找各种理由。

  我们的坚持之心通常在大脑的各种理由攻势下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于是,我们就成了执行力低下的人,成了光想不做的人,成了道理都懂但就是过不好一生的人。

  执行力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脑感受到的好处不够大、不够清晰,因此很难养成习惯,自然难以执行下去。

  无论是坚持阅读,坚持晨练,还是坚持练习滑板,本质上都是对习惯的养成,习惯养成了我们的执行率自然就高,习惯没有养成,我们的执行率就低。

  那么,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养成任何一个习惯,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

  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最终使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之间,经过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从能量学的角度来说,养成一个习惯的初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为要突破旧有的神经网络,建立新的神经关联,这个过程要伴随大量的能量消耗。

  直到我们的习惯彻底形成,能耗才开始降到低位。

  而问题的症结在于,大脑对于能量极度“吝啬”,能节约能量就绝不会多用一丝一毫。

  于是,在习惯形成的初期,我们会感觉异常的艰难,因为神经要构建连接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而大脑极度抗拒消耗能量,两者之间形成了“博弈”。于是,为了节约能量,大脑开始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

  剧太好看今天就迟一点学习吧。

  天冷了今天就别去晨练了吧。

  屁股疼今天就别练滑板了吧。

  (为了强调,这里再次重复一次前文)

  理由千千万,目的只有一个,阻止你消耗能量,同时也阻止了你按计划达成目标。

  有没有办法破解呢?

  必须有,否则岂不是任何人都坚持不下来?

  很多人的想法可能是,强行压制大脑节约能量的欲望,强迫自己坚持。

  朋友们,相信我,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制大脑只是一时,你无法通过压制进行长时间的坚持,且压制过后的爆发很容易让之前的努力化为乌有。

  我的办法是:让每天努力的量足够小,小到大脑不抗拒可以轻易完成的程度。

  前面说过,最顶级的执行力其实就是养成习惯。

  习惯的养成其实是我们大脑中的一种定势,关隘不在于多复杂、多磅礴,而在于能一直持续。

  再好的习惯,如果不能持续,也终将烟消云散。

  再小的习惯,如果能够持续,最终必将爆发出蓬勃伟力。

  有人说:“一直持续”比“中断再开始”要容易。

  我认为确实如此,因为习惯是一种惯性,一直保持,往往不太费力,但是中断后再开始,常常痛苦异常。

  “天天坚持跑步”比“跑一天歇一天”更容易坚持,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用脑科学的观点来解释这个现象:对于一个技能,我们每做一次,我们的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就强化一次,我们下一次做的时候就更容易。如果一段时间不做,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神经回路就可能会中断,再重新开始又要重建回路。

  因此,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持续”比“量大”更重要,无法持续的坚持,注定与成功无缘。

  怎样才能在坚持的同时,还能不断突破自我,取得较快的进步呢?

  在我看来,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设置保底的“量”,低到每天都可以完成。

  每天都可以完成,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

  因为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性。

  今天你状态很好可以坚持执行。

  但明天没准你感冒了,是否可以坚持呢?

  后天你去外地出差了,还能不能坚持呢?

  或许有很多人会回答很难,但在我看来并不难,关键是对“量”的把控。

  设置一个保底“量”,这个“量”要足够低。

  低到什么程度呢?

  低到无论什么样的情况,除非出现重大不可抗力,都可以坚持的程度。

  以我为例,我以前定过一个目标,每天做俯卧撑300个,在工作日正常上班时确实能够做到,可一旦出差、应酬、游玩,这个目标立即就变得遥不可及了。

  而一旦中断,后续的坚持就会难上加难、左右为难。

  于是,我决定把目标往低了定,低到只要手脚还能用、没有患上重大疾病,我都能完成。

  最终,我定的目标是每天做5个俯卧撑。

  从300个到5个,六十分之一。

  这个“量”我毫不为难,因为从我以前300的基础来看,这个“量”非常“接地气”。

  无论是哪一天,我都可以完成这个目标,因为完成它只要几秒钟,即使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比如全天开会,我也能找个时间从会场中溜出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甚至在陪家人旅游时,我也能趁着他们上厕所的时间,随便找个空地完成任务。

  有人问,每天做5个俯卧撑,坚持再久又有什么意义呢?

  以前我也觉得没有意义,但是坚持半年之后,我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

  坚持本身就是意义。在没有外力逼迫的情况下,以前我没有任何一件事能够坚持三个月以上,但这次不一样,由于我把俯卧撑的“量”定得足够低,到如今我坚持做俯卧撑已经远远超出了三个月的范围,且还能继续“无痛”坚持下去。

  我认为,这就是意义。

  著名B站up主“硬核的半佛仙人”在“活着就是熬着,活下去就是一切”视频中介绍了他的成功经验。

  半佛仙人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一直坚持写文章写帖子,从天涯猫扑QQ空间到人人,到网络小说,再到线下各种杂志投稿,却怎么写都没人看,但他一天都没有放弃过,闲的时候多写点,忙的时候一天累得要死,临睡前怎么着也得写个一两千字,不然不允许自己睡觉。从他六年级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到公众号号拿到第一篇10万+,他熬了十几年,这十几年的每一天,他都在写。

  如今,他的公众号文章基本都是10万+,B站更是700多万粉丝,妥妥的自媒体达人。

  我不禁在想,为什么半佛仙人能坚持十几年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设置了保底“量”:无论多累,每天不写个一两千字不允许自己睡觉。

  保底,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彩,是让我们能每天坚持,从不间断。

  第二,评估极限的“量”,在舒适区边缘拓展。

  保底的“量”只是能让我们不断坚持,永不停止,但是要提升能力水平,仅仅保底是不够的。

  《功夫熊猫》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你将永远不会进步。我们要去做超越自己,同时又能承担得起结果的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在保底的基础上,不断把“量”推到到舒适区边缘,甚至往困难区拓展。

  也许有人会问,你刚刚还说“量”要低,现在又说要往困难区拓展,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其实不然,保底的“量”只是为了能让我们每天坚持,但并不意味着实际做的“量”就一定少。

  事实上,保底的“量”是为了应对我们的身体异常或状态不佳的情况。

  还是以我做俯卧撑为例,平时我都在保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比如工作日,我俯卧撑的量基本都是300以上,状态好就再加,状态不好就减一减,反正保底5个我是做完了,后期就全看自由发挥,冲到极限位置就停止。

  哪天状态实在不好了,我就只做5个,等状态恢复了,我就往300以上冲一冲,这个冲刺极限的动作,其实就是在舒适区边缘拓展。

  保底是能让我们坚持做下去,而舒适区边缘拓展能让我们不断进步。

  两者相得益彰,前者能让我们的习惯得以延续,后者能帮助我们不断突破自我,达到新的成就。

  第三,选择合适的“式”,为“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刚才说了“量”的保底,我们再说一说“式”的配合。

  “式”就是形式,关乎我们坚持的事情受环境制约的程度。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想坚持每天写作,“量”定好了,每天写500字,亲身试验,以这个“量”保底,我们可以每天坚持,还可以不断尝试在舒适区边缘突破。

  这个时候,“式”就是决定能否长期坚持的重要因素。

  同是写作,我们可以在纸上手写,可以用笔记本电脑写,也可以用手机写。

  在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选择一个受环境制约比较小的工具。

  对我来说,手机就是这个工具。

  对现代人来说,手机已经与人融为一体。

  你可以不带钱包,不带钥匙,不带身份证,但是不可能不带手机。

  手机已经融入了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用手机写作显然比用笔、用电脑更方便,受到环境制约的因素也相对较少。

  可以说,只要手机有电,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写作,在地铁中、在飞机上、在汽车里,在撒哈拉、在百慕大、在大海上,都不需要担心手机使用的问题。

  甚至,我在蹲厕所、在运动间隙、在饭后小坐时,都可以随手拿起手机写作。

  对我来说,手机就是写作中最合适的“式”,全天候、全地形、全时段适用。当然,对不同的人来说,适合自己的“式”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总的来说,只有“式”挑选得合适,“量”的积累才可能实现保底和突破。

  假如换一个“式”,我用笔记本电脑写作,我很可能无法做到每天坚持写作。

  一方面,笔记本携带不方便,体积、重量、大小和手机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手机已经是人们习惯贴身携带的工具,抛开手机再去找一个载体写作,无疑是增加了事情的难度。

  在坚持这件事情上,道路注定崎岖而坎坷,我们在“式”的选择上应当秉承“简单、易行、舒适”的原则,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老子》中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应该尽量简单,无论是“量”,还是“式”,最好不要人为增加难度。

  归结起来,“量”小是起点,舒适区边缘试探突破是过程,量变引起质变是飞跃。

  而我们只要在量上保持且不断突破,最后必将引起质变,这是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构成这个世界的规则也将崩塌。

  李笑来曾提出“七年就是一辈子的”概念,以他的经验来看,做成一件事情大概需要七年时间,人生有很多个七年,所以李笑来做成了很多事情,写了书、开了课、炒了币,最终实现了财富自由。

  然而现实是:很多人坚持不了七年。

  在我看来,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好坚持过程中“量”、“式”、“舒适区边缘拓展”等要点,以致于半途而废、功败垂成。

  华罗庚曾说过一句名言:得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在我看来,“量”小是为了坚持,坚持是为了积累,积累是为了等待质变,质变就代表了飞跃,多次飞跃,我们就成功了。

  有很多人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天才基本法》中给出了答案:一以贯之的努力,不得懈怠的人生,每天的微小积累会决定最终结果,这就是答案。

  刘备在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

  而在执行力这条道路上,我想说的是:勿以“量”小而不为。

  本知乎号不时分享干货回答,点击关注不迷路喔~

上一篇:6部「少儿不宜」的高分动画,未成年人止步!
下一篇:女未成年人怎样减肥?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