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挚友难寻:一个成年人究竟可以有多孤独?
在最为亲密的“挚友”的数量上,大多数人都只有1-3个(63%),另外,还有13%的人认为自己没有挚友,也就是说,十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没有挚友(注:以调整后填写问卷的人计数,N=15451)。
那么,异性之间会有深厚的友谊吗?14%的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N=13417,即在“挚友数量非零”的人群中,下同),人群中这14%的人,他们的挚友是异性。
不过,和人们所普遍认为的有所不同,人们与挚友的联系频率并不少(“联系很少依然是挚友”可能也只是个传说),甚至还颇为频繁——有67%的人与挚友联系的频率是一周1次或者更为频繁。
其中,21%的人甚至每天都保持与挚友的联系,这与现在发达的通讯工具与互联网不无关系。即便我们的挚友与我们不在同一个半球,我们也仍然能通过社交软件即时地联系到他们。
人们与挚友的频繁联系,或许,也说明了两个人能成为挚友,这份友谊也是需要时间和经营的。大家结交到现在这位挚友的阶段,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一点,绝大多数人(92%)和自己的挚友是在上学期间结识的。
另外,在所有参加此次调查的人中,大家主要喜欢通过3种方式交朋友:
1)有52%的人在上学/培训的过程中交到朋友;
2)有21%的人喜欢通过一些兴趣活动交友;
3)还有11%的人则是在朋友的聚会上容易交到朋友。
4)而交友软件并不一定能交到友,只有5%的人通过软件交友。
Mendelson与Aboud(2012)将人们对于朋友/友情的需求归为六大类,我们希望: 陪伴(Companionship);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自己会感到非常快乐; 帮助(Help);朋友能够给自己及时的指导、帮助、建议,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亲密(Intimacy);自己可以向对方坦诚地表达和暴露自己的想法,Ta对此也会足够地敏感; 可靠(Reliable);朋友是值得信赖的、可靠的,在我们有需要的时候,Ta会在身边; 自我肯定(Self-validation);对方与自己在价值观上是契合的,对方会让自己感觉到被肯定、被赞同; 以及,安全感(Emotional security);在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时,Ta的存在能让自己感到安全。
而在此次调查中,大家对于朋友,最看重的是“能否在对方面前做真实的自己”。
在了解了整体情况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朋友/友情”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们发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结过婚或者没结过婚、生育或者未生育的人群中,大家所拥有的普通朋友、好朋友以及挚友的数量级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比如,不论男女,都有超过50%的人拥有的普通朋友数量超过10个,同时,也不论男女,都有超过80%的人的好朋友数量在10个以内。
不同于数量,不同群体在交朋友的方式上就存在一些差异了。
男性更多地使用专门的交友软件,而女性更喜欢在上学期间交朋友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通过专门的交友软件交朋友方面,男性比女性的比例更高(5% vs. 2%),另外,男性也比女性更倾向于在一些兴趣活动中交朋友(24% vs. 20%),而通过上学/培训期间交朋友的,则是女性的比例更高(54% vs. 44%)。
结过婚的人会通过更多不同的渠道交朋友
比起未结婚的人绝大多数倾向于在学校交朋友,结过婚的人可能在学校、工作、朋友聚会以及兴趣活动中交朋友。当然,这或许和两类人的年龄和所处的人生阶段有关,比如结婚的人可能大都已经进入职场,而大多数未婚的人仍然还在学校。
00后在社交软件上交朋友,90后和80后更喜欢在朋友聚会上交朋友
正如前文所说,此次参与调查的人都更喜欢在上学期间交朋友,在不同世代的人中,除了60后,其他几代人都最喜欢通过这个方式交友,其次是兴趣活动。所以,每次后台有年轻的朋友们来问KY,对他们的大学生活有什么建议,我们一般都是回答“多交几个好朋友”。
除了这两种方式以外,00后更喜欢通过一些社交软件,比如豆瓣、MONO、微博等来交朋友;90后、80后和70后则还更喜欢通过朋友聚会来交朋友。
虽然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人,所拥有的朋友的数量级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朋友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对于尚未成年的人(18岁以下的受调查者)而言,他们最看重的是“对方是不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而对于已经成年的人而言,他们最看重的是“是否能在对方面前做真实的自己”。
此外,相比起成年人,那些尚未成年的人们也更看重朋友能否给自己提供及时的建议、帮助或指导,以及“当自己去到一个新的环境,朋友的存在会让自己感到安全”。
这或许和不同生命阶段,不同的发展需求与人生任务有关。
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1950)指出,在12-18岁这个阶段,我们主要会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去探索“我是谁”,“我的信念、价值和目标是什么”等,并且顺利地完成这个阶段的发展,我们会能够获得“忠诚”这一宝贵的品质——懂得去接纳他人,对他人做出“承诺”。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那些尚未成年的参与者更加看重朋友的帮助,希望朋友值得信赖、让自己感到安全的原因。
此外,不同性别的人对于朋友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比起男性和女性群体,性少数人群(性别为其他的人)在交朋友的时候,更加看重“双方价值观的契合”以及“在对方面前可以做真实的自己”。
在朋友能否给自己安全感和朋友是否值得依靠这两方面上,女性则比其他两个群体更加看重。
在问卷的最后,我们使用了Gierveld与Tilburg(2006)的“孤独量表”(6-Item Scale for Overall, Emotion, and Social Loneliness)来调查大家在整体上的“孤独感”。
结果发现,拥有朋友的数量的确与我们的孤独感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拥有的朋友数量越多,孤独感越低。并且,拥有挚友的数量要比拥有的朋友/好友的数量对孤独感的影响更大(图中折线的斜率)。
不过,我们还发现,尽管我们感觉孤独,但我们却并没有那么想要有很多人在身边。拥有朋友/好友/挚友数量少的人,感觉到孤独,但比起那些朋友多的人,他们却并没有那么渴望会有很多人在身边的感觉。
这或许与两种失望感有关,一种是对他人的失望,另一种是对自己的失望。
如上文所提到的,大家在交朋友的时候十分看重“能在对方面前做真实的自己”,“对方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以及“双方的价值观契合”,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们会认为要找到“很多”这样的人是不现实的,与其有很多不符合这些“标准”的人在身边,不如与孤独感共存——这便是我们对于他人的失望。
又或者,与我们曾经在几篇推文中提到的观点类似,人们有时候会主动寻求孤独,这可能是出于人们的一种“自我攻击”的内在动机,来自于内心羞耻感强烈的人,他们希望以寻获孤独来自我惩罚,用孤独来印证内心对于自己“不值得”、“配不上”的想法。我们主动寻求孤独,也可能是出于我们对自己的失望。
你是否曾经疑惑,那些年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是不是到头来都会走着走着就散了?或者,你是否曾经相信,好朋友就应该是“即便很长时间不联系,再见面也一定毫无罅隙”,又或者,你是否也曾经以为自己并不需要朋友?
如果看了这些数据,你想要找回那些失散的人,或者你觉得想要花点时间去维系你们之间的友情,那么以下两点是你可以试着去做的: 主动了解Ta的近况。研究发现,好朋友之间“即便几年没有见面,聊天时候也会感觉舒服”是有前提条件的——你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语言。有一些幸运的人彼此不需要主动了解也能够随时拥有这样的共同语言,但对于很多人而言,你们需要对彼此近况的了解,来给双方机会去同步两人在不同的时空里的生活轨迹。 进行深度的互动。如今,互联网让我们拥有更多的交流方式,除非故意,我们已经不太可能会真的和某人失联。但是,仅仅在朋友圈里默默点赞,或者网上随手送出的生日祝福,可能对友情的维系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研究发现,同样是在线上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支持性的、更有深度的沟通来维系友情。
读完今天的推送,你想起了谁?你们有多久没有联系过了?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Ta吧。
Reference:
Erikson,E.H.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Gieryveld, J.D.J. & Tilburg, T.V. (2006). A 6-item scale for overall, emotional, and social loneliness: Confirmatory tests on survey data. Research on Aging, 28(5), 582-598.
Institute in Basic Life Principles (n.d.), What are the four levels of friendship?
Jaqueline (2018). Casual friends vs. close friends: What are the 4 levels of friendship?
Mendelson, M.J. & Aboud, F.E. (2012). Measuring friendship quality in lat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Measurement Instrument Databas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Rybak, A. & McAdrew, F.T. (2006). How do we decide whom our friends are? Defining levels of friendship in Poland and the U.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6(2), 147-163.
值班编辑:佩奇兔
微信&微博:有意思报告
喜欢请将我设为星标,不错过每次推送
▼
今天,你“假装”健身了吗?
25岁,生活终于开始对我这只小猫咪下手了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