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魏延式”悲剧:年少不懂魏长文,读懂已是书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7-31
手机版

  他们在用兵打仗方面都拥有过人的才能,魏延是蜀国仅次于“五虎上将”的大将军,打起仗来勇猛无比,屡立奇功。但在诸葛亮看来,他和关羽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过于清高,难以驾驭。几乎所有人看到魏延都要礼让三分,他强势的处事态度让人无法接近,这些诸葛亮看统统在眼里。

  在一个团队里,如果有一个成员个人能力过于优秀,那对于团队的其他成员,势必会成为压倒性的存在,他就像一棵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在他的身边任何一棵小树苗都无法成长。鉴于自己卓越的能力,他甚至有足够的自信质疑上司的安排,这样的人对诸葛亮而言,虽有能力,却始终是一个不和谐的隐患。

  明升暗降,诸葛亮始终没有对他放权

  如果不是诸葛亮的手里缺少可以统兵的大将,或许魏延还会更早的出局

  即便受众人才稀缺,但诸葛亮依旧不愿给他实权,明升暗降,暗地里削弱了魏延的权利,他提升魏延为连州刺史,看似升官,实则是夺走了他作为汉中太守的实权。在诸葛亮的谋划下,魏延从一个战场上挥斥方遒的大将军,变成了一个徒有其表的偏将。

  诸葛亮每次出征都会带上魏延,但却从未让魏延单独指挥作战,他把权力死死地握在手上,可见诸葛亮对于魏延有多么忌惮

  魏延曾多次在诸葛亮北伐时,多次要求独自带兵攻打曹魏的潼关,但始终未能如愿。魏延在诸葛亮的手下,空有一腔热血,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

  面对如此际遇,魏延依然没有警醒自己的处境,反而在背后经常说诸葛亮胆子小,没有雄才大略。

  此时的魏延,作为职场中人,又犯了一个“大忌”——公开质疑上司的能力,与上司叫板,这使得诸葛亮越发不喜欢他。

  不喜欢就不重用,这点在北伐中显得尤为明显,诸葛亮兵分两路同时北伐,没有让魏延挂帅出征,却重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最终导致了北伐的彻底失败。魏延眼睁睁看着自家吃了败仗,心中唯有忧愤难平。

  对一个人的喜恶,竟然如此重要,很多人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才慢慢明白这个道理。与其用一个随时会失控大将之才,不如选一个踏实勤恳,愿意一步一个脚印追随的新人。职场中,我们经常遇到抱怨上司用人不公的问题,其实那些得不到应有重视的员工,往往都犯了和魏延一样的问题。

  苦等机会,却被诸葛亮设计致死

  在诸葛亮手下没有机会,直到后来魏延才慢慢发现,随着诸葛亮生命逐渐开始走向尽头,魏延感觉自己终于有了大师拳脚的机会,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生命也即将走向尽头。

  魏延的死让人唏嘘不已,诸葛亮死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开会讨论退军事宜,却唯独没有请魏延参加。诸葛亮对他们说,让魏延断后,如果他不同意,就立即处置了他。诸葛亮死后,杨怡去探魏延的口风,魏延说:“丞相不在了,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此话一出,魏延随后就被马岱斩杀,甚至被夷灭三族。蜀国缺失了魏延这枚大将,刘备大一统的宏愿最终无法实现,魏延也在苦闷中含恨而去。

  魏延的悲剧如果放到现在可以避免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学会避其锋芒,学会示弱和观察才是入职新环境的正确姿势。不要过度强调自己,而去多了解别,特别是上司的想法,就能规避掉很多风险。

  如果魏延一早观察出诸葛亮对他的敌意,同时又能更多的隐忍,等到后来刘禅主事,在一展宏图不可谓不是明智之举。然而历史中的魏延却似乎少了这根敏感的神经,几乎完全没有察觉出诸葛亮的意图。

  魏延的一生似乎都在证明一个问题,有时候走得多快,多远,不如一开始就选对了道路重要。他一心只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却遇到了一个不待见自己的上司。

  在起点上就站错了位置。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的夫提交离婚申请,可见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可以磨合好的,一旦发现成功的希望极为渺茫,就要调转枪头,走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去。

  只可惜,大部分现实中的魏延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总是太晚了。

  结语

  魏延的死带有历史无可避免的悲剧性意味,让人难以释怀。历史中的人物往往被贴上那个时代固有的标签,而无法从既有的框架中挣脱出来,现如今,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一定要记得让自己站在太阳下,希望“魏延式”的悲剧不再发生。

上一篇:原创应采儿回应陈小春落泪,暗指其年龄太大,难怪郑伊健这么称呼他
下一篇:教父电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