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语言结构:总结
在《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我们将来了解人类的语言。本周学习的第十二章侧重于宏观特征和基本特征,而下一章则涉及人类对于语言的认知处理的相关细节。
12.语言的结构的都是
12.1.语言与脑
12.2.语言学领域
12.2.1.生成性和规则性
12.2.2.语言直觉
12.2.3.能力与表现
12.3.句法形式
12.3.1.短语结构
12.3.2.言语的停顿结构
12.3.3.言语错误
12.3.4.转换
12.4.人类语言是独特的吗?
12.4.1.符号和含义之间的关联的任意性
12.4.2.时空转移性
12.4.3.离散性和生成性
12.4.4.猿类能使用人类语言吗?
12.5.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启示专栏:猿类和实验伦理
12.5.1.行为主义观点
12.5.2.语言决定论
12.5.3.语言取决于思维吗?
12.5.4.语言的模块性
12.6.语言习得
12.6.1.关于规则和过去式的争议
12.6.2.输入的性质
12.6.3.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启示专栏:双语会带来认知优势吗?
12.6.4.语言通则
12.6.5.对于转换的约束
12.6.6.参数设定
12.7.结论:语言的独特性:总结
几乎所有的右利手和一半的左撇子,其语言处理是位于大脑的左半球。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用左侧处理语言。具体的区域如下图所示:
这个图展示的正好是左半脑。(因为额叶朝左,枕叶朝右)图中,布洛卡区受损的患者,一般会失去说话能力,但还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而韦尼克区受损的患者,则失去了听懂别人说的话的能力。
当然,语言并不一定非得要在左半脑处理。毕竟,还有半数左撇子的语言在右脑处理。而且,如果儿童小时候左半脑的相应区域受损,那么,儿童右半脑也会发展出语言功能,这个儿童也能正常地说话和理解别人说的话。
语言学对于语言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从目前积累的研究成果看,我们会发现,语言是一种很奇特的符号系统。
这个符号系统的组成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通常叫做语法。语法规则包括句法规则、语义规则和语音规则。
我们在学校里学英语时,就要熟悉各种句法规则、语义规则和语音规则。但对于汉语,也就是我们的母语来说,句法规则通常是不用学习也能掌握的。而且,大部分人也能在不懂拼音的情况下,学会发音。我们基本上是先学会说普通话或者某种汉语方言,后来才学会拼音的。
这种“不知道规则但却能遵守规则”的能力,叫做语言直觉。语言学家们试图解释我们的语言直觉,试图把这些难以说清楚的直觉都说清楚。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为什么“王冕死了爸爸”是一个合法的句子。
关于语言学家的洞见,有许多值得阅读的作品。《语言学的邀请》是一本有趣的语义学入门书籍。还有就是Everett的《语言的诞生》。Pink的《语言本能》和《思想本质》也都是很不错的书。
许多人会说,动物之间也有语言。猫有猫语,狗有狗语,鸟有鸟语。只是我们人类听不懂这些动物的语言。这些动物说不定还在笑话我们,说“愚蠢的人类啊,还不快点给我们奉上食物”。
动物之间当然会发出信号来交流。有时,这些信号是表情,有时,这些信号是动作,还有时,这些信号是声音。但这些信号能否称之为语言呢?
许多人认为,一种信号沟通系统要能称之为语言,需要满足下列要求:
12.4.1.符号和含义之间的关联的任意性:简单来说,就是符号和符合所指代的对象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我们可以用“苹果”来指代苹果,也可以“apple”来指代苹果。如果你愿意,完全也可以用“SDGFUIFH”来指代苹果。而狗和另外的动物交流时,只能用凶狠地吠叫来表示“快滚开!”,它们无法用别的符号来表示“快滚开!”。当然,一些猴子可以做到这点,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示不同的危险靠近了。
12.4.2.时空转移性:当我们眼前没有苹果时,我们也可以谈论苹果。但几乎所有动物都不会在眼前没有某个东西时,用符号来指代那个东西。除了蜜蜂可以用舞蹈告诉另一只蜜蜂,在其他地方有什么东西。
12.4.3.离散性和生成性:语言使用有限的符号来形成近乎无限的组合。而这些组合能表达的意思非常多。可以表达感情,愿望。可以发出请求和命令。可以提出疑问,可以给出回答。
是否有什么动物之间的交流系统全部满足以上这些条件呢?
目前认为,没有。
所以,人类的语言的确是非常特殊的交流系统。一些人试图教黑猩猩、鹦鹉、猴子等动物来学习人类的语言。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最厉害的一个例子,可能是一个叫做Kanzi的倭黑猩猩。大家可以上网搜一搜相关视频,能看到这只倭黑猩猩使用符号和人进行很有限的沟通。而且,这只倭黑猩猩似乎能听懂人类说的一些复杂语句,比如“把香皂液倒进水里,把电视机拿出去”。
不过,目前的研究发现,即便是动物掌握了一定程度的人类语言,这些动物使用人类语言的方式,也和人类使用人类语言的方式,差异非常大。这些动物基本上都在说祈使句,要求人类给他们食物,陪它们玩耍。而人类不仅使用祈使句,也使用疑问句、陈述句等各种句子。
行为主义者华生认为,压根就没有“思维”这回事。所谓的思维,就是不出声的说话。当人们在思考某个事情时,其实就像是在默念一段文字一样。实际上,如果记录人们喉部的肌肉电活动,我们也的确会发现,人们在思考问题时,确实会常常无声地说话。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在思考时,必然要伴随语言呢?如果人们不能说话,那还可以思考吗?
史密斯和其同事曾经做了一个神奇的实验。史密斯以自己为被试,用箭毒麻痹自己的肌肉,使得自己完全不能运动,要靠呼吸机才能呼吸。在这种情况下,史密斯是不可能说话的,连无声默念也做不到。但是,此时,史密斯依然可以思考。这就说明,即便不能说话,人们也可以思考。
同理,如果我们去观察那些还没有学会语言的人,比如没有学会手语的聋哑人。我们也会发现,这些人依然会思考。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至少思想并不完全取决于语言。
那么,语言是否还是会影响思想呢?
这就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已经被否定。比如,假设一个人群中,没有关于各种颜色的名字,那么这个人群是否就无法识别各种不同的颜色呢?罗施的经典实验已经说明,哪怕语言中不存在相应的颜色名字,人们依然可以区分那些不同的颜色。
不过,语言依然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这就是弱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关于这点,我推荐大家去读一本有趣的书,叫做《话/镜》。
用书中提到的一个有趣的例子。在一些语言中,我们可以说“我昨晚和邻居在一起”。在汉语和英语里,这么说完全没有问题。说话者不用说出那个邻居究竟是男是女。但在法语和德语里,并不存在“邻居”这样一个性别中立的词。法语和德语里,说话人必须要把“男邻居”和“女邻居”说出来,因为“男邻居”和“女邻居”才是独立的词。这是语法强制规定的。
正是因为不同语言中,强制要求说话人必须要说出的内容是不同的,才使得说不同语言的人有了不同些许思维上的差异。当然,从理论上来讲,一个人完全可以学会另一种语言。所以,这种语言对于思维的影响,并不是硬性的,而是软性的。与其说是语言对于思维的影响,不如说是文化对于思维的影响。
语言会影响思维,那么思维会不会影响语言呢?
书中用的案例是单词顺序。世界上绝大部分语言,都是主语在宾语的前面。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认为是主语先做出某种动作,然后再影响了宾语。大家也可以读一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就是,我们的语言反映了我们的认知方式。
关于语言的习得,乔姆斯基甚至认为,儿童就像鸟类长出羽毛一样,会自然而然地长出语言。
这种说法并不道理。因为,儿童在没有正确的母语教导下,依然能学会自己的母语。
不管儿童的父母采用什么方式教自己的孩子说法,甚至儿童的父母完全不教自己的子女说话。儿童依然能学会说话。
在比较极端的案例下,一些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聋子,依然试图教这些孩子说话。虽然毫无作用,但儿童却可以发明一套手语,来试图和父母沟通。
这些案例表明,儿童的确有一种“长出”语言功能的天性。哪怕没有经过任何教育,儿童也会敏锐地从环境中获取相关信息。(如果刻意剥夺语言环境,那么儿童的确无法学会说话,比如把儿童关起来,不让其接触任何人,也不跟其说话。)
几乎所有的儿童,在习得或者长出语言时,都会经历相同的阶段。刚开始单字词阶段,后来是双字词阶段,再后来是电报语阶段。再后来就和成年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
当然,严格来说,成年人的母语水平也并不完全相同。我们找一个中文系的大学教授,和一个初中就辍学的普通人,两人虽然都会说中文,听说读写也都没有障碍,但我们显然不会说两人的中文水平是一模一样的。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其实语言水平是终身不断进步的。只是儿童时进步得很快,很明显。成年后进步的很慢,且不明显。
这又涉及另一个概念,叫做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或者窗口期。比如,两个中国小孩子移民到美国。都要开始学英语。很多人发现,那个更小的孩子,比如七八岁的孩子,将来英语水平很高,说话完全没有口音,几乎和英语母语者是一样的。而如果是一个十五岁左右的孩子,他说话好像总是有一定口音,而且好像偶尔也会犯一些语法错误。而如果是一个30岁的成年人,那么学英语对其来说似乎就格外困难了。
是否真的有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呢?
从语音的习得上看,的确有。如果你习得第二语言的年龄越小,你就越有可能没有口音。而从语法上看,关键期就不明显了。你就算是在年龄很大的时候才开始学第二语言,你也可以很灵活地掌握语法。而在语义方面,则基本没有差异。你就算很晚才学外语,你依然可以理解外语的含义。
很多人认为,年龄小的孩子,语言学习的效率更高,学习时间更短。但实际上,如果严格控制了学习时间。那么,其实是成年人和年龄较大的孩子,能更快地学会语言。(虽然他们很可能会发音不标准)年龄小的孩子,因为学习意愿很强,而且暴露在语言环境中的时间也很长,所以他们只是学的更好,并没有学得更快。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