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以为自己是快30的成年人
和十二三岁时候的我们一样,和李玩(张雪迎饰演)一样,是家长眼里“叛逆”的小孩,自私,不听话,到处顶嘴,不让人省心,永远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家庭研究的心理学家们都在强调一个观点“ 好的父母天赐的运气,可以让我们有一个成熟独立的心理基础 ”。什么是好父母?《奇葩说》的选手陈铭,曾经在场上分享过自己关于亲子教育的困惑:“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一直经历各种各样的选择,当孩子问我她应该怎么选的时候?我可能有一个我相信的答案,但是我该怎么告诉她?1. 万一我相信的,是错的呢?2. 那我不告诉她我相信的,那我告诉她什么呢?3. 难道我告诉她我不信的吗?4. 如果这两个都没法自信的说出口,那我到底要告诉 ta 什么呢?
对孩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父母人生观的复制。这是一种极强的无力感。会不自信、会有无力感,会对这样 “ 人生观的复制 ”心存警惕和自我反省的父母。对孩子来说,这已经是天赐的运气,已经是很好的父母。
《狗十三》的电影导演曹保平想要通过一部电影去引起中国父母的教育重视,可能要失算了。因为中国绝大多数的父母,非常自信,没有这样的困惑。他们不会因为一部电影反省自己,因为他们问心无愧。
问心无愧的父母,在情感上,主要有一个社会、国家、教育都在称赞的特点——牺牲自己的需要。牺牲自己的需要
心理学家如何评价父母的这种 “ 牺牲自己的需要 ”呢 ?人性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回到一个支点上——如何看待需要。除非是伟人或者神人,看破并放下一切需要。否则,一个凡人,我们本质上是戒不掉 “ 需要 ”的,并且凡人都会围绕一个矛盾的心理:A. 需要是有罪的;B. 我有需要。父母也是凡人,也会有这样的矛盾。但是他们选择了 “ 牺牲了自己的需要 ”,也就是去掉了第二部分B。只剩下第一部分A——需要是有罪的。父母刻意去掉自己需要,这其实是伪命题。因为普通人的潜意识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父母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自己的需要,那就是——通过满足别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那父母的心理就会有这样的矛盾:A: 需要是有罪的C: 我满足了孩子的需要将A与C整合出来一条完整的逻辑情绪: 孩子的需要,是有罪的。知乎上有一个精华回答,获得6万多赞同:一个女孩儿说起自己的妈妈,小时候带她去买新衣服。她看上了一件衣服,妈妈除了给她买那件她看上,还买了比那件更贵的衣服送给她。等到她回家开心站在镜子面前试穿新衣服的时候,妈妈突然生气的训斥她考试考砸了也不知道好好复习,就知道把心思用在花钱上。那个女孩儿说自己长大以后,想给自己花钱买东西的时候,就有一种对不起爸妈的内疚感,但她又很厌烦这种内疚,所以她很少给自己买什么东西。还有一个女孩说起自己小时候被冤枉,是因为自己 “ 喜欢喝可乐 ”。她小时候喜欢喝可乐,有一年的夏天,爸妈下班买回来一大桶可乐。头一天晚上,可乐还被爸妈放在了冰箱隔层的下面,第二天它 “ 莫名其妙的 ” 出现在隔层的上面。因为可乐 “ 莫名其妙被 ”转移了位置,爸爸在饭桌上大发雷霆。因为爸爸认为,这一定是她偷偷摸摸干的。起初是质问自己是不是晚上偷摸换了可乐的位置;到最后训斥她 “ 做了错事为什么不承认” ;再到最后训斥 ” 学习上没见下这么多心眼,这种事儿心眼特别多。她说自己当时坐在小板凳上,低头看着地板,嘴里继续嚼着米饭。她想说不管是谁,反正不是她。但是她不敢辩解,不敢抬头,她害怕父亲骂的更凶、更难听。后来她在很长一段时间,有很严重的应激反应:比如过年看上喜欢的衣服,也不会张嘴要,只会等着大人买了硬塞给自己;到了初中,上课的时候肚子疼,不敢举手告诉老师,以至于拉在裤子里;情绪一激动就泪腺就不受控制的流眼泪。现在的她,给自己的评价是“自私自利的”坏人。父母们都是没有什么需要的人,而且他们都想过度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以此来释放自己潜意识中隐藏着的需要,然后将 “ 需要是有罪的 ” 这种负罪感转移到儿女身上。这当然不是父母们故意的,更不是自信父母们的初衷。舒服的清白感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说:“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会觉得有义务。”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道德的优越感,一种享受的清白感。会觉得自己在这一段人际关系中问心无愧。这是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人,会觉得自己永远正确。相应的,有这种感觉的人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会经常感觉到内疚,会经常觉得问心有愧,以至于有一种想要逃离这么乐于付出的 “ 好人”。不管多么努力的付出,从人际关系上来说,一个人仍然会在关系中犯错,会不可避免的伤害关系中的另一方。当伤害发生的时候,就会有或轻或重的内疚感。所以,清白感总是和内疚感绑在一起,在和谐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和孩子都应该既有内疚感也有清白感。但是,绝大多数父母不会计较得失的付出,那就获得了精神上完美的清白感;不允许 “ 对不起孩子或拖孩子后退 ”,扼杀内疚感。只不过,这种内疚感并不会平白无故的消失,它被父母们有意无意的转移到了孩子身上。简单的情绪逻辑就是:我已经为你付出和牺牲了那么多,那么我们的关系无论出了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
我们对这样 “ 单纯付出的 ”父母抱有敬意,这种敬意化为父母一种不可辩驳的权力感。在父母巨大的付出面前,孩子失去了判断对与错的资格。被选择=自己不存在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曾说过,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做较量的过程。别人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我们同样也会这么做。父母最容易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这样做的时候,通常会有一个说法,最简单的说法是,我这是为了你好。
每个人生命的终极动力,做自己,即选择自己的意志。失去了支配自己意志的权利,即便结果真如父母看到那样“ 好 ”,压抑和抑郁的感受也不会消失。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由于母亲的鞭策和压制,走上了女歌手的道路。即便她后来财产值和专辑销量刷新美国女歌手的历史纪录,但也多次在媒体面前说自己是个骗子和冒牌货。其意思是,我的成功并不是我的,是我母亲的。迈克杰克逊曾说过,自己的童年被父亲偷走了。他的童年没有自己的意志,都是在父亲的暴力之下被动选择。所以,在成年之后,他对小男童非常迷恋和渴望,他将每个小男童看做是自己,和小男童在一起就仿佛找回了自己被偷走的童年一样。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生命体验的总和。假如,这些生命体验是我们被动参与的,是父母强加的给我们的选择,那么我们会感觉,没有做自己。不管结果多么的光鲜亮丽,我们依旧会感觉憋闷、压抑。甚至会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来寻找自己的存在和意志,即便这些事情在他人看来是自毁或报复。相反,假如这些生命体验是我们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结果是快乐还是遗憾,我们都是在做自己。做自己与中国传统孝道是看上去是矛盾的。一旦孩子得到的尊重足够了,形成了独立的自我,他就不会完全顺着父母的意思。健康做自己的人,他很爱父母,但他做事情会从自己出发,不会完全服从命令。为什么父母会这么 “ 担心 ”孩子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们认为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3岁以前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记不住,更不会选择,需要灌输;即便选择了,也需要大人的修正。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的成熟人格在3岁之前已经全部形成。3岁之前,他们在潜意识里已经成为“自己”。父母的言行举止,1-3岁的孩子全部有自我解读能力。《催眠师手记》中记录一个20岁小女生从小就喜欢黑色,到了成年这种喜欢已经演变成偏执,比如她选购的家居用品都是黑色,她晚上睡觉的时候,会喜欢在黑暗的床脚蹲一会儿;甚至想要把自己身上涂上黑色的颜料,这些行为搞得父母和未婚夫家非常头痛。原来,她在2岁的时候,母亲经常因为奶奶家重男轻女的歧视,和父亲在卧室吵架;而且每当奶奶家亲戚来家里的时候,母亲总是告诉她,没事儿不要出卧室,不要在亲戚面前乱跑、惹事。她喜欢黑色是因为2岁的 “ 自己 ”告诉成年的自己要 “ 躲起来,随时躲起来 ”。确实,父母想要搞懂这样的信息太难了,想要明白孩子2岁时的感受太难了。他们只想尽快解决 “喜欢黑色” 这个棘手的问题,想让这件事赶紧过去,想让男方家觉得自己女儿是正常的。于是“积极的”评判与修正,用极其难听的恶语攻击女儿的 “ 变态癖好 ”。中国的父母羞于谈感情,不喜欢拥抱这样的肢体触碰,喜欢用干瘪的语言和命令去支配孩子的行为,解决眼前的问题。
对于父母来说,解决问题永远比沟通感受更重要。在乎父母的情绪
父母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建立 “ 赏罚分明 ”的管理机制。“ 只有我学习好,父母才会给我好脸色 ”;“ 只要我考试考好了,父母才会答应我的要求”;“考试不及格,我连家都不敢回”;“要是我高考考不上,我爸妈一定会非常失望”这是我们学生时期,印象最深的感受。父母的奖励和惩罚方式,有意无意的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你只有这么做,我才会爱你;我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父母只在乎孩子的生存,孩子只在乎父母的情绪。孩子对父母的心理变化最警惕。父母对于用自己的情绪控制孩子这种能力,驾熟就轻。豆瓣上有一个网友,说自己初中的学习成绩一般,但还是想去外省参加一个奥数比赛。父亲认为自己成绩不行,参加奥数比赛就是浪费时间,一开始极力反对。后来她把自己的同学找去做说服工作,最终父亲带着冷嘲热讽的语气答应了。她和学习好的同学一路都在聊天,虽然比赛失败了,但是感觉自己有一点进步,自己对这次的选择很开心。但回来之后,她发现父亲仍然不高兴,并且一句比赛结果都没有问。从此以后,她说自己不愿意参加任何性质的比赛,防止自取其辱。自己的价值来自于“ 外在评价 ”,而不是自我评价。孩子的童年在意父母的情绪,成年之后在意同事、老板、爱人,甚至陌生人的评价,整日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相反,有内在自我评价的孩子,他会享受事情的过程,也不会过度在意事情的结果。不会因为外在奖励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会因为惩罚改变自己的意志。
我的大学同学王明,在学校不太受老师喜欢,因为各种奖惩对于她不起作用,夸她也没用,批评教育她也不会改变。她不会偏离自己的轨道,所以老师基本对她属于忽略状态,这反而留给她自己更多探索学习兴趣的空间;有很多同学出现偏科,他们经常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门课;她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她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选择,与外在评价系统无关。高考那一年,她考了全班第一,也是唯一的一次。所有人都说她运气好,其实她只是没给自己 “考砸了爸妈会失望”这种外在压力。去年山东的一则高考新闻,有一对夫妻是重点大学的教授,孩子在高考成绩公布的前一晚跳楼自杀。新闻上说,他曾经和同班同学说过,害怕考不上让父母丢人,没脸见父母。讽刺的是,高考成绩公布之后,他的分数高于重点线很多分。很多父母都在雕刻自己的孩子,在家中扮演 “ 赏罚分明的 ”决定者。要求孩子达到某个条件,达到了就奖励,达不到就惩罚,于是孩子距离自己的意志越来越远,慢慢变成父母的作品。其实,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胜于一切灌输的知识,是压倒性的存在。被外在评价所控制的行为模式固定之后,成年以后要不拼命讨好别人,要不喜欢随意评判别人。和父母教给我们的一样,我们传递和复制 “ 我行,你不行 ”的关系模式。遇到自己的婚姻,依旧重蹈覆辙——也就是家庭研究的心理学家喜欢强调的观点:婚姻或恋爱史亲子关系的复制,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有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有可能复制痛苦。”
李玩的成人礼,是父亲气急败坏的一顿毒打。从那之后,她学会用成绩讨好家人,来满足自己的其他要求;学会不要和同学喝酒,但要在大人的酒桌上敬酒;学会接受成人世界的规则;学会了该说什么和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李玩的父亲深知自己不是一位好爸爸,可他可供参照的模板只能有自己的父亲,原来他经历的不安,此刻他又间接传达给了下一代。所以,我们这些李玩又能怪谁呢?算了。没有哪个父母会想:“我今天能做点什么伤害我的孩子,破坏他的努力,让他变得不够快乐。”当然,没有父母会这么想。“我愿意为了孩子的成功做任何事,付出所有。”但他们做的很多事最终都事与愿违。他们认为有帮助评价、冷嘲热讽的刺激、许诺奖惩的技巧,经常会传递错误的信息。“孩子么,生气了哄一哄就好了,这一大家子人全是为了你,为你做了这么多,你还想怎么样,你还有什么不知足,我们这都是,为你好啊!”在快被这种窒息感 “ 掐死 ” 的时候,在想要逃离的时候。只有传统教育告诉我们如何感恩,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和解;告诉我们如何知足,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原谅。那就算了。
《爱与自由》书中说:“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怎么选择和探索,那是孩子的自由。” 以后,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孩子,不要让自己的观点淹没孩子的声音。那些声音可能是孩子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http://weixin.qq.com/r/ZkyKjmHEnqniKSXtbxni (二维码自动识别)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上一篇:原创高圆圆高调契合贾静雯!类似姐姐们的一件外套,活力又知性
下一篇:我的父亲作文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