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酸ADC首张处方落地聊起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03
手机版

  今天看到了一条消息,华东宣布引进的叶酸受体α ADC获批引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海南博鳌的真实世界研究感觉作为创新药引进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受到重视。

  前段时间和一个同事聊起了临床数据保护的问题,今天看到海南的真实世界研究,我产生了一个疑问,通过真实世界研究引入中国的创新药项目,如果有临床数据保护,它是受保护的吗?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药物是在国内从1期临床开始做完3期临床之后获批上市的,有完整的临床前和临床数据支撑,临床数据保护假设有5年时间,这个可以理解。但现在还有一些药物,引进国内的时候没有进行大量的RCT研究,是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收集证据获批上市的,这类药物的临床数据保护如果也是5年,那对于辛辛苦苦花费数亿耗时几年完成临床试验上市的企业来说,是不是也不太公平呢?

  “取巧”这个词其实在我看来有一些偏贬义,但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把国外已获批的药物引进中国,不得不承认是一种压缩上市时间,节约成本的手段。否则的话,出现国内的仿制药都获批了,原研才获批那对于引进方来说就非常的不划算。举个例子,四川国为的二十碳五烯酸乙酯软胶囊按3类报产,是2023年2月获批的,而亿帆引进的原研药物是2023年6月获批的。原因当然有相当一部分是引进的时机问题,但如果某个产品专利在国内没有很好的布局,上面的情况不一定不会重演。

  从我的角度出发,如果临床数据保护的内容是企业临床试验数据,那从公平性的角度出发RCT试验和真实世界产生的临床数据不应该有一样的保护时限吧。不知道未来如果临床数据保护落地,政策制定的逻辑基点是什么。

  再聊一个我觉得蛮有意思的话题,今天晚上在听一个线上的公开讨论,研发大咖和肿瘤临床医生在讨论ADC的相关问题。肿瘤医生有一个观点我觉得蛮新颖的,他认为未来毒性大的ADC市场可能不及毒性小的ADC,在联合用药的时候需要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让我想到了心血管方面的复方制剂,现在的高血压药物,在经历了集采的洗礼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复方药物,2联降压药多了起来,甚至有的时候3联药物都想要闪亮登场。但在和一位临床专家的交流中,也得到了一种观点,在选择药物组成复方制剂的时候,在关注疗效的时候同时也要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想做加法,但是也许越做到后来我们越需要做减法。

  但做减法的时候,也需要真正的从临床实际出发,否则也许减法没做好,反而做成了加法,好一些的情况是临床和患者买账,坏的情况是减法没做好画蛇添足得不偿失。

  随想随笔,欢迎交流

上一篇:战袍版金刚狼现身《死侍3》
下一篇:原创张嘉译的6个“女儿”火了4个,一个逐渐被遗忘,另一个却很遗憾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