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分离焦虑该怎么办?
从小到大都是这样,题主二十了。一直和父母生活,还有外婆也一直和我们生活。和外婆感情很深每次她要回家我都难过的不行。回去的前两天我就开始焦虑,不知道每分每秒该怎么过,想要留住,越这样越痛苦。频繁的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非常痛苦。然后一边又一直在揣摩外婆的心理,担心她。比如说作为一个老人家她会不会感到孤独,不被需要。她离开我家要去照顾我舅妈坐月子,会不会太累过的不好。怎么办??虽然最终都会慢慢适应,可不想度过适应期,因为真的太痛苦了!
在亲密关系中,有一句看似匪夷所思的话,叫“离开你,我活不下去”。这句话可以翻译为:离开你,包括主动离开和被动离开;活不下去,指失去这段关系、没有你,痛苦的程度堪比死掉,即这痛苦在精神层面,犹如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这样的死亡焦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最早指婴幼儿与亲人分离引起的焦虑不安,现在,很多成人也存在这种分离焦虑。今天的文章,我就从成人的角度来说说分离焦虑。
01成人的分离焦虑,源于混沌共生匈牙利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认为,6个月前的孩子和妈妈(有些是父母)共生,是正常的共生,因为刚刚出生的孩子需要抚育者无微不至的照顾,那个阶段的他们,尤其是孩子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和妈妈的身体和心理是一体的”,这样的共生是必须的,但此后的共生都是病态的,又称混沌共生。混沌共生,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像是缠绕在一起,缺乏清晰的边界,无法区分“你是你,我是我”和“谁的事情,谁来负责”。很多成人的关系里,之所以出现分离焦虑,就是因为这个没有分化成功的混沌共生。比如,那些无法接受失恋现实的人,会觉得“离开你,我活不下去”,因为天天粘在一起的两个人,一旦有一方生出分离的愿望,就意味着,这个共生的幻想将遭到破坏,于是不想分离的另一方,会感受到被抛弃,进而感觉自己离死亡不远了一样。这时,不想分离的一方非常想去抓住这段关系,以在那里找到控制感,进而继续活在混沌共生的幻想里,只是对方未必想配合这个游戏。可见,这样的混沌共生,导致了强烈的死亡焦虑。
02强烈的分离焦虑,伴随着破坏关系的过度控制前面说了,混沌共生会产生强烈的死亡焦虑,而这种焦虑会让人有一种被牢牢抓住的窒息感,让人想逃离。就像那些无法接受失恋现实的人,用死亡来威胁对方,对方肯定会有种窒息感,更想逃离。越焦虑,越控制;越控制,越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最常见的控制,就是我觉得你需要,然后我去强加给你,而且是以“我都是为了你好”这个理由。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很冷,这句玩笑话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妈妈们以自己爱的名义,强加给孩子一件衣服,因为她们觉得孩子很冷。其实,孩子未必真的冷,但妈妈们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且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妈妈们内心的逻辑是这样的:你不穿衣服,我很焦虑,我要你穿上衣服,配合我的焦虑,否则,我就会死。这也是“离开你,我活不下去”的延伸版。可见,过度控制,看不到对方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就是对关系的攻击和破坏,因为“你觉得你是对对方好,对方却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这不仅是费力不讨好,还形成了过度控制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分离焦虑的产生,有很多是因为父母无法做到和孩子“分离”。这里,还有一种投射心理,即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离开自己活不下去,其实只是父母们自己的想法而已,也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导致的。
03走出过度焦虑,需要自我成长前面说了,成人的分离焦虑或死亡焦虑,和混沌共生心理有关,而这种病态共生会出现过度控制的一方,这时,走出过度焦虑,需要双方一起成长。首先,意识到自己的分离焦虑和无法独立有关。无论是无法接受失恋现实的人,还是无法做好和孩子分离的父母,他们的分离焦虑,其实就是心理上不能独立,而意识到问题,就是改变的开始,成长的开始。也就是说,他们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选择,而自己能做的就是直面痛苦和焦虑,然后让自己成长。这时可以试试“最坏打算法”,即最坏的结果出现后,自己能否承受。比如,失恋的人问问自己,失去这个人,自己真的无法活下去吗?父母看着孩子“离开”和独立,自己真的无法活下去吗?很多时候,现实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
其次,过度控制者在认清自己的死亡焦虑后,应该有所行动。走出混沌共生,需要双方一起努力和成长,作为过度控制方,要明白,自己能够负责的只有自己的事情,对方的事情需要他们自己负责。比如,谈恋爱这件事,在一起,需要两个人,而分手,只需要一个人,如果对方决心分开,自己也无能为力,唯有接受现实;对于孩子的独立和长大,作为父母也要接受现实,并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因为没有人愿意被他人过度控制。
再次,被控制一方,要敢于说不,活出有力量的自在人生。面对分离焦虑,很多时候,被控制一方是弱者,因为他们不敢说不。“离开你,我活不下去”这句话,可以成为情感勒索中悲情者的一句台词,意思是,“你要是不按照我的想法去做,我就会选择死去,而这个后果需要你来负责”。避免成为情感勒索的受害者,被控制一方要做的就是摆脱心中的恐惧感、责任感和愧疚感,敢于说不,这样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那么,怎么说不呢?尝试非防御性沟通。其一,改变自己说话的口吻。比如“对不起,让你这么失望或生气”、“我能理解你的心情”等等;其二,用非防御性方式宣布自己的决定。比如“我知道你很难过,但我还是要选择离开,因为我们在一起不合适”、“妈妈,我知道你为我好,但我现在不冷”等等;其三,推测对方的反应,并做好应对准备。这时的关键点只有一个,即不含敌意的坚决,也就是说,拒绝对方,但自己不含怨气、怒气等敌意情绪,也不要被对方的负面情绪影响。当然,做到这些不太容易,但一定是值得的。因为那是自己成长的必经之路。
写在最后其实,因分离焦虑导致的过度控制者,他们需要一种确定感,只是这种确定感带来的安全感,是需要他人的自由和紧张作为代价的,注定是无法长久的。人需要基本的控制感,但主要方向应该是控制自己。一个过度焦虑的人,其内心是失控的,于是想通过抓住他人来获得控制感,以缓解自己的焦虑,但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向内求,让自己更有力量,才能真正走出分离焦虑。
上一篇:成人怎么自学英语口语
下一篇:转岗做产品,这个 4 个问题,让我提心吊胆!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