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瓜弄新生记|辉煌、落寞、重生,那些年那些人
7月16日上午,上海静安,12辆身披红色大花的搬场车在雨中驶离蕃瓜弄小区,上千位居民与家园暂时道别。
此时,小区96岁的张桂英老人,已经和孙子搬进了附近小区租住——电梯上下、阳光充足。
张桂英原本是蕃瓜弄居委最放心不下的人。她已经在这里生活50年了,住最小户型——6.5平方米的房间,昏暗简陋。
半个世纪前,蕃瓜弄还是鼎鼎有名的工人新村。可随着上海飞速发展,“房子就像人体的器官一样衰退”,再加上“小梁薄板”结构的弊端显露,它又显得陈旧落伍了。
2023年,蕃瓜弄翻开新的篇章。
5月15日,该小区旧住房改建(拆除重建)项目签约率突破98.5%,达正式生效比例。7月2日,签约率实现100%。两周后,集中搬场正式启动。
42个月后,居民们将回到熟悉的地方——迎接他们的是焕然一新的小区、明亮的房间、独立厨卫,以及地下车库、社区食堂、为老服务中心等一系列配套。那个时候,张桂英也将迎来自己的100岁。
6.5平方米,50年
接受采访的时候,张桂英床边小桌上的电饭锅正煮着粥,快要溢出来。
一个小电饭锅,一个碗,一瓶酱菜,她每天吃饭基本上就靠这三样东西——菜丢进锅里煮,就是一顿饭。饭桌左边靠着床,右边两步的距离立着一个储物柜,6.5平方米的空间再放不下其他东西。
“她的窗户不能开的,挨着天井口,里面都是垃圾和蟑螂,臭得很,阳光再好也晒不到她家。冬天捂在被子里还好,夏天闷热,透气都透不了,日子更难熬。”居委负责人很关心她的情况,去看望过很多次。今年夏天,在蕃瓜弄生活50年的她终于要搬离了。
蕃瓜弄小区位于上海火车站东侧,苏州河北岸。解放前,这里曾是难民聚集地,逃难而来的人住在茅屋搭建的窝棚,相连成片,得名“滚地龙”。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蕃瓜弄作为全市第一个成片棚户区的改造试点,建起了五层楼的工人新村,也是老闸北乃至全上海的地标之一。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厨卫共同、房屋老化、电线漏电、串层漏水,曾名噪一时的“工人新村”又显得落寞了。
2023年5月15日,蕃瓜弄居民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好消息——蕃瓜弄旧住房改建(拆除重建)项目正式生效。
据天目西路街道办介绍,该小区小梁薄板旧住房采用拆除重建方案,全部房屋的套内面积不减只增,再额外增加独用厨卫与阳台。其中租赁房屋,每户使用面积增加1-1.5平方米,增加了独用厨卫与阳台;产权房的房型都比较大,且有独用厨卫,保证套内面积不减少,并优化房型、朝向和居住功能。
7月16日,集中搬场启动。“我们上海人搬家都是大清早,比较吉利。”住户李阿姨道,因为前期做了很多工作,现在家里只剩一张床、一台空调,一个衣柜,房子原原本本露出了被岁月侵蚀的痕迹。
居委为这次集中搬家提前联系了搬家公司,争取了最优惠的价格。上午近9点,12辆搬场车在欢呼声中驶离蕃瓜弄。周建华坐在搬家车里向大家招手。作为居民代表,他刚刚在台上发表了“迎接新生活”的感言,以自己的方式向旧居告别。
名噪一时的“工人新村”
1965年前后,没有人不会为住进蕃瓜弄欣喜。不少居民作为“先进典型”、“三八红旗手”住进了这里。
陈桦的奶奶就是其中一位“三八红旗手”。“当时小区周边有银行、书店、食品店,理发店,旅馆、浴室等配套设施,生活特别便利。经常有人来参观,还接待过不少外宾。”陈桦回忆道。
1964年7月17日的文汇报上,几个大字赫然写着“蕃瓜弄棚户区居民敲锣打鼓迁新居”“第一期工程已建成五层大楼十幢,水电煤气与卫生设备装置齐全”。
“同学问我住在哪里?”“蕃瓜弄啊,那个时候说起来很骄傲的。”现在碰到有人问,陈桦只能含糊地说就在“上海站边上”,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蕃瓜弄了。彼时,蕃瓜弄在北面保留了18间“滚地龙”,成为“忆苦思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65年的时候,我们(蕃瓜弄居民)的条件在整个上海都算很好的。有煤气、有水电、还有抽水马桶,那个时候几户人家做得到这样?”居民姚贵发回忆,那个时候三户人家合用煤气灶,合用一个马桶,“搬进来就很高兴”。由于蕃瓜弄靠近火车站,出行方便,经常有人来参观。
1972年,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应邀来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也把蕃瓜弄作为一处拍摄的地点。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影片一窥当年“滚地龙”的样貌。
1987年,铁路上海站启用,90年代,闸北“不夜城”建设得如火如荼。周边新建的商品房小区越来越多,蕃瓜弄便逐渐陈旧落伍了。
姚贵发1970年去江西“上山下乡”,再回到蕃瓜弄已经是30年后的2000年。
“那个时候条件就(感觉)差了,每年下暴雨的时候,天花板就滴滴答答地漏雨。卫生间的抽水马桶一个月就堵一两次,厨房的下水管也会往外漏,只能喊师傅在外面打一层铁,每打一次只能管十天。” 姚贵发说。
早些年,姚贵发最操心的不是生活环境,而是妻子的身体健康。
“我老婆她身体不好,有心脏病,那个时候基本上每礼拜都要发几次病。(发病时)她在床上躺着,你不能动她的。”为了照顾生病的妻子,姚贵发打了四年地铺。原来,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医生不敢贸然开刀,采取了保守治疗,“后来她躺在床上起不来了,我没办法了,再去开刀,才把她这条命救回来。”
眼看着条件好一些的邻居陆陆续续搬出去住了新房,姚贵发感慨,“你问我羡慕吗?说不羡慕是假的。可我们买不起。经过这一遭后,我看开了,只要我老婆身体好,其他都无所谓,把这条命留住就是好的。”
“房子像人的器官一样衰退”
“这十多年,蕃瓜弄就像老人的身体慢慢衰退,房子也像‘人的器官’一样,一天一天,都不好用了。”蕃瓜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晓蓉是在蕃瓜弄居委会工作最久的人。
2009年,蕃瓜弄被列为上海住宅小区“美丽家园”建设项目里的小区之一,墙面翻修、设施更换......小区表面看起来整洁了不少,可由于房屋结构老化,牵一发而动全身,里面的房屋渗水、下水管道老化、马桶堵塞等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我这个厨房修了两次,电路也改了一下,包括煤气管道也重新设置了。”姚贵发说,最让他头疼的仍旧是下水管道问题,“下水管道它没法动,铁皮一块一块往下掉,还有天花板漏水问题,也是没有办法,房屋老化了。”
“小梁薄板”房屋结构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这是一种混凝土预制薄板搭建的房屋。房屋梁体尺寸窄,梁梁之间尺寸小、楼板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比较常见的房屋修筑方法。虽然有建设速度快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房屋结构不牢固、稳定性差、地基浅、房屋寿命短等突出问题。
据解放日报报道,截至2022年底,在上海像这样“小梁薄板”房屋约42.2万平方米,1.2万户。2023年1月,“小梁薄板”被写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蕃瓜弄小区拆除重建项目则是《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生效后全市最大的小梁薄板改建项目之一。
过去那些日子,蕃瓜弄居民家家都有自己的“对策”。“知道我们以前怎么洗澡吗?冬天,烧三盆热水,小孩子脱掉衣服站在过道上,一盆水浇上去,全身浸湿,再一盆水,马上抹沐浴露,最后一盆水冲干净,浴巾一包,赶快抱回屋里。”65岁的周世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洗澡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多年后他成家了,却还是这样给儿子洗澡。
如厕是居民的头等难事。为了和隔壁的邻居抢厕所,石阿姨的丈夫每天一早六七点就得起床,“隔壁的年轻人在里面一呆就是一小时,我总是等啊等啊等到肚子疼都没出来。”因而,蕃瓜弄的居民们基本人人家里都自备痰盂盆。
今年42岁的陈桦自打记事起,家中的痰盂盆已经换了五个了,因为“就算马桶空着,也经常堵”。每天早上,她都要往厨房的水沟里倒一家人的排泄物,因为那是家里唯一流通、不堵的地方。但与此同时,她还要在那里淘洗衣裳、果蔬,因而总是“洗不太干净”。
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回来
小时候,吴影一家住在蕃瓜弄靠近天目西路高架桥的房子里,一家五口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她)挤在一起。她睡的房间小窗正对人行天桥,半夜能听见天桥上有人大声唱歌,伴随着一旁高架桥上“哐当哐当”汽车开过的声音。
2016年,为支持北横通道建设,蕃瓜弄小区沿天目西路的8幢房屋被征收。吴影家就是其中一户,当年吴影家分到了位于青浦的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邻居们都很羡慕。但因为“青浦太远了”,也因为在市区住得习惯,他们一家还是搬回了蕃瓜弄,住进了此前姑姑在蕃瓜弄买的房子。
吴影一家六口人住在96平方米的“套间”,它由三间相连的房屋组成。因为从小在蕃瓜弄感受到了浓厚的人情味,兜兜转转,2020年她又回到“家门口”工作,成为蕃瓜弄居委的一名社工,用另一种方式把这份“人情味”传递下去。
“这里有一个爷爷,九十多岁了,腿脚不好,但他儿子不管他。楼下的叔叔就会陪着爷爷去看。真的是跑上去接他,慢慢把他背下楼。那个叔叔有家庭,家里什么都不缺,能图爷爷什么?真的就是不求回报地帮忙。”当社工后,吴影和各种各样的居民打交道,让她感触最深的,还是老邻居那种“不图回报”的热心肠。
“住在市中心的人习惯了上海的繁华,之前搬出去的人,有人还是要回来看看。有的人想出去,有的人出去了又想回来,一家一个样。”当年参与8幢房屋征收工作的朱晓蓉对未来很期待,又要见证蕃瓜弄的新面貌了。
“搬新房子我开心的”
“我这个人记性是相当好的。小时候住窝棚里的时候,外面一下大雨,我们家里就下小雨,每年单位都弄点稻草来给我们上面铺一铺,弄一弄。有时候桥底下发大水,我们家就进水了。”1953年出生的王圣麟称得上是蕃瓜弄的“原住民”。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王圣麟一家人住进了蕃瓜弄的楼房——那是上海第一个5层楼的工人新村。如今,他们又将从“小梁薄板”住房住进现代化电梯房。
“这次旧改我是第一个签字的,脚下这房子真的老了。现在,我们经常碰见楼上漏水,又要像小时候一样打伞上厕所。”王圣麟想,搬去新房子怎么都会比现在好,独门独户、厨卫独用,楼上应该“也不会漏水了”。
“现在买菜都要走路去菜场。我们现在老了,腿脚不灵,过个马路很不方便的。”老了以后,周建华腿脚不便,觉得蕃瓜弄眼前的生活愈发不便利了,他也期待着以后住进电梯房的一天。
据了解,蕃瓜弄小区“原拆原还”后,居民不仅可以住进电梯房,原来多户合用的厨卫变成独用,小区公共配套设施也将配备完全,包括建设地下停车库、社区卫生中心、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点、社区党群中心和公益性幼托育点等。
“搬新房子我开心的,空气好、地方大,怎么不开心?”搬家前夕,张桂英老人激动说道。
改造期间,居民要另找地方居住。过渡期为42个月,政府给予租房补贴,根据居民原有房屋的户型和建筑面积分为每月3600元—6000元四档,同时提供搬家费。
七月初,“最让居委放心不下”的张桂英老人和孙子搬到了附近小区租住——电梯上下,阳光充足。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长舒了一口气。
搬家前,张桂英老人看到了新房的户型,面积加起来是原房的三倍——一间12平方米朝南卧室,另外还有独立厨卫、一个采光充足的阳台。那将是三年半后,她也会迎来自己的100岁。
(吴影、陈桦为化名)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