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现实了!灵魂之问:甄子丹的《叶问4》到底值不值得看
作为甄子丹封拳之作,12月25日美国首映的《叶问4》有没有故意消费日益高涨的民族情绪和反美意识?
叶伟信导演的《叶问》系列是为中国的耻辱和骄傲而拍的电影,主人翁咏春拳大师叶问(1893-1972)见证了甲午战后的佛山和“二战”后的香港。这一系列的完结篇《叶问4》并没有让把中国功夫与反抗西方帝国主义联想在一起的观众失望。故事场景到了三藩市的唐人街,叶问与美国军官发生格斗。历史上的叶问从来没有到过美国。
华人受到的歧视和排斥被反刍
作为甄子丹的“封拳”之作,将在12月25日美国首映的《叶问4》,在目前中美贸易战和多层面矛盾的情境下,似乎不可避免地消费了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情绪和“反美”意识。它描述叶问1964年到美国为儿子叶正考察学校的一段经历,里面的主轴是洋人对中国人的蔑视和欺凌,不断在银幕涌现的侮辱词语和种族意识,不禁让人毛发直竖。
果不出其然,《叶问4》还未在中国上映,已经有自媒体“蓉儿观娱乐”以近日盛行的“战狼外交”辞令如此描述《叶问4》:“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态度:谈,可以;打,奉陪!”
近日在谈论NBA火箭队经理涉港言论所引发的国际事件上,或是针对中美贸易冲突,很多人不时引用了帝国主义强权入侵中华的史实,仿佛这些历史的伤痕使中国人习惯了以“受害者”的身份来辩护自己所有的行为方式和观点。
同时,在国际关系和社会舆论里,这两年来也采取“战狼外交”的辞令和“亮剑”的态度。有人问,是不是由于经济的崛起,有一种“老子现在有钱了”的心理补偿作用?觉得更需要带有攻击性的强硬态度来反击历史上所受的屈辱?
即使在海外,《叶问4》里的中国人情结,不限于特定的国度或时期,而是所有华人的公约数。
我开始对叶问的生平感兴趣,是冲着梁朝伟和王家卫去的。2013年的《一代宗师》似乎有种国际大卡司的面相,但是王家卫的镜头虽然唯美,他并不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随后我追看了《叶问》系列的前三部,论造型和人设,甄子丹的叶问更接近我心目中的大师。
《叶问》系列的前三部,从以一敌十痛击武痴日本将军三蒲和他的手下,到与绰号龙卷风的西洋拳拳手泰勒米诺斯的死斗,再到和美国黑拳市场老板费兰奇(迈克泰森饰)的对决,在日本帝国主义和英国帝国主义的阴影下,显现中国武术传统如何成为对抗种族暴力的雪耻之道。
或许是为了讨好中国内地市场而选择的戏剧化,《叶问4》在某种程度上把美国白人更为“脸谱化”,除了万若男的啦啦队老师和一部分同学,似乎每个白人角色都是充满对中国人接近仇恨的鄙视。
美国历史上的确出现过《排华法案》及反华潮,但是我请住在旧金山的美国潮商基金会理事长林志斯代我询问社区里经历过1960年代的前辈,他们虽然还没看过《叶问4》,根据我对于该片大略的描述,认为似乎有点“言过其实”。我希望本片的剧情不会加剧了目前中国舆论的“反美潮”。
华人移民美国的浪潮始于1800年代,当时中国劳工涌向加州参与修建铁路,激起了美国白人的不满,导致1871年在洛杉矶街头发生的大屠杀,造成17个到20个中国人死亡。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阻止低技能的中国劳动力涌入美国。到1924年,几乎所有来自亚洲国家的移民都被禁止。根据《华盛顿邮报》2016年的一篇报道,20世纪初尽管美国普遍存在歧视,但仍有许多亚裔家庭定居在加州。那个时代的民意调查显示,白人美国人对亚裔和非洲裔都存在着极大的偏见。亚洲人也生活在偏僻的社区中,经常把孩子送到偏僻的学校。为了生存,许多人开了自己的店,因为没人会雇用他们。
但是到了1950和1960年代,亚裔(包括华人)开始成为美国的“少数群体模范”,美国媒体经常报道亚裔勤奋守法,埋头苦干。
根据布朗大学经济学家纳撒尼尔希尔格的研究,在1940年至1970年之间,亚裔美国人的家庭平均收入超过了非洲裔美国人,而且追赶白人的工资。许多人将这种向上阶层的流动性归功于亚裔重视教育,但是希尔格发现在这三十年中,亚裔美国人的入学率并没有太大改变;相反地,希尔格认为他的研究表明,亚裔美国人的收入提升是因为美国大众对亚裔的种族歧视程度降低了。
大约在亚裔美国人攀登社会经济阶梯的同时,他们的公众形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20世纪初,亚裔美国人经常被描绘成威胁、异国情调和堕落的人。但是1966年12月26日的一篇《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却如此描述:
“在美国人对少数民族的困境充满担忧的时候,30万华裔美国人,凭借自己的辛勤工作而赢得了财富和尊重。在从旧金山到纽约的任何唐人街中,你会发现年轻人对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很少犯罪和违法行为。访问‘美国华埠’,你会发现一个重要的少数族裔摆脱困境和歧视,成为当今美国自尊和成就的典范。”
该文还指出,联邦调查局在1965年接到的470万人逮捕报告中,只有1293名涉嫌中国血统的人。
从这些报道看来,《叶问4》片中描述的1964年的旧金山,可能“言过其实”,当时华人的地位应该已经开始提升,但是为了戏剧效果,电影反刍了历史上华人受到种种歧视和排斥的描述。
《叶问》的价值观
但是我认为重要的是,叶问抗衡种族主义的方式并不是骂街或是排外,也不是变成像压迫华人的人一样好勇斗狠。相对于片中许多如“黄种狗”、“黄猴子”、“懦弱的有色人种”等不堪字眼,片中的华人也是满口嚷嚷“鬼佬”、“洋鬼子”等等。
片中叶问刚到旧金山的时候,拜会了中华公会的会长万宗华,希望能够为儿子拿到一封就学的推荐(担保)信。当时在座的各派武术领袖分别对他表示轻视的态度,因为他的徒弟李小龙不但教外人武术,还写了一本关于中国武术的书。在唐人街的中国武师看来,美国的华人武馆必须遵守一个规矩,就是不教外国人中国武术。
但是叶问有不同的看法,他支持李小龙借着教外国人武术来传扬中国的文化和精神。
在万宗华拒绝为叶问的儿子写推荐信之后,叶问的友人介绍他去见一个美国律师。但是在律师的眼里,中国人要么是一个犯罪逃犯,要么是非法移民,这些偏见一直跟随着唐人街的华人。然而即使中华公会的武师们都嘲笑叶问不知道什么是美国生活,根本就不懂华人遭遇到的老外偏见,叶问依然认为,即使是面对歧视,也应该走出唐人街与外人直接沟通,而不是自锁在唐人街里。
身为太极拳传人,万宗华对中华武术传播的态度也很保守。他一方面要求女儿若男习武,又强制她在面对洋人的校园霸凌时采取“隐忍”的态度。由于若男被选为啦啦队长,遭到白人女同学(移民官员之女)的嫉恨,带了一群男同学欺负若男,甚至强行剪她的头发。正好叶问在校园拜访校长,遂出手解救,甚至伤了自己的左手臂。
万宗华挑战叶问,两个人做了一番精彩的打斗,把公会里许多珍贵的家具都打得一塌糊涂,但是突然来了一场地震,连天花板的水晶灯都落地粉碎,两人只好停打。万宗华约叶问另打一场来分胜负,但是叶问反问:中国人你我之间分胜负有什么重要?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改变外国人对华人共同的偏见。
《叶问4》里的种族歧视虽然有些陈腔滥调,但是叶问认为学武的初心,就是遇到不公正的事情,不能够不管。这是叶问的态度。
片中还有不少令人发指的华人受辱情节:美国海军陆战队华裔军官赫文是李小龙徒弟,热衷习武,希望把咏春拳引入军队的训练教程,引起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巴顿(斯科特阿金斯饰)的愤怒,甚至把赫文用来练习咏春拳的木人桩当众焚烧。
作为极端的白人优越主义者,巴顿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自然没有必要向中华武术学习。反讽的是,他派出旗下的空手道教练来与赫文比武,但是空手道难道是美国的“土技术”?后来巴顿手下在中国城的擂台上被打败,激怒了巴顿,便联手移民局的官员向万宗华报复。
巴顿在美国海军军营里与万宗华比武,打伤了万宗华后,接受叶问的挑战。已经被诊断出得了癌症的叶问,在困难的搏斗后,用两只手掐住了巴顿的咽喉。赫文带头鼓掌,开始没人响应,后来逐渐整场的美国士兵击掌向叶问致意。片尾的字幕显示2001年,美国海军将中国武术列入训练教程。
香港学者张少强和罗永生曾经在评论《叶问》系列时说,大多数香港电影制片人寻找与中国电影制片人合作,以牺牲香港本土风格和敏感度为代价来吸引内地市场。他们认为《叶问》和《叶问2》系列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电影合拍案例,它们推销中国功夫的技巧,反刍了中国对日本和洋鬼子(鬼佬)的“过度民族主义”。
尽管如此,我认为从美学和风格的角度来说,不认怂也有不同的方式和格调。虽然都触及白人的优越意识和种族歧视问题,但相对于《战狼2》里更激进燃爆的荷尔蒙、带有教条性质的民族主义,《叶问4》避开了“虽远必诛”的信息,讲究的品质是内敛、坚忍、不张扬、有担当。
正如《叶问2》中叶问曾经对徒弟阿梁说:“贵在中和,不争之争,阿梁你学的是拳脚功夫,我想要你学的是中国武术的精神,贵在修养。”
有人认为咏春拳特别适合弱女子和身材瘦小的男人(叶问本人身高1米63),不在乎高大威猛,而是以速度为主,讲究小、快、巧,对悟性要求高,特点是以柔克刚, 后发先至。上半身笔直,大多数时间除了拳手之外保持静止,但是一抓到对方要害,便会闪电般地加码出击。在整个对打的过程中,自制比愤怒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状况应该出手反击?在《叶问3》中,叶问曾经说过:“社会是不公平,但是在道德面前,应该人人平等。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
《叶问2》中叶问击倒西洋拳王后说:“今天的胜负,我不是想证明我们的武术比西洋拳更加优秀,我只是想说,人的地位虽然有高低之分,但是人格不应该有贵贱之别,我很希望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大家可以懂得怎么去互相尊重。”
因此,不论是《叶问4》的情节,或是贸易战的争端,甚至NBA经理的失言,我们应该摆脱相应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受害者情结,认为历史赋予中国人愤怒和反击的“特权”。
《叶问》中的每一部都围绕着近代中国人所受的屈辱。在第一部中,当日本三蒲将军问叶问叫什么名字时,他的回答是:“我只是一个中国人。”也因此,《叶问4》必定在某种程度上点燃中国观众的代入感。
但是叶问给我们的启示是,真正最好的“报复”,就是练有一身傲人的功夫和柔软的情怀,当对手用不同的招式张牙舞爪时,宗师仍然动静自如,进退有据,极其优雅,极其沉着。
因为,被歧视的人没有反过来歧视别人的“特权”。(来源:金融时报)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