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解读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三顾茅庐》解读(精选17篇)

  本文略写了刘备前两次拜访,详写第三次拜访。文章特点明显:

  1、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2、精妙的比喻。本课共有三个精妙的比喻句,比喻句的结构大体相似。“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刘备听了顿时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了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朗读,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并从中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与刘备之间的亲密友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注意积累或迁移运用。

  3、本课最精彩的部分是第三自然段,精彩在哪?其一,是细节描写。作者按顺序娓娓道来,“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刘备对人才的敬重与虔诚。精彩之二,环境烘托。本段开头有一段秀丽的环境描写。如“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一▲

  我认为这一课,对比手法运用较为巧妙,第二自然段张飞的无礼和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相对比;刘备决定去第三次和关羽、张飞的不同意相对比。这都是明显的对比。

  此外还有隐含的对比,即人物身份的对比。

  一、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二、在理解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时,也可以提醒学生人物身份的对比。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就这样,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从而使学生对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有更深的认识。

  二▲

  第一环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这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文章,它选自中国古典名著,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定要能激发学生读名著的欲望,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并能从中汲取精神养料的欲望。于是在开头我作了这样的设计,通过上学期有一单元表示人才华横溢的成语的回忆带领学生认识诸葛亮,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那个群雄纷争逐鹿中原的东汉末年,像刘备这样有着统一大业的雄心大志的主子对人才的渴望。以此来吸引学生眼球,将学生的目光定格在为什么像曹操、孙权、董卓这样的拥兵数万,占据险要地段,却得不到诸葛亮,而没有一兵一卒,徒有一皇叔虚名的刘备却能请得诸葛亮是何原因,刘备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而走进文本。

  第二环节让学生到文中发现刘备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诚心诚意。然后让学生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用心去口味刘备的诚心诚意。

  小结课文时让小三国迷来谈谈诸葛亮出山后都为刘备打了哪些胜仗?通过学生自己的介绍来激学生对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读史使人明智,再让学生谈谈刘备求贤渴、礼贤下士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发,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并让他们写成一句座佑铭,就并告诉他们这可是一条成功秘诀,把他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每天读两遍提醒自己,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第二环节的操作我设计了两个语言实践活动.

  一、想像张飞、关羽的心理活动感悟刘备诚心诚意

  预设:张飞的无理也不是没有理由,请你们读读两资料(补充他们桃园三结义、两次去茅庐未见诸葛亮的资料)想像此次三顾茅庐,张飞说这段话时的心情。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兄弟关羽张飞都不同意。关羽想张飞想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听闻此言,刘备想于是他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他们不是手足亲似手足,关羽、张飞的生气是因为体恤兄长,觉得哥哥降低身份放下架子来请了两次,这诸葛亮一介村夫也太不识抬举了。刘备和关羽张飞自桃园结义后,整日形影不离共计大事,而此番却叫张不要去,可见他真的生气了。他气他们的什么?是关羽、张飞的不尊重人才,不能理解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是他们的莽撞性格怕见了诸葛亮惹出乱子,拂了他的一片诚心,因而这里又有一种对兄弟的体贴。因此我补充了两份材料,这样对于刘备的认识会更饱满,他不的尊重人才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敬重。对关羽张飞如是,对诸葛亮如是,所以他能赤手空拳打江山,他的部下大多是别人的降将,却没有一个人再背叛他。这便是刘备的成功之道,也是学生应该从这节课上能得的至宝。

  二、想像诸葛亮本人在耳闻目睹刘备的所作所为时的心理活动。

  此处通过对诸葛亮心理活动的再现,为下文他君臣二人的亲密无间,如影随形作一个铺垫。以诚待人,使双方都敞开心灵,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君是名君,臣是贤臣,才使无不兵一卒的刘备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基业,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更使刘备尊重人才的美名得以传扬。

  三▲

  从“刘备”的“诚”入手,似乎能带动全文。

  1、为什么“诚”?

  2、怎么样“诚”?

  3、“诚”的结果!

  四▲

  1、务简求实。环节务“简”,试想环节过于复杂,连老师听起来都不甚清楚,何况学生?目标求“实”,这一课主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窃以为:思想来说就是尊重人才,就表现方式来说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特点,此外还有环境描写对人物特点的烘托。

  2、同意陆老师的看法。我还以为:“三”顾茅庐本身就说明了“诚”,打动诸葛亮的还在于刘备的尊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贤臣择主而侍”所以我以为一要解决“尊重问题”,二要解决“人才问题”。

  3、想象人物心理,我以为甚好,有助于更深入理解“为什么尊重”“尊重的结果如何”。

  4、仿写要慎重,学生一旦动起笔来,令人心焦,难驾驭。

  5、我的板书: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诸葛亮

  (尊重)------(人才)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写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 二 教 时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三国》中极为脍炙人口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知道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现在,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课文详写的是“三访孔明”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读三顾内容,要求:1、长话短说,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直接写刘备及侧面写天气、张飞等语句的品读,已经感受到了刘备的那份真诚,对吗?板书——诚

  师:老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诚心的语句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推敲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重点点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

  师:老师不明白了,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打马到草堂前呢?学生交流(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板书——下马步行)

  哦!原来如此,你们可真懂刘备的心哪。指导朗读,读指名——(点拨:真会读书,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这几个词上加强了语气,感觉刘备的心意更诚了,来,我们学着读读这句话。——齐读。

  2、出示句子:“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理解“恭恭敬敬”,从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样子”,师:你认为要读好这句话应该强调那几个词呢?(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指名读——齐读。板书——阶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从语言中可见身份、地位不同。

  (2)“赶紧”板书——下拜谒见

  师追问: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按照道理应该是诸葛亮给刘备下拜才是啊。但刘备并没有计较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主动去结交有德、有才的人,刘备的这一番举动让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礼贤下士

  小结:同学们,就因为作者关注到了刘备“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这一些细微举动,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细微之处见真情啊!还有吗?

  4、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你不用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吗?这可是张飞第二次受到刘备的斥责了,找到“第一次斥责”之处,并读一读,

  (2)大家看,张飞第一次受斥责是因为——(言语不恭),那这一次斥责呢?是因为——(做法粗暴,无礼……)指导朗读两次斥责的话

  (3)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意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思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                        )指导朗读男读张飞、女同学读刘备,师读其他部分。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来的“捆”,甚至是“烧”,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

  三、课内练笔,丰满人物形象

  师: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请读最后一段话,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佐”你想,到那时,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张飞、刘备、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他想:(               )

  学生交流,随机补充《出世表》

  2、师: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

  斥    责    张    飞

  诚        下    马    步    行     礼贤下士                                 阶    下    恭    候     求贤若渴

  下    拜    谒    见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难点:

  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教具准备:

  小黑板;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

  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什么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 顾:拜访 ;茅庐:草房子

  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整、准确地说说题意

  2、再读课文 “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

  (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

  (2)检查自读情况 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茅庐 诸葛亮 茅塞顿开 捆来 尊重 卧龙 恭恭敬敬 秀丽宜人 吩咐 讨论 群雄纷争 分析 半晌 时辰 辅助 潺潺 策略 疏疏朗朗 下榻

  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

  半晌:半天 尊重:尊敬看重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理解。

  c、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不添字减字、不回读、不破词破句”为标准,集体评议)

  3、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2、 重点理解“两次”“拜访”“诚心诚意”

  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3、指导朗读: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虔诚读好吗?

  四、过渡

  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

  1、 抄词

  (1)、齐读生词

  (2)、指导书写:茅、诸、葛、捆、尊

  (3)、完成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齐读1节。

  过渡: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他没有就此罢休,这第三次,他们见到诸葛亮了吗?

  二、细读第二到四自然段

  1、 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具体经过)

  其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出发之前、见面之前、见面以后)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刘备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不请出诸葛亮誓不罢休,冬去春来,他又要朝隆中出发了!可这次关羽和张飞却不同意了,他们认为?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刘备的表现是这样的?从这里看出刘备怎么样?(尊重人才,求才心切)

  谁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刘备说的话?

  齐读 指导读好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路走来一路看,转眼,隆中到了!

  (1)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数数一共有几句话?哪几句写了刘备看到的景象?那几句写刘备的动作?划一划,找一找。

  (2)交流:a、齐读一、二句,想象所描写的画面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联系诸葛亮)

  b、过渡:这景正是诸葛亮刚毅高远,不同凡响的写照。刘备有没有顺利见到诸葛亮呢?我们接着看!

  C、指名读3-8句,说说你觉得刘备是个怎么样的人?(尊重人才,求贤诚心)你是从哪些词句里看出来的?(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 轻轻地走 恭恭敬敬地站、等 快步走)

  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3)小结过渡:经过长长的等待,终于见面了!俗话说:“人杰地灵”,隆中这么美,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是不是一位人杰呢?学习第四节。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小组读,说说诸葛亮才干如何。(分析形势,提出策略)

  (2)、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想拨开云雾见了青天。

  联系上下文说说理解。

  (3)、指导读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过渡: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和他相处怎样呢?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谁来当当小记者来向我们介绍一下他们的近况?

  2、交流上述问题:(同桌 同榻 一起)(关系亲密)

  3、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说说理解!

  四、总结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知道刘备终于成功地请出了诸葛亮,也从中领略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刘备的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回去,同学们可以把我们这个故事复述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板书设计:

  两次拜见 没见着

  上路前

  第三次拜见 见面前

  见面后

  亲密友情

  师: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吗?

  生1:《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师:还有一部是什么呢?

  生2:《三国演义》

  师:这会儿说出来了!那你知道它们的作者是谁吗?说出一个你就是了不起的人了。

  生3: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吴承恩

  师:哦?罗……

  生:罗贯中

  师:施耐庵他写的是?

  生:《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师:吴承恩!在我们的文章中,这四位作者和他们的作品都有

  师:《西游记》的作者是——

  生:吴承恩

  师:《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生:罗贯中

  师:《红楼梦》呢?

  生:曹雪芹

  师:别紧张,还有一部我们忘了

  生:《水浒传》

  师:他的作者是——

  生:施耐庵

  师:咱们这节课学的就是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师出示课题,生齐读)

  师:谁有不懂的词吗?有哪个字不大懂的,有吗?

  生:庐

  师:庐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生:小屋

  师:小屋,也就是房子,那合在一起茅庐就是?

  生:茅草做的房子

  师:还有哪个字不大懂的吗?

  生:顾

  师:谁知道呢?我也不大明白这个字的意思

  生:我认为顾是看的意思

  师:看的意思?到茅草屋看看。你说——

  生:是光顾、拜访的意思

  师:说得好,咱们一起说一次,三次拜访——

  生:三次拜访茅草屋

  师:三次拜访茅草屋,通吗?

  生:到茅草屋三次拜访

  师:谁?能加进去,我想就通了

  生: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师:把题目能说进去吗?刘备——

  生:刘备三次到茅草屋去拜访诸葛亮

  师:说得好

  (生齐说)

  师:这就是这篇文章说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好好读读书,刘备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拜访那个叫诸葛亮的人呢?结果又如何?听明白了吗?放开声音读,开始!

  (生读书,师自由巡视、指导)

  师:回顾一下,刘备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拜访那个叫诸葛亮的人呢?

  生:因为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诸葛亮出来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师:读得好!说得好!咱们一起来读读他找到的句子,好吗?在哪儿呢?

  生: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生:还有补充

  师:你说

  生:刘备身边没有一个谋士,而猛将却不少,如赵云在数十万草军中杀出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张飞一吼吓退十万大军

  师:是呀!猛将如云,苦于无一谋士,所以他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于是,就想请诸葛亮出山,那结果如何呢?

  生:结果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将“庐”字读错)

  师:别紧张,三顾茅——

  生:庐(纠正了读音)

  师:接着说——

  生: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所以就答应出山了

  师:很好!读读高世昭找到的这段话

  (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诸葛亮出山是主要内容。诸葛亮此时在哪里?

  生:在卧龙山

  师:在卧龙山干吗呢?

  生:隐居

  师:他过得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呀?

  生:平平凡凡

  生:无忧五虑

  生:悠闲自在

  生:清清净净

  师:清清净净,无人打扰

  生:优哉游哉

  师:是呀,此时的他是多么悠闲自在,他——

  [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读下面诗句]

  师:驾小舟于——

  生:江湖之中

  师:访名僧于——

  生:山岭之上

  师:寻朋友于——

  生:村落之间

  师:乐琴棋于——

  生:洞府之内

  师:此时的他是何等得——

  生:悠闲

  师:此时的他是何等得——

  生:逍遥

  师:此时的他是何等得——

  生:自在

  师:是呀!那,是什么让他放下如此悠闲自得的生活,是什么让他甘心出山,过上劳心劳神的日子呢?答案就在我们的课文中,让我们用心读读课文,想想刘备的哪些言行举止深深地感动了诸葛亮,听明白了吗?用心读课文,划出令你感动,令诸葛亮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开始!

  (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师:(提示)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别忘了,不动笔墨不读书

  (生继续读,师随机指导)

  师:刘备的哪些言行举止深深地感动了诸葛亮呢?首先把这句子读出来

  生: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能说说吗?

  生:从这里说明刘备十分尊敬诸葛亮

  师:特别让你难忘的是哪个词,哪个举动呢?

  生:还有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

  (师板书:下马步行)

  师:谁对这个句子还有补充?

  生:我从三人第三次来到庐中看出,刘备已经来了很多次了

  师:前两次他见到诸葛亮了吗?

  生:没有

  师:这是第几次呀

  生:第三次

  师:所以说这是——三顾茅庐

  (师板书:三顾茅庐)

  师:能把刘备的那颗心读出来吗?

  生:能

  (生齐读这句话)

  师:就后面半句,刘备就……你来读——

  生1: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3: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读得好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片段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3、在课文上完后,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利用阅读课开展了一次《讲三国故事》的活动,这不仅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阵"三国风。"

  生字教学的几个层次

  生字词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如果生字词的教学不过关,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感的熏陶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更要抓好、抓实,使学生在学字、学词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字词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儿童的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就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水平上自主的识字。教生字,教师常用的几个环节:读文圈画生字——带音读生字——去音读生字——理解生字——识记生字——扩展运用生字 ——读文巩固生字。这几个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形象到抽象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即感知——理解——记忆——运用。各个环节的操作教师注意把握节奏、关注学情、启迪思维、调动情感,做到张弛有度、富有情趣。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三顾茅庐》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畅、有情感朗读课文,并能扼要复述课文。

  2、领会抓住人物言行,情况陪衬以及通过人物间的相互烘托来表现人物精力品格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力和创新精力。

  3、开端学习凭据典范互助编写课本剧,并举行演出,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汗青故事我们一向相沿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老师精致入微的解说,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央。这样的学习历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本领,情绪态度、代价观、互助探究的意识、创新精力等等,关注甚少。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一)历程开放,表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想开放,向学生的情绪开放,向学生的将来开放。在开放的学习历程中,老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为此,为学生建立探究的景象,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力。

  (1)情境的建立

  在课堂中,建立肯定的情境,能开导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索办理题目,拓展学生思想空间,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到场课堂教学的全历程,从而满意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效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孕育发生撞击,探求到孩子心跳与课本旨跳的合拍点,孕育发生移情效应。

  (2)脚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历程。”也便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情势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老师是引发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恳切至心约请诸葛亮的?”老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买卖见的谛听者;能积极到场探究的到场者;当学生出现探究结果时,老师又是果断学生了解正误的鉴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天生历程。

  (二)感悟运用,突出本性。

  阅读是学生的本性化举动,不该以老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动积极的思想和情绪运动中,加深明白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绪熏陶,得到思想启示,享受审美情趣,要怜惜学生奇特的感觉,体验和明白。

  (三)综合训练,注意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偏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本领,而培养这种本领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以是不必刻意寻求语文知识的体系和完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打仗语文质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纪律。”如,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汗青故事,人物形象光显,故事背叛生动,深受学生喜好。因此,适于将课文编写课本剧举行演出,开展语文实践运动。

  四、设计思绪

  凭据文本的特点,学生本性生长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绪为:

  (1)建立情境,质疑探究。

  (2)编写脚本,重组信息。

  (3)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学历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1、揭题质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有丰满的了解,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编写剧本、表演埋下伏笔,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素材。

  2、重点质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再次感受刘备邀请的诚意。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以题目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泼的探究平台。题目标办理,激起学生猛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停研讨,在良性循环中终极形成积极探究的生理偏向,同时赏读、复述,层层深入,让学生积聚语言,感悟语言,为以后的编写、演出办事。

  (二)编写脚本,重组信息。

  (1)出树模文,认识写法。

  老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朴课本剧流程发给学生,老师可以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情势(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行动心情等方面加以引导。

  (2)分工互助,编写脚本。

  以课文为素材,凭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抱负象,编写脚本。

  设计意图:学

  生编写脚本的历程,也便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领会情绪的历程,故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在和渠道,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本领。

  (三)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设计意图:课本剧的演出将抽象的语言笔墨标记转化为形象的心情姿态。它可以开导学生潜伏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想生长,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服从,有用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生长。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本课学习,了解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初步感受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和名著进行扣动心弦的心灵对话,感受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领略隆中钟灵毓秀的神奇环境,品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二、品读课文

  1、感受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简要评价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形象。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出属于自己真实而独特的体验。

  生甲:我欣赏诚心诚意拜访人才的刘备。

  生乙:我佩服韬光养晦、见识非凡的诸葛亮。

  生丙:我跟他们的理解不一样,喜欢鲁莽粗鲁的张飞,虽然这不是什么优点,但他莽撞中不失可爱的一面,而且可以反映出对刘备的忠心。这个人物形象显得真实自然,不做作。我喜欢。

  师:你们片言只语,评说三国人物,活画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老师尤其欣赏的是生丙,他很有悟性,用心品读人物,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验。

  (2)师:老师想接着你们的讨论再说几句,既然有人认为张飞粗鲁中不失可爱之处,那么把他和刘备两相比较,一个粗鲁莽撞,一个诚心诚意、彬彬有礼。课文将他们放在一起三顾茅庐,到底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当然老师相信你们继续发扬积极思考的传统,挑战自我、创新思维,一定会有让老师耳目一新的发现。

  生甲: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可诸葛亮是人中之龙,高手中的高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将张飞和刘备安排在一起,似乎是将他和刘备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我们的同学就是不一般。说三国故事,评三国人物,时有惊人之语,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文中将刘备和张飞这两个性格对立的人物放在一起,既形成鲜明对比,在写作上把它称做反衬,又给“三顾茅庐”增添不少情趣,也生了不少波折。

  2、领略奇美的环境

  (1)师:我们知道,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能把握三要素,理清三者关系,就算基本读懂了。刚才同学们妙语连珠的人物评价,让三国人物变得鲜活丰富、跃然纸上。同学们,你们非常成功地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这可是了不起的成绩呢!

  我们常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诸葛亮这个集上晓天文,下通地理的智慧于一身的奇人,生活的地方想必也是集日月之精华,充满灵气与神奇吧。同学们的眼神告诉老师,你们对这个问题已经跃跃欲试了。不过请不要急于求成,只有深入钻研课文,才会有真知灼见。(生自由诵读、思考片刻,陆续举起迫不及待、急于交流的手。)

  生1:我发现第3段1、2两句是写隆中的环境。看,“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景色秀丽宜人。”好一派迷人的风光啊!(师:他说得多富有诗意啊!)

  生2:“隆中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蜿蜒起伏”传神地刻画了山冈的外形特征,“卧龙”用打比方的方法,将山冈的形状写得具体形象。(师:他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得有理有据,恰到好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赏析。)

  生3:老师,我心中一直有个疑惑。从字面看,“卧龙”是喻“山冈”,这一点也不错。但我看过《三国演义》,发现诸葛亮的号也是“卧龙”,这是巧合,还是有别的什么深意呢?

  (2)师:我首先欣赏你很实在,有问题就及时提出来。我们学习就需要这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吗?老师还要感谢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我们还是言归正传,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吧。(生面露难色,几乎将所有的目光盯向了我。)

  (3)师:你们可真会投机取巧啊!一遇到难题就做“逃兵”。不过也真难为你们了,它确实难度不小。老师就为你们解惑吧。我以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隆中真是钟灵毓秀之宝地啊!文中“山冈”喻为“卧龙”,既有其外形蜿蜒起伏之特征,又暗指诸葛亮。他不就是一条心怀天下,胸有治国伟略,一遇 明 君就准备出山的卧龙吗?而且在文章思路上也由“卧龙”自然地引出诸葛亮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传奇人物。

  3、探究跌宕起伏的情节。

  (1)师:当然“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除了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钟灵毓秀的神奇环境外,就是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三顾茅庐”有哪些波折。

  生①:刘备第一次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可没有遇到,真是好事多磨。

  生②:刘备第二次去还是没有遇到。刘备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前两次都没有见着,可以想像他内心失望的心情,但并没有灰心。

  生③:第三次,诸葛亮总是在家了,但是诸葛亮却没有随即让刘备如愿以偿,而是在草堂午睡。一个迫不及待,一个不慌不忙,真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生④:刘备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可见等的时间之长。但他恭恭敬敬,显得非常虔诚。我想,这样写除了表现情节变化外,还能突出他的诚心诚意吧。

  (2)师: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说出了其中波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在半抱琵琶半遮面中,终于和刘备见面了。那么诸葛亮是怎样为刘备指点江山的呢?请齐读课文最后两段,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生a: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群雄割据的混乱形势。

  生b: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生c:老师,我看过名著《三国演义》,知道诸葛亮提出联吴抗曹的正确方针,这是三分天下的重要前提。但我不理解的是,蜀国因为人才凋零,渐渐衰落,后主刘禅被俘,蜀国灭亡。可文中却说“最后取胜”,这能说明诸葛亮策略的伟大、正确吗?

  师:老师很欣赏你很有主见,提出自己的独到发现和思考。这也是课堂上你们提出的第二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我们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生陷入沉思,纷纷摇头,无人作答。)

  (3)师:还是老师为你们解惑吧。我以为,他结合天下群雄纷争的现实形势,提出三分天下,到一统天下的伟大策略。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管他有神机妙算、用兵如神的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终因魏蜀集团幼主昏庸,后继无人,青黄不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大概是他没有想到的吧。当然这不是我们主要探讨的问题。刘备聆听了诸葛亮的指点,有什么反应,又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呢?

  生a: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一下子恍然大悟,大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生b: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常听人说,伴君如伴虎。但是他们虽名为君臣,却实为情同手足的兄弟、朋友。

  生c:我得到 诸葛亮 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是啊,鱼儿离开水怎么能活呢?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他们和谐、友好的君臣关系。

  (4)师: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不仅理解独到,而且语言丰富,成语格言信手拈来,评点三国,有声有色。真是地地道道的三国通啊。

  听了你们精彩纷呈的发言,老师不禁也想说上几句。最后两段用了两个比喻。“拨云见日”形象具体而贴切写出刘备聆听以后豁然开朗之感。“鱼水”之譬喻,既诚恳地说出他们水乳交 融的 君臣关系,又郑重地推崇诸葛亮对蜀国立国的核心作用。正是对诸葛亮的如此推崇、信任,所以才有了后来他驾崩前的托孤。

  三、课堂总结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超越时空,感受了三国人物活灵活现的音容笑貌,畅游了隆中如诗如画般的奇美环境,还聆听了诸葛亮流芳百世的隆中对策。老师想感谢同学们尤其你们中的两位同学,正是你们的精彩发言使得“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丰富多彩、熠熠生辉,正是你们的质疑,丰富并拓宽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今天,《三国演义》这部辉煌巨著已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一道迷人的风景,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艺术营养品。老师相信你们课后一定会延续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走进“三国”,了解研究“桃园结义”、“火烧赤壁”、“借东风”等引人入胜的故事。老师准备下节课举行“三国故事擂台赛”,到时你们八仙过海,同场pk。同学们,努力吧!

  作者:佚名    转贴自:教育在线论坛    点击数:125

  、《三顾茅庐》教学札记

  ■第一课时

  [教学情况回放]:

  上个星期,我们一直学习的是关于创造力的一组文章,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古典小说的世界,本单元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些历史人物,讲一些故事,如诸葛亮、祁黄羊等,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故事呢?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正如古话所说,我们以《三顾茅庐》、《祁黄羊》等故事为镜子,我们能学到如何做人,这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孩子们听我这么一说,感觉到来了劲头。

  接着讲三顾茅庐的意思。这不难!讲完我问点难度系数大些的——茅庐就是茅屋,可是这里为什么不用茅屋,而用茅庐呢?

  孩子们够聪明,有的说茅庐是山上,有的说茅庐比茅屋好好听点,还有的说比茅庐听起来比较高雅,呵呵,还知道高雅一说,够可以的!

  在最后,我告诉了孩子们茅庐的意思是简陋的草屋,这下孩子们恍然大悟了。

  在孩子们初读后,请任意选择一个任务进行评价,答案还是比较好玩:

  张飞太粗鲁了。

  刘备很重视人才。

  刘备很狡猾,他为了统一中国,他去茅庐请诸葛亮,我想他真的统一后,一定会将诸葛亮杀死,这就是狡猾。(孩子们不同意)

  关羽性急。

  刘备以大欺小……

  这真是有意思!

  分段读时孩子们更有意思。

  第一小节

  读“诸葛亮”,理解“统一”,有说归一个人管,有说不要群龙无首一样,几个国家要有一个带头的,有说占领中国,这需要纠正,我总结——刘备正因为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才要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统一中国。

  滑“邀请”两字,想象前两次是怎么邀请的?

  刘备去前一定要想想怎么讲?

  诸葛先生,我刘备久仰你大名,我想统一中国,可是正是因为没有您的智慧,所以至今还没有统一中国。

  诸葛亮先生,我老早就久仰你大名了,今天特来拜访,是想请你出山助为我统一中国。

  诸葛先生,早闻你足智多谋,此次前来,是想请您出山,助我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我提醒注意诚心诚意,学生再说,要将你改成您。

  第二小节,张飞嚷着的那句,我请学生读,读得较好。我介绍嚷在字典上的意思是喊叫,这下学生再读的时候就好了许多。姜军读时,几乎要尖叫起来,实在有些恐怖,过了!

  后来刘备生气了,他们就不再无礼了,我问为什么怕?孩子们猜想有意思。其中还讲到“怕”是因为他们重兄弟感情。

  第三小节,蒋昕读,自读,再谈感受。

  抓住两个“轻轻”、“恭恭敬敬”等词,通过亲身模拟体验来体会当时的情景。

  还体会山冈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山冈如卧龙,学生体会很有意思。

  第四小节,对“三分天下、最后取胜”进行补充阅读。第五小节。

  最后,问最爱者是谁,最讨厌者是谁?学生回答好玩。

  --  作者:彭峰

  --  发布时间:-4-6 21:53:00

  --  

  (接上)

  戴天成说:我喜欢刘备,因为他很尊重人才,很懂礼貌。“

  生: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

  生:我喜欢刘备,因为他耐心等待。

  生: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聪明,人有长得帅。

  师:是的,刚才我读到了,诸葛亮确实很有风度,很优雅!

  黄达愿:我喜欢童子,因为他有礼貌,因为他对先生说,外面有刘皇叔已经等待多时。这还说明他很体贴刘备。

  王成成:我喜欢关羽,因为他兴子很直率,武艺高强。

  生:我喜欢张飞,他技压群雄。

  师:那你最讨厌是谁?

  生:我讨厌张飞,因为他没有礼貌,很凶!

  生:我讨厌刘备。他把不想出山的诸葛亮求出山。

  生:我讨厌诸葛亮……

  蒋雨雯:我讨厌张飞,他没有弄清楚,刘备都去请求了两次,他就反对,还想用粗鲁的办法来‘求’诸葛亮,这实在是不好,按理说他跟了刘备很多年了,应该知道刘备的心思呀。

  张飞不尊重他大哥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才。

  诸葛亮让刘备干等了好几天,(其实是好几个月,甚至是好几年)

  黄达:张飞,我比较讨厌他,因为他要将诸葛亮捆起来,很不礼貌。

  师:甚至可以说是粗鲁。

  生:我喜欢诸葛亮,又有点讨厌他,我喜欢他是因为他的足智多谋,我讨厌他是因为刘备来了,他竟然有本事还在哪里睡,打扮还要那么多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发表了这么多意见,我为你们自豪,说明你们读书爱思考了,这很好,但是评价一个人,最好还是将整本书都读一读,这样评价起来至少会更全面一些,更深刻一些,更正确一些。我向大家推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请同学们好好读读,然后在来评价你关注的人物。下课。

  转载教育在线论坛

  提供  彭峰

  近,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谈到“对语文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时指出,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础上,适当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点,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那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来贯彻这一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多学一点”呢?在11月份,我校“星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大胆的语文阅读课。

  以下是笔者《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

  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

  (该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如今已学习背诵了一本《古代传统韵语》、一百三十多首古诗,《菜根谭》二十余篇,这学期中又已学习宋词十篇,班级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高,并且具备了一定地古诗词阅读能力。)

  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叹服不已,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接着吟诵)周瑜是英雄,刘备、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课我们初学课文《三顾茅庐》后,已感受到了刘备邀请诸葛亮时的诚心诚意,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我们更深入地去细细体会。我们首先来学习“一顾茅庐”,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一个小组读)

  生(1):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仰慕”的意思是敬仰思慕,刘备当时是“皇叔”,诸葛亮还是一个“村夫”,可见刘备十分虚心。

  生(2):“刘备上前敲门”,古代像刘备这样的身份,应该叫关羽或张飞上前敲门的。

  师:昨天黄老师还把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原著“三顾茅庐”这一章节复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昨晚分组共同自学。我们把原著改编得很简单,原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吗?(我校属于寄宿制学校)

  生:“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刘备明知诸葛亮今天不会回来,但他还不死心,还要“待片时”。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刘备“二顾”、“三顾”茅庐,认真思考,哪些词句中能表现刘备能礼贤下士,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呢?并把这些语句读好,还可以用原著来补充。

  (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向全班汇报)

  小组(1):(有感情朗读)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从刘备生气“斥责”张飞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不辞辛劳。(全班分角色齐读这两句话)

  小组(2):(有感情朗读)“当时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刘备轻叩柴门”当时天气这样寒冷,刘备都不在乎,说明他十分诚心,同时也想让诸葛亮知道他的诚意,还有“轻叩”,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

  小组(3):原著中对当时恶劣天气的描写更具体。“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读得很精彩,学生不由鼓掌)这里更可以看出刘备为表现自己的诚心,不畏严寒。

  师:“朔风凛凛”是什么意思?

  生:北风很寒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查字典的。

  师: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

  生(1):白玉做的筷子。

  生(2):古代玉做的一种头饰,是插在头发上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中学到的。

  师:你课外读的书肯定不少,真不错!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当时白雪皑皑,天气特别严寒吗?(齐读原著)

  师:《三国演义》写作有一个特色,作者总是在小说中插入一些诗歌来增加小说的艺术价值。原著中还有一首,它的重点也是突出刘备“二顾茅庐“时天气十分恶劣的。

  生:(朗读)“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师:哪句是描写风雪很猛的?

  生:“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有感情齐读后,并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兄弟三人冒着大雪二顾茅庐的片段)

  小组(4):(有感情读)“……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不行。……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门阶下等孔明醒来。……”刘备在离茅庐半里外就下马步行,他原本骑马走这么多路就很累,还下马步行。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他醒来,这些说明刘备对待诸葛亮就像自己的长辈、老师一样,很像“程门立雪”中的学生。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考考你们会不会看电视。从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播放“三顾茅庐”时刘备下马整衣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电视剧片段)

  生:刘备下马后不仅自己整衣,还帮两个兄弟整整衣。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又慌忙整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师:你从前见谁前,这样整整衣着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时。

  师:从这一细节可见刘备注重礼节,对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会观察。

  生(2):刚才影片中,书童三次想去叫醒诸葛亮,刘备三次劝阻他不要打扰。表明刘备特别尊重诸葛亮。还有张飞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说明刘备十分有耐心。

  师:这里张飞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时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课文有几处写到张飞呀?

  生:四次,写张飞的鲁莽,没耐心,对比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和耐心。

  师:那我们把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读一遍,读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诚心诚意。(学生练读课文)

  小组(5):……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这里的“赶紧下拜”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诚心到忘记了自己是“皇叔”。还有“谒见”,谒见是指见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长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小组(6):课文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诸葛亮开始没有答应出山,这时刘备就下跪,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重要片段齐读一遍。(学生有感情的齐读)

  师:“如苍生何!”“苍生”是什么意思?

  生:天下百姓。这句话是说你不出山,那天下的百姓怎么办?

  师:你真聪明,平时你肯定读了很多古代文章吧。

  师:这时刘备的诚心表现到了极点,诸葛亮被他的诚心和忧国忧民的品质打动了。

  (播放影片“孔明出山”片段)

  师(总结):刘备用他那至真至诚的心,三顾茅庐,终于打动了诸葛亮。正因为刘备的仁义爱才,所以后来诸葛亮为刘备,为蜀国鞠躬尽瘁,帮刘备成就了大业,他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有了用武之地,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师:学了“三顾茅庐”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生(1):我们对待别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生(2):我们现在也要像刘备一样尊重人才。

  师(补充):我们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生(3):我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上述教学过程 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许多相关课程资源——宋词、《三国演义》原著、《三国演义》电视剧,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整个教学过程 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电视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让语文教学过程 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堂课,不论是课前小组学习原著,还是课堂中小组讨论与全班分小组汇报中,师生始终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可以说明刘备礼贤下士,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来共同探究学习的。这样就让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让语文教学过程 成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 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突破了以往 “课本为中心”的做法,使相关教学资源得到有机整合

  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教科书、电视电影、网络、图书馆等等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把宋词、《三国演义》原著和电视剧片段引入到语文课堂,而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些教学资源都成为了学生研究的对象,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课堂重点探究问题服务的,使它们得到有机地整合。这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形和式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三、课堂上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有力地指导了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要想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创设一种使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自信心,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主动性。《三国演义》是学生们喜欢的古典名著之一,教师借学习课文《三顾茅庐》的这一契机,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依托,让他们把课文与原著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起来学习。课堂中,他们课外阅读的知识得到运用时,课外阅读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时,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必然会增强他们阅读原著的信心。同时教师也借此机会了解了班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又给他们课外阅读做了及时、有力地指导。

  之一

  作者:魏塘三小 金 凤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 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二顾 三顾 怎样一个人

  刘备(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

  课文

  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理解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

  (诚心诚意)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做了老总,去招聘人才,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四、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五、作业

  主人公

  刘备简介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称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躬耕陇亩”[3]。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杭州市余杭实验小学  洪春幸

  课前,教师和学生调侃(具体内容保密,嘿嘿……),笑声不断。正前方屏幕上打出关于《三国演义》的简单介绍。

  师:孩子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生齐喊:《三国演义》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来,看老师写课题。

  (老师很认真地板书课题,同时不断的唠叨)

  师:看好了,“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庐”字的下面是一个“户”。凭老师的经验,这两个只是比较容易写错的,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写一个,不仅要写队,还要写好。

  (学生写字)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读课文三遍,”,“认真读过课文,”。看来,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我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两遍的请举手。

  (所有学生迅速举手)

  师:很好,我们接着再检查,已经能保证自己能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陆续把手举了起来,等待片刻,还是有八只小手没有举起)

  师:看来,有些同学还是对自己缺乏自信。(这句话师跟教海泛舟学的,事先没征得他的同意:))那么,我们就用两分钟时间,让这些同学重新唤起自信,让自信的同学更自信。大家来自由的读课文,只读那些你认为最难读好的地方,反复读,力气要花在刀口上。

  (学生以哩哇啦地读课文)

  师:时间到,这会有自信了吗?

  生:有了!

  师:好,我相信你们,免检通过!不过,我还想让你们读课文,不过这次不是朗读,而是默读,默读好,默读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些问题。课题《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成语是汉语言的一大特色,含义深刻,比较难于理解。现在,我们就边读边想:“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提示一下:说的时候可以用上一些课文中的词句。开始!

  师:差不多了吧,谁来说说?

  生:三顾茅庐就是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

  师:不错,能加上一个谁,就更好了!

  生: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茅草屋,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师:很好,不但加上一个谁,还把原因也说出来了。要是能说清结果就更完整了。

  生: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诸葛亮盛情难缺,答应了。

  师:对,这样就很完整了。你有一个次用得真好,是哪一个?

  生齐生说:恳请。

  师:对!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姓刘名备的人,恳请一个姓诸名葛亮,字孔明的人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教师边说边板书“刘备”、“诸葛亮”、“恳请出山”)对吗?

  生:对。

  生:不对。(同时说)

  师:不对?哪里不对?

  生:不是姓诸——

  师:不是姓诸?那姓什么?你说——(指一名学生说)

  生:姓诸。(笑声)

  师:真得姓诸?

  生:(挠挠头)

  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来回答吗?你轻轻的读读你妈妈的签名——

  生:申屠春红

  师:诸葛亮姓什么?

  生:可能和我妈妈一样,是复姓,姓诸葛?!

  师:不是可能,就是姓诸葛。

  师: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

  生:孔明

  师:刘备,字——

  生:玄德

  师:张飞,字——

  生:翼德

  师:关羽,字——

  生:云长

  师:还有,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还有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古人的名字比我们现在有趣,是吧?

  生:嗯。(好多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下了课,也给自己弄个字呀,号啊

上一篇:海南青少年性教育滞后:五年级女生竟意外怀孕
下一篇:五魁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