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成年人的心酸一刻:“原来你也懂,只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08
手机版

  过不好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因为你不懂那些道理。或者说那些自认为“懂得”,实则没有真正懂,只是懂点皮毛的,并未触及本质。

  没得到晋升,你若真懂得“自我反省是进步的开始”,就不会觉得气愤和沮丧,抱怨公司不公。而是开始自我反省,寻求提升;

  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就是一个人心理最好的外化形式。

  如果你的“行”出现了错误,问题一定出现在“知”的方面。同理,如果你的“知”出现了偏差,一定会导致“行”的方面有所不足。

  知和行,就像是员工跟平台。如果没有员工的优秀,平台再好,也会没落。反过来,你再好,如果没有用武之地,一身抱负也难开展。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真正懂了,你才会心甘情愿去做;如果不做,只能说明你只是听了很多道理,并没有真正懂得。

  2懂的关键是做

  有这样一则故事。

  徒弟问师父:

  “天底下谁最睿智?谁最强大?谁最富有?谁最值得尊重?”

  师父说:

  “善于学习他人长处的人最有智慧。能够控制自己的人最强大。能够珍惜自己拥有的财富,知足者,并将财物用于帮助别人的人,最富有。自重,并敬重别人的人,最值得尊敬。”

  弟子言:

  “师父所言显而易见。”

  师父回道:

  “是啊,显而易见,不过很多人做不到。”

  能不能过好这一生其实很简单,不在于你懂了多少道理,而在于你真正做了多少。

  战国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典型。

  因为懂的关键还在于一个做,这也涉及另一个关键点。

  4年。

  什么导致的?拖延。

  达芬奇是典型的拖延症患者,他因为习惯性拖延,最终传世画作不超过20幅,其中五六幅直到他去世,都没能完成交给客户。

  这是我们把懂转化为做时的最大阻力,习惯性拖延。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2分钟定律”。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一定2分钟内去做,否则,这件事你可能就会拖延好久,甚至不去做。

  有一期TED演讲,也讨论过拖延症的话题。

  演讲者用很简单的比喻解释了,人为什么会拖延。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理性决策的小人”,还有一只“及时享乐的猴子”。

  当我们要去做时,及时享乐的猴子就会不高兴,就会干扰那个理性决策的小人。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的本能,奉行的是“快乐原则”。而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它是人对自己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旦你给他们机会抗争,小人就有可能失败,因为我们不能高估自身的意志力,也不能低估人的惰性。

  所以,为什么要在2分钟内行动?

  如果你不马上行动,你内心那个理智的小人就可能会被打败,你可能再也不会行动了。

  这就要求我们懂了就去做,在做中变得更懂。或许你依然觉得过不好这一生,但当你回过头来看时,至少是不后悔的,也一定会比之前好一点。

  3习惯成自然

  “懂得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之所以能如此流行,在我看来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的两种心理需求。

  一是,对自己太自信,以为听过的就是懂得的。生活中,你很少会听到有人主动承认,这道理只是听过,但是不太懂。

  二是,逃避心理作祟。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在潜意识里就有这么一个台阶,既然大家都这样感慨,那我的失败也是情理之中的。

  可人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无论好的坏的都是如此。

  所以你目前不懂没关系,做着做着也就懂了;你以为自己懂了也没关系,这完全不耽误你用实践去验证它的正确性。爱是个动词,需要切切实实地用行动做出来,生活也是,需要你真真实实地过出来。

  如果你要问,这一生能不能过好,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光想不做,那肯定不会好。

  道理懂了多少,也不是光靠一张嘴去说的,而是取决于你的知行合一,知多少,行几何。

  成年人的心酸一刻或许就是:原来你也懂,只是过不好这一生;原来你并不懂,所以过不好这一生。生活很难,但都是慢慢来的过程,做着,坚持着,难过心酸总会少一些,快乐总会多一些可能呀。

上一篇:新疆使流浪未成年人有家可回有学可上有事可做
下一篇:第1865章 激战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