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忙着黑《中国机长》了,先想想它为什么能赢吧!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国庆档大热的电影中,《中国机长》可以说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

  在经历了各种舆论风暴之后,突然在各类排行榜中的登上显眼位置,颇有后来居上的味道。

  《中国机长》一路从低迷到稳步上升,终于逆风翻盘,并夺得了10月5日的单日票房冠军。

  10月6日同样拿下了单日票房冠军,截至10月7日16时,《中国机长》票房突破了19亿元,与第一的差距越来越小,与第三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后劲十足的情况,正是观众们“投票”的结果。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去看《中国机长》呢?

  第一、不看低观众,将专业献给每一个普通人

  《中国机长》之所以被称为良心巨作,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看电影的大多都是普通人,很多人看的是故事好不好看而已,对专业的东西并没有十分在意。民航人士可能有强迫症,但他们都在《中国机长》诚意面前表示赞赏。这些天,看一下网上的吐槽,大多是半瓶子醋在自high。

  事实上,《中国机长》剧组并不把观众当傻子,而是在任何方面,都力求完美,并且注重细节。

  在道具方面,剧组花费将近3000万元制作了1:1的空客A319模拟机,力求逼真。就是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民航场景,让观众更直观地看到民航的一切细节,可谓是用心至极。

  在开拍前,演员们还特地前往四川航空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业培训,培训老师是川航培训中心的资深教员。

  三个月,有些电影电视剧都杀青了,他们还在为几个镜头做培训,这是尊重观众,也是尊重民航人,更是尊重创造奇迹的英雄们。

  他们接受的培训不是走马观花,做做样子,而是一场真正的空姐岗前培训。演员们一步步的从笑容仪态、站坐行走、端拿倒送学起……川航培训中心的教员表示,这和她平时培训真正空姐的标准和要求无差,是正儿八经的专业培训。

  剧组还请了四川航空培训中心A320 机型原机长、模拟机教员谢铁民做飞行顾问。机舱的男主演们,从筹备电影之初,就在谢顾问身边学习、交流、讨论。

  此外,在中国民航宣教中心的协调组织下,民航系统各单位数百名专业人士参与了电影的创作与拍摄工作,配合影片主创在成都双流机场、拉萨贡嘎机场、重庆江北机场进行史无前例的实地实拍。因此,电影中出现的工作人员,除了个别是演员外,其余都是真的工作人员。

  除了道具配置、前期专业学习、聘请专业顾问外,在化妆上,电影也下足了功夫。拿欧豪的角色副驾驶徐奕晨来说吧,影片中,欧豪的眼睛肿得像个大核桃,衣服碎成了布条。

  不了解实情的人可能会觉得夸张,但是这是高度还原。川航5·14事件发生时,副驾驶前面那块挡风玻璃破裂脱落,他的半个身子被吸出舱外,下机时衣服已碎成布条。但是为了不影响机长,他始终未哼一声。

  为了高度还原徐奕晨当时的境况,欧豪的面部妆化到眼睛红肿,到最后他开玩笑说,“其实都可以不用化了,因为本来就是肿的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兢兢业业,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才有了大V们的好评推荐。

  《兵器》杂志编辑肖宁说:这是一部教科书式的民航工作流程手册。

  大V@仙姑在成长看完后说:《机长》情节环环相扣,节奏感记忆点强。

  就连95后的年轻朋友,也能够从影片中学到东西,从而知道“每一次航班都有1000人的保驾护航......中国民航的安全性是全世界的13倍!”

  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当初决定把川航紧急备降事件拍成电影,就是因为这是由中国人创造的史诗级备降,也是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他曾经说过:“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机长》在这个时候推出,就是为了让全世界看看我们中国民航有多厉害,也相信全国人民都会为我们的国家骄傲,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这是电影人应该做的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如今看来《中国机长》的确做到了,它让我们透过屏幕,学习到我们从未知道的知识盲区,也让更多的人,以国为荣、为国骄傲。

  第二、不偷工减料,将真实还原给川航备降

  真实,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里的真实性,首先指事件本身的真实性。

  很多电影看到最后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其观影感受都会大打折扣,但是《中国机长》的取材完全真实,2018年全国人民都曾在新闻上见证过这一历史奇迹。

  因此影片中的惊心动魄更能深入人心,当飞机上的所有人都获救后,很多观众都感同身受,甚至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其次是影片还原的真实性。

  如果不是说是电影,很多人都感觉看了一部纪录片。因为演员的各种台词、细节可以说是完全复刻川航5.14事件当时场景,“很多对话连标点符号都一模一样”。

  为了做到这些,《中国机长》剧组不断地与经历过此次事件的工作人员交流,和他们一起回忆当时的情景,找到所有能找打视频监控观看。

  《中国机长》用努力,换得了专业人士的肯定。拥有11年驾龄的南航机长杨思宜,在近日的路演现场说:“这部影片上映短短5天,已经看了两次。从一位业内人士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太优秀了。如果满分是100的话,这部影片对我们日常工作的还原真实度是95分。”

  除了专业人士的肯定外,本片也取得观众的好评。

  “一部像纪录片的电影”,“在散场时,感到劫后余生”,“很好的还原了川航事件,好多镜头让人热泪盈眶。”

  这些朴实无华又接地气的评价,是对电影最好的肯定,就像《中国机长》是对英雄最好的致敬,对民航人最好的赞歌一样。

  第三、不粗制滥造,将艺术与现实完美融合

  这种有原型的影片是最不好拍的,尤其是上过新闻,影响如此巨大的事件与人物。

  按实际的拍,真实事件的发生全过程只有34分钟,拍出来故事单薄,呈现不好,时长不够。

  改动太大,不尊重事实,偏离实际,因此,《中国机长》在开拍前就是难题重重。

  但是《中国机长》却在原型材料有限的情况下,不偏颇、不脱离事实得有的放矢。将内容情节丰富,将人物形象刻画丰满,让观众在观影中能够感受到立体的事件、人物和故事情节。

  电影不仅描述了飞机发生事故后机组人员的反应,而且也对登机前、登机时、登机后,机组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了呈现。

  用这些细节来刻画民航人的真实状态,反应中国民航精神,致敬英雄。

  微博CEO来总表示,能在原型故事时间节奏短,材料有限的情况下,改编成这样,已经不错了,也肯定了机组准备工作的环节,称:挺有意思。

  有人说这是情节注水,但是真正的民航人却被这些“注水”的情节感动。航钛传媒说:电影真实到让我恍惚,仿佛回到航楼站早出晚归的日子。

  更有飞行十多年的空姐,在自媒体账号中表示《中国机长》的乘务人员简直像极了他们在航班上的样子。

  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感受到这些细枝末节的真实,也被这些微小的细节感动。

  关于本片艺术性,电影学博士兼编剧和导演杨先森给出的评论再贴切不过:

  作为献礼国庆的主流电影,《中国机长》虽然片名寓意国家,叙事上却淡化了宣教功能。“中国机长”带你回家,这种叙事逻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与《红海行动》中的“中国海军”带你回家有着同样的叙事效果,巧妙地缝合了大众情感,完成了家国一体的银幕想象......

  第四、不滥竽充数,将画面与特效精良呈现

  一部电影好不好,从宣传海报就可以看出。《中国机长》在前期宣传的海报也可称为“业界良心”。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四张一组的海报。

  挑一张放大给你看!比如这张熊猫海报最是有趣,一张海报,可谓寓意十足。

  熊猫代表四川,抱竹于胸前,用了中国式的隐喻“胸有成竹”,代表备降事件机长胸有成竹。

  水墨丹青,是中国的底色,这也应验了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说过的话:“博纳影业一直致力于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以作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

  从电影画面来看,构图、清晰度、特效呈现给观众的都是最好的,很多观众都表示大大超出预期,每一处画面都是那么精细,堪称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在《中国机长》开拍前,于冬也曾说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将《中国机长》打造成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无愧于时代的精品佳作!”

  观众的评分与口碑,证实了《中国机长》观赏性的优异。评论里最多的就是“画面好看,制作精良”,“让我感觉我自己就在场景里。”

  《中国机长》的专业性、真实性、艺术性、观赏性让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的画面与细节,偷走了观众的心,使得电影票房口碑齐翻转,赢得敞敞亮亮。

  《中国机长》的逆风翻盘,代表着中国电影质量的不断提高,更代表着中国观众的品质也在不断提高,不再任人牵着鼻子走,二者相辅相成,便形成了如今双赢的局面。

  所以,别忙着黑《中国机长》了,先看看再做评价吧!

上一篇:爱国最深情的告白:《我和我的祖国》,你带孩子看了吗?
下一篇:《寄生虫》的基泽,郑爽对颜值的不自信:别让自卑毁掉人生下半场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