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刘敏涛“醉酒式”演唱:成年人的自信在于不按社会标准而活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08
手机版

  原标题:刘敏涛“醉酒式”演唱:成年人的自信在于不按社会标准而活

  前一段时间刘敏涛在江苏卫视SS盛典演唱《红色高跟鞋》,“三分讥笑三分凉薄四分漫不经心”的表演瞬间上了热搜。

  她的直拍我不厌其烦地来回翻看:谁能想到沉静隐忍的静妃、霸气独立的明镜大姐,能够做出如此“清新脱俗”的表演呢?

  哪怕已经四十多岁,她仍不囿于大众对女星的标准要求:漂亮、妩媚、时尚、优雅......以“醉酒式”的表演,展示了自己对于《红色高跟鞋》独有理解,并且毫不扭捏、落落大方地show给大众。

  这种敢于摆脱社会标准、展现真实自我的自信,恰恰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缺乏的。

  刘敏涛

  我不禁回想起3年前的一次演讲,即使微湿的手中攥着逐字稿,踩上舞台那一瞬间的不安与自卑,也让我恨不得马上转身跑下舞台。

  对演讲的恐惧像幽灵一样萦绕心中,一直到去年我下定决心不再受之束缚,情况才有所好转。

  和朋友相聚时,我大多数情况是倾听者,一方面是习惯使然,另一方面是不敢发声,害怕说出来被别人质疑,受到质疑后嘴笨无法立即反驳回去,自己会难堪。

  所以话哪怕都到嗓子眼里,最终也会因为胆怯硬生生憋回去。要么点头迎合别人,要么沉默不语。

  但长此以往,不敢表达的自卑心态,让我仿佛戴了一层“别人”的面具,“别人”慢慢侵蚀掉了自己,对同一件事有了多重矛盾的观点,我也分不清哪个才真正是自己的想法。

  但幸运的是,通过近一年的自我改变,我慢慢地敢于公开主张观点,不惧怕被反驳或质疑,能把“别人”从我的身体里逐渐抽离出去,分得清哪些是真实的自我,人也开始变得自信起来。

  如果你和曾经的我有着相同的困扰,希望接下来文章中分享的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对自信的两种误区

  刘敏涛在《女性一束光》演讲中提到自己的经历:她从小就是大人们口中的乖乖女,在事业巅峰期遇到爱情,回归了家庭。但是这种全然为家庭付出的状态,没有给她带来理想中的幸福。

  她和丈夫曾经去国外的清水寺游玩,想要吃一根抹茶冰淇淋,却因为身无分文而作罢。

  后来她分手,返回为事业拼搏的状态,不再维持乖乖女的形象,开始了为自己而活的“中年叛逆”。她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买到清水寺边的那根抹茶冰淇淋。

  那种对人生掌控感的自信,让她在演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不禁让人心生羡慕,也想成为那样自信洒脱的女性。

  但在建立自信的路上,有两种常见的认知误区,导致自信的维持无法长久,或者一击即溃。一个误区是“先拥有自信的感觉,才能够行动”。另一个误区就是“不自信是因为能力不足”。

  1、先拥有自信的感觉,才能够行动

  “好想做XXX事情啊,可是我害怕,不敢行动,我担忧做不好。所以对这件事就会一拖再拖。”

  我不止听身边的朋友一次两次这样说。他们认为人先有自信,才能行动。但事实上恰恰相反,一个人的自信,是因为他行动起来,发现自己的能力范围超出想象后,才慢慢建立起来的。

  哈里斯博士的《自信的陷阱》一书中也提到,“自信的行为先于自信的感觉。”

  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男主人公楚门,非常向往坐船离开居住地——桃源岛,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但小时候他的父亲因为航海时遭到狂风暴雨,溺亡在大海里,导致他一看到大海就双腿发抖,直立不起来。

  后来他发现自己所处的“世界”其实是个巨大的摄影棚,出海的愿望大大地抑制了对大海的恐惧,哪怕要一个人面对好似取走人性命的海上暴风雨,也坚强地将自己绑在帆船上来抵御,而不是返回到安逸的桃源岛。

  如果楚门需要先掌握自信的感觉再航海出发,估计他这一辈子也只能待在虚假的桃源岛中,也看不到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如果想拥有自信的感觉后再去行动,那么行动永远都不会发生,你也永远做不成想做之事。脱离事业7年的刘敏涛,如果想要拥有自信再分手回归演艺圈,可能她就只能一直待在家庭里了。

  2、不自信是因为能力不足

  很多人认为不自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自身能力不足,但实际上是因为自认能力较高,但实际没有达到期待的成果。

  我学舞蹈时,即使劈叉贴不到地面,踢腿踢不到180°,舞感没有灵魂,自己也不会因此自卑。

  因为我清楚和老师的差距并非短时间能缩短,而且当下这种舞蹈能力也属于正常水平。试问一个没专业学过舞蹈、又没有花大把时间在上面的人,能跳得有多出色?

  既接纳了现状,又降低了期待,每次劈叉离地面近一点、舞感稍微提升一点就很快乐满足,所以不自信的状态几乎不会出现。

  但是以前我每每想到演讲,心里都会打鼓,砰砰砰大声得震天响,临到上台前总想尿遁。反观我的一些朋友,演讲时自然大方,虽然讲的内容不一定有多深刻,但是他们的状态已经招人喜欢和向往。

  对演讲不自信,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是我期待演讲效果像TED一样,也认为自己本应表现出色,但事实情况没有像期待的那样,落差感就促进了自卑情绪的产生。

  所以自卑产生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期待不合理。

  二、阻碍自信建立的两大高山

  除了两种常见的错误认知,还有两种错误习惯,像高山一样横亘在建立自信的道路上。一种是对自我的苛刻要求和评价,另一种就是对自己的闪光点视而不见。

  1、对自我的苛刻要求和评价

  我们在行动之前,经常瞻前顾后:怎么把这件事情做得完美,可能会受到哪些障碍......

  想得越多,假想障碍越多,就会产生一种“做好这件事很不容易,自己做不好”的想法,由此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好。

  如果觉得自己没办法克服这些困难,就会丧失行动的欲望。还没真正接触到障碍,就被自己的各种想象所打败了。

  喜欢写作的人很多,但真正动笔并且坚持下来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停留在“我要写好,但是我写不好”的想象层级中,对完美、成功的苛刻要求,阻碍了行动的发生,而没有行动就没有成果,写作自信自然就无从谈起了。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如果事情结果没有达到期待值,人习惯性地反思哪里做得不好。

  反思这件事情本身没错,但有些人反思过后,自认能力太低,内心产生了挫败感,以至于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会因为前一件事完成得不理想,丧失了做好这件事情的信心。

  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有一句话很有道理,“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2、对自己的闪光点视而不见

  中国家庭大多是批评式教育,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喜欢说,“你看人家XXX,学习那么好,人又那么优秀,向人家多学学!”

  他们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关注孩子的缺点。长此以往,孩子对自我的评价,也会延续家长的模式,只看缺点、不看优点。

  佟丽娅的美丽众所周知,拍戏又刻苦努力,她饰演赵飞燕一角色所跳的鼓上舞,初次一见便惊为天人,我直到现在还依旧印象深刻。

  但有一次采访中,她被媒体问到:“如果有一天发现自己有对手了怎么办?”。她回答说,“我只能好好表现自己,然后争取。”之后一语成箴,真的面对老公陈思诚不忠诚时,佟丽娅也是想办法帮他打圆场。

  佟丽娅明明有好些令人艳羡的优点,足以有底气去换一个更值得的人,但是面对感情仍旧不自信,优点就此都化为虚无。

  “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说这句话的人真的没有任何的优点吗?盖洛普公司的研究表明,“每个人在某个特定领域都有成功的潜质,但是知道自己最擅长什么的人,少之又少。”

  不知道自己的潜能,关注不到自己的闪光点,自然也就没有自信。

  三、让自信持久运转的2种方法

  1、做21件勇敢小事,突破自我

  为了摆脱自卑情绪,去年1月份我下狠心,开始发起“100件勇敢小事”的打卡活动。(大家如果觉得100件比较多,可以缩减成21件。)一件事只要让我突破了恐惧,跳出了舒适圈,不论结果如何,每一次都算是一件勇敢小事。

  每次行动之前,我都会经历一次次灵魂拷问:没做好这件事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我?

  这些拷问让我恐惧,心像被攥紧了一样的难受,情不自禁地萌生后退拒绝行动的想法。

  但是再又一想,没做好又如何?别人怎么看我关我什么事?

  我就是为了不再让恐惧自卑的心理阻碍行动的步伐。只要突破这一层心理障碍,付出了行动,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已经实现了目的:做出了自我突破,扩大了心理舒适区。

  随后就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开始迈出第一步。结果常常令人惊喜,担忧做不好、做不到的事情,真正行动后发现做得还不算差,只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历练。

  我想锻炼公开表达能力,一开始在某个社群做5分钟的简短语音分享,讲完后完全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后来从各个渠道来找公开表达的机会:从一开始1分钟、3分钟,到半小时、一小时。从写逐字稿,到写分享大纲,再到即兴分享。从录音剪辑,到个人出镜,再到线下活动几个小时的主持。

  如果是放到一年前,我完全不敢相信我能完成一场1小时的出镜分享+现场答疑,覆盖人数3500+。

  所以,就算当下达不到期待效果,也不代表永远无法实现,要学会用成长性思维来看待自己。

  就像攀登一座山峰,我们不可能一步从山底迈到山顶,肯定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走。每到达新的高度,就代表能力提升到了新的层级。

  快乐有个公式:快乐=能力-期待。想要快乐,要么提高能力,要么降低期待,自信也是同样的道理。能力一时半会无法快速提升,那么想要自信,最好从期待入手。

  拿演讲举例,一开始把对演讲效果的期待放低一点:第一次,站上台;第二次,完成完整的演讲,不管效果如何;第三次,在演讲内容中加入一些吸引人的故事,增加一些趣味性......一点点提高期待,一点点提高能力。

  慢慢地,不论是行动自信,还是能力自信,我们就都能获得了。

  2、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靠近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自信的人,就要经常和自信的人交流,去感受自信的气场,去了解自信的人都做了哪些事情。

  也要和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人交朋友。他们不会因为你没有做好某些事情就嫌弃、批评你。而是会发现你自己身上独有的优点,去鼓励你想要追求的东西。

  在人生路上,我们身边需要这样的人:榜样、指导者、鼓励者、同行者。这些人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社会支持系统。

  榜样是我们远大的目标,像一个灯塔一样指引我们的前进方向。指导者给予反馈、指导,教我们如何达成目标。

  鼓励者会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给予精神支撑,为我们加强向前行进的信心。同行者是和我们有着相同兴趣爱好或者共同目标的人,让我们有归属感,不至于认为自己是孤单一人。

  榜样、指导者、鼓励者、同行者可以是同一个人,也可以是不同的人,最重要的是他们给我们带来全方位的信心支撑。

  总结:

  在知乎上看到“自卑的人有哪些表现”的话题,有一个高赞回答是,“小时候吃番茄炒鸡蛋,只喜欢吃里面的鸡蛋。有一天一个亲戚看到了,说‘这孩子怎么这么挑食,只吃鸡蛋。’再后来吃番茄炒鸡蛋,就再也没有碰过鸡蛋。”

  希望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都有勇气、有自信去追求“鸡蛋”。这个过程不容易,却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记住,获得自信的最关键要素就是行动起来,突破自我,降低期待,同时也要建立支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张德芬老师的经典名句,“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所有的困难和恐惧,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我们真正要战胜的,不过就是自己。

  你的期望、梦想有多大,要拓宽的舒适区就有多大。每一刻为了建立自信而产生的不适感,就把它当作是你升级中的打怪过程吧!

  责任编辑:

上一篇:男性健康
下一篇:该严查!这些APP不仅涉黄,竟还让未成年人随意进!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