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诗十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杜牧的诗篇1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唐·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唐·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唐·杜牧《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5、唐·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诗篇2

  1中国诗家对杜牧七言律诗风格的批评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对杜牧诗的总体风格做出杜樊川诗雄姿英发的评价。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往往和作家的个性密切相关。关于个性和风格的问题,我国古论家早就作过探讨。曹不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以清浊有体,不可为强而致。曹不认为文章呈现给读者的是作家的气质和创作个性,也正是由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个性不同,才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创作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进一步阐明和发挥了曹不的论点: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他认为由于作家先天的才、气和后天的学、习的不同,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及创作风格。他接着以历代作家为例来说明作家内在个性与作品外在表现的一致性: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清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杜牧正因为凭借自身的才气,追求高绝,成为晚唐文坛的佼佼者。

  清人赵翼在《区瓦北诗话》中曾评价其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蔺,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新唐书》记杜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雄凝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因而杜诗在内容上多抒发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刚直有奇节则在以抵抗异族入侵与削平藩镇割据诸问题、以反对朝廷内部邪恶势力为题材的诗篇中表现得更为彻底和明显。试举其《李给事》略作分析:

  一章缄拜皂囊中,僳僳朝廷有古风

  元礼去归维氏学,江充来见犬台宫

  纷纭白昼惊千古,铁攒朱殷几一空

  曲突徒薪人不会,海边今作钓鱼翁

  这是杜牧对甘露事变的感言。面对事变,大多数士大夫敢怒而不敢言,但杜牧却说:纷纭白昼惊千古,跌攒朱殷几一空。控诉在朝廷在甘露事变,,中滥杀朝臣的罪行,以及由此给人们带来的恐慌。杜牧赞扬给事中李中敏朝廷有古风,,,更是对其自身刚直敢言性格的写照。全诗不管是对邪恶势力的批判,还是对正义人物的赞颂,都充满了阳刚之气。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又说:牧于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类似的评价也见于杨慎的《升庵诗话》,他说: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右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所谓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常格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气势;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古体诗有某种相似的豪右雄浑的意境。由此,我们可以把握杜牧七律诗中的总体艺术风格,即以雄姿英发为最主要特征,形式上遵循七言律诗的声韵对仗要求,有时在律体中又故意作拗句,或杂以古意,表现出一种遒劲峻峭的气势,从而使雄浑豪右的意境得到进一步强化。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惆怅无因见范暴,参差烟树五湖东。(《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知诗人托物抒怀,气魄宏伟,沉雄浑厚。薛雪在《一瓢诗话》中曾盛赞该诗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直造老杜门墙,岂特人称小杜而已哉。其实,这首诗不仅仅直造老杜门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经登堂入室,得老杜之真髓。但是,对该诗的格律法谢棒却提出了批评,他在《四溟诗话》中说:杜牧之《开元寺水阁》诗,此上三句落脚字,皆自吞其声,韵短调促,而无抑扬之妙。⑩客观来讲,杜牧该诗首句即入东韵,一韵到底,每一联的韵脚都押五五调值的平声韵,韵既不短,调也不促,虽无抑扬之妙,却是很美的乐音。清代诗家李重华对杜牧才气颇为称道,但也说杜牧法未完密。这实际上涉及对律诗中拗峭现象的不同看法问题。按诗歌创作的要求,古体诗和律诗是两种不同的诗体,律诗中不应杂以古句,古体中也不宜杂以律句。古诗讲究气势,对声律则不作要求,但律诗重声韵,要求颈联、颁联对仗。但是,如果将这两种诗体刻意推向极致,则古诗会流于空洞,律诗则会流于呆板。相反,如果适当地在律诗中穿插一些古体诗句,使之成为变体,则可使律诗增加一些遒劲刚健、抑扬顿挫的特色。正如刘熙载所说:古体劲而质,近体婉而妍,诗之常也。论其变,则古婉近劲,古妍近质。公对于律诗创作自然当讲究声韵格律,但不必拘泥,像王夫之说的那样:《乐记》云:凡音之起,从人心生也。固当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不可恃为典要。杜牧的七律诗在雄姿英发的基础上有时寓少拗峭,这并不是不懂诗法,而是有意为之,正体现出了杜牧七言律诗的创作个性。

  2朝鲜诗家对杜牧七言律诗风格的批评

  在古代朝鲜半岛,新罗是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即便是在行将没落的晚唐时期,新罗仍然没有放弃吸收汉文化的机会。那些对中国文化满怀憧憬的留唐学生非常自然地就接受了晚唐的诗风。诚如金宗直在《东文选序》中所说得吾东人诗而读之,其格律无虑三变。罗季及丽初,专习晚唐,丽之中叶,专习东坡。追其叔世,益斋诸公,稍变旧习,裁以雅正,以迄于盛朝之文明,犹循其轨辙焉。对于初学汉诗的他们来说,追求形式美并充斥着艳丽感伤气息的晚唐诗歌比沉雄遒劲、意境高远的盛唐诗歌更容易接受。论诗者由于个人的偏好,崇尚不同的风格,并排斥与自己所崇尚相反的风格。

  朝鲜诗人在对杜牧及其诗作批评时,也都注意到了杜牧的七律诗中存在拗峭现象。李碎光在《芝峰类说》中评价杜牧诗:杜樊川诗云:一千年际会,三万里农桑。又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丘,又永安宫受诏,筹笔译沉思,亦变体之变者,中唐以上人所不道也。.李碎光所说的变体实质说的就是杜诗中的拗峭现象。杜牧的这几句诗,改将五言律诗中的前二后三的音步变成了前三后二,所以李碎光称之为变体。中唐以来的诗作讲声病,多柔靡,而杜牧刻意保持拗峭的风格,以改变这种风气,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赵翼的《区瓦北诗话》也注意到了杜牧为力矫声病所作出的努力,他说: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谐圆美,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创豪右波峭一派,以力矫其弊。朝鲜诗家申钦在《晴窗软淡》中也提到:樊川之诗,固变音也,然其才横逸豪俊不可挡,意者其人亦必似其诗乎?长篇中《杜秋娘》、《张好好》、《郡中独酌》等语,自是新腔别曲。这段话也谈到了杜牧律诗的拗峭,变音相当于变体,即有拗峭之意。作者不仅说到了杜诗的拗峭,而且赞赏了杜牧才华横溢,豪放俊俏,肯定了杜牧的创作个性。申钦还说到其人亦必其诗,文如其人,点出了风格的本质。扬雄的《法言》提出了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从申钦对杜牧创作个性的评价可以窥见中朝诗家诗歌理论的传承与接受。

  杜牧的诗篇3

  关键词: 杜牧 诗歌 女性观形成

  人们一向认为诗歌到了晚唐,已经是“绿肥红瘦”的换季时节,不值得一顾了。但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在晚唐文学史上,杜牧与其他一些诗人毕生努力奋斗,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终于开辟了晚唐诗歌的创作胜景。在他的诗中,女性题材的诗占有一定的比例,有反映深宫哀怨的题材,也有反应生活的题材,更有普通人家的闺怨诗。这些诗不仅反映了杜牧的女性观,而且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晚唐社会的时代风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

  杜牧反映女性的诗歌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反映深宫宫女哀怨情怀的宫怨诗,反映风月场所生活的诗歌,以及反映一般家庭妇女思念远方丈夫的思妇诗。这些女性形象有的是杜牧亲身经历的,有的是他从典故或历史中点化出来为己用的,都蕴涵着诗人独特的女性观。

  (一)宫怨诗

  宫怨诗是专写古代宫女,以及宫女失宠后所起怨情的诗歌。“选美”是历代帝王为满足其荒淫的生活必做的事情,被选入宫的女子,身居禁宫,成为最高统治者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对象,她们的青春在极度孤寂中日渐憔悴,她们的情感在极度失落中忍受煎熬。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她们是最为可悲的群体之一。在杜牧的诗歌中,宫怨诗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从不同角度与侧面描述了宫女悲凄苦楚的生活情景。如《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编选《唐诗三百首》的蘅唐退士孙洙说此诗:“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诗中的宫女是个被冷落者,初秋夜晚,不得君王临幸,便以团扇扑捉萤火虫打发寂寥的时光,其内心的凄冷与悲凉可想而知。牛郎、织女虽无缘天天得以厮守,但他们能够风风火火地真爱一场,也不枉一生。然而作为宫女的她,就连这样的真爱也很难得到。不过,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理解为,诗中虽有哀伤,虽有失望,却也有憧憬,不是一味地唱唐宫哀怨哀伤凄恻的老调。

  再如脍炙人口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对此诗的评价历来不一。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持批评态度,认为杜牧乃轻薄之人。清人沈德潜以为:“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另一派则以作诗法为之辩护,认为以二乔命意,可以增加诗的情趣。方岳说:“本朝诸公,喜为议论,往往不深谕唐人主于性情,使隽永有味,然后为胜。东风借便于春深数个字,含蓄深窈。”而实质上,杜牧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思考融入了宫女的悲惨生活中。总之,在那样的社会里,妇女总是不幸的。

  (二)生活诗

  杜牧反映生活的诗篇也在他的诗中占有重要地位。古时犯罪的妇女或犯人的妻女被收入官府,充当官妓,供统治者取乐,名隶乐籍,户称乐户。官妓,是古代官场的一个怪胎。杜牧《春末题池州弄水亭》云:“嘉宾能啸咏,宫妓巧妆梳。”这个“宫妓”就是“官妓”。杜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纵情酒色游宴,他有不少风月轶闻,也写有一些反映其贪杯恋艳的诗篇。如《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全唐诗话》说,吴武陵看了杜牧这首诗,即以他的《阿房宫赋》向崔郾推荐,杜牧于是登第。这首诗其实带有诗人的自嘲意味。后人对这首诗颇有微词,因为他直接表现了杜牧的携妓生活,也为杜牧赢得了“青楼薄幸”的名号。殊不知这正是杜牧的痛快之处。他从不遮遮掩掩,总是那么坦率。这首诗固然反映了诗人不谨慎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悔恨和否定,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伤心情和满腔的愤懑,是诗人不幸生活的曲折反映。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诗同时反映了杜牧对生活所给予的深切同情。唐代官吏携妓宿娼的风气盛行,杜牧身在江南,对这种生活非常了解,他在写过的诗篇中对这种现象给予了深切的批判。在《杜秋娘诗》、《张好好诗》中,感情突出,并且联系了杜牧对自身的怀才不遇的感慨。“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因倾一樽酒,题作杜秋诗。”同时,由杜秋的不幸遭遇实因藩镇起落、宦官谋政所造成看,诗人实际上是以杜秋为士人普遍遭遇之缩影,并表现出对官妓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腐败政治的深刻揭露与强烈批判。

  (三)思妇诗

  在晚唐以思妇为题材的诗篇在杜牧的诗作中也占有一定数量。晚唐,唐帝国江河日下,战乱纷争日益增多,民间家中的男人都随着征兵的队伍远去了,只留下苦苦思念丈夫的妻子,在家中翘首企盼。杜牧在民间的体验较为深刻,从而也为他写作闺怨诗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闺怨诗,他又将自己怀才不遇的隐愤融进了诗中,借思妇的不幸遭遇来暗比自身,抒发对政治的强烈不满。这样一来,每一首诗都更加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情感蕴涵丰富。如一首《送人》: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就是以分镜断钗的方式作为日后“相逢”的凭信。还有些诗篇描述了情人分别的情景。再如《送别》一首,以女性的口吻写成,紧扣“送别”写景抒怀,真切感人,以极望、盼返写“别离”,突出了“愁远”。

  二

  中国文人善于用女性来比喻君臣关系和友情。杜牧诗的一大特点就是经常在诗中描写女性或以女性自比,将军士或友人看做所倾心的男子,或以女性的特征为衬托,制造诗歌题材。这就影响了杜牧的咏史诗。他在诗中模仿女子口吻,在《赠李处士长句四韵》诗中:“三山朝去应非旧,姹女当窗绣锦袍。”这里是用女子来做调侃。《郡斋独酌》是杜牧著名的咏怀长诗中感慨国事、抒怀言志的诗歌。其中有诗句描写李侍御:“我爱李侍御,七尺强。白羽八札弓,髀压绿檀枪。风前略横阵,紫髯分两旁。淮西万虎士,怒目不敢当。功成赐宴麟德殿,猿超鹘掠广球场。三千宫女侧头看,相排踏碎双明。”诗中写武将,所用颜色“白”、“绿”、“紫”,以颇有女性化的意味,表明了女性的视角对于杜牧诗歌创作的影响,增加了诗歌的情趣。这种方法与《赤壁》、《题桃花夫人》是一样的。

  杜牧诗歌的另一大特色是善于翻历史陈案,这个特点反映在他具有女性关照特点的诗歌上就表现为他能为女性申诉,或者说他能将女性的生活从另一个不同与常人的视角表现出来,《余东诗话》中评:“《赤壁》诗说天幸不可幸,《乌江》说人事犹可为同意思。”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他特别强调了指挥者的位置,洋溢着指点江山、品评历史的勃勃才气。他讥笑周瑜以偶然的机会在赤壁取胜,如不是天赐与便,则国破家亡,妻妾不保。在这里他又联想到,在那深宫中还有如花似月的二乔,这些宫中女子不管有多么美艳,多么让人留恋,但终究不能逃出动荡社会的伤害。这也体现了杜牧的女性观。

  杜牧诗歌的第三个特点是总能在诗中感受到悲凉的色彩。“究竟杜牧悲凉的是什么?诗中除了一个‘难逢开口笑’之外什么也没有说,也许是时事艰难,也许是独行无友难觅知音,也许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朦朦胧胧的难以名状的感觉,让人难以‘开口笑’,比起李白、杜甫、王维的诗来,它似乎缺乏明确的所指,但是这种无名的悲凉却超越了背井离乡的愁苦成为人人意中都可能有的一种普遍的情绪。读者可以将任何个人的体验投入诗句一同品味,并将这种融化了的感受与诗句一同读出来;于是,这诗中便似乎有了全人类的感情,使人一读之下不由自主地从貌似旷放的句子中品尝出难言的苦涩来,心中顿时充满了悲凉”。而这种悲凉色彩在杜牧的女性诗中体现得更加鲜明,并且带有女性柔弱纤细的特点。但是这些诗歌又总是哀而不伤,有着一股倔强在诗人的内心。

  三

  杜牧女性观的形成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在中晚唐,由六朝志怪小说发展演变而来的唐传奇已具备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形式,被认为是中国小说发展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因为传奇不为禄利所用,也就无须登大雅之堂,所以,作者的思想可以不必拘守于封建礼教的框框之内,于是,描写女性感情与生活的作品渐趋繁荣。“安史之乱”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加深,封建的伦理道德日趋动摇,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许多问题都与女性相关,文坛上出现了许多以反映女性为中心的传奇作品。这些文化背景大都是在杜牧之前出现的,为杜牧的女性观的形成奠定了一个文化氛围。

  杜牧出身于世家大族。他的祖父杜佑做过朝廷宰相,也是著名史学家。杜牧从年少时开始广泛阅读家中藏书,胸怀远大志向,意在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险易远近,古人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不幸的是,他在仕途遇上旷日持久的牛李党争。牛李两派都赏识他的才干,但他“刚直有奇节”(《新唐书》本传),不愿趋炎附势,因此两派都不肯重用他。杜牧自认有治国大才,却长期夹在党争之间做些不起眼官吏,一生郁郁不得志,未能施展抱负。

  当满心感到寂寞,满腹雄才大略无法舒展的杜牧于大和七年(833)到扬州牛增儒幕下任职后,这个三十刚出头的诗人就不免拿出放荡不羁、风流倜傥的贵公子派头,在扬州享受一番了。一般来说幕僚的生活很刻板,可是,杜牧却常常在公务之余到歌楼酒馆去饮酒,过他的风流生活,虽然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从他的《扬州三首》、《题扬州禅智寺》等写于此时的作品中也还能看出一点痕迹来。他去过扬州城郊的隋炀帝墓,去过隋代末年行宫的放萤苑,也曾在城里名楼大阁间闲逛,又到过禅寺题诗。在游览中虽也想到过隋末皇帝荒淫奢华误国之类严肃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沉湎于扬州富庶奢华的生活和秀丽迷人的风光,像“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等,都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种沉醉与满足的心情来。所以,他也常常与扬州的发生恋情,《赠别》二首就是写给他熟识的的。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两首在内容上相辅相成,前诗写歌妓的美丽,是后诗写惜别之情的基础,后诗所表现出的依依惜别之情,是前诗歌妓美艳的注脚。由此读者不难看出,诗人对女子用情,与逢场作戏的纨绔子弟是有根本区别的。

  扬州是唐代一个十分繁华的城市,加上杜牧性格的另一面是风流潇洒、倜傥不羁,便难免在诗中透露出女性的情怀。但是杜牧具有畅快、倜傥、疏爽、豪放的性格,本质上是豪放刚直的,所以即使在描写一些青楼红粉、舞榭歌台的宴请时也始终时时露出一种豪气。《一瓢诗话》中讲:“畅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华赡,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雄壮,豪迈人诗必不羁。”基本道出了一个诗人的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关系。如《遣怀》,正是杜牧的痛快之处,但也更多地表现了人对这种生活的悔恨。据王景霓在《杜牧及其作品》一书中记载:“杜牧随牛增孺在扬州任幕府书记时,确实颇好宴游作乐,经常出没酒肆歌楼,生活比较放浪。牛增孺为了他的安全,曾嘱人暗中加以保护。后来杜牧被召入京,临行前饯别的时候,牛增孺语重心长地劝告他说:你以后任重道远,要在生活方面多多节制检点,保重身体至为重要。并命家僮取出一个竹箱,将几年来收存起来的有关杜牧的行踪的平安密报,共几百份,都展现在他的眼前。他看到后既感激又惭愧,因而终生不忘此事。《遣怀》就是十年以后,回顾这段放荡生活时写的。”姚莹《论诗绝句》云:“十里扬州落魄时,春风豆蔻写相思。谁从绛蜡银筝底,别识谈兵杜牧之。”这可以说是透过杜牧的外表看到了杜牧性格的本质。

  杜牧的一生就是伴随着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纠缠不清的党争,并且身不由己地成为冲突的受累者的。透过他的诗歌探究他的女性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杜牧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内涵,对透视当时的时代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景霓.杜牧及其作品[M].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

  [2]葛兆光,戴燕.晚唐风韵[M].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1991.

  [3]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唐诗别裁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

  杜牧的诗篇4

  一、元明清戏曲对杜牧形象的重塑

  唐宋小说中的杜牧是一个风流多情的才子形象。元明清戏曲中的杜牧或为酒病诗魔,或智略超凡,或品行低劣,或滑稽可笑,对其形象的重塑较为成功。随着时代的更替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元明清戏曲家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美学趣味重塑杜牧的形象,以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一是将杜牧重塑为酒病诗魔的形象。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善于论兵,作了《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军事文章,对平定藩镇叛乱起了很大的作用。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可见杜牧原是一位有高远政治理想、才能出众的儒雅诗人。而在乔吉《杜牧之诗酒扬州梦》中,杜牧被重塑成一个整日放情花酒的酒病诗魔。《杜牧之诗酒扬州梦》第一折【赚煞尾】,“老夫念故人情分,安排酒肴,请杜牧之,不想他酒病诗魔依然如旧”。又第四折【沉醉东风】,“休想道惟吾独醒屈平,则待学众人皆醉刘伶。浇消了湖海愁,洗涤了风云兴,怕孤负月朗风清,因此上落魄江湖载酒行,糊涂了黄粱梦境”。杜牧像刘伶一样嗜酒,经常借酒浇愁,糊里糊涂地做黄粱美梦。当故人牛僧孺安排酒肴请他吃饭时,他酒病诗魔依然如旧。纵观《杜牧之诗酒扬州梦》全文,楔子是张太守之宴席,第一折是牛僧孺之宴席,第二折是翠云楼之宴席,第三折是白文礼之宴席,第四折是杜张二人结缘之宴席。宴席之中,酒是必不可少之物,处处是宴席,也就处处是酒。剧中描写杜牧的醉态之词主要有“醉乡侯”“酒病花愁”“风流醉翁”等。杜牧经常赴宴,是一个放情花酒的酒魔。杜牧不仅是一个酒魔,他还是一个诗魔。《杜牧之诗酒扬州梦》中杜牧赋诗二首。其一云:“汝为豫章妹,十三才有馀。娇媚鹧鸪儿,妖娆鸾凤雏。舞态出花坞,歌声上云衢,赠之天马锦,堪赋水犀梳。”其二云:“仙人飞下紫云车,月阙才离蟾影孤。却向樽前惊玉盏,风流美貌世间无。”杜牧在喝酒时不忘作诗,而且是即席赋诗。元曲中的杜牧被重塑成一个酒病诗魔。二是将杜牧重塑为智略超凡的军事家形象。据《新唐书•杜牧传》记载,杜牧曾向李德裕献取回鹘、平泽潞之策,但他并没有直接指挥战争。嵇永仁《扬州梦》传奇则将杜牧塑造成一个智略超凡的军事指挥家,他和牛僧孺共议军务,直接指挥战争。《扬州梦》第十九出【乞守】杜牧云:“臣虽乞守外郡,寸心恋恋朝廷,尚有管见三策,为我皇上陈之,伏惟内乱不作,外患不生,长庆宝历以来,中官流毒至改元太和,皇上虽历经好贤,其如牵制左右,朝政颠危,臣今上策以为莫如自治……,臣今下策以为莫如速战。”

  杜牧给朝廷献安邦定国的上策、中策、下策,对削平藩镇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见解,由此可见其超凡的智略。《扬州梦》第二十五出【奉诏】写朝廷任命杜牧为参赞军事:“藉英贤画赞,智略超凡,仰赖朝廷俯资才干。”第三十一出【歼敌】写牛僧孺喜欢和杜牧共议军务:“下官被史贼追杀几蹈不测,幸赖两翼埋伏,突出奇兵,转败为胜,出其不意,史贼望风而退,这都是参军妙算。”由于杜牧智略超凡,在和史宪诚的战斗中,转败为胜。可见,嵇永仁《扬州梦》中杜牧被重塑成一个智略超凡的军事指挥家。三是将杜牧重塑为品行低劣的幕僚形象。《新唐书•杜牧传》云:“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牧亦以疏直,时无后援者。”可见杜牧刚直有奇节,性情耿介,不屑于逢迎权贵。而陈栋《维扬梦》将杜牧重塑成一个品行低劣的幕吏。《维扬梦》第三出[投笔]云:[众合]你掌着淮南一道的刑名,笔下杀人不计其数,我等是奉差索命的。[小生]那是王法当诛与我何涉。[众合]若是王法当诛,谁敢混行索命。[副]我就是桃源县的韩二,犯罪原不该死的,你要保全主人功名,把俺问成斩决。[丑]俺赵大不过是个叛犯邻居,你因一念之疑,使俺庾毙冤魂永沉狱底。[小旦]我丈夫酒醉小过,你滥出拘牌、致合差役、辱及妇女。(哭介)可怜我周氏死的好苦也。[前腔合]大凡你们作幕的呵!白日宴宾僚,晚上简例条,把俺许多人命谈笑挥毫,刻酷吹毛,怎知冷尸骸道旁埋未了。[小生]我辈受人礼聘,无非笔墨代庖,原情定罪自有主者。[小生](想介)想起那梦中光景,亦是人情常有,近日幕流风气专主救生,不是好意。子细算来,即此一端,已属暗欺死者明背王章,何况其下,我杜牧负盖世才名,得意当为甘雨和风,不得意亦须长林丰草,何苦为着几个阿堵物,终日呕心替人造孽,至于子孙报应。

  杜牧要保全主人功名,把桃源县原不该死的韩二问成斩决;因一念之疑,使叛犯赵大永沉狱底;周氏因丈夫酒醉小过被拘役受辱。可杜牧辩解道,我辈受人礼聘无非笔墨代庖,原情定罪自有主者。作为幕僚的杜牧暗欺死者明背王章,为着几个阿堵物终日呕心,替人造孽。《维扬梦》中的杜牧被重塑成一个品行低劣的幕吏。四是突出杜牧的滑稽可笑。据《扬州梦记》记载,杜牧少俊,非常潇洒。而嵇永仁《扬州梦》中的杜牧有滑稽可笑的一面。《扬州梦》【巧吓】云:“(生桌下咳嗽介)[老旦]原来躲在这里。(掀开桌围)(生出头介)[老旦]真的是参军爷。[老旦]参军爷,你的梦也该醒了。[生](认介)原来是你们。我梦便做醒,魂却被你吓掉了。”“[老旦]还不曾问你,那桌子下面,可是参军安身之所?[生](笑介)则这平康地面,也不是夫人出游之处。”当紫云来青楼找杜牧时,作为朝廷任命的参军竟然钻入青楼桌下,甚为滑稽可笑。王尔纲《杏村醉雨》为满足接受者愉悦身心的感觉,通过极力的夸张和描写,将杜牧荒诞化、戏谑化。剧中的杜牧被重塑成一个滑稽的太守:“(笑介)这也罢了,昨偶扁舟平天湖上,风物绝佳。又闻西郊最多古迹,欲往一游,只是人知为太守,亦落俗气。我如今不免换了巾服,仍同舟子前去,大家散淡一回,岂非生平快事?左右可唤舟子过来。”[6](p.558)杜牧想去杏花村西郊游玩,怕人知道自己是太守,显得俗气,于是换了巾服和舟子出游。接着:【雁儿落带得胜令】[生]俺只见虎山峰耸秀姿。[丑]这是云岭。[生]俺只见栖云岭横天际。[丑]这是土城。[生]俺是见土城边桑拓垂。[丑]那是古口。[生]俺只见古口中泉香沸。[丑]这是文孝祠。[生]俺只见玉瓶儿现贮在文孝祠。[丑]那是西禅寺。[生]俺只见西禅寺有铁笛吹。[丑]那是杏花村了。[生]俺只见满村坊,妓成绮;俺只见出墙头,锦作围。似这等,雨洗后,胭脂腻;更胜那,日照来,文绣披堪题,俺待要蘸箱毫,诗言志。休嗤弃,一个倒金尊,酒沁脾。[6](p.559)身为太守的杜牧穿着老百姓的衣服,到杏花村春游,与牧童、舟子、酒保吟歌对话,他能言善辩,言辞流利,最后带雨同花醉。元明清戏曲将杜牧重塑成一个或嗜酒如命,或智略超凡,或品行低劣,或滑稽可笑的艺术形象。

  二、元明清戏曲重塑杜牧形象的原因

  元明清戏曲将杜牧重塑成或酒病诗魔,或智略超凡的军事家,或品行低劣的幕僚,或滑稽可笑的艺术形象,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第一,将杜牧重塑为酒病诗魔,借以宣泄元代和清代士夫文人怀才不遇及玩世之情怀。元代,因为民族歧视政策的推行,科举考试长期被废,汉族文人除了由吏入仕,便别无途径,因此,绝大多数文士只能无可奈何地沉沦下僚,有的怨世,有的避世,有的玩世。其怀才不遇的悲愤,便不时流露笔端,杜牧三守僻左、七换星霜的经历与一生未仕的乔吉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乔吉便忽略杜牧曾经有过的辉煌人生,加倍渲染其怀才不遇的凄楚和悲凉,借以倾泻自己的痛苦与悲愤。乔吉《杜牧之诗酒扬州梦》将杜牧重塑成一个整日放情花酒的酒病诗魔,表现的却是乔吉的怀才不遇之情及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感伤。清中叶出现了一股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的思潮,这一思潮影响到陈栋的创作。陈栋生活于清中叶嘉庆时,屡试不第,游幕汴中,其《维扬梦》将杜牧故事改写成杜牧在扬州节度使牛僧孺处为幕客,夜夜至妓院饮酒寻欢,杜牧于张好好家结识紫云,后与紫云续成旧缘。剧中的杜牧经常流连于青楼之中,饮酒作诗,寻欢作乐,此乃失意文人极写得意之事以自宽慰者,看似欢喜的结局蕴藏着陈栋无限的悲凉与无奈,表现了陈栋的怀才不遇及玩世之情。第二,将杜牧重塑为智略超凡的军事家,借以宣泄清代士夫文人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愿望。清兵入关,并很快统一中国,与明朝四大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与孔有德的功劳密不可分。后三藩各自裂土分封,拥兵自重,同时还向朝廷索取巨额“协饷”,颇有尾大不掉之势,嵇永仁对此政治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清初实学思潮趋于高潮,这一思潮表现出尚实学,讲求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在清王朝的统治逐渐巩固而成为难以更改的事实之后,经世致用的思想促使汉族知识分子接受现状并期望新朝统治者能尽快结束战争,创建出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康熙初年时局依然动荡,藩镇的割据、反清斗争的此起彼伏,迫切需要有安邦定国能力的人才,嵇永仁笔下的杜牧即应需而生。《扬州梦》第十九出【乞守】写在乞守湖州以图与紫云、绿叶团圆时,却浓墨重彩地添加了“三策”之论。杜牧认为上策“莫若自治”;中策“莫如取魏”;下策“莫如速战”。由此可见其超凡的智略。《扬州梦》第三十一出【歼敌】写杜牧到湖州后任参赞军事,牛僧孺喜欢和杜牧共议军务,由于杜牧智略超凡,在和史宪诚的战斗中,转败为胜,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扬州梦》将杜牧重塑为智略超凡的军事家,宣泄了清代士夫文人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愿望。第三,将杜牧重塑为品行低劣的幕僚形象,借以宣泄清代士夫文人沦落境遇及愤世之情。嘉庆时期吏治腐败,民生凋敝,文人学者大多背离了顾炎武等人倡导的“通经致用”的实学精神,转而从事脱离现实政治的考据之学。生活于此一时期的陈栋,屡试不第,游幕汴中,多年的幕府生涯,让陈栋对自己的命运深恶痛绝。清代无幕不成衙,幕友起着“代官出治”的作用,清代幕友主要有刑名、钱谷、征比、挂号、书启等种类,其来源主要有落第的书生、书吏、被罢职的地方官等,绝大多数幕友都是秀才。随着朝政的逐渐衰败,幕风越来越坏,以至到了凡幕皆劣的地步。杜牧曾十年为幕府吏,因此陈栋认为杜牧也是一个劣幕。陈栋《维扬梦》将杜牧重塑成一个品行低劣的幕吏,表现了陈栋的沦落境遇和愤世之情。这无疑是借杜牧的酒杯浇自我之块垒。嵇永仁《扬州梦》中的杜牧是牛僧孺的幕僚,他对绿叶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赏玩态度。杜牧在审理绿叶被齐、阴二人所骗案时,因为有绿叶已然失信、已然失节这一先入为主的印象,并没有仔细询问来龙去脉,便匆匆结案,将绿叶判与阴某,还说,俺既做你地方官长主持人伦,焉肯与民间争你这失节之妇。这句话说得相当绝情。后来对绿叶被阴某卖与妓家的表现也是相当冷淡,可见《扬州梦》的杜牧有品行低劣的一面。这表现了嵇永仁的愤世之情。第四,突出杜牧的滑稽可笑,借以召唤观众一同参与娱乐消闲。戏曲是演述者在剧场中召唤观众一同参与娱乐消闲,回归民族文化之根的审美游戏。娱乐不仅仅是戏曲的一种“效果”,一种“功能”,同时也是戏曲的目的,是戏曲的本质特征。清代是大众文化消费高度发展时期,清戏曲家借杜牧形象的重塑召唤观众一同参与娱乐消闲。

  杜牧的诗篇5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衬。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诗。然而,正是这千古名句,引起了数百年来的一场公案——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粗略数来,现今全国共有大大小小“杏花村”20多处,遍布大江南北杜牧诗中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比较集中的说法有以下几个。

  酒香四溢花开满村

  如今提到“杏花村”,除了杜牧的那首七言绝句,山西酒都汾阳杏花村酒厂的杏花村酒也为世人所熟知。不仅杏花村汾酒酿造工艺在2007年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杏花村”这个品牌的价值已经达到了近50亿元。

  杏花村的酿酒历史始于北魏,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关于杏花村酿酒,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位仙翁老道,衣着褴褛,三次在杏花村的“醉仙居”酒店饮酒,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变古井为神井。不管传说是真是假,这里的井水确是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到了盛唐,“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这里成为酒文化的古都,一直延续至今。

  更为巧合的是,这里的杏花恰在清明时节绽放。据记载,这里的杏花平均开放日期为4月6日。众所周知,杏花开放的时间与气温、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在公元11世纪左右,中国的气候经历了一次快速变冷的过程,但数据显示,晚唐的平均气温高于现在的平均气温。由此推断,晚唐时杏花开放的时间应比现在提前几日。而在南方,“二月杏花八月桂”,杏花开放时间与清明时节相距较远。

  有酒有花,这里似乎和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完全吻合。不仅如此,虽然现在的杏花村地处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但在唐宋时期,这里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降水丰沛。“清明时节”大有“雨纷纷”的可能性。因此,在很多人的心中,山西的杏花村就是“牧童遥指”的那个。

  迹以名传饮誉天下

  “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记载在清朝《杏花村志》中的杏花村位于安徽池州(古称贵池)秀山门外。

  “诗因景而灵秀,景因诗而名重”。贵池的杏花村原本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据传唐朝会昌年间,杜牧被委任为池州剌史,春游府城西杏花村,写下了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特色的艺术杰作。而正是杜牧的千古绝唱才让池州名播青史,饮誉天下。之后,“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池州杏花村经过不断修建,村内茅屋酒帘,亭台楼榭,十里杏花灿若红霞,成为历代仕宦文人赏花沽酒之地。至清代整个杏花村已形成一片方圆10余里古色古香、风景如画的名胜古迹区,有闻名遐迩的古“杏花村十二景”,即:平天春涨、铁佛禅林、白浦荷风、黄公酒垆、三台夕照、桑拓丹枫、栖云松月、西湘烟雨、昭明书院、茶田麦浪、杜坞渔歌和梅州晓雪。

  很多人都认为此杏花村即彼杏花村,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有大量史书的记载。据《广舆记》载:“池州古迹日‘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门外。杜牧诗‘遥指杏花村’即此。”《江南通志》载:“杏花村在(池州)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不仅如此,在我国,为村立志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杏花村志》却被收入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可见其文学和历史价值。

  踏访池州杏花村之风光,只见竹篱不假,桥也仍在,河上帆船缓缓行驶,向北航行,即可进入长江。黄公古井,刻有“黄公广润玉泉”六字,坐落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似烟非烟的纷纷细雨,红杏枝头挑出迎风招展的酒旗,花香混合着酒香,真是景不醉人酒醉人,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往事千年如烟如梦

  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诱人。北宋苏轼贬谪黄州路经此处,意外地见到了隐居于此的友人陈季常。此后,他曾三次来杏花村饮酒赋诗,尤其是他撰写的《方山子传》,将此处记入其中,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明清诗人也多有诗赋。清乾隆皇帝曾御赐巨匾“杏花古刹”于村庙。这受到文豪和皇帝眷顾的地方便是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的歧亭。

  其实,让这里远近闻名的另有其人。“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杜牧的《题木兰庙》为他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为木兰庙所题。而从黄州到木兰山,必经过歧亭的杏花村。赶路遇雨,又值清明,心生郁闷,欲借酒消愁,从而作诗一首……这一切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那么,歧亭的杏花村有“酒”吗?这里流传着这样的话“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这里的酒被称为“黄酒”,因其颜色发黄而得名。有记载曰:“纯以糯米酿者,其曲内无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净余滓,入瓷瓮固封贮之,经年色黄,味尤美。”

  “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阴浓……”更值得一提的是,宋朝诗人谢无逸路过此地杏花村之时写下的诗句与杜牧的《清明》是何等的相似!往事越千年,曾经的陈髓杏林隐逸,苏子四访五咏……如烟如梦。那些风干了的翰墨,依旧幽香缕缕。牧童骑黄牛杜牧诗汾阳

  除了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歧亭外,较著名的杏花村还有南京的“金陵杏花村”、《水浒传》中梁山脚下的杏花村,徐州丰县曾有99家酒罏的杏花村等等,但大多没有前三者有名气。

  三个杏花村,与诗中相似之处甚多,也都有其他诗词、文献佐证,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牧童所指?其难度堪比《西游记》中的“真假猴王”。但我们仔细分析《清明》一诗,不难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

  诗的前两句大多没有异议,诗的后两句才是通往杏花村的“钥匙”。

  杜牧的诗篇6

  林子越来越密。“知了”卖力地歌唱,鸟儿鸣叫枝头,不时见蛇在路两边出没……来到半山坡,一座茅屋掩映在树荫中。

  许颜不在。杜牧知道,许颜一定是上山挖药去了。杜牧推开茅草屋的竹门,走进去。几个随从把马拴了,在房屋周围等候。

  左等右等,不见许颜回来。杜牧只好留了一首诗。题为《访许颜》:“门近寒溪窗近山,枕山流水日潺潺。长嫌世上浮云客,老向尘中不解颜。”杜牧吩咐手下,留下带来的米、肉。几人牵着马往回走。

  官道边,几人上了马,正待扬鞭而去,“慢!”许颜追了上来!

  杜牧等下马。杜牧、许颜执手相谈,后又在路边摆酒畅饮。席间,许颜应对杜牧的诗:官临热炉椅近帝,伴君伴虎留余地。短叹相逢即分手,唯颜能够解牧诗。

  两人饮酒,直至天黑。

  杜牧的诗篇7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教学杜牧的《赤壁》时,教材中说,本诗以小见大,以一件古物引起对历史的兴叹。借两个美女来象征国家的命运。反复揣摩该诗的主题,结果总觉得难以定夺,于是查阅资料,层层剥笋析《赤壁》。

  一、杜牧的生活时代及生平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以别于“老杜”(杜甫)。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怎样理解《赤壁》一诗的意思

  这是一首即物兴感的咏史诗。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

  三、“三国”的断戟在本诗中有什么特别的意韵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期,唐王朝的安全面临两大威胁,一是藩镇割据,一是西部吐蕃和西北部回鹘的大肆入侵。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起,到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止,前后共七十三年,为什么朝廷一直含羞忍耻地听任藩镇跋扈?英勇无敌的大将军均已死去,朝中再也没有这样的大将可以去削平叛乱了。而现在的庸将们一批批出征,却都是石沉大海。唐代的历朝天子只能每天长吁短叹,忧虑的是究竟把军事大权托付给谁?诗人此时黯然神伤,如果保持沉默,自己会感到耻辱;可是自己对朝廷呼吁,又没有人响应支持。诗人处于这样一个无奈无助的彷徨的境地,内心犹如断戟沉入泥沙迷惘而不知如何前进。

  四、“东风”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在国家衰亡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晚唐的诗人是那么的失落、无奈和无助。他们感觉到,如果没有类似“赤壁东风”这样幸运之神的降临,大唐王朝崩溃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真是回天无力呀!此时,诗人的心里多么渴望这时候的唐朝有一群威猛无比的爱国大将,有一个的君主,让唐朝再一次恢复盛世年代。

  五、两个美女在本诗中有何象征意义

  大乔、小乔分别是孙权和周瑜的妻子,她们存则吴国存,她们亡则吴国亡。

  然而只有东风来美女才存,若东风无则美女亡。

  无奈的诗人在这样特殊的时代,以自己委婉含蓄的笔法,借助两个美女的存亡来象征国家的命运,寄托自己对国家的无尽担忧。

  杜牧的诗篇8

  山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山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杜牧的诗篇9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②, 肯为君王卷土来③。【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诗文鉴赏】西楚霸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悲情英雄,关于他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这其中又以他乌江自刎最为慷慨悲壮,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历史题材。王安石的这首诗是针对杜牧的《题乌江亭》诗而写,表达其对项羽失败一事的看法。杜牧的《题乌江亭》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在其诗中批评了项羽胸襟不够宽广,认为项羽如果能够重振旗鼓依然能够卷土重来。一代英雄的末路引起两代人的争论:项羽能够重回江东,是否还能卷土重来?王安石不同意杜牧的看法,认为即使江东父老仍在,项羽注定是失败的结局。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冷峻与沉静。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看出,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感悟】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极重传统的民族。梁启超曾说:“盖人类本有恋旧之通性,而中国人尤甚,故设专司以一记录旧闻,认为国家重要政务之一。” 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传统知识分子往往从个人的尚友古人,抗心希古开始,到政治上的以古为镜,鉴往知来,形成浓厚的历史意识,并将其发为吟咏,渗透到文学创作中,从而产生咏史怀古类型的诗歌。陈子昂借辅君贤臣事迹含蓄表达对当局的不满以及表达自己的人生抱负。杜牧将史与景完美结合,叹古怀昔,为咏史诗的艺术性作了极大的努力与探索。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阅读中,同学们注意将典故的运用和作者的情感联系起来,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杜牧的诗篇10

  深秋时节,杜牧看到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通向远方。在白云下面有人家,杜牧从村子口走过,小狗看到杜牧以为是坏蛋,就“汪汪汪”地叫起来。杜牧停下车来看到了枫叶飘下来,闻到了清新的空气,真是舒服极了。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红花还要红。火红火红的枫叶扑上了厚厚的霜。在这么美好的秋天里,杜牧真是不想走开啊!但是天色已经晚了,杜物必须要赶回家了。

  看到这么美丽的秋天,杜牧提起笔来写下了《山行》这首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上一篇:为何注册系统在伦理调查中秉持独立调查的原则
下一篇:报告称我国农村空心化严重 传统信任关系瓦解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