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同构,意趣共生——“文言文三则”教学及点评
一、活读破题,感受文言趣味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用一节课的时间,一口气学习三则文言文。我们一起来看今天学习的第一则。请你用自己的节奏和感觉,读读这则文言文,至少读三遍。 (课件出示《杨氏之子》课文,生自由朗读。)
师:看一看,说说课文的题目叫什么。
生: (齐)杨氏之子。
师:是谁家的小孩?
生:杨家的。
师:是的。杨家的小孩叫杨氏之子。请问贵姓?
生:欧。
师: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什么叫“礼仪之邦”?就是说,我们这个国家的人都学礼仪、懂礼貌、明礼节。当我问你贵姓的时候,对你表示尊重。所以你也得谦和一些,可以回答“免贵姓欧”。会吗?试试看。贵姓?
生:免贵姓欧。
师:课文说的是“杨氏之子”。请问你是?
生:欧氏之子。
师:好!我认识你了。你们会这样称呼自己吗?
生: (齐)会。
师:我特别喜欢挑战那些自以为会了的同学。哪位会?很好。贵姓?
生:免贵姓洪。
师:你就是?
生:洪氏之女。
师:那你爸爸就是?
生:我爸爸是洪氏。
师:呦,你看,聪明吧。那你爷爷是?
生:哦……洪氏之父。
师:你妈妈是?
生:哦……吴氏之女。
师:妈妈姓吴。如果从你爸爸这儿论,你妈妈是谁?
生:哦……
师:有人知道吗?从她爸爸这儿论,她妈妈应该可以怎么称呼?
生:洪氏之妻。
师:我们这个班的孩子太聪明了,一点就通。人一定得搞清楚自己是谁,爸爸是谁,妈妈是谁,爷爷是谁。中华民族可是最讲究伦理的民族。
【点评:课堂伊始就要求学生朗读, “至少读三遍”,通过反复朗读,读懂文章,大致理解内容。这种反复完全符合文言文的教学规律。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教师结合课题,渗透中华文化礼仪教育, “当我问你贵姓的时候,对你表示尊重。所以你也得谦和一些,可以回答‘免贵姓欧’”,结合非常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二、再读明意,提炼文言特点
师:回头来看,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谁家小孩?
生: (齐)杨氏之子。
师:作者用了一句话开门见山地来介绍他。我们一起读!
生: (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一句话就把杨氏之子给介绍明白了。接下来我要提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请你仔细看着第
一句话,这句话有几个字?
生:10 个字。
师:请问,从这 10 个字当中,你获得了关于杨氏之子的哪些信息?
生:他 9 岁。
师:这是他的?
生:年龄。
生:我还知道了他是梁国的人。
师:这是他的?
生:国籍。
生:我还知道他很聪明。
师:哪里说明他很聪明?
生: “甚聪惠”。
师:哪个字是“很”的意思?
生: “甚”。
师:这是他的?
生:特点。
生:我还知道他是杨氏之子。
师:嗯,这是他的姓氏。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还知道他是男的。因为课文中说是杨氏之子, “子”都是男的。
师:一句话,10 个字,得到 5条信息,有国籍、姓氏、性别、年龄、特点。说得一清二楚。由此你发现文言文和我们使用的白话文相比,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简洁。
生:凝练。
(师板书:语言简洁)
师:能用 10 个字说清楚绝对不用 11 个字,把一个人介绍得清清楚楚。
师:请你采访一下你的同桌,也用这样的文言句式来夸一夸你的同桌。
(生自由夸同桌)
生:中国欧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给他掌声。哪一组同桌还愿意试一试?
生:中国吴氏子十岁,甚聪惠。(众生掌声)
师:请坐。只是有个小遗憾。我发觉你们对对方的了解似乎都停留在跟杨氏之子一样,全是聪明人。 (生笑)你的同桌除了聪明,就没有一点其他的特点吗?比如说,中国还可以被称为什么?
生:中华。
生:华夏。
生:九州。
师:对嘛。你还可以变。来,谁来夸一夸你的同桌?
生:华夏陈氏女十岁,甚漂
亮。(同桌女生高兴)
师:孩子们,你们也要像这位同学一样,要善于发现周围人的优点,学会夸人。而且要学会用这种文言的句式来夸人。
生:华夏李氏女十岁,甚聪惠。
师:我也赞你一句,三个字!
生: (齐)甚聪惠。
【点评:结合第一个句子教学,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是理解句意,10 个字里包含 5 层意思,理解得非常透彻;然后顺藤摸瓜,领会文言文语言表达简洁的特点, “能用 10 个字说清楚绝对不用 11 个字”;最后再引导学生仿照文言句式夸一夸自己的同桌。小学生学文言文当然没有仿写要求,但此处的仿说设计,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花时不多,但效果很不错。】
师:课文围绕着杨氏之子“甚聪惠”,写了一件事。是他和谁之间发生的事?
生:孔君平。
师:文章中就只有两个人物—— 杨氏子和孔君平。仅仅是短短三四十个字的一篇文章,对于这两个人的称呼却非常之多。现在请你默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把对杨氏子和孔君平的称呼圈出来。(生圈称呼)
师:杨氏子,文章中还称他为?
生:称他为“儿”,课文里有三句。“父不在,乃呼儿出” “孔指以示儿曰”,还有“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杨氏子除了可以称作“儿”,还可以称作?
生:君。此是君家果。
师:两个称呼了!杨氏子的第三个称呼是什么?
生:其。孔君平诣其父。孔君平拜见杨氏之子的父亲。所以“其”也是杨氏子。
师:小小的一篇古文里边,对于杨氏子的称呼有——
生:其、儿、君。
师:那么孔君平的称呼呢?
生:孔指以示儿曰。
师: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古代,人的姓也可以用来作称呼。孔君平就可以叫——
生:孔。
师:也可以叫——
生:夫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才三四十字的一篇文言文,人物的称呼却——
生:繁多。
生:非常丰富。
师:既可以用人物的姓,也可以用他的名,甚至一些代称。所以以后我们在古文、古诗中读到李太白,不用怀疑,那就是——
生:李白
师:杜子美——
生:杜甫。他还可以叫杜。
师: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所以也可以称——
生:杜少陵。
【点评:这一环节让学生认识文言文中人物称呼的丰富。学生圈出了文章中称呼杨氏子的“其、儿、君”和孔君平的“孔夫子”,教师还引申出文言文中常用人物的姓和名等称呼,这对学生读懂文章的意思当然有一定的作用。只是学生要真正认识文言文的一些特点,无论是表达的简洁还是人称的丰富,都必须依托大量文言语汇的积累。经验积累越丰富,理解越正确。对于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急于总结认识文言文的这些特点,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辛苦,但价值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师:回头来看,杨氏子作为故事的主角,作者主要想体现这个人的什么特点?
生:聪明。
师: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他聪明在哪些地方。
生:我觉得他首先聪明在“为设果,果有杨梅”。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他就主动地端出水果来招待父亲的朋友。
师:你平常会这样做吗?
生:很少这样做。
师:但是今天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
生:有客人来我们家,我也一定要给客人端水果、倒茶。
师:明白了吗?人家不仅聪明,更重要的是,有客人来了得怎么样啊?(“为设果”)
师:但是“为设果”这句话怪怪的。
生:这个句子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课文原句省略了什么?
生:杨氏子和孔君平。
师:这是句子中的—— —
生:主语。
师:看来,主语在文言文中是可以省略的。 (师板书:主语省略)回头看这个句子,没有主语但是影响我们读懂它吗?
生:不影响。这个故事有两个角色,孔君平是客人,那杨氏子就要为孔君平设果。
师:对了,联系着上下文、联系着生活来意会,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办法。看来,这个杨氏子确实称得上“甚聪惠”。
【点评:教师结合“为设果,果有杨梅”这个句子的理解,又一次恰到好处地渗透文化礼仪教育,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是个难理解的句子,正确的意思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句子里不仅省略了“杨氏子”,还省略了“孔君平”这个人物名称。因此用板书概括“主语省略”其实不那么正确,因为省略的不仅是“主语”。其实教师后面总结的“联系着上下文、联系着生活来意会,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办法”非常到位,而有意强调“主语省略”反而有些画蛇添足了。】
三、品读对话,体味言语秘妙
师:课文哪里还写出了杨氏子的聪明?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如果单纯是这一句,体现不出他的聪明。你得把孔君平的话也读进去,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他的聪明。来,开始。
生: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说的意思是:你姓杨, “杨梅”也有个“杨”,你和杨梅本是一家。而杨氏子却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孔君平家里的鸟儿(宠物)。
师:体会得真好!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就是跟小朋友开个玩笑。我问问大家,杨梅姓杨吗?(众笑)
生:不姓。杨梅就是个水果名字。水果没有姓。
师:没错。只是因为杨梅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开个玩笑。如果杨梅姓杨,那么杨梅就成了杨氏之子的什么了?
生:姐妹。
生:爷爷。(全场大笑)
师:可能吗?开玩笑而已。如果杨梅是我们杨家的,那么——
生:孔雀就是孔夫子家的。
师:这样的反驳,我们有个俗
语,叫以其人之道——
生:还治其人之身。
师:了不起。客人跟我开个玩笑,我也用一个玩笑回敬他。但是,杨氏子的回敬跟一般人不一样。哪里不一样?我们来看。如果只是简单地回敬,当孔君平说“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子”,他可以直接回敬——
生:杨梅不是我们家的果子。
师:这不叫回敬,这叫回避。
生: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 “此是君家果”回应“孔雀是夫子家禽”。但是他是这样回应的吗?如果你是我的长辈,我的叔叔伯伯,你今天跟我开个玩笑,说“此是君家果”,我马上答“孔雀是夫子家禽”,长辈会感觉我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超级没礼貌。
师:看来你们不是这样的人。所以你们跟杨氏之子一样,也会加上两个字——
生:未闻。意思是“没听说过”。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夫子家的鸟。
师:你这样一说,我既觉得你聪明,又觉得心里很舒服。想着你这个孩子不仅脑子好,而且还很——
生:有礼貌。
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家禽”现在是什么意思?
生:家里的鸡、鸭、鹅。
师:但是这里的“家禽”可不是这个意思。
生: “家”是指孔夫子家, “禽”是指鸟类。
师:所以这句中的“家禽”在古代不是一个意思,家是家——
生:禽是禽。
师:每个字都代表独立的意思,这是文言文的又一个特点。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的意思。(师板书:独字成词)所以在理解文言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一点。现在来的是孔夫子对不对?所以杨氏子回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假如来的是黄夫子。鄙人姓黄,我指着杨梅说, “此是君家果”。杨氏子应该怎么回应我?
生: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
师:现在又来个柳夫子。在下是柳夫子。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生:未闻柳絮是夫子家花。
(全场掌声)
【点评: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最能体现杨氏子“甚聪惠”的句子,也是理解全文的牛鼻子。对小学生而言,这句话的意思并不好理解。第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正确,但是教师没有满足于这位学生的理解,而是抓住杨氏之子与杨梅、孔君平与孔雀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细致的师生对话,虽然花时不少,但是对引导那些悟性不高的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作用的。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个别优等生,这样的教育观值得称道。】
师:你们真的都可以称得上“甚聪惠”啊。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着大屏幕(出示),来读一读这则文言文。注意,括号里的都是什么?
生:人物的称呼。
师:这次,我的要求是,把称呼读响亮,把其他内容读得只有自己听到。会吗?注意力集中。 (生轻重分明、有节奏地读课文,全场大笑)
师:读得真好。现在让我们将速度加快一倍,难度增加一倍(出示),仍然要求只把称呼读响亮。开始! (生提速读,轻重分明,已很有韵味)
师:只要你抓住这篇文言文中的这两个人物,把这两个人物的称呼都读好了,整句话、整篇文言文就撑起来了。
师:能读吗?再次提高要求,(出示)谁能读?(全班填读)师:再提高一个要求,敢挑战吗?因为你这样回家读,会把你爸爸妈妈吓出心脏病的。所以老师要求你看着大屏幕,用比较正常的语调和语速来读《杨氏之子》,会不会?
生:会。
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开始读,屏幕隐去课文内容)
师:给自己掌声。第一则文言文《杨氏之子》读懂没有?
生:读懂了。
师:不仅读懂了《杨氏之子》,而且知道了文言文有这样的特点。(师指板书)
生: (齐)语言简洁、称呼丰富、主语省略、独字成词。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板书填空,反复朗读,帮助记忆,最后能够熟练背诵。只有熟读成诵了,才能真正熟悉文言文的语言,有利于形成语感。对小学生而言,熟读背诵,比抽象理解文言文的特点更重要。】
四、外读两篇,牧养阅读能力
师:接下来我们来读第二则。你也可以捧着自己的课文纸读。
(生自由读《顾长康啖甘蔗》)
师:你们都已经读得琅琅上口了。这里边有一个“云”字,跟上文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 “曰”。
师:都是什么意思?
生:说。
师:这里说到一个人。
生:顾长康。
师:课文中说了顾长康的一件事,是什么?
生:顾长康吃甘蔗。
师:你怎么知道是吃?
生: “啖甘蔗”, “啖”是口字旁,肯定是吃的意思。
师:还能从课文中找到什么理由断定啖是吃的意思。
生:课文后边还写道“先食尾”。“食”也是吃的意思,所以可以断定是吃甘蔗。
师:理解文言文的时候看到陌生的字眼,观察偏旁、联想意义是一种方法。联系前后文有一个“食”,来判断“啖”的意思是吃,更是一种好方法。顾长康吃甘蔗,吃得可有个性了,跟一般人不一样。他怎么吃的?
生:先从甘蔗尾部开始吃。
师:你吃甘蔗一般从哪里开始吃?
生:我从中间开始吃,因为中间又甜又嫩。
生:我是从头开始吃的,因为头上最甜。
师:一般人都不会像顾长康那样从尾巴开始吃。所以人家就问了:你怎么从尾巴上开始吃呢?
他是怎么答的?
生:渐至佳境。
师:什么意思?
生:先苦后甜。
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渐至佳境,先苦后甜?
生:有过。我学弹琴,一开始的时候弹得一点都不好,后来凭着自己的努力与勤奋,弹得越来越好了。
师:所以,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你的音乐道路叫——
生:渐至佳境!
师:现在看第三则,快速地读一读。(生自由读《张成喜疾走》)
师: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故事介绍的是何方人士?
生:徐州人。
师:姓甚名谁?
生:姓张名成。
师:此人有一大爱好——
生:他很爱快跑。
师:何以见得?
生:古代“走”是跑的意思,“疾走”就是快速地跑步。
师:以至于,每天要跑——
生:五百里。
师:都赶上马了,骏马也不过日行千里。张成的这个爱好很独特,独特到已经上瘾了,于是“每举足,辄不可禁”。什么意思?
生:一抬起脚,就停不下来。
师:用我们常听到的一个广告语讲,叫——
生:根本停不下来!
师:最后还有一句: “必着墙枹树方止,体犹振动久之。”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知道。
师:这么多人知道,不要你用说的,要用演的。 (一生演张成,师演树。生表演快速跑到老师身边,抱住,然后身体不停抖动)什么意思?我不明白,请你解释。
生:跑得太快,根本停不下来,必须抱着树才能停下来。
师:嗯。但是停下来之后,你抖什么?
生:还想继续跑。 (全场鼓掌)
师:他读懂没有?
生:懂了。
师:你读懂没有?
生:懂了。
师:考考你们,如果张成在现
代,要让他参加奥运会,最好报什么项目?
生:马拉松。
师:哎呦,你看,因为他根本停不下来对吧。但是,他跑马拉松跟别人跑马拉松不一样。他跑马拉松,教练得管他,得在他开跑之后,做一个准备。
生:在终点种棵树。 (生大笑)
生:在马拉松终点那里立一堵墙。
师:马拉松的终点,不允许立墙,也不允许种树。你们这两个教练严重不靠谱。(生大笑)
生:教练可以找一些队员、队医到终点筑成人墙拦住他。
生:我觉得应该在他跑到终点的 10 米以后,摆放一堵软软的泡沫墙。(众大笑,掌声)
师:三则文言文读完了,我想问问同学们,文言文难吗?
生:不难。
生:好玩。
【点评:最后花了不到十分钟时间读了两篇浅显的文言短文。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分析,不求字字落实,也不涉及前面所讲的文言文的特点,要求学生理解,但“不求甚解”,这样设计带读文言文的目标完全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可以有多种途径,通过师生对话或学生表演可以理解文章内容;还有一种是通过学生个人努力,自己读懂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来说,后一种方法当然更加有效。因此建议在此环节设计中,留给学生朗读文言短文的时间再充分些,并且让学生个人思考或同桌讨论理解,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读懂理解课文,这样设计效果会更好。】
【总评】
这堂课我觉得有三点是可圈可点之处。
第一,一堂课读了三篇文言文,一带二,增加学生文言文的阅读量,这是很可取的。一篇文章和三篇文章相比,阅读量增加了两倍,也增加了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经验。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关键是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读得越多,文言文阅读能力越强。
第二,教学文言文不仅要读懂,最好是要学生背下来。我很赞赏罗老师花了五分多钟时间让学生背诵《杨氏之子》这篇文章,这是很值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不熟悉,怎么让他熟悉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背下来。我国古代的教学就是多读多背,每一篇文章读过就要背下来。这样能有效熟悉文言文的语言,增强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第三,罗老师在这堂课里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你贵姓?” “免贵姓什么”,这是规范的人际交往规则。在这堂课里,罗老师自始至终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好习惯。按照心理学家的研究,对于孩子,一个习惯要二十次反复才能得到巩固。通过反复问答,学生就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这是非常可取的。其实语文课就应该贯穿这样的文化教育,这是人文教育,也是传统文化熏陶。
这堂课有没有值得讨论的地方?我觉得有。文言文到底教什么?学生读文言文最困难的是什么?是文言文的词语句子和现代白话文区别很大,有些词、有些句子学生不容易读懂。所以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文言词句的理解,比如在“孔指以示儿曰”中, “曰”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似乎不应该成为问题,但是课堂中有孩子提出这个“曰”是什么意思,可见他不理解。还比如“为设果”, “设果”的“设”怎么解释?是谁为谁设果?还有“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的意思,学生不容易读通。语文教师经过文言文阅读的专业训练,又经过备课反复阅读教材,因此读通文章感觉不难;但是小学生缺少文言文阅读经验,读通文章、理解内容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文言文教学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读通文章。这堂课罗老师花了28 分钟时间教学了文言文的一些特点,如语言简洁、称呼丰富、主语省略、独字成词等等,还设计了文言文的一些句子练习。这些文言文特点概括得基本正确,让学生明白这些特点也不是不可以。但不少学生的最大困难是读不通、读不懂。怎么让学生读通读懂,最好的方法是反复朗读,读完以后讨论这篇文章读懂没有,哪些地方还不懂,不懂怎么办。其实还是朗读。文言文教学,教师应该教的就是文言文怎么理解,用什么方法去理解。罗老师也有说到,联系上下文理解,看注释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意会,等等,这是学习掌握文言文阅读最好的方法。我有这样一个体会,或者说建议:小学里教学文言文,最重要的不是急着教文言文特点,而是先让学生去多读。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阅读经验。学生如果通过这样反复朗读,就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文言文的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会比掌握文言文的特点更加有用。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大关小学/上海师范大学)
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进入微店购买杂志。为了更方便大家订阅杂志,2018年我们的微店开张啦~~~
欢迎垂询,欢迎订阅,2019我们继续携手同行!
专注教学设计19年,小学教学设计2019年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小学教学设计·上旬刊(语文)邮发代号:22-443
小学教学设计·中旬刊(数学)邮发代号:22-444
小学教学设计·下旬刊(英语)邮发代号:22-445
欢迎扫描我们的二维码,让您身边更多的人了解关注我们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