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打造医研融合高地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郑大一附院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成果迭出。图为实验室正在开展5G远程急救应急演练。

  □吴静

  近日,《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2022)》重磅发布。在这份涵盖国内所有三甲医院的创新榜单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多项成绩名列前茅:综合榜单第11名、发明专利申请量榜单第1名、专利申请量榜单第3名、转化金额榜单第8名……

  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硬实力背后,是郑大一附院奋楫争先、敢干敢拼的实际行动持续助推之结果。

  从无到有、破旧立新的创新之路,注定道阻且长、充满激流险滩,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闯关夺隘的勇气。

  作为河南医疗卫生行业领头雁,郑大一附院如何革故鼎新、锐意进取?如何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连日来,笔者多方探访,解码郑大一附院“创新发展DNA”。

  克难求进

  多项成果填补国际空白

  “医学创新,要向难而行”。时值中午,郑大一附院肿瘤中心主任张明智刚刚结束了一场会诊,见缝插针地赶回办公室。

  攻克一项新技术,需要多久?

  张明智教授带领团队,耗费10年心血,找出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最佳方案,被2020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采纳,成为国际推荐方案,是我省首个写入该指南的肿瘤治疗方案。

  十年磨一剑,“死磕”一个病症,一心扑在临床悬而未决的难题上,只为能解决病患痛苦。这是张明智的坚毅,也是郑大一附院人的共识和初心。

  “创新要务实,一切以解决病人的问题为前提。”郑大一附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成增表示,医院一直强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并加强对重大、重点类项目的提前规划部署。

  临床“出题”,科研“答题”,研发出的成果又可“反哺”临床,助力人民健康。

  近日,患有多囊肾的小朱生下了一个健康宝宝,这是郑大一附院针对特殊类型基因变异的多囊肾,应用单分子测序技术(三代测序)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后出生的健康试管宝宝,在河南省尚属首例。

  三代测序技术用于PGD难度较大,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生殖中心可开展,该技术在河南的应用将为无完整家系信息的特殊类型单基因病患者家庭通过PGD技术生育健康孩子提供一种有效的诊断新技术。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试管婴儿技术的单位之一,郑大一附院生殖医院可谓是河南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鼻祖”。

  这是一支在全国生殖医学界“威名赫赫”的团队,这是技术种类和科研水平国内领先的生殖中心。从1997年创业之初到如今“傲立中原”,科研与创新是他们一直秉承的思路,他们用心血与汗水创造了生殖医学史上的多个奇迹。

  近年来,作为行业标杆,郑大一附院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构建“攻坚克难—示范引领—普及推广”的三级医疗技术保障体系,促进临床新技术创新,打造生殖医学、器官移植、骨髓移植、机器人辅助智慧手术、3D打印、心脑血管疾病诊疗、肿瘤综合诊疗、微创治疗、干细胞治疗、腔镜治疗、射频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人工智能影像、分子病理等一批国内领先的特色技术。

  发展至今硕果累累,多项新技术填补空白:生殖医院孙莹璞教授团队研发的“等位基因映射识别技术阻断染色体易位向子代传递”等多项技术,填补国际空白;许予明教授团队“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等技术,为帕金森病诊疗提出新策略……

  2021年1月至今,仅仅两年半的时间内,郑大一附院共认定新技术、新项目402项,其中填补国际空白20项,国内空白48项,省内空白235项,院内空白99项。

  人才引擎

  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2022年9月,河南科研界,一则消息的公布,让众多河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郑大一附院身上,不少医疗同行在啧啧称赞的同时,也对郑大一附院竖起了大拇指。

  这月上旬,河南省科技厅公布了2022年度河南省“中原学者”的最终评审结果,郑大一附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张毅上榜。

  至此,郑大一附院的“中原学者”达到了4人:王立东、韩新巍、刘章锁、张毅。

  “中原学者”奖项,是为选拔河南省科技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而设立,被誉为“院士摇篮”。

  创新之道,唯在人才。

  近年来,郑大一附院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坚持“三名”战略,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医学舞台。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积极实施名医、名师、名家“三名”战略。出台了多项制度,创新了选人用人机制和科技创新奖励力度。加强老中青人才梯队建设,积极从院内选拔青年人才培养对象作为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储备人才。培养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省级、校级、院级教学名师。

  医院连续实现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突破。2020年实现我省医药卫生领域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零的突破;2022年该院再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目前全省医药卫生领域此类青年人才3人均在郑大一附院。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医院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国际化工程”。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医学人才和创新团队来院工作。引进或培育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百人千人计划等获得者。吸引、汇聚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团队。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9人、975首席1人、国家杰青3人、千人/百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优青3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中原学者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人。

  灿若群星的国内顶级专家群,让郑大一附院领衔中原、享誉全国有了十足底气。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郑大一附院已建成“一院四区”的城市医疗集团,年门诊量、年出院病人数、年手术台数等主要医疗指标,均居国内前列;医院综合排名、人才建设、学科排名、科研立项成果与高水平文章数,均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奋力突破

  科研平台向更高层次迈进

  科研成果迭出的背后,离不开高层次平台。

  进入三伏天,郑州烈日炎炎,在郑大一附院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内,气氛同样热烈似火——科研工作者埋头苦战,正在努力攻破一道道难题。

  这里是我国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国家级科技平台,2017年6月落户郑大一附院时,实现了河南省医疗卫生领域国家级科技平台零的突破。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强化科研攻关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重要支撑作用,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诊疗协同,科研成果服务临床和疾病防控一线。

  在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内,结合5G技术,他们构建了基于弹性切片的5G-SA固移融合智能医疗专网,填补了国际空白;研制的5G移动查房车、5G查房机器人、5G移动健康管理一体机等互联网医疗终端,突破了互联网医疗规模化应用的技术瓶颈;依托国家远程医疗中心,形成了互联网医疗平台临床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打破了信息孤岛困境,支撑跨院的临床业务协同……

  一项项科研成果的出炉,一次次展现出郑大一附院的科研担当。

  目前,郑大一附院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94个,已实现多学科科研平台布局建设,同时,努力推动前沿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助力交叉学科发展:依托河南省医学大数据研究院申报的“大规模智能诊断数据库”入围工信部和国家药监局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单位;依托“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实验室”成功入选省工信厅“河南省大数据创新实验室”,有力促进了医工交叉,实现了学科平台新增长极的拓展。

  王成增表示,下一步,医院将力争再获批国家级科研平台1~2个,省级实验平台20个以上,为实现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化强院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高质量论文是医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研究者可以将最新研究成果交流给其他同行;同时,也是其他医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共同促进医学研究不断进步,从而造福患者。

  2017年以来,郑大一附院共发表学术论文1492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106篇,多篇文章刊发在《Nature》《Lancet》《Science》这些世界顶级医学杂志上。

  孙莹璞教授以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的论文《人类早期胚胎染色质研究揭示基因组激活前后表观遗传转换规律》,实现了该院在医学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新突破。

  郑大一附院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主任刘东伟教授于2020年在《Lancet》上曾发表一篇学术短评论文,对选择性内皮素受体A拮抗剂——阿曲生坦的临床试验提出建议和看法,为药物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创新是需要提出问题的,在研究中往往也会遇到很多未知问题,通过不断思考,提出解决方案,形成论文发表,这个漫长的过程则实现医学创新,最终为诊疗疾病服务。”刘东伟表示,医学创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要用滴水穿石的决心和毅力,换来聚沙成塔的飞跃和突破。

  高效转化

  科研成果创造“两大效益”

  一次科研成果的高质量、高水平转化,会产生哪些重要意义?

  答案是,会创造出规模庞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郑大一附院副院长余祖江教授的书桌上,放着一盒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名为“曲美他嗪”——余祖江带领团队潜心研究近10年,发现这种药物可成为治疗肝病的新靶点,并成功完成专利转化,转让金额为234万美元。

  除此之外,郑大一附院张毅教授的专利申请权转让和合作开发费用共8000余万元,更是创下我省医学领域科研成果转化之最。

  截至目前,郑大一附院获得各级各类成果奖225项,刘章锁教授科研团队出版的《肾脏病科普丛书》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实现了我省西医类和科普类国家成果奖的新突破。

  加快研究型病房建设,能让更多的新药物、新疗法、新技术在医院“出炉”,为患者送去新的希望。

  今年7月底,郑大一附院布局建设的200张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型病床将正式投入使用,这些病床主要是开展新药研发及药物精准诊疗相关研究,助力临床研究水平和转化应用能力提升。

  近年来,郑大一附院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不断完善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成果转化评价和激励制度,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和渠道,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加快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高水平转化。

  今年,郑大一附院启动了科研创新能力十大提升工程,从科研人才引育提升、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治疗提升、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等十个方面着手,推进医学科技创新。

  今年年初,国家提出要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

  王成增提出,目前,医院发展已进入战略机遇期,“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四个面向’,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以重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为契机,积极融入和服务河南医学科学体系建设,加大创新力度,全力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郑大一附院将激扬“闯”的精神,保持“创”的劲头,发扬“干”的作风,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向更高台阶迈进,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为健康河南建设贡献应有之力。

上一篇:原创路人镜头下的郑恺:发际线严重后移,有网友称还是电视上面好看
下一篇:至今为止你看了什么电影/电视剧让你震撼最大?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