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问题和心理问题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可参考第13条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先读一本书《对伪心理学说不》,浏览下目录也可以。

  以下分析心理学的利弊

  可以学也可以考(高中学历就能考目前市面上的心理咨询培训证书),但是如果为了想做心理咨询师或者就业(考公务员事业编)的话,建议慎重,对比医师资格证书,目前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将此证书作为上岗条件,这个行业骗局太多。对不差钱,有大量空闲的人来说,所有的证书随便考也并无大碍。心理学研究方向很多,这里主要只分析心理咨询方向并捎带分析考研(心理学本专业人士将来想做教师的话,读研确实可以提高待遇,非本专业的人群跨考如果是因为不考数学以及一厢情愿的感兴趣而不考虑就业及生存问题的话,也可以考)和就业。(这里我只建议慎重,没说是或否,杠精们不要激动)

  划重点,以下内容过于真实,容易引发强烈不适,请勿对号入座,如若被骗交了学费,请不要继续忽悠别人。

  1.现在所有的心理咨询师都不是“资格证”,现阶段的都是“培训证书”。现在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已经不分初级、高级了。简单来说2017年取消了二、三级证书以后,现在的心理咨询师证书都属于培训证,参加培训修够课时以后就可以考试。心理咨询师从来都不是考个证书就能从业的工作,那些号称花几千块考个证书即可从业的广告都是在忽悠人!收智商税。人社部早在2017年即已取消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现在的所有心理咨询师证书是由第三方机构颁发的培训证书,不受国家认可,没有执业资格。目前市面上的所有证书都只是培训证书,只能证明你参加了某项培训,无法作为从业的依据,哪怕是中科院心理所、中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即使在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后,你依然需要每年拿出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用于专业学习和成长。总结一下就是知识有用,证书没用。

  2.心理咨询师并不是“金饭碗”,绝大多数心理咨询师的收入并不高,入行5年内的心理咨询师更是如此,多数入不敷出。

  3.中国心理学会下属的标准与研究服务委员会组织考试颁发《心理咨询专业技能证书》,但实际上,标准委是二级机构,并非独立法人,根本没有资格发证。该证书实际上是一个“伪证”。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颁发的婚姻家庭咨询指导师,其他机构的心里倾听师,健康管理师等各种名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却没有国家相关部门盖章认定的证书也属此类性质(现在的机构真的猖狂,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培训机构常见的忽悠话术:今天报名有XX的优惠,名额不多了;现在报名就发教材了,晚上就能上课了;最后一批名额要上报了,现在报名就能赶上等等)。培训机构之间为了利益也互相诋毁,都说对方是假证,让人哭笑不得。有投诉者反映拼多多可以买到?

  4.由中科院心理所牵头推出的《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本质上只是要花钱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入门级培训”,自娱自乐而已。对比医师资格证,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将此证书作为入职要求。(目前,所有培训机构颁发的证书,都不受国家认可)

  5.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说,一些甚至自己不会做心理咨询的大师,只靠“讲故事”式的培训赚钱,有人光凭借几天的培训就能收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现在一些心理学家能活得有模有样,都是靠心理学爱好者或新手咨询师给他们‘抬轿子’。这一行业的火热,是因为一些机构、培训师、教授在外面忽悠,告诉大家听几节课,能赚到高薪“”让大家觉得这是一个金矿都跑过来挖”。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心理咨询并不是一个暴利行业,实际上最终赚到钱的是那些机构和教授。把来访者变成培训学员,已成为许多“资深心理咨询师”的生财之道。很多所谓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并没有多少临床经验,而是以讲课培训为生。追随“大咖”成为“大咖”的入门弟子并不能保证你的成功,但能保证“大咖”的收入。

  6.正是由于学历教育的严重不足,心理咨询培训在国内有着巨大的忽悠市场,加之没有相应准入规范,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处于一片混乱和混沌中,群魔乱舞,各类旨在收取学费的培训机构层出不穷。这个证书,自娱自乐,不过据说很多外行人(不差钱或者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考完,心理既有能稍微健康点的,也有更加偏激的。也有认清现实不再抱有幻想的,更有相当一部分人沉迷于“骗钱”(继续忽悠外行人)。

  7.学历教育取代继续教育(培训)是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非专业出身的从业者而言,与其费时费力的参加各种培训,不如先考个心理咨询专业的研究生(应用心理或者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偏向咨询的那种),但是这辈子不可能有资格考医师资格证了。而且提前联系好导师,以免最终去做实验(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都与心理咨询无关),而不是从事你想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就算读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研究生,2/3的时间也是在科研上,你的统计测量水平如何?会用SPSS,amos,eprime等统计分析软件吗?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如何?科研水平是看发了多少文章的。本专业人士就想考研混文凭的话,可以选择报考或者调剂(如果想上岸同时没有名校情结的话)那种每年招不满的双非学校,但是本科985211则不建议调剂去一个比本科还差的双非学校。读到硕士可以竞聘学校辅导员(但是辅导员近年来专业要求在收紧,应用心理专硕一般不符合辅导员招考要求,且每年大量的海外(有钱去国外水博吗?去菲律宾读速成水博,去马来西亚、韩国和泰国的野鸡大学水个博也有。水博问题后果有哪些?国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及金钱,弄了一堆没有含金量的水博,劣币驱逐良币,于国于民没有任何意义,根本没有必要花费千万巨资引进。也希望各类基金和项目的评审专家,严格把关,在评审项目时要重点关注申请者的博士经历和背景,让那些真正灌水的博士无处遁形,让真正读博和有真正实力的年轻博士得到资助。)以及国内985211的硕博去双非本科甚至民办本科专科或者职业专科学院当辅导员,内卷严重,双非的应用心理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就业上很难有竞争优势),读到博士可以做竞聘讲师,兼做咨询,只要受认可,效果好,没证书也可以。

  8.高中生(非要读心理学的话,选择科目时建议参考往年相应学校专业对科目的限制)或者有时间读全日制临床本科的人士(通过非正规渠道拿到医师资格证的人士不在此讨论范围内),本科读临床,然后考精神学与精神卫生学、精神病学研究生,取得医师资格证后可以去医院工作,亦可以同时兼做咨询(精神科医生学习心理咨询的技巧难道是个困难?),名正言顺,认可度高。(当然,做了精神科医生后,大概率会不屑于浪费时间做心理咨询也不会考心理治疗师,因为,开药的业务收入,和一次1小时左右的心理咨询相比,,,懂的自然懂,不过也有边吃药边坚持咨询的,或者不需要吃药,坚持找有经验的精神科大夫做咨询的来访者)本科非临床专业,终身没有资格考医师资格证,除非你愿意重新参加高考,消耗至少5年的青春。本科是临床,考出医师资格证后,硕士尽管可以跨考到非临床的心理学,但是很多人会后悔,因为发现心理学完全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不如学精神医学。

  精神科医师首先是医师,然后才是精神科医师。 于是你得先做好准备接受临床轰炸。 选择面比较广的志愿填法是:临床医学(本科)或临床医学5+3或临床医学八年制; 如果分数上比较尴尬,可以考虑精神医学(本科)。 临床要学的,精神医学(本科)一样不落。但精神医学专业在本科毕业后很难转方向;而临床医学在本科之后还处于未定方向的状态,还有很大选择空间。 依着国内目前的状况,暂不考虑接下来5-8年会发生多少改变,精神科的缺口仍然很大。本科医师仍然不难找到工作,只是晋升渠道很局限。硕士精神科医师较为吃香,博士精神科医生在非一线城市特别稀罕。 在临床范围内,精神科考研难度相对较低,比较有机会考到厉害的学校。

  按照目前的情况,以本科为起点,有下面4种主要方式:本科 临床医学(学科代码1002) → 就业 选择精神科;本科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学科代码100205)→ 精神科就业;本科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 硕士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 博士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本科 临床医学 ? 硕士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 博士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目前国内的精神科医生大都不是专业对口的,有从内科转过来的,但是前提条件是必须是临床专业有医师资格证,可以这么说,想要当心理医生,就必须进医学院校学临床,考出医师资格证。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学好了的话,精神科医师可以碾压95%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含金量不如精神病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高。

  9.在医院,心理治疗师只属于技师职称系列,并非医师系列,没有处方权。心理治疗由于是“谈话治疗”,没有耗材、药品加成(不能像临床科室一样给医院创收),不受待见。没有医师资格证,很难在大众认为的【心理医生】这个领域混的开。西方国家只有医学博士(至少8年)才能从事心理治疗或者开设私人诊所。

  只有在医疗系统的人才能考心理治疗师。如果你正好是护士,可以在医院报考心理治疗师,另外,内科等科室医生不屑于考心理治疗师。但是心理治疗师证书是目前国家认可的,也不好考(报名条件:临床或心理学专业,在医疗单位工作)。

  心理治疗的对象为有严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人群。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困难的人群,大多是正常人。

  10.心理咨询师想赚钱要有几个前提条件:有很足够多的心理疾病病人,这些人有相关意识,有支付能力。

  病人不够多可以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制造焦虑、制造各种对立矛盾、激化矛盾培育病人;通过媒体宣传培训机构宣传培养意识;这两点和其他资本利益是一致的,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但支付能力就不好办了,在其他资本的努力下,普通群众没有什么支付能力,一大帮心理咨询师只能盯着有钱人,僧多粥少,结果就是头部少数几个出名的赚得盆满钵满,不出名的没客人只能做兼职在名片上写个唬人都头衔充门面,头部的还会办班割韭菜,韭菜被割了才发现自己是韭菜。

  11.就业!!!很难有对口,90%的人毕业后转行,从事人力资源或者其他科目中小学教师(毕业考相应学科教师资格证或者考研考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后从事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老师)者偏多,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教育学门类的专业硕士,但是心理健康老师编制非常少,在财政紧张的地区,是由语文或者思政老师兼任,很少有专职的,而且很多学校招心理健康教师只是名义上响应政策,实际会让你教别的科目,如果你年轻,会让你干班主任。那些从事用户体验、销售、广告心理学等等的也很少。该专业毕业生想考公务员事业编的话,最多的岗位是监狱系统(除了犯罪心理学这个方向,其它方向也能进监狱系统),封闭管理,24小时轮班制,疫情之下,几个月才能出来休班,每年2/3的时间在监狱里,离婚率也高,一般人受不了。故不建议因考编而跨考(公务员岗位大多面向学硕,比如条件写的是心理学一级学科,这时候专硕就没法报考,当然也有的岗位会注明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应用心理专业学位,但是这种岗位很少)。总之从招聘岗位上来看,监狱>公安,法院检察院几乎不招。心理学专业去教育系统工作于远不如科班出身的教育学专业有竞争力,心理学专业去干人事行政远不如科班出身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竞争力。

  企事业单位内部需要这个岗位的话(比如员工心理健康啥的),不如考个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虽然不去学校工作,但是比市面上的培训证书强。如果单位要求考市面上那些心理培训证书,那就考。没要求考的话,请勿想当然的去考。

  12.已通过培训机构考出证的人士,发现没有(多少)人找他们咨询(肯定不像广告所说考出证月入2万,但为考试白白交几千的学费是必须的),部分会发展下线,通过拉别人考试来抽提成,沦为培训机构的代言人,请警惕网络上所有发布培训机构链接介绍这个考试的相关推送(包括那些 迎合 “纯粹因为兴趣,不计后果而考研跨考 的考生” 的考研机构,一些所谓的学长学姐会夸大其词,利用幸存者偏差编造逆袭跨考的经历,忽悠考生购买相关课程)。那些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所谓心理学学长学姐在网络上诱导别人入坑,让别人购买考研课程从而赚提成,也是一番风景。。

  13.正常人都有喜怒哀乐,只有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时候才需要关注,其它时刻:觉察,接纳,飘然而过,顺其自然。而不是把自己活成一个没有任何负面情绪,时时刻刻都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的“伟光正”的存在(这种存在状态本身就不符合人这种温血动物的人性),接纳自己的阴暗面,有利于和自己和解,而不是在头脑中创造一个战场,用一种想法消灭另一种想法。懊悔过去,预设未来,不如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

  不要在网上找心理咨询师,不要网络问诊,不要做网上的乱七八杂的测试(除了和正规医院一样的测试)。建议去三级甲等医院或者当地专业的心理康复医院(有的医院每周专门有一天或上下午免费向市民开放公益咨询,而且专业医院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治疗师更正规)。如果很严重需要依靠药物,那么建议坦然面对,因为心身相互影响,在用药的同时也可做心理咨询或者治疗,心理治疗的费用 一般在100-500不等,主要看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生资质,其他问题建议遵从医嘱。

  14.学心理学可以一定程度上治愈自己,也可能越学越严重,因为有的人只选择吸收自己认同的东西,过滤了不认同的东西,越学越封闭。但总体上,懂点心理学的人比不懂的人占优势,这好比学教育后会更懂如何教育子女,学法律可以更好的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学医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问题等等。另外,考个证也不可能解决自己那种严重到必须经由药物或者专业途径才能解决的问题。

  15.对科研感兴趣可以跨考心理学(与医学沾边的认知神经科学目前研究较多),但是国内博士点少(国内高校博士点审批严格,博士招生名额少,博士毕业门槛高。这导致,在职读博几乎是无法申请到读博机会的,即使想全职读博,很多人文社科经管热门专业的博士入学名额也极其紧张,根本排不上队。重压之下,自然就想到了水博,但是你有钱去水博吗?。因此,二本学院和其在职教师,都存在强烈的动机去水博,而教育部又认可这些国外的学校学位,入学简单、毕业容易、花费低廉、时间又短,既解决了学校的需求,要解决了那些老师的燃眉之急,所以结果就是这样),硕士毕业还得考虑就业问题(愿意或者有能力与985甚至海外的博士竞争学校辅导员吗),另外,非全日制学费非常贵。在职已婚已育建议不要为了兴趣再去折腾考全日制心理学硕士研究生,读非全虽然学费贵,但是方便一些。其它冷门跨考的话,比如广告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经济心理学,哲学心理学等等等等,建议直接电话询问所在学校的招生办。

  16.心理咨询的工作伦理守则包括但不限于善行,助人自助,保密,价值中立,尊重,不做道德评判等等。而不是自以为别人有心理问题我正好去辅导去赚钱,这个行业不需要圣母心泛滥或者上帝般的救人情节去想主动帮助别人,也不需要人生或者精神导师去包办代替别人的生活(咨询师应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不代替其作出重要决定,不做出具体建议,或强制其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咨访关系随着咨询结束就自行终止,那些想给熟人咨询以及想学读心术(正规心理学课程也不讲授读心术)操控别人的,或者想借机找个对象的,好好研究下职业伦理(上述伦理也可以灵活用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咨访关系是一种双向选择关系,咨询师第一次都是一边咨询一边建立关系。如果这个咨询师的风格不适合来访者,或者来访者的问题咨询师无法解决,那就要重新匹配。在咨询室外,心理咨询师也是人,并不是一个全知全能、无所不能的人。另外,抱着感兴趣好奇了解一下或者寻求自愈的动机读心理学的朋友,业余自学就完全可以(百度相关课程或者看自助类书籍或者买专业教材,专业一点的有类似沈渔邨 《精神病学》),没必要冒着毕业难找工作的风险去蹉跎4年青春。

  17.跟心理咨询师做朋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受限于专业伦理,心理咨询师不会和朋友建立咨访关系,建议不要妄图找一个心理咨询师当朋友从而节省咨询费用。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会潜移默化的在除心理咨询室外的日常人际交往中传递给你接纳、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有分寸的边界感。不会让你产生压迫感,不会让你感觉被控制,被嘲讽,被贬低。有时候你通过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就能受益匪浅,这个很主观,看个人经历。

  18.尤其是从疫情那段时间开始,微信上各种月入2万的广告推送铺天盖地,连会玩手机的卖菜的或者没有生活压力,整天在街上跳广场舞的大妈(只是个对那些游手好闲,想尝试新事物,但并无实际作用的群体的称呼,并无恶意)都想和人聊天赚钱了(某代理心理咨询师考试的机构的销售人员反馈不少45岁以上的大妈想考此证)门槛低,考试简单,你说这种证的含金量高不高?但是机构的人私下说考出来了他们的证,学员之后拿着这个证所做的民事行为与他们培训机构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只是负责卖证,况且这个行业是没有纳入国家行政监管系统的行业。意味着你从事此类工作无明确职业发展轨迹、主流群体认可度不高、权益受损无特定保障、业务水平无规范认定。不论学习任何专业,从长期看都是为了优质的就业岗位、更高收入以及优渥的社会地位。建立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的壁垒,实现对某些专业知识在熟练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这样才可能获得高于学历平均报酬的收益。而一个专业或者行业是个人是个学历就能随便进入随便离开的话,那么往往在就业市场中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是也是因为这点,很多就读文史哲社科专业的学生吐槽学习文史哲的就业悲剧。

  19.经常有人抨击我说我的文字太现实,不够温柔,打击了高中生或者外行人的兴趣,这就是看问题抓不住重点,兴趣能用来当饭吃吗?文字和观点的含金量不在于是否温柔或者温和,而在于是否有理有据,逻辑是否自洽,思想是否有启发性和成长性。你要记住一个基本常识--骗子最温柔,因为他们对你有所图谋。当一个人对你有所企图,当然会委曲求全逢迎/讨好你,当然这种逢迎只是暂时的,一旦其达到目的必然弃你如敝履。比如,培训机构为了忽悠你报名考证,说考出来可以兼职啥啥啥的,月入几万,你考完后他们会给你推荐之前承诺的兼职吗?太多辅导机构昧着良心赚黑心钱,什么0基础学java、心理学咨询师、亚马逊和虾皮开店(特大坑无货源模式,有人被骗几10万至上百万的的都有)、各类营养师证,说话脸都不红的。现在考证就送什么证书,只有你想不到的,就没有他们机构不敢做的事情。估计很多人是看青春网络剧把脑子都看的笨笨的,里面医生一脸帅气的说话又好听,还逗得女患者心花怒放,不知道以为是医生女朋友在打情骂俏。是个人都能考的证,你感觉可信吗?

  20.以上经验来自大数据,欢迎补充以正视听。 错误信息重复次数多了,三人成虎就会误导一大片小白。一个社会,理性的声音很重要,不要做沉默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通过影响身边人,身边人影响他们的身边人,如此循环,就会产生磅礴的理性力量,就可以战胜非理性,不要等悲剧发生才冷静,那就晚了!我们都可以作为理性力量发生源,争取让更多人避免接盘。不接受理解能力差(以为我把心理学等同于心理咨询,或者认为心理咨询比不上精神医学,智商真令人捉急!!!)的杠精反驳,也不讨论幸存者偏差,每种观点都有适用范围,只是抛砖引玉罢了(良言不劝该死鬼,慈心不渡自绝人),我也没要求别人认同我的观点。你不同意是你的问题,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鉴于辅导机构专门忽悠考证骗钱(包括名字是清华大学的所谓考研学长学姐诱导报班买课)的喷子太多(同时,恶意评论或者抬杠的都是这种水平:既无法组织有效的言论,又想逞口舌之利,这在心理学上属于对抗性人格,属于心理疾病,建议及时就医),只有逻辑清晰的文明评论经筛选后才显示。

  精神问题和心理问题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文/心似海蓝蓝

  2022.11.6

  西方文化中,或者说西方话语体系下的精神问题与心理问题,是混淆的。怎么讲?

  弗洛伊德奠定了现代心理学的基础,而他的研究成果就是所谓的“精神分析法”,等于已经把精神与心理混在一起了,试图用心理学的方法,同时解决精神问题和心理问题。这种混乱、混淆是从心理学的根源上就开始的。到了1875年,美国的威廉詹姆斯在哈佛大学建立了全球第一所“生理心理学实验室”,又把生理学混入了心理学。很多心理学实验,也都是拿小动物做的。直到今天,精神问题和心理问题,更靠近生物问题,数学问题,甚至是化学与物理问题。

  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吃的药物都是化学制剂,根据的是生物学的假设,还有无抽搐电击治疗,大脑额叶切除手术,也用了物理办法。

  精神问题,西方文化,习惯了从生物性病理上找依据,包括大脑科学和基因科学。这是它们的思维定式。实际上,这个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或者说非常值得怀疑。我们习惯了以为,身体出了问题,才带来精神问题,这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因果逻辑,是人的主观思维方式,主观臆想出来的判断,而不是真实发生的情况。可以称之为“归因谬误”,或者是“倒果为因”。

  到底是精神影响身体,还是身体影响精神?科学,医学,精神病学,并没有解决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所以,一切建立在生物学、基因学、大脑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精神病学、心理学,很可能都是错误的。都是在南辕北辙,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缘木求鱼,扬汤止沸了。

  进而,精神问题、心理问题,都是西方文化的知识论,建构出来的问题。

  譬如,我是大学教授,我发明了一个理论,做了一系列实验,得到了某种猜测、推论和结论,形成了我的知识理论。我就可以拿这套理论,去诊断你有精神问题,或者心理问题了。你的精神疾病,心理疾病,都是基于我在大学里设计的这套理论,基于我在头脑中建构起来的概念、范畴,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什么我的理论,会得到推广和应用呢?

  因为,资本。借助我的这套理论,资本可以把理论转化为技术和产品,推向市场,创造市场需求,创造消费者需求空间,并获得资本的自我增值,也就是货币增值。资本,一直在寻找理论上的突破口,从而开发市场,开发消费者需求。

  惟其如此,精神问题,心理问题,其实都是资本寻租的过程里,依靠知识理论生产出来的。一种精神病,可以导致几百种药物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创造利润。一种心理疾病,可以导致各种心理学治疗技术,同样变成知识产品,服务产品,在市场上销售。

  一切所谓的患者,病人,其真正身份,都是消费者,养活那些精神病专家、心理学专家,进而养活整个精神、心理医疗产业链。资本要生存,就得自我增值,否则,资本就死了。专家也要生活,当然要为资本运动,提供各种理论和知识产品,双方已排即合。至于那些病人,到底有啥精神问题,心理问题,谁知道呢?资本和专家,为的是牟利。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这个操作流程:

  资本——理论知识——技术产品——消费者市场

  资本是非理性的,为了自我货币增值不择手段,没有人性,不管人类的死活,蛋是,它需要借助理论知识,才能扩大再生产,转化为更多的技术和产品,创造并满足消费者市场需求,从而实现完成货币增值的生存目标。

  从现实层面来看,精神问题,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各种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层出不穷,全球各地都在爆发精神病、心理病疫情。这都是资本运动带来的。病人越来越多,药物、技术、知识产品也越来越多,没有治好的,只会越治越有病。为什么?因为,资本需要持续增长的消费者需求空间。只有持续消费,才会带来持续的资本自我增值。

  毒品问题,是植物提炼的,以及人工合成的,抹杀了人性,摧毁了人的身体,导致了心智与精神上的疯狂。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资本增殖。同样是资本运动带来的。

  精神问题,心理问题,是西方文化病毒,是知识论被资本控制之后,凭空制造出来的。也是在毒害人的身体、心智、精神。

  怎么办呢?怎么解决呢?

  用哲学来看精神问题与心理问题就很通透了,层次很清晰。

  我们的生活模式:身体——心智——精神(灵魂)

  我们的心智模式:认知——情感——意志(欲望)

  身心灵是一个整体,心智连接着身体与精神。科学、医学针对的是身体,心理学对应的是心智,而精神是哲学和宗教研究的领域。这样就不会乱了。现在的精神病学,压根儿就没触碰到人的精神,以各种药物和其它手段刺激身体,实际上是与人的精神无关的,搞错了对象了。

  西方心理学建构的知识论,也就是概念、范畴,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试图用理性认知,去调整情感体验与意志欲望,也是徒劳无功的,怎么讲呢?因为驱动我们这个生命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情感体验,情感才是第一性的,而不是认知与欲望。情感体验很好的时候,就会有行动的意志,也会有认知的兴趣。情感体验很糟糕,就会失去行动的意志,认知的兴趣。这是不言自明的规律,我们每个人的底层代码都是这样的。

  理性认知的功能是区分,区分好的坏的,有利的有害的,这样的区分会产生各种欲望,欲求好的、有利的,厌恶坏的、有害的。区分越多,欲望也越多,就会压抑人的生命情感体验了。因为欲求好的很可能得不到,还会产生人与人之间激烈的竞争,造成情感体验上的压力。厌恶坏的有害的,却又躲不开的时候,还是会感到烦恼与痛苦。这就是为什么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因为认知上的区分,带来的各种欲望,总是会造成事与愿违的情形,人就很容易变得不开心了。

  西方心理学强化了人的理性认知,就会产生更复杂的欲望,不蛋没办法恢复生命情感体验,反而会制造更多烦恼和痛苦。本来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多烦恼与痛苦了,心理学无非是在原有的烦恼与痛苦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大堆概念、标签、逻辑。譬如,本来我只需要面对家庭和工作上的压力,现在你给我诊断个抑郁症,我还得去治疗这个抑郁症,这不是画蛇添足吗?心理学上的一切知识,只是在解释问题,制造更多麻烦,而没有解决任何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理性认知,是个工具,本来是要用人的生命情感体验去驾驭的工具,现在倒过来了,反客为主,要用理性认知去压抑和控制人的情感体验,这就是一种荒谬的吊诡了。非但不能恢复人的快乐心情,反而还要约束、摧折人的生命情感体验,岂非太拧巴了吗?

  西方心理学的源头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以及毕达哥拉斯的“数论”,两者无一不把理性认知作为第一性,也就是用理性认知统御、控制情感体验与意志欲望。人的一切生命情感体验,都要放进理性认知的框架中,去规训和掌控,都要放进数学公式里,套上镣铐。显然,这是一种对生命情感体验的漠视与抹杀,必然会带来各种情感压力,造成各种复杂的情绪了。

  认知决定我应该做什么,情感决定我愿意做什么,欲望决定我想要做什么。我应该做的,不愿意做,我想要做的,做不到,人的生命情感体验就受到了认知与欲望的双重打压。太多应该做的和想要做的,可我都不情愿,时间久了,各种心理问题就会缠住你,搞得你无论如何也开心不起来了。一切心理问题的诞生,都是这回事,把人的生命情感体验搞死了,被太多应该和想要,压得透不过气来,体验不到情感上的快乐,内心就全是负面情绪了。

  如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方法就呼之欲出了,我们要放松理性认知与意志欲望,对情感体验造成的各种压力和钳制,而不是反过来继续强化认知与欲望。很多人,讲认知提升,加强意志力,都是弄反了,真正应该做的是解放你的生命情感体验,解脱你的生命情感体验。去掉那些理性认知上的区分,去掉那些意志欲望上的要求。人的生命情感体验恢复了,就有了内在动力,自然就可以驾驭认知与欲望了。

  辣么,精神问题,到底是什么?又如何解决呢?

  辣么,精神问题,到底是什么?又如何解决呢?

  西方的精神病学、心理学,压根儿就搞不清楚精神到底是什么,就已经开始下手治疗你的身体和心智上的问题了。不信的话,你可以去问任何一位精神病专家,或者是心理学专家。他们根本不知道精神到底是什么。

  一个不知道精神为何物的所谓专家和权威,给你做精神病诊断,还给你开药,给你心理治疗,这不是太可笑,也太荒谬了吗?你怎么可能去相信一个不知道精神是什么的精神病专家?

  能告诉你精神究竟是啥的人,只有哲学家或宗教家。一切西方精神病学、心理学,压根儿就摸不到你的精神的半根毛。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解决你的精神问题呢?

  精神,就是自我意识。当你的意识觉知了它本身的存在,你就有了自我意识,也就有了精神。

  精神病学,心理学,其实都卡在这里。因为,我们在认识论,或者叫知识论上,根本就找不到精神的真实性。只有进入了存在论才能发现精神的实存。为什么?

  当我们说认知、认识、知识的时候,意识都是向外投射的,我认识一个什么东西、什么人、什么概念与范畴。只有当我们把向外投射的意识收回来,反观意识本身的时候,才能觉知到自我意识的真实性,也就是精神性。换言之,在知识论层面上,真实的自我始终处在一种消失的状态。只有我能认识什么,我所认识的什么,这里面压根儿就不知道我是什么。

  一切知识,精神病学也好,心理学也好,都是个二元分裂的模式。有一个我能,还有一个我所,能与所是分裂的,我是消失的,精神的实在性就不见了。只有当意识反观自身的时候,精神性才体现出来。

  这就是孟子为什么要说:“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追求学问的正确道路,就是要把你放出去的心灵,也就是向外投射的意识收回来,反观自己的心灵,反观意识本身。这才是真正的学问。也就是把分裂的主客二元对立,统一起来,人才获得了自己的精神。

  如是,其实一切精神问题,都不是精神问题,而是没有精神。没有觉悟到自己的精神的实存。

  一个人,一旦觉悟到自己的精神的实存,立刻就能体验到孟子说的另一句话:“万物皆备于我,返身而诚,乐莫大焉。”因为,人的精神,自我意识,其实是“至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一个东西,它无形可见,却又包罗万象。

  我们的生活模式:身体——心智——精神(灵魂)

  所有精神问题,都不是问题,而是没有精神。没有精神,心智就会错乱、发狂,知情意就会各种矛盾与冲突,身体也会出现各种所谓症状,不舒服,甚至是真的生病了。

  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性,身体与心智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而精神自身,其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一个单纯的东西,一个无限的东西,它真实不虚。佛学里讲的“明心见性”或者叫“开悟”都是指,自我意识的觉醒,反观自身,觉知到了自己的精神性的实存。

  惟其如此,其实解决一切心理问题,情绪问题的最佳方法,最快途径,就是超越这些问题,产生自我意识的觉醒,直接上升到精神层面,这叫“顿悟”。它不是一个接一个的去解决和处理心理问题,而是直接消灭、超越了所有心理问题。

  西方心理学的知识论,其实是很蠢的方法,很笨的办法,一个概念,一个知识对应一个问题,累死你也解决不完所有的心理问题。人的起心动念,都在制造问题,哪里有解决完的一天呢?你不超越这些问题,不进入自己的精神生活,根本就没办法彻底根除各种烦恼与痛苦了。

  总结一下,一切心理问题的表现,都是知情意三者的关系混乱。一切精神问题,都不是问题,或者说精神不可能出问题,它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它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它是“本自具足,能生万法。”

上一篇:原创《哪吒之魔童降世》内地票房破20亿!刘亦菲晒出哪吒装扮
下一篇:道教超度亡灵的禁忌 有些真的不能碰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