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牛斋主兵剑先生讲国学:“以德待人,以德服人”是孔子“克己复礼”的核心
原标题:卧牛斋主兵剑先生讲国学:“以德待人,以德服人”是孔子“克己复礼”的核心
兵剑,号卧牛斋主,桃园书画社社长,剑兰客厅掌门人,当代著名书法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其书法作品被称之为“兵剑书法”。共和国同龄人,出生于太行之巅一一山西陵川。兵剑先生曾戎马军旅20载,后创办“北京鸿都书画院”并担任院长,研究探讨和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兵剑先生先后发表书法专集《翰墨剑情》、《兵剑书法作品集》,中篇小说《岁月留痕》,回忆录《剑行》,散文集《手机上的歌》等文学艺术作品。
卧牛斋主兵剑先生是当代行书名家,兵剑先生的行书被誉为当代流体行书名家,可以说兵剑先生把行书写到了精致程度,并且在书法风格上也自成一体,是在继承中以所发展的。兵剑先生出版了很多部书法学习的专著和书籍,为普及书法教育、学习书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对于兵剑先生的书法作品来说,自然与古朴并存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著名书法家、画家、书法教育家卧牛斋主兵剑先生自幼喜爱书画,坚持50年临池不缀。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著名书法家、画家、书法教育家卧牛斋主兵剑先生作品汲取二王笔意,颜柳风骨,又有欧体俊秀和赵体灵动之气,楷书疏朗爽健,行书收放有度,隶书古朴大方,小篆俊秀有力,草书妍美多姿。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受业于老子,完整的构建了“德道”思想体系,主张“仁礼”,体现了人道精神,最高理想是“大同”。并且坚持“克己复礼”。被后人称为“孔圣人”,“天纵之圣”。
“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的最直接表述,因此我们学习《论语》从《颜渊》章开始。“克己复礼”,指克服私欲服务大众。“克己复礼为仁”与“仁者爱人”是一个意思的两种表述,代换进去,克己复礼就是爱。克制才能“中”,复礼指克己后的效果:自动恢复规范,自己进入规律,这就叫自律。从克己到自律,就是从内心反省到向外有效行动,这是必然的。“克己复礼为仁”是三步曲:克己,然后复礼,然后为仁。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行为自律,这样就是爱。爱是有所不为。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诸侯割据,天下大乱,孔子用自己的思想理念游走在各个列国之间,传播思想,希望用自己的智慧与思想影响甚至改变天下的格局。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四处传教,宣扬仁政,平定纷争,各个列国之间以“信”往来,以此解决矛盾。这里的诚信已经不止是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了,更是牵扯到政治责任问题。孔子不仅用诚信教化民众,更用其诚信要求统治者,君与民共信,才能天下治。
孔子提及信的言论多达38次,足以看出孔子对于信的重视程度。孔子认为信是仁的组成部分,先有信,才能得到信任,最后才能成就大业。认为与朋友交往要有信,不论是做学问还是什么要注重信。
诚信是人的一种修养,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如果连最基本的诚信之德也没有的话那么就不足以立足在社会上。
孔子说“正名”,是正本清源的意思。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任何事情先要有指导思想才能进行。孔子向子路讲了“正名”,接着解释:“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这话是说君子既然为世界命名并为自己命名,那么这名字必须是叫得出来的,自己说的必然做到,言行一致,不因言废行,也不因行废言,不轻易说话,话一出口就在行动。孔子讲正名的更深层次意思是归正我们的思想,思想正,心里正,名就正了,言就顺了,事就成了。
“君子思不出其位”(这一句是曾子引孔子《易传》的话)。回到道德中廉耻,行为、信用等关键命题进行再阐述,最终带出另一句名言“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讲品德比能力更重要。并点题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揭示了“道德是仁爱的完成”这一高尚主题,从而产生“不怨天,不尤人”的正确人生观。
孔子提出“仁”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一种伦理道德原则,“仁”的首要内容是对他人的关爱。从“仁爱”的理念出发,提倡“忠恕”的待人之道。孔子的忠恕思想,对中华民族诚实不欺、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的形成,影响深远,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们在一起谈论待人之道。
子路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用不善待他。”
孔子评价道:“这是没有道德礼义的夷狄之间的做法。”
子贡说:“别人用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就引导他向善。”
孔子评价道:“这是朋友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颜子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并引导他向善。”
孔子评价道:“这是亲人之间应该有的做法。如果能够把它扩开去,以诚心对待天下人才是真正的与人为善啊!”
颜子去问孔子说:“我想以仁待人,怎么样才能做到呢?我希望自己能做到的是,贫贱时与富贵时一样,不有意表现多么勇敢却有威严,与有志之士交往,终身没有患难。这样可以吗?”
孔子说:“要做到以仁待人,首先得通过自己修身才能做到,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你说的也非常好,贫穷时和富有时一样,便能知足而不受欲望的左右;卑贱时与高贵时一样,就能始终谦让有礼;不有意表现多么勇敢却有威严,就能恭敬待人而对他们没有过失;与有志之士交往,终身没有患难,就能谨慎的选择朋友、选择要说的话和要做的事。这个志向非常宏大!”
齐高廷问孔子:“我不怕高山远阻,身穿蓑衣,提着拜见之礼物,真心诚意的来询问事君之道,希望您能够给以教导。”
孔子说:“坚持正道原则,即使对国君有所冒犯,也不能放弃正道原则;臣子事君,其实不是为了给君做事,而只是在国君之下做事,是为国为民做事,归根结底则是为了行仁义,辅助国君推行仁政;对待任何人都不要有厌倦之心,一律以真诚相待,自己言行首先要遵守并坚持道义;发现君子就加以举荐,发现小人就使他远离国君;去掉你的邪恶之心,而真诚的依据礼义与国君相处。做事需要机敏,谨言慎行,按照礼义修养自己,并且使天下趋于礼义。这样,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象兄弟一样。如果只说不做,或者行为不机敏,又不依据礼义待人,即使是住在对门恐怕也行不通。”
孔子说,待人要从做人讲起。待人不是目的,而是要使其达到提高境界。孔子把义、礼、逊、信作为君子的必备品质,君子可通过自省来认识“仁”,以仁存心,宽以待人,行仁义于人。无论在任何时候,以崇高道德标准作为为人处世原则,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善化他人,珍爱生命,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此为正人君子之所为。
孔子的“待人”观,是孔子仁学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在孔子看来,人是社会动物,确立起正确的“待人”观,这是对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之一,为君子所必备;因而又是学以成仁的基本课题之一。孔子“待人”观的中心内容,是孔子在兼顾自我与他人的前提下,对如何与他人妥善交往与相处的总体性思想认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孔子的“待人”观,首先应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孔子“待人”观的基本方法
对于孔子“待人”观的基本方法,当今人们通常会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然而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这其实是对孔子的一种误读,因而这里有必要先做一澄清。
20世纪40年代,蒋伯潜先生提出:“忠”是仁的积极方面,其意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恕”是仁的消极方面,其意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20世纪50年代,杨伯峻先生对此又做了类似的解释。两位先生在解说孔学之仁的过程中,显然是把所谓的“忠”与“恕”,都看成是孔子的待人之道了。两位先生的这一解说,至今仍广为流行。
追根溯源,两位先生的上述认识,主要应是源自于曾子的语录:“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里仁》)。
关于曾子这条语录的实际含意,在前面的“绪论”中,笔者曾经做过阐释。宋儒朱熹对此的注解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论语集注》)据此可见,曾子此章是在讲孔学之仁的实践问题。其意是说,孔学之仁的具体实践,其实不过是“忠”与“恕”两个方面的事而已。具体而言,“忠”就是“尽己”,亦即实心实意、尽心尽力做好自身“仁”之事;“恕”就是“推己”,亦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帮助他人做好其“仁”之事。据此看来,曾子这里所谓的“忠”,其实说的是实践自身之仁的事,只能算是待己之道;相对他人而言的“恕”亦即“推己”,才是待人之道。这也就是说,孔子的待人之道,其实只是一个“恕”道,其中并不包括另一所谓的“忠”。
从下面的例子来看,这一问题则更为清楚。《论语?卫灵公》载录了孔子与子贡的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句中“人”与“己”相对而言来看,此章显然是在讲待人之道的问题。孔子这里就只是提出了一个“恕”,却并没有涉及到所谓的“忠”。这是孔子自己做出的解释,当然理应更为可信。
至此可见,孔子“待人”观的基本方法,其实只是一个“恕”,亦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并不包括另一对等而并列的所谓积极方面的“忠”。但这却绝不是说,在孔子的待人之道中,就没有所谓的积极方面。这是因为,从字形结构来看,“恕”属于形声兼会意字,“如心为恕”。据此可见,孔子将心比心、如心而行的“恕”道本身,其实就已包括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之类的积极方面了。也就是基于此,所以才完全没有必要,另外再标举出一个所谓积极方面的“忠”了。
既然孔子的“恕”道本身,原本就包括了其积极方面,那么在前引《论语?卫灵公》一章中,孔子为什么只对其做了消极方面的解释,却并未涉及其积极方面?
深入探究其原因,这主要应该是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一般命题,因而才成为了孔子“恕”道的基本内容。而其反命题,亦即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却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命题,并不具有普适意义。只有在双方之所欲相同的前提下,才可能行得通。然而人之所欲,往往并不相同,甚至相差悬殊。在饮食嗜好等日常生活习惯方面是这样,在政治理想、价值观、意识形态与宗教信仰等方面,就更是如此。如果硬要将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这则难免会导致,强迫他人接受其所不欲的反面结果。这也就是说,所谓的积极方面,其实只是孔子“待人”之道亦即“恕”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却并非是其基本内容;换而言之,所谓的积极方面,其实只是从属于“恕”道的子命题。在前引《论语?卫灵公》一章中,孔子主要是在阐释其“待人”之道的基本内容,自然也就不会涉及到次一量级的所谓积极方面了。
二、孔子“待人”观的根本原则
据孔子的“人本”观(详见“基础篇”第二节)已知,在孔子看来,个人、家庭、邻里与社会的一切实践活动,归根结底,都理应是为了人的普遍健全发展;进一步具体而言,亦即为了使人普遍超越其动物性的自然人格,从而实现其人生的理想人格化;总括而言,亦即实现“仁的社会”,或曰“天下归仁焉”(《颜渊》)。这既是个体人生根本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因而理应奉之为自我人生的根本目的;同时这又是,个体人生一切实践活动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孔子的“待人”观,作为孔子仁学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其根本原则或曰根本目的,当然也就在于此,必须始终坚持而不动摇。
仁作为孔子“待人”观的根本原则或曰根本目的,首先体现在了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方面。
在孔子看来,人是社会动物,个体人生的根本意义与价值,只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才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实现。基于此,个体人生理应积极投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之中,而不能超脱于现实社会而离群索居。孔子对此的典型性表述,是《论语?微子》所载孔子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相处)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面对当时人们的不理解,孔子这里首先表明了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进而又表明了,其根本目的则是推行其人生正道亦即仁道。
仁作为孔子“待人”观的根本原则或曰根本目的,又体现在了与他人的具体交往与相处中。
孔子认为,与他人交往与相处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共同实现各自的人生之仁,必须始终坚持这一根本原则不动摇。孔门师徒对此做了多方面的明确强调。
例如《论语》所载——
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以上两例,都是在结合朋友这一特定的人际关系,强调与他人交往与相处的根本原则。其意是说,结交朋友的根本目的,乃是为了共同实现各自的人生之仁(详见“伦理篇”孔子的“朋友”观),亦即共同实现其人生的理想人格化。基于此,结交朋友之际,必须谨慎选取有志于仁道者以为友。
再例如孔子所谓——
“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此例是在结合师生这一特定的人际关系,强调学生侍奉老师的根本原则。在孔子看来,师道固然尊严,师道如同父道;但是面对关系到仁这一根本原则的问题时,学生对于老师,也理应无所妥协与退让。
此外又例如《礼记》所载——
何谓人义……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礼运》)
子曰:“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表记》)
以上两例是在结合君臣这一特定的人际关系,强调为臣者侍奉君主的根本原则。其意是说,君臣结合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实现“仁的社会”(详见“伦理篇”孔子的“君臣”观)。基于此,士人出仕从政之际,必须谨慎选择有志于仁道之君而事之;并始终坚持,以是否符合于仁道作为顺从或违逆君命的根本原则。
三、孔子“待人”观的实践准则
除了上述仁这一根本原则之外,孔子进而又为其“待人”观的具体实践,明确了以下三项基本准则。
其一是与人为善准则。在孔子看来,与他人交往与相处的根本目的或曰根本原则,乃是为了共同实现其人生之仁。基于此,与他人的交往与相处,理当始终坚持与人为善的基本准则。具体而言,就是只能善意地帮助人、成全人,而不能恶意地伤害人。这也就是孔子所谓——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也就是基于与人为善这一基本准则,所以孔子明确表示,讨厌那些喜欢传播散布别人短处与错误的人,而主张应以称赞他人优点与好处为乐。此即《论语》所载孔子曰——
“恶称(传播)人之恶者。”(《阳货》)
“乐道人之善。”(《季氏》)
同样是基于与人为善这一基本准则,孔子又特别强调——
“君子无所争。”(《八佾》)
在孔子看来,“为仁由己”(《颜渊》),因而矢志追求仁道的君子,原本就没有与他人相争的必要。如果与人争名夺利,势必会广结仇怨,这本身就是在贬损自我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当然为君子所不齿。
其二是以礼待人准则。在孔子看来,同他人交往与相处的根本目的或曰根本原则,乃是为了共同实现其人生之仁;而礼作为社会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完成仁的必由之路。基于此,同他人的交往与相处,自然理应始终坚持依礼而行、以礼待人的基本准则。也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真正建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并营造出和谐的生活氛围,从而共同实现其人生之仁。
这方面的具体例证,首先就是《论语?颜渊》所载子夏曰——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其意是说,矢志追求仁道的君子,时时处处依礼而行,始终坚持以礼待人;因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与相处中,自然总会建立起亲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彼此宛如兄弟一般,从而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之仁。
此外又例如《礼记?礼器》所载,“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这同样是在讲以礼待人的问题。其意是说,君子以礼待人,所以对外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对内又不会招致怨恨;从而为实现其人生之仁,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氛围。
其三是“中庸”准则。在孔子看来,“中庸”作为其仁学的方法论,自然又是其“待人”观的基本准则;与他人的交往与相处,自然理应始终依中庸而行之。具体而言,就是在始终坚持仁道这一大前提下,依据当下的时境特点,妥善把握自身与他人关系的均衡点,无过而无不及。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来说,既不可搞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又不可搞无视个体的极端集体主义;从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来说,既不可取消各自的独立性而搞合二为一,又不可彼此尖锐对立,甚至于不共戴天。孔子对此的概括性表述,是《论语?子路》所载孔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其意是说:君子以“中庸”待人,所以既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能相对保持其独立人格;小人反中庸而行,虽然表面看来,彼此似乎形同一体,不分你我,但是彼此却不能真正和谐相处。
“中庸”作为孔子“待人”观的实践准则,还表现在了以礼待人方面。孔子所强调的以礼待人准则,并非是对礼的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必须始终依据“中庸”准则而行之。具体而言,就是在始终坚持仁道不动摇的大前提下,根据当下的时境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在前面孔子的“礼乐”观一节中,对此已做过具体介绍,这里不复具述。
四、孔子“待人”观的人格素养要求
为了确保其“待人”观能够真正付之于实践,孔子认为,作为其实践主体,首先应使自身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人格素养。
其一是爱人之心。在孔子看来,普遍关爱他人的博爱之心,乃是君子的基本品性与德行之一,同时又是其“待人”观,对实践主体之人格素养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基于此,孔子不仅明确主张仁者“爱人”(《颜渊》),而且特别强调,必须从幼年时期做起,努力培养“泛爱众”(《学而》)的博爱情怀。
在孔子看来,只有具备了普遍关爱世人的博爱情怀,才能在与他人交往与相处的过程中,自发地一贯以爱心待人,并始终自觉坚持与人为善的基本准则;从而为实现其人生之仁,普遍建立起相互友善的人际关系,并营造出和谐融洽的生活氛围。这也就是孔子所谓——
“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
其二是诚信之心。在孔子看来,诚信乃是人生的立身之本,是君子所必备的基本品性与德行之一,同时又是其“待人”观,对实践主体之人格素养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基于此,所以孔子反复强调“主忠信”(《学而》《子罕》《颜渊》)。孔子这里所谓的“忠信”,其含意基本也就相当于后世所谓的“诚信”。此外孔子还又强调,诚信之心的养成,必须从幼年时期做起,其重要意义,甚至超过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学而》)。
在孔子看来,只有具备了诚信之心,才能在与他人交往与相处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与他人彼此信任、相互友善,从而更好地共同实现其人生之仁。否则,这一切均将无从谈起了。这也就是孔子所谓——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此外,也只有养成了忠信的品性与德行,才能在与他人交往与相处的过程中,始终自觉坚持以礼待人的基本准则。这也就是《礼记?礼器》所载——
忠信,礼之本也;
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行)。
其三是敬让之心。在孔子看来,敬让以待人,这既是君子的基本人格风范,又是其“待人”观对实践主体之人格素养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基于此,所以孔子特别强调,“修己以敬”(《宪问》),“君子无所争”(《八佾》),并高度赞誉泰伯“三以天下让”(《泰伯》)。
孔子的“礼乐”观认为——
所以治礼,敬为大。(《礼记?哀公问》)
(天下之礼)致让以去争也。(《祭义》)
据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只有真正养成敬让之心,才能在与他人交往与相处的过程中,始终自觉坚持以礼待人的基本准则,从而为共同实现其人生之仁,营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氛围。所谓敬让以待人,具体而言,也就是孔子所谓——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兴)让。”(《礼记?坊记》)
“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卑己而尊人。”(《表记》)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孔子曾周游列国,拥有丰富的旅游经验,也因此,在旅游观念上他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他提倡文化旅游以及感悟山水等自然景物的的旅游,较为注重感受旅游所感受的各种“美”。同时孔子还主张旅游要适度,反对过度旅游。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财富,其为后世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这个标杆鞭策着后人,在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