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研|考前名词解释汇总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历史学考研

  考前温故

  名词解释

  郭店楚简

  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1993年10月出土于湖北郭店一号楚墓内,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所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郭店楚简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

  徐州相王

  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吏称“徐州相王”。这以后各国纷纷称王。

  《竹书纪年》

  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上计制度

  秦汉时地方官员向朝廷汇报一年政绩的制度。早在战国时,魏、秦两国即已实行。战国时群臣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券,呈送国君考核,称为上计。汉代由县令将该县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送郡国;郡守、国相再加汇编,用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或由皇帝亲自受计。

  彭城之战

  楚、汉相争的一次大战。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拉开序幕。公元前205年,刘邦以项羽杀害义帝为口实,纠集诸侯联军攻楚,占领彭城,项羽得知后,亲率精兵,乘刘邦戒备松懈之际,发动突然袭击,大败汉军,刘邦不得不撤出彭城。此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算赋、口赋

  秦汉时政府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创于商鞅。这种作为军赋征收的人头税,在秦时或称口赋。前203,汉高祖下令,确定民年十五以上到五十六岁出赋钱,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是为算赋(东汉时也称口算),从此成为定制。

  《削藩策》

  汉景帝时晁错上奏的策论。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上书《削藩策》,提议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汉景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开始了“削藩”。由于《削藩策》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削藩策》成为七国之乱的导火线。

  司隶校尉

  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汉成帝时曾省去,汉哀帝时复置,省去校尉而称司隶。东汉时复称司隶校尉。西汉时司隶校尉秩为二千石,东汉时改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又率领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司隶校尉因此而得名。一直到三国魏晋时期,司隶校尉都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

  八校尉

  汉武帝时建立的禁卫军。汉武帝时从良家子中招募建立禁卫军,共分八支,即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成为西汉的军事主力。八校尉是中国古代有募兵制的开始。

  五均六筦

  王莽改制时推行的经济政策。六筦即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也称五均六筦。五均,指均市价以利四民和公家;所谓赊贷,是由政府办理借贷。

  国宝金匮直万

  新朝王莽时期所铸钱币,字体优美、铸工精良、造型别致,如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千等都是珍品;其中有一款神秘的钱币,造型奇特,上呈方孔圆形,书“国宝金匮”四字,下呈长条方形,书“直万”二字,被古钱币投资收藏者称“国宝金匮直万”。

  南中平定战

  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平定叛乱而对南中蛮族发动的一场战争。公元223年,刘备病逝,益州豪强雍闓,趁机策动朱褒、高定以及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一起叛乱。诸葛亮稳定政局后,于225年亲率大军南下,用“攻心为上”的政策,胜利平定了南中叛乱。从此南中蛮族归心,不再叛乱。

  门阀

  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形成于魏晋时期,东汉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是门阀的前身。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权,西晋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权,遂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典型门阀制度。这种制度在东晋达到鼎盛。

  元嘉之治

  南朝宋文帝时期出现的一个盛世局面。宋文帝继承和延续宋武帝生前推行的多项改革政策,又努力推行繁荣经济文化的各项政策,从而出现了短期内经济终于有所恢复,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元嘉之治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

  《北齐律》

  北齐的主要法律。550年,高洋称帝,命封述等人议造齐律,直到武成帝时完成,史称《北齐律》。封述等人全面总结了自李悝《法经》以来历代的立法经验,校正古今,编定齐律12篇,949条。《北齐律》在法典体例、篇章结构、律文内容等方面均有创新,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的一部法律,对于《开皇律》乃至《唐律疏议》都有直接的影响。

  《神灭论》

  由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所著。《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神灭论》有力的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让人们认识到了神的本质,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

  折冲府

  唐代府兵制基层组织军府的名称。贞观十年,改军府为折冲府,统军为折冲都尉,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所属的兵士通称卫士。每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别将、长史、兵曹参军各一人,这是府一级的组织。府以下,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及旅帅;五十人为队,有队正、副;十人为火,有火长。

  律令格式

  隋唐时期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律是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条文;令是制度、规章的规定,格是用来防止奸邪的禁令,对律的补充和变通条例;式是官府机构的各种章程细则。四者互有区别而又互相联系,构成隋唐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

  《氏族志》

  记载宗族谱系的著作。贞观六年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氏族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氏族志》的刊正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地主,压制旧士族势力,加强皇权。

  安东都护府

  唐朝主要都护府之一。原为唐朝和新罗联军在灭亡高句丽之后,建立的管理高句丽故地的机构。罗唐战争后,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

  榷盐法

  唐代中叶对盐官收官卖的制度。宝应元年刘晏推行。即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向盐户统购盐,加价出售。后再将盐税加入卖与商人。听其运销。产盐区较远地区又设常平盐予以调济。刘晏诛后,这种制度逐渐废弛。

  五等版籍

  宋代的户籍。规定每逢闰年修造一次。宋代户籍分为主户(税户)和客户。主户是指占有田地、承担赋役的人家,按照他们财产(主要是田地)的多少,分为五等。客户是指没有土地的人家,主要是佃户。

  置将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措施。王安石改革兵制,大量裁减淘汰老弱冗兵,从神宗熙宁七年起,在各路分别设将,每将各统一军,加强训练。全国共置将九十二员,每将置副一人。置将法是将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称为“置将”,以提高军队素质。

  四时捺钵

  辽实行的一种制度。辽建国后,皇帝游猎设行帐称“捺钵”。辽国皇帝一年四季外出巡幸,贵族和官员随皇帝同行,皇帝在捺钵中接见北、南臣僚,商讨国家大政,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采石之战

  宋金战争的一次著名战役。公元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率军攻宋,企图一举攻灭南宋。金军进抵长江北岸,准备自采石渡江。南宋文臣虞允文率领军民于采石阻遏金军渡江。最终金军败退。南宋再度转危为安。

  鹅湖之会

  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之间展开的辩论。南宋淳熙二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于是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后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

  宣政院

  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宣政院的官员,僧俗并用。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中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鱼鳞图册

  明代的土地登记册。明太祖从建国初,即着手土地清丈、核定天下田赋,洪武二十年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编制《鱼鳞图册》,分鱼鳞分图及鱼鳞总图。鱼鳞分图以田块为单元编制,鱼鳞总图由各分图田块组成,图上各田块看似鱼鳞,故称《鱼鳞图册》。鱼鳞图册的编制,对于巩固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六科给事中

  明清“谏言、监察”官职名。明代给事中不再隶属于其他单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由于给事中分掌六部,故称六科给事中。六科的掌印长官都给事中不过是正七品,下有左右给事中为从七品,另还有给事中(从七品)若干,各科人数不同,但六科的权力确实非常大。“封驳”:即是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科抄”,“科参”:即是稽察六部事务,及“注销”:注销是指圣旨与奏章每日归附科籍,每五日一送内阁备案,执行机关在指定时限内奉旨处理政务,由六科核查后五日一注销。

  三饷加派

  明末为了增加朝廷财政收入,在正常的税赋之外增加的辽饷、剿饷和练饷。合成“三饷”。“辽饷”始征于万历四十六年,明廷因“辽事”紧急,加派“辽饷”,崇祯十二年,明廷又加征“练饷”,崇祯十年,明廷为镇压农民起义,开征“剿饷”。“三饷”,使广大农民倾家荡产,全国各地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建州三卫

  明代在东北地区建州女真聚居地设置的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的合称。包括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委任各部首领,俾仍旧俗,各统其属。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金,史称后金国,建州三卫结束。

  金瓶掣签

  清政府于西藏等地实施的活佛转世制度。规定达赖、班禅及大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须由诸喇嘛当众于金瓶内抽签,并由驻藏大臣或理藩院尚书亲临监督确定,以避免地方上层贵族操纵,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有利于促进边远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制。

  理藩院

  清代管理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朝全国政权的建立,理藩院管理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蒙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掌管一部分属国及其他外国交往事务。理藩院的设置,标志清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隶属关系的加强。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1858年,根据《天津条约》中的有关原则规定,英法美三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了鸦片贸易合法化;修改税则,对一般进出口货物按5%抽税,货物转口运销除征2.5%的子口税外免征一切内地税。

  湘军

  晚清时曾国藩以湘乡练勇为基础,在湖南创建的一支军队。分陆军、水师两种。是镇压太平天国、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湘军的兴起,不仅使清代兵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对晚清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辛酉政变

  清末政变,又称祺祥政变。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载淳继位,实权在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手中。慈禧为掌握军政大权,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从此,慈禧作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和他们的代表,在中国进行了47年的统治。

  官督商办

  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兴盛于80年代,90年代以后逐渐没落。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由清政府委任官员督办。官督商办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清末新政

  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1901年,在慈禧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主要内容:编练新军;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改革官职,整顿吏制等。清末新政虽然是为维护封建统治,但也推动了经济自由发展,促进民主革命的爆发。

  《奏定学堂章程》

  清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于1903年制定,1904年1月公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奏拟。又称《癸卯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政闻社

  清末立宪运动中成立的政治团体。1907年10月17日,由梁启超等人在日本发起成立,创办机关刊物《政论》,鼓吹君主立宪。次年总部迁上海,发起国会请愿运动。1908年8月被清政府下令查禁。政闻社虽然只存在10个月,但在清末立宪运动中却影响颇大。

  《新民丛报》

  《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于1902年2月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从创刊到1907年11月停办,前后近六年,共出版九十六期。这是梁启超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

  《建国方略》

  孙中山最重要的著作之一1917至1919年,孙中山著《建国方略》,系统地抒发自己的建国宏愿和构想。全书主要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部分组成。《建国方略》 反映了孙中山倡导的民主政治思想。

  少年中国学会

  中国近代成立的学会。是由李大钊、王光祈等人于1919年7月1日在北京创办。宗旨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出版机关刊物《少年中国》。在五四运动时期青年社团中,是会员最多、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学会。

  孙文越飞宣言

  中国近代史上一份重要的文件。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特使越飞在上海会晤,商讨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问题。并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该文件使国共第一次合作有了基础。

  废两改元

  废用银两,改用银元。1933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这次货币改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银本位制,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局面。

  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三湾改编。主要内容为“党指挥枪” 、“支部建在连上” 、“官兵平等”。三湾改编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

  陕甘宁边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心抗日根据地。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双方协议,于1937年9月由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编而成。原苏维埃政府改为边区政府。以延安为边区首府。该边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组建于昆明的一所著名综合性大学。由南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合组而成。精英荟萃,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被誉为战时大后方的“民主堡垒”。抗战胜利后解散,原三校分别回迁复校。

  《荷马史诗》

  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也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社会和迈锡尼文明的重要资料。

  来库古改革

  斯巴达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政治改革,约为公元前825-800年。来库古的政制改革不仅使斯巴达从此由氏族社会阶段进入阶级社会阶段,使斯巴达国家由王政转变为贵族政制,而且为以后数百年的政治稳定,军事强大奠定了基础,对斯巴达古典时代的强盛产生了积极的历史后果。

  十二铜表法

  古罗马国家立法的纪念碑,也是最早的罗马法文献。由于古罗马之前的法律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操在贵族手里。平民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因这个文法刻在十二块铜表上而得名。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

  《米兰敕令》

  罗马颁发的宽容基督教的敕令。313 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合力征服罗马帝国东部,并与李锡尼在米兰达成协议,签署《米兰敕令》,停止迫害基督教。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历史上的转折点,初步奠定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丕平献土

  丕平献给教皇土地的事件。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创建加洛林王朝。为了酬谢教会相助,丕平把他夺到的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送给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从此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凡尔登条约》

  分割查理曼帝国的条约。840年加洛林王朝皇帝路易一世死后,路易的三个儿子发生战争。843年,他们在凡尔登签订了条约。根据条约,加洛林帝国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诺曼征服

  诺曼底公爵威廉对英国的征服。1066年,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诺曼底公爵威廉在教皇支持下,以武力进攻英国,大败英军,威廉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建立诺曼王朝,史称诺曼征服。诺曼征服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

  《沃姆斯宗教协定》

  中世纪教皇和世俗政府之间的协定。由于教权与王权斗争日益激烈,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122年在沃姆斯签订协议。该协定把主教、修道院长的宗教权力平分为二,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它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争趋于缓和。

  黄金诏书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又名金玺诏书。其规定: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7个选帝侯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等。诏书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罗马民法大全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典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以及新律。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

  圣像破坏运动

  8世纪上半期,拜占廷皇帝立奥三世发动的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运动。这场运动的实质是军事贵族与教会之间土地与财产再分配的斗争,持续到9世纪中期,加速了帝国封建化进程。

  《人身保护法》

  英国颁布的保护人身权利的法律。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大肆迫害新教徒和反王权派。1679年,议会制定《人身保护法》,规定,非依法院签发的载明缘由的逮捕证,不得逮捕羁押等。该法律对保护人身权利有重大意义。

  光荣革命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性文件。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国王统而不治,国家权力由君主转移到议会。《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

  热月政变

  法国大革命中推翻雅各宾派政权的政变。雅各宾派专政时,罗伯斯庇尔用暴力镇压了左、右两派,加速了各种反对派的联合,并组成一个反对罗伯斯庇尔的联盟,即“热月党人”,于1794年共和二年热月发动政变,雅各宾派专政被推翻。

  雅各宾派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重要政治派别,因集会地点在雅各宾修道院故名。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1793年策动和领导了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开始雅各宾派专政。专政期间,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制度,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热月政变之后,雅各宾派的政治活动基本完结,1799年最终被解散。

  克里米亚战争

  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1853年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

  文官制度改革

  文官制度改革以1870年6月4日英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为建立标志,文官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办事效率,保证了国有政策的稳定和连续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德雷福斯事件

  19世纪末发生于法国的排犹事件。1895年,法国陆军部诬陷犹太裔军官德雷福斯向德国提供军事机密,将他判罪流放。经法国知识分子和民众长期斗争,终使政府于1906年为其平反。促进了法国的民主化进程。

  《独立宣言》

  美国独立的宣言。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独立宣言》,它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宣言的目的;第二部分阐述政治体制思想;第三部分历数英国压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条条罪状;第四部分宣告美国独立。

  《邦联条例》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通过的全国宪法。1777年11月19日,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根据条例各州保留了很大的独立性。美国俨然是由13个独立国家组成的松懈的国际联盟。

  多洛雷斯呼声

  墨西哥独立运动爆发的导火索。1810年,墨西哥多洛雷斯小镇的牧师伊达尔哥敲起教堂的钟声,他领导群众高呼:“美洲万岁!打倒坏政府!” ,这就是墨西哥史上著名的多洛雷斯呼声。它标志着墨西哥独立运动的开始。

  考迪罗

  拉美地区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盛行的一种以暴力夺取政权、维持统治,代表地主(庄园主)利益的,对人民能够生杀予夺的独裁制度。是拉美各国独立后的普遍现象,是拉美经济发展的阻碍。

  废藩置县

  日本明治政府进行的改革措施。日本明治时代,各地藩国依然存在,威胁中央集权,于是明治政府于1871年开始废藩置县,即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该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自由民权运动

  日本明治时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及社会运动。1874年爱国公党的成立揭开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序幕,此后立志社等民权组织纷纷建立,他们反对专制政治、要求争取民主自由权利。后逐步发展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随着明治政府的镇压,自由民权运动最终瓦解。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于1648年签订。和约承认了新教的合法地位、德意志诸侯邦的主权和荷兰、瑞士的独立。 该合约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维也纳会议

  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巴尔干半岛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马恩河战役

  一战中的两次战役。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发生于1918年7月15日至8月6日的战役,是西方战线中德军最后一次发动大规模攻击的战役。德军遭受严重的伤亡。

  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管理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等。这使苏俄政权得到巩固。

  《洛桑和约》

  于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与协约国之间签订的一份条约。在土耳其军队击退希腊军队的攻击后,新的土耳其政府拒绝接受之前签订的色佛尔条约。之后土耳其政府遂与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签订洛桑条约。此条约确立了现代土耳其的疆域。土耳其虽然放弃了其在阿拉伯地区的领土和塞浦路斯,但保留了东色雷斯,同时取消了亚美尼亚的独立和库尔德的自治。

  《威斯敏斯特法》

  英国法律。1926年贝尔福提出自治领的定义,它们“是英帝国内的自主实体,地位平等,在其对内或对外事务的任何方面,一个绝不从属另一个”。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本法确认这个定义。该法标志着英帝国转变为英联邦。

  罗斯福新政

  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后开始实施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主要内容即复兴、 救济、改革。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

  租借法案

  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接受租借法援助的国家包括英国、苏联、中国等共38个国家。

  《大西洋宪章》

  英美两国首脑签署的联合宣言。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并签署了《大西洋宪章》,提出了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战后和平的目标。该宣言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并确立了该体系。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临时适用,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1944年,反法西斯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

  《赫尔辛基宣言》

  《赫尔辛基宣言》全称《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该宣言制定了涉及人体对象医学研究的道德原则, 是一份包括以人作为受试对象的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和限制条件,也是关于人体试验的第二个国际文件,比《纽伦堡法典》更加全面、具体和完善。于1964年采用。

  《世界人权宣言》

  联合国的基本法之一。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并颁布《世界人权宣言》。作为第一个人权问题的国际文件,《世界人权宣言》为国际人权领域的实践奠定了基础,对后来世界人民争取、维护、改善和发展自己的人权产生了深远影响。

  蒙巴顿方案

  1947年,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即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政府。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但也为印巴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

  贝尔福宣言

  英国政府表示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公开保证。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致函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信中说,英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这封信后来被称为贝尔福宣言。《宣言》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提供了依据,也埋下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的祸根。

  欧洲煤钢联营协定

  1951年,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的协定。该协定把煤、钢生产等经济活动置于共同管理和监督之下,是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基础性协议之一。该协定的实施缓解了德法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欧洲的统一。 

  答案仅供参考

  

上一篇:越南语简介
下一篇:被注射抑制生长针、皮肤溃烂无人管,这5位童星,被父母害惨了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