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范文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篇1
1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1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道德人个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
1.2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
2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2.1 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2.2 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2.3 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2.4 坚持个人和社会的结合。
2.5 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结合。
3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3.1 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
3.2 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
3.3 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
3.4 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4 教师职业道德体现
我国几千年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中有不少优秀的成份,它主要表现在:热爱教育,终生授徒,有教无类,文行忠信,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5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5.1 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他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上述概念具有如下基本旨意:一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说明了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一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二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对规范或准则中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5.2 教师职业道德和道德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区别:道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最一般、最普遍的善恶标准和观念,而教师职业道德则是教师职业活动中特有的善恶标准和观念;二者产生的时间和发展有所不同。
5.3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①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指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善恶的专门体现性和对教育的专门适用性。②教师职业道德体现教书和育人要求的一致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③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它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规范、职业良心、职业作风、职业情操等。④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它包括职业工作的精神动力、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调节、言行示范的自觉性等。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磨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同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履行职业道德行为的有力保证。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道德生活中,一个具有顽强道德意志的人,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也能抵制外部的腐蚀和引诱,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没有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但是如果没有道德意志,即使有了道德行动,也不可能持久。此外,道德信念是教师对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是由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所铸成的比较稳固的“合金”,是人们的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的媒介和内驱力,它使道德行为表现出明确性和一贯性。可以说,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质构成的核心要素,是人们的道德行为最深层的根据和重要保证。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篇2
关键词:职业;职业伦理;教师职业伦理;个人德行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33-03
一、职业伦理与个人德性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作为一种社会的、历史的范畴,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分工相联系,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分工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没有专门的社会分工,就没有专门的社会职业,也就没有了相应的职业伦理。职业伦理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指导和约束职业行为的规则和要求。职业作为一种伦理关系,是社会主流伦理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反映了一定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同时,不同的社会分工下对不同职业的有着不同的伦理要求,即如恩格斯所说的:“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在传统社会中,职业道德往往是一个人作为一种身份角色的个人道德,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国王、贵族、农民或者手工业者,那么判断个人德性的基本依据就是他是否履行了作为其角色的特定职责,职业道德与个人德性相统一;而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职业一般是一种谋生手段,人们进入一种职业领域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履行职业道德仅仅是职业规则的需要,而并非个人德性的自我展现,职业道德与个人德性呈现剥离趋势。从职业道德和个人德性的关系来看,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社会角色使一个人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影响到人们对生活目标的确立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们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其次,不同职业的不同利益与义务,造成人们不同的职业良心和角色心理,这种不同的利益与义务,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道德信念及用以评价其行为的道德标准。第三,不同的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有不同的要求。柏拉图认为作为王者的哲学家的德性是智慧,城邦的守护者的德性是勇毅,而工艺人的德性是节制。在柏拉图看来,智慧是最高层次的德性,而节制是较低层次的德性。在现代社会中,往往对以政府官员为代表的社会管理者的道德要求较高,而对以农民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的道德要求相对较低,这一方面说明了以政府官员为代表的社会管理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较高,一方面也暗含了从事该职业的个人应具有较高的个人德性。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的特殊性
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崇高、最神圣的职业劳动之一,自教师职业产生以来,人们就对其有很高的道德要求,把教师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规范和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传统社会将“师”与“天地君亲”并举,说明了对教师尊贵地位的认可。将“师德”上升到“劝君臣、正民风、安邦国”的高度,成为了中国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往往对从业人员有着很高的个人德性要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都标示出一名教师不仅要在学问上精通,用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个人德性上做学生的典范,用自己的灵魂去传授品格。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已经超出了作为一个谋取生存条件的职业的范畴,而作为一个典范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生活方式、举止风度等方面通过职业道德所体现出来的“善”来教育和影响被教育者做出正确的行为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上述所说的职业伦理与个人德性的关系及不同职业对其从业人员不同的个人德性要求,在教师这一职业上有着特殊表现。首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将教师职业道德与个人德性统一起来。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单要作为一名职业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也要作为一名角色人在社会不同角色群体中体现出良好的个人德性水准,另外,教师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特殊性,使教师职业对从业人员表现出更高的个人德性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评价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更高,教师也应具有更高的生活目标和道德理想。
三、教师个人德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根本职责,是否能教好书,育出什么样的人,是判断一名教师是否称职的基本标准。在传统社会中,把精神道德价值看得比物质功利价值更高,“重义轻利”是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表现。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功利性追求越来越强,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教师的职业道德相冲突。教师职业道德的传统观念,道德底线遭受着功利主义的冲击,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下的个人德性的需求与社会功利化的趋势产生了矛盾。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将职业道德与个人德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许多教师的个人良心也遭受着煎熬。因此往往“奉献”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可是,在市场经济和社会普遍功利化的条件下,只讲奉献是不够的。针对这种情况,有的学者指出,应“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理性求利观,树立‘德才兼备’的职业道德观”。除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外,还应注重寻求教师个人德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观念的结合点。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出人的物化关系在伦理精神上就形成了人的功利主义观念,功利主义就成了一种社会历史必然现象,但是功利有善有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善恶的判断标准就是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我们在对教师个人德性评价时,也应该把握这一功利善恶的评判标准。例如,教师教书授课,是为了传授正确的知识还是仅仅作为生存手段;教师做科研课题,提高科研水平,是为了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还是为了个人荣誉。同时,在评价教师道德时还应注意到“一方面,教师道德的要求应该与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取得平衡;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教师个人道德的自由与平等的问题,因为教师的个人道德并不见得比普通人的道德具有优先性,因为任何人都是道德上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可能是一个已经成熟的道德完人。”教师在职业范畴中的行为目的是判断教师职业道德和个人德性的主要标准,而在非职业范畴中的个人行为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是教师个人良心成熟的标志,也是个人德性善的标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0.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Z].
[3]杨克平,等.教书育人:教师职业道德的真谛[J].中国高等教育,2007,(1).
[4]王世忠.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师职业伦理观[J].高教探索,2008,(12).
[5]龚群.社会伦理十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41.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篇3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72-02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永恒而新鲜的话题,常谈常新。中国古代的孔子是“为人师表”的典范,他所倡导的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也是指引教师道德言行的行为准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教师职业道德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和发展先辈的教育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现代的元素进行整合与创新。基于此我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并且针对建设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一、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现状分析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时应遵守的基本社会规范之一。不同的社会规范反应着人们之间不同的社会关系,也规定着个体之间不同类型的交往行为,因此其各自有着不同的性质与功能,不可相互取代与混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直接关系到规范本身制定的科学性与使用的适宜性,间接影响着教师对规范的认同与内化,以及师德教育的内容。目前,通过分析有代表性的各省市的学校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本发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没有与教师教育活动领域中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和语言这些非道德规范区分开来,导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不甚清晰。首先,表现在教师的经济利益与学生的教育利益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当优先考虑学生的教育利益;其次,政治和道德的范畴和作用方式以及体现的社会关系各不相同,因此不应当从政治的视角要求道德使道德政治化;再次,法律其实界定了人类行为的最低道德底线:在这个行为底线以上的属于人们一般认为的道德问题,在这个底线以下的,就触及到了法律(属于法律范畴,但其实是更严重的道德问题)。所以说不应当将“依法从教”等法律规范写入教师职业道德当中,这样不但磨灭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在底线道德上的区别,而且不利于法律规范本身的落实,也会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带来混乱;最后,技术和语言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们不直接具有道德涵义,只是技术和语言的使用关乎道德价值。所以,技术和语言的道德涵义来自于其与社会价值的吻合程度,来自于其与学习类型和内容的适切性,来自于教学情境需要的满足和教师自身特点的表现。综上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可以直接包含教师活动中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和语言规范,但可以在道德与教师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和语言活动的联系中考虑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这些活动的限定。
(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职业道德地建设停留在理论道德的说教层面而没有重视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去培养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实际上,只有在具体的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教师才能够对教师职业道德有更深层次地领悟和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才能具有积极地教师职业道德认知和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然后通过教师地主动建构进而形成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而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教师职业道德才是理性的、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长久的以及具有发展性的。正如品德的形成过程一样,只有通过受教育者自主地、主动地建构才能形成健康的、良好的品德,而不是仅仅通过施教者的道德说教去形成。同时,由于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教师职业道德需求与水平,例如在教师入职前、入职以后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因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不能采取一刀切、大一统的方式。
(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代表了更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人格、品行等优秀品质会影响学生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教师人格、品行等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充分地尊重教师的主体性使教师通过实践活动,借助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地建构;也需要学校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外部环境,使教师体验到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多元、激励、认同为特征的评价体系将更有助于提高教师重建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求“和”为贵、以邻为善、仁义礼智信等等,具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在教育领域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这突出的表现在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身上。孔子作为我国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表现在师德方面,主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切关怀、体贴备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等等。这些师德标准不仅体现了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同时也反应出了一名教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当今的教学对象、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与孔子所处的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师典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学校要创设协调的内外部制度环境使教师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同时教师也要自觉的将自己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都经历过一个从忽视教师职业道德到例行一般性的德行要求再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19世纪末以前教师职业道德还仅仅是一种自发、零星的渗透,还没有被提升到一个自觉专门的领域,也没有成为教师职业自觉发展的需要。到19世纪末期,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规定开始出现,直到1929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制定了《教学专业伦理规范》。这一规范的实行,将教师职业道德同从往笼统的教师教育剥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尽管这一规范仍然存有种种不足,并且与专业化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但在当时却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紧接着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教师专业化的浪潮。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职业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而1972年英国的《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调查委员会的报告》更是将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职业专业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教师教育开始从职业向专业迈进。美国的国家教育协会于1975年正式颁布《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其中对有关师德规则的具体要求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但专业化思潮的影响已经有所渗透,使得美国教师职业伦理在指导思想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将教师专业自主、专业伦理等教师专业特质纳入其中。与职业道德相比教师专业伦理更凸显的是教师的专业性和自主性,从行为规范层面的职业化道德要求,上升为将教师作为一种特殊专业人员的一种伦理考虑。
二、研究结论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研究和实践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研究无论是从研究的视角还是在具体的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当中基本上停留在教师职业道德这一层面。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末开始已经通过制定相关的规范、准则等形式将教师职业道德提升到了教师专业伦理这一层次。教师专业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虽然在本质上都是指从事教师职业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所应达到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要求,但是两个概念之间还是有差异的,两个概念背后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却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师职业道德更多关注的是教师行为约束层面的职业道德规范,而教师专业伦理体现的是教师的专业性和自主性,关注教师作为特殊专业人员的专业责任和专业精神等内在的伦理品质。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在做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制度设计时应当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俗话说:“站的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应当学习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先进做法,注重从教师专业伦理这一高度进行设计。
(二)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应当体现专业性、科学性、人文性和前瞻性。我国各地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是制定的规范缺乏层次感和实用性。例如有的规范将教师不准进娱乐场所,教师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讲普通话,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一些内容写进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首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应当渗透一定的教育理念,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对教师行为约束这一层面,应当上升到教师专业伦理这一高度。其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过程当中应当体现一定的人文性。教师也是人,教师也具有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需求和欲望,所以应当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只有教师生活愉快、心情舒畅了,教师才会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活动过程当中,教育教学质量在无形当中才能够得到质的提升。所以在规范制定的过程当中应当体现一定的人文性。再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应当体现科学性。比如在上面提到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使用普通话,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我觉得这些规范内容的科学性有待考量。难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普通话吗?有些地方学生、教师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刻意的要求说普通话不是强人所难吗?何况有些时候说家乡话、方言更能把意思表达清楚、透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和认同感。课堂上也没必要都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只有在相应的教学情境当中采用才会达到一定的效果。所以规范制定的科学性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把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重要事项来做。只有教师的待遇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才会随之提升,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良好形象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全社会才能形成一股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这样,教师才能更加具有尊严感和自尊感,才能激发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才能使得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坚守教师职业道德操守,自觉地践行和提高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
(四)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追求。自觉的将教师职业道德纳入到自己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当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境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当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所在,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境界,把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和有用之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职责。
参考文献:
[1]王清风.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
[2]包金玲.教师职业道德的传统与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3]冯婉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J].教师教育研究,2009,(1).
[4]王清风.论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5]郅庭瑾,曹丽.美国教师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发展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5).
[6]朱宁波,刘丽娜.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科学,2009,(12).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篇4
第一章教师与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传递人类文明和传授思想的专业人员。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教师职业的历史考察
(1)、中国
①、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教师职业
a、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政府官员兼任教师。
b、春秋时期—官学失守,以孔子为首的大批私学大师涌现,成为最早的专职教师。
c、秦国统一后—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客观上阻碍了教师职业发展。
d、汉代以后,特别是唐代以后,各级教师制度逐渐完备。
②、中国近代公立师范教育的成立和兴起,标志着中国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开端(1897年上海南洋公办师范学院成立;1902年,清末民族资本家张謇创办通州私立师范学校。)
③、进入现代社会,中国逐渐形成了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教师培训体系。职前培养、职后继续教育体系日趋完备,教师资格制度逐渐完善。
⑵、外国
①、教师职业最早与宗教联系在一起,教师由僧侣兼任,教学内容传授宗教教义或武士教育。
②、西方近现代教育发展很快,专门师范教育机构、系统正规教育训练保证了教师职业素质更高,推动了西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规定教师具备扎实学科知识,深厚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
3、职业:
是由于社会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职务和特定职责,
并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4、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1)
、劳动对象的能动性与多样性。(能动性:不是被动接受加工,而是有独立性、选择性、批判性、倾向性。内外因相结合。多样性:先天素质、后天环境与受教育不同,导致学生智力、个性、气质、兴趣、特长、爱好不同,而且不断变化。)
⑵、劳动任务的全面性与示范性。(目标、内容、时间、空间上的全面性;“立体教科书”的示范性)
⑶、劳动过程的个体性与创造性。(个体性:备课、上课、辅导、谈心、处理问题都是以个别方式进行。创造性:将教材内化,需要高超艺术、教育机智,捕捉教育灵感,传授给学生,使之领会内化。二者决定学生的多样性、能动性、影响学生的广泛性。)
(4)、
劳动成果的集体性与长期性。(集体性:是校内外、家庭、社会、教师、党团组织等多渠道进行教育影响,但不是各因素简单相加,是各因素内化的综合反映。长期性: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品质习惯的养成、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见效慢。)
5、道德:
西方道德指风俗或习惯,也有规范规则,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现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主要指人们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有时是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以及风俗、习惯和道德教育活动等。
P13
6、[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文秘网!]职业道德:
指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人们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P14
7、教师职业道德:
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P14
8、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典范性不仅是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准则,而且是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它发挥着“
以身立教”的突出作用。
(2)、深远性
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而且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人格特征、世界观、人生观,进而影响学生的家庭和社会。
(3)、崇高性较其它职业道德相比,教师职业是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要求教师道德境界更加崇高,做到
“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⑴、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学生潜移默化作用,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⑵、对教师自身的激励作用。(是激励和调控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动因。特别是责任感、使命感、良心。)
⑶、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教育行为效果的好坏,而且关系到教育过程的优劣。)
⑷、对社会环境的优化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会影响到整个教育过程以及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
10、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
指那些概括和反映老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并成为老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一般而言,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教师的幸福、教师的良心、教师的义务以及教师的公正等。
P21
1)教师的幸福:
①定义
:教师的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核心,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愉悦状态。
P22
②为什么说教师的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核心,是人们理解教师职业的真谛的最终归宿?P22-23
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愉悦状态。
㈠教师的幸福总是与教师道德需要的满足联系在一起的,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它不仅满足了个人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能满足自己精神方面的需要,特别当精神道德需要得到满足时,他就会产生一种愉快舒畅的体验,感到幸福。如:劳动被认可,讲课受欢迎,教学受表彰
……
㈡教师的幸福是教师教育劳动创造的结果,教师的劳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丰富了自己和发展了自己,自然会感到由衷的欣慰与幸福。如:
“教学相长”、教师
自学进修的体会
㈢教师在自己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会随时产生幸福的体验。如:一节创造性的授课,一次成功的教育活动,,与同事的一次成功能够合作
…
2)教师的良心:
①定义:
教师的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核心。是指教师个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教师道德心理的内在评价机制,也是教师进行自我道德调控的精神力量。
②作用
:对于教师自觉履行职业道德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成为一种习惯的道德能量,可以随时引发教师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和有机调控,从而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始终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上。
③表现:具体表现在教师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如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和团结协作等。
④意义
:教师的良心要求教师遵守工作纪律,尽心尽力地完成任务,不敷衍了事,不误人子弟;教师的良心还促使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促使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共同成长;教师良心往往贯穿职业道德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教师思想情操的重要支柱,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完善的最强大的内部动力。3)教师的义务:
①含义
:教师的义务通常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社会向教师提出的必须遵循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自觉意识到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并把自觉遵循这些合理的道德要求作为自己内心的一种习惯意愿,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要求。通常指第二方面含义,即教师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遵循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并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②目前存在的几种教师道德风险,即违背教师的义务要求,教师面临的“风险”和危机。P25
a、缺乏敬业精神。如:不思进取,混日子,莫不关心等。
b、教学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如:备课不认真,辅导不及时等。
c、主次颠倒,无心教学工作,热心于社会兼职或第二职业。
e、不履行教师的“育人”职责。对违纪等不良行为视而不见,不及时教育。
4)教师的公正:
①概念
: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正直无私,不偏不袒地处理各种业务关系,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全体合作者。
②范畴:
a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平等施教、体贴爱护是教师公正的最基本内容。)
b公正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同事关系。(互相理解,互助互敬。)
③意义:
教师公正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同事关系,有利于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这种条件下,大家心情舒畅,各方面教育教学工作都会顺利进行下去;教师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就会使教师在学生中间树立起威信,获得学生由衷的尊敬和德赞扬。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其道德品质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章中国教育史上的教师道德观概述
1、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家经典语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欲正天下之心,须顺天下之受。主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源,谨教有义,正道为渐摩之益。—王夫之
2、孔子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伟大的也是世界公认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被称之为春秋末期的
“显学”
。同时,孔子还是创办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尊称为教师鼻祖,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⑵、师德观:
①、学而不厌,不耻下问。---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的境界;他认为谦虚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来进行教育;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他主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③、热爱学生、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热爱学生,爱护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教育学生不应该存在偏见。
3、孟子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
名轲,邹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使儒家学说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
”。
⑵、师德观:
①、热爱教育事业。----他高度赞扬教师职业,他说:“
君子有之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②、热爱学生,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以师礼相待,有问必答,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大丈夫
”的理想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③、教育者要具备德与才两方面的素质。----即:“入则孝出则悌”;“
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道德修养和知识修养。
4、韩愈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师说》集中反映了他的师德修养的观点。
⑵、师德观:
①、教师的任务:-----
传道,即儒家仁义之道;授业,讲授儒家经传与古文;解惑,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提出的疑难问题。
②、求师标准:----学有所成,合乎儒术可以为师。他提出“圣人无常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求师标准。
③、师生关系:----可以互相为师,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蔡元培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
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⑵、师德观:蔡元培先生非常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他曾经在北大组织“进德会”,要求教师“
不嫖不赌,不要妾”
。他认为要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必须具有谦虚、正直、爱国、爱生和知识渊博等品德,具有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
6、鲁迅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1909
年留学归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
⑵、师德观:教师应该成为“后生的模范”
;要从人格、道德及精神气质上来影响学生;要有善于向自己学生学习的精神,要善于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7、陶行知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他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和乡村教育事业。他一生都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捧者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⑵、师德观:
①、陶行知提倡民主教育,十分强调教师民主素质的培养。他号召教师“
和人民站在一条战线上,争取真正民主的实现”
。他认为教师要实现民主教育,就要首先进行自我教育,树立民主作风。他主张教师应树立远大的理想,要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全部力量。他指出教师的理想和使命是
“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与后代”。
②、他认为教师应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主张生活即教育。
③、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他主张“教学相长”。
8、叶圣陶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是我国
著名的教育家,作家。解放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语文教育部主任等职。
⑵师德观:
①、核心即情感教育,尊重教育。他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是“
认真当教师的人的起码条件”;提倡“爱的教育方式”,即所谓情感教育。
②、他认为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培养学生成为健全的公民。
③、他人为,教师的教育工作可分为“言教”和“身教”两个方面,与“言教”相比,
“身教”更可贵。
第三章国际组织与西方教育中教师职业道德及道德特征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师德规范的有关论述
⑴、师德理想:
应以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集体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进步,以及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极大尊重的谆谆告诫为目标,将最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教育对于和平以及对于各民族、种族或宗教集团间的了解、宽容和友谊所作的贡献上。而制定师德规范的指导原则是:
“将对学生的教育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⑵、师德规范:P57-58
①、教师不得以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成分或经济状况为理由,以任何形式歧视学生;②、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可能的、最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应适当注意对教育活动有特殊要求的儿童;
③、教师应具有必要的德、智、体的品质,并且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篇5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较之于法制建设,构建“师德红线”的内容体系好比“立法”环节,也可以称为“制定规矩”环节。即规定一系列相应具体明确的行为规范,规定教师哪些必须做,哪些不能做,哪些可以做,并以此作为鉴别、判断教师是否触碰“师德红线”、是否“合德”与“违德”以及应承担何种肯定与否定后果的标准。显然,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构建“师德红线”内容体系应考虑师德内容涵盖的主要方面及其层级划分、考评原则与方法、考评主体与机制、考评结果处理等。
虽然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规范性、强制性、职业性、发展性、阶级性等特征,但职业性却是其本质特征。因此,构建“师德红线”内容体系必须体现职业性的特征。具体来讲,必须围绕教书育人这一职责和使命,对教师所应遵守的职业行为规范作出规定,并以此为基础划定“师德红线”。事实上,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或者从逻辑基础上看,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划定“师德红线”最直接的依据。前者是对教师职业道德总的概括性的规定,后者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的细化。由此说来,直接依据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划定“师德红线”是最快捷和节省的办法。当然,这种借鉴并非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一个既要尊重历史,又要立足现实,还要展望未来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纵观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过程,从1984年第一次颁布至今,我国共四次颁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继承与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每一次修改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或者说都是与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和要求分不开的。如1997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传统道德价值观产生重大冲击,一部分教师受到“全民经商”浪潮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教育规律或与教师职业道德不符的商品意识或行为。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师育人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为适应新形势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997年8月7日,国家教委、中国教育工会修订并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增“廉洁从教”条目,旨在引导教师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再如,2008年修订的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有6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此次修订距上次即1997年修订已有十余年,其间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本身发生了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其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2008年6月26日,为深入学习和大力弘扬抗震救灾英模教师的崇高师德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有关部门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公布于众,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此外,2008年汶川5·12地震中由于教师的不同表现而引发的师德大讨论,也是推动本次教师职业道德修订的一个诱因。不可否认,此次划定“师德红线”,与我国近期接连发生的多起教师性侵学生、体罚学生等恶性事件以及明禁暗存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私自有偿补课等较为普遍现象的存在不无关系。综上所述,构建“师德红线”内容体系应遵循以下步骤:首先,应依据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从横向结构考量现有内容是否涵盖了师德的所有方面,它们之间是否有遗漏或重复交叉之处,然后从现实性和前瞻性的角度进行取舍与优化。其次,从纵向结构按层级对现有内容进行细化,并以命令性规范或禁止性规范的形式具体列举出属于“师德红线”的范畴。这是一项操作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从理论上讲任何行为规范标准都不可能穷尽所有行为,因为客观现实是复杂多变的,何况教师的职业道德已渗透到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师德红线”与教育政策、教育法律、学校管理规定等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
道德与政策、法律、制度均属于行为规范的范畴,对人们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整,只是在调整的内容、范围、角度、方式、手段、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已,但又表现出极大的一致性。一般而言,凡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提倡和肯定的,也是我国教育政策、教育法律和学校管理规定肯定和支持的;同样,凡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行为进行禁止和否定的,我国教育政策、教育法律和学校管理规定也会作出禁止和否定性的规定。如关爱学生和为人师表一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行为作出的基本要求。而在我国教育方针、教师法、学校管理制度中,不仅作为一种倡导性规范,更是作为教师必须履行的一种义务提出的。同样,体罚学生在师德中则作为禁止性规范而提出。可见,“师德红线”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从道德的角度对教师的行为作出最基本的规定,它是教师不能触碰的,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它不是对教师的全部道德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不能取代教育法律和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由于道德实施主要依靠当事人自律和社会舆论,缺乏法律应有的强大的强制性和制裁措施,因而,“师德红线”的划定需要教育法律的强力支持和保障。当然,教育法律的顺利实施也需要道德的前期铺垫和辅助。需要说明的是,单靠划定“师德红线”是否就能完全解决目前存在的性侵学生、有偿家教、体罚学生、违反教育规律增加课业负担等行为,是否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师德水平需另行探讨,这里不再赘述。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篇6
1991年5月全国第一次教育督导会议胜利召开,在会议上颁布的《教育督导暂行规定》成为我国教师工作全面评估开始的标志性文件。由此,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教育评价的模式、基本原理、实际运用、道德评价的基础理论等展开了相关论述,从而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研究的深入开展夯实了理论基础。从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内涵、涉及内容、善恶标准、评价方法、遵循原则、主要特点、体系构建等方面展开论证,逐步丰富完善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机理。
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研究的构成详解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亘古迄今,教师职业从来都是一种极具社会意义的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学能力素质等众多素质中占据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一词的诞生,表明社会分工中教师所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是一种具有专业属性的职业,教师职业具有一般职业的基本特质。[2除此,教师职业还具有其特殊意义。一般而言,师德评价是对教师道德行为所做的性质及程度判断,来确定其德性价值。我们进一步回溯于“道德评价”层面,道德评价是人类广泛社会活动中的一种特有的活动,道德评价活动的形式、内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备。正因如此,有学者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定义为“人们凭借校内外舆论、教育传统习俗和教师内心信念等形式,根据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教师的职业行为所做的善恶褒贬的道德评判”。基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研究主题,学者们紧密围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研究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三个构成支脉展开相关讨论。
1.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
基本围绕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学习和自我修为开展。2000年8月15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确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规定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同年12月,中共中央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中小学德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教师的高尚师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派生于“社会规范”,一般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共同遵守、认同的期望、思想和行为标准。它对教师职业活动起到外在的约束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目的所在。2008年,教育部颁布了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爱国守法、敬业爱岗、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历次变更中,顺应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经过反复洗练、升华,以其主导性、权威性和标准性成为教师必须恪守的道德基准。加深《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操守,依靠制度的力量、正义的呼声和主流价值观来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保驾护航,深入明确提出“不准”、“禁止”、“严禁”、“明令禁止”等教师职业道德不可逾越的“底线”范畴迫在眉睫。
2.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有关“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研究
学者们基本从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现状和成因展开论证,顺势揭示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危害性及其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应对策略。所谓“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基本一致的共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亦可视为教师职业道德的病态体现,既有社会影响,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诸如经济、社会风气、多元文化、法制规范、教师心理、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子因素,都是引起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所在。相关研究资料的主要内容,各有侧重,抑或从教师行为的角度看待教师职业道德失范问题,抑或从师生关系来推究教师职业道德的偏离成因。无论选择何种切入点,从“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中获得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启示,并在教育教学中规避“失范”,促成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和自律,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才是这一研究的实践价值诉求。
3.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我们国家一向重视师德建设工作
诸多国家领导人,在重大场合中发表了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讲话,明确了教师工作的神圣地位和艰巨使命,赋予了对广大教师更高的期望。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逐步确立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中提出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2005),要求“要将师德建设作为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再一次明确指出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指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然而,国家对师德工作的重视和多部文件法规的相继出台并不意味着师德状况的彻底改观,相反在教师职业道德中所暴露出的新问题日益严峻。因此,重视教育的发展,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其目的在于创建良好的教师道德养成氛围,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尽早构建并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强化监管和激励双管齐下的保障机制。从宏观的国家政策引领到微观的学校组织制度,都应输送社会的正能量,促进教育公平,才能加快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良性进展,彰显教师职业道德的新风尚。
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研究的元分析审视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元分析审视,即尝试把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是顺应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理论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自我审视、自我调整、自我反思的结果”。
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语义构建
语义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思维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根据言语主体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制度言语和个人言语。制度言语凭借自身的显性姿态,主要从社会主流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制度出发,基于管理和控制,着眼于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建立一个外部的评价规范,并通过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根本在于提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描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所应该具备的内容、指标、操作方法等方面。相对于制度言语,个人言语更具有现实情境性,即针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评价的具体情境中产生的一种个体心理言语,由于个人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认识不尽相同,加之评价时所处的情境不同,将会生发出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鉴于此,个人言语具有含混不确定性。个人言语的风格迥异与制度言语的高度统一,实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语料系统“既综统于上层建筑又立足于区域实际”的有机整合,既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主导趋势,又切中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于固本之中见灵动”,从而确保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严谨性和统一性。
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遵循原则
综合各家研究,我们总结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过程中,应该做到尊重人、关心人、体谅人、理解人和发展人,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学校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同样需要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一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立足之本。
(2)主体性原则
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反思以及自我提高的主观能动性,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发挥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事实上,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内在驱动力和策应力,教师只有时刻拥有自我发展的意识才能使教师的职业生涯永葆生机。
(3)永续性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广大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既要做到“继往开来”,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又要做到“见微知著”,通过激励评价的方式,促进每一位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稳步提升。
(4)专门性原则
“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有其独特性质,基于其专业化的职业特点,教师的专业特征主要体现在“独立的知识系统、特定的能力要求、特殊的伦理标准和人格要求等”方面。鉴于以上特殊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也应该专门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本质综合进行权衡品评,从而完成“伦理价值判断”的检视过程。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衡量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首先是道德评价,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应该是善恶标准。有人主张,把伦理学一般意义的善恶标准与教育领域中特有的善恶矛盾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特有的善恶标准。也有研究坚持,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必须坚持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客观要求为准绳来制定。凡是符合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标准的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以上论证,可以视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底线层级,“具有普适性,是保证教师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规范”。除此,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还应涵盖教师修养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这一衡量标准首先应该起到道德的表率示范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永无止境地对教师职业道德终极理想的不断追求和为之献身上。
4.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要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内容应该纳入多方面的因素,从教育教学的技能、学科教育素养、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及价值观等内容进行综合考量。一般而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内容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一,教师职业行为;其二,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综合相关研究资料,我们还把国内和台湾学者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做了总结。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大陆学者所列举的指标侧重于专业职责、参与和共事能力、协同工作职责、专业态度、身体心理素质、师德品质、教育理念、协作精神等8个方面。而台湾学者所列举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行政参与及配合、人际互动、敬业精神、教师个人信念、品德行为、教师行政配合与沟通、人际沟通能力、专业精神、专业责任、专业态度、服务热忱、勤惰记录、教师合作与配合、校务配合、教师沟通与表达等15个方面。相对于大陆学者所列举的评价内容则更加细致,从中可以透露出台湾学者更善于采取多维视角去考核教师职业道德。纵观两个地区学者的观点,可谓“同中有异,求同存异”。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内容,大陆和台湾学者虽然措辞不尽相同,但是共识比较明显。
5.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实施对策
(1)评价方法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本土化
有学者指出“由于不同的主体对教师的要求与期待不同,不同的人对于教师评价的目的不同,因而在评价时就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一般而言,可以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也有学者概括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主要可以采取三种形式,即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以上,都充分显示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的特点,由此也透露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所对应的评价主体的变迁———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主体由原先的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单一主体转变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持,教师群体、教师本人以及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主客体评价相结合的特点。目前,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法还不够成熟,在借鉴其他领域的评价方法中,还需做到“本土化”,即与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自身规定性相结合。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以定性评价为主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侧重于对教师职业道德事实与价值关系的探究,而以定量评价为主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则侧重运用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数学工具、数学模型和信息技术等手段,都会给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带来全新的视野。发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优长,综合驾驭两种研究方法,使之有效协调、合理契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客观、公正、准确、科学。
四、结语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它关乎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学校建设和未来教育的发展。构建系统、科学、规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使道德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以及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行为,使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发展助力并使之成长为一个德性的自我,时刻绽放人类德性的卓绝之美,这也许就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魅力所在。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实行,教师成为课改的主角。一个教师,他对学生的学习甚至一生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教师,他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教学能力、治学态度、敬业精神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地影响。如果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素质,即使有完善的课改方案。完美的教材,也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改革也难以取得成功,所以要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胜任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教学方案和行为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观察儿童。研究教育教学过程,有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与法是治国安邦的两个基石,在现代法制社会,道德机制就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少,它无形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我们生命得以延续下去的重要保证。而教师是文明的传递者,是来来社会建设人才的培育者,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教师的劳动“产品”也是人,这一切都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人类历史上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都热情赞美教师,什么蜡烛、春蚕、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泥土等等,但教师毕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是活生生的人,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教师也要谋生,所以要成为一个有所建树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师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是一个不能不经常强调的问题,美好的师德,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养分,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内在动力,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的品质。在这里,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客观性,是外在因素对人提出的要求,只有在教师职业范围内,无论是什么时候这种要求都是存在的。
教师的工作比较封闭,但教师的工作离不开学生、离不开家长。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还是比较广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师生交往的职业道德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但“爱孩子”必须是“智能的爱”。俗话说:“爱是好的,姑息却是绝对的恶!”所以一定意义上,严格要求学生是一种更为实在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差生或后进生。教师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并以无私的胸怀去爱全体的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天赋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教师与家长交往中的职业道德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如何发掘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因素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是每一位教育者面临的问题。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来自家长的影响,因此如何与学生家长交往,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教师应具有怎样的教育观,已经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志之一。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与家长是结伴同行的,教师要与家长风雨同舟,要成为伙伴,齐心协力,共同对孩子施加影响,教师要尊重家长,虚心诚恳地听取家长的意见,在家长面前要不卑不亢。一视同仁。
三、教师工作中的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需要制度化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则源于教师的自我修养,教师的自我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主要途径。是教师个体成长的必由之路。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教师更离不开读书。审视、反思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读书是反思的前提,成翠格老师说过:“教育行为必须反思,教育行为的研究是教师发展的最佳途径,而缺乏反思精神的教师就像没有带枪的士兵一样。”只有反思,教师才能成长,但反思要以新教育理论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的基本主张为参照,反思教育习惯。反思教育行为。进行终身自我教育,自我反思。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篇8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专业性;实践
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历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正逐步迈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制度规范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趋于丰富、实效。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只有吸取传统师德的精髓,借鉴他国师德教育的先进理念,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伦理,打造出高水平的教师专业队伍。
一、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发展
(一)从经验到法规:第一个十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重新提上日程。1983年,全国教育工会召开老教育工作者座谈会,讨论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对各地学校开展师德教育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1984年,在总结各地学校制订师德教育规范、开展师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该试行草案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六点要求,规定了教师个人在处理与国家、社会、家长、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时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尝试吸取各地方院校师德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次以明确的法规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规范的文件,对推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范的明确和完善:第二个十年
1991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在总结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基础上,重新修订、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的基本精神与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保持一致,但也反映了新的时代要求。1997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产生重大冲击,一部分教师受到“全民经商”浪潮的影响。这种新形势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991年,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修订并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增“廉洁从教”条目,旨在引导教师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的师德内容已经逐步渗透到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次修订的规范成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三)凸显专业性和务实性:第三个十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师德规范逐步凸显其专业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对各类不同性质的学校提出了各自的师德教育规范。2000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进一步完善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该规范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六项要求,特别突出强调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及其教育机制受到重视。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关于师德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热议。同年6月,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被首次纳入其中。新修订的《规范》增强了可操作性,这正是过去的《规范》薄弱的一环。其中的条目是教师经过努力可以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且每一条目的最后都列举出教师不应该做的行为。“如在‘热爱学生’条目中,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2]
二、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
(一)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认识逐步清晰
第一,从强调政治性到凸显专业性。在我国为师者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是古代重要的师道思想,以教至治是教师的神圣责任,教育与政治的贯通是教师不可推卸的义务。[3]我国的人民教师被赋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神圣使命。教师一度被认为是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传递者”,政治色彩浓厚。相应的师德规范、师德教育偏重于从政治上、思想上对教师提出要求,而不仅仅是从教育这一特殊而又相对独立的专业领域来看待师德教育。然而,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性随着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凸显。“在教师专业化的运动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教师质量与专业精神不能分离,因此由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教师越来越被认为是专业人员,其道德建设逐步与国家政治相剥离,教师职业道德被认为是其专业领域内的事。
第二,从强调德行到关注人性。教师曾经一度被推向神坛,人们期望教师理当“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忽视了教师首先也是一个“人”,有其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新世纪以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等问题。如,有的学者从“为人师表”的时空范畴和行为范畴切入,认为“为人师表”作为教师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应限制在教师从事职业活动的特殊时空范围内,而不应当把它扩展到一切时空范围,也不能泛化到教师的一切言行中去。有的学者从法治的视野认为,多年来社会领域存在着以“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赞誉性、感情色彩浓重的描述代替对教师切切实实的社会地位现状加以理性分析的倾向;呼吁用理性的、法治的精神改造我们的教育管理思想和行为,既不把教师妖魔化,也不把教师神圣化,还教师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身份。月从这些观点可以发现,教师的身份不再被泛化,教师的角色不再被“神化”。只有给予教师最大的尊重与爱护,才能挖掘教师人性中的德行。
(二)师德教育方法趋于实效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传统教师教育体系下的师德课程教学一般只限于课堂理论讲授,而缺乏其他教学渠道和形式,所以只能讲解关于师德厉测、师德规范、师德范畴等理论知识,与此相应的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是陈旧落后的灌输方法。”当前,随着我国对师德教育实效性的关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也不断趋于多元和务实。
第一,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策略。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职业道德认识和发展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师德水平与需求并不相同,需要不同的策略。所以,在师德教育中,我们将师德水平与教师需求进行分类,对促进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采用榜样学习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师德教育。运用榜样示范、教师故事、视频电影、真实人物现身说法等方式,在师德教育中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比如,历年举办的“全国十杰教师”评选活动及“十杰教师”在全国范围内的巡回演讲,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教师们的共鸣。
第三,加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注重反思学习。通过反思培训模式,教师对自己的师德活动进行评价与思考,是师德培训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使教师遵从既有的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教会教师如何应对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冲击,教会教师作出选择,避免理论上的高调和实践中的迷茫。(三)师德培训职前职后一体化
师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重要的一环,其发展与教师教育系统密切相关。我国自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以后,逐步确立了定向型、封闭型的教师教育体系,新师资的师德培养主要靠师范院校在职前教育阶段进行。但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贯彻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虽然职前师德教育能培养师范生对教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和一般的工作情感,但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土壤在于职场的锤炼,在教育教学的生动、丰富而复杂的情境中。因此,以各级各类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为主要渠道的职后师德培训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教师培训机构要积极承担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任务。《意见》对职后师德教育也做了相关规定,要求建立职业道德教育制度,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三、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到师德教育模式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师德教育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不断走向专业化和实践领域,真实的教育职场越来越成为教师师德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方面零散的经验也逐步被更为系统规范、更具操作性的制度所代替。
(一)从“职业”走向“专业”
教师道德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化是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内在构成和重要标志。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往往是一般道德规范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而没有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导致师德建设经常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专业性”实质上是指某一行业行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首先意味着教师应被当作特殊的专业人员来对待,要有其特定的行业道德。其次,我们应当从专业生活的角度理解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将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解为专业生活的必需。当然,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或专业伦理的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教师职业道德从“职业”走向“专业”是我国师德发展业已出现的新趋势。从“职业”走向“专业”预示着“通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即将落幕,“不可替代”的教师专业道德逐步建立。
(二)从课本走向实践
多年来,我国师德教育主要是在职前培训的课堂上完成的,其主要方式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的师德知识进行集中说教和灌输。“道德教育具有的实践性是与知识教育的本质区别,关注教育实践是重塑师德教育的必然选择。”师德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首先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与养成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产生职业道德需要,并逐渐地转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其次,师德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意味着教师要勇于接受新的理念,通过教育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形成“实践+反思”的教师职业道德成长模式。再次,教师最重要的道德实践表现为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作为大众预期的道德楷模,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要培养良好的师德品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是最好的道德实践。
(三)从经验走向制度
“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的转变是人类教育生活历史性进步的一个重要表征。”同样,将零散的师德教育经验上升为制度层面,是克服师德缺失的有效途径,也是今后师德建设要努力达成的目标之一。合乎伦理的师德教育制度是加强道德他律的重要措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为师德教育从经验走向制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仍有不少制度急需建立。从美国等西方国家教师伦理建设的经验来看,我国在师德建设方面,操作性强的制裁和惩罚制度一直比较缺失。一些师德规范,由于缺少奖惩制度的保障,在实践中难以落到实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例,其条例主要以提高教师道德水准为着眼点,属劝诫性的寻条,充其量可以对有德行的教师起作用,而缺乏对“缺德”教师的鞭策力量。同时,科学的师德评价制度也需要建立和完善。
[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子项目“教师教育评价与管理制度创新”之“教师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明山,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与原理[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61—67
[2]邱伟光,与时俱进地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J]思想理论教育,2008(9):9—12
上一篇:洪荒:我地道躺平,被后土契约了
下一篇:从山口百惠到三浦百惠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