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题试卷汇编(文末下载)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2021年高考语文百题大过关+答案解析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300题2020高考语文重要考点复习资料汇编下载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

  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

  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我们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一些观念彼此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我们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学们,学科的界限其实是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技术因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而容易让人们产生崇拜心理,并被许多人当作解决所有难题的有效途径。

  B.相比科学技术,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够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多帮助。

  C.科学渐渐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以及科学研究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都导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

  D.人文学者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而科学家也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明科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细密的社会分工造成科学与人文对立,但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各体系的频繁互动,要求人们设法减少这种对立。

  B.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

  C.应倡导人们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以便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

  D.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必须研究跨越学科的观念,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的术语。

  3.对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池田大作“科学之眼”的论述——为了说明科学无助于解决精神领域的问题。

  B.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为了说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C.斯诺《两种文化》的相关论述——为了引出后文人文与科学距离变近的观点。

  D.杨振宁借用布莱克的诗句——为了说明数学与物理两学科在心智上同根同源。

  4.同是讨论两种文化的关系,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科学崇拜”的态度主要体现在:相信科学的完美,视科学为万能,只关注科学自身的发展。为什么说这种态度是十分错误而且有害的?请结合材料合理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沂州道上    邓友梅

  赶车人个子魁梧,黑地里看不清脸相,问过我俩的来处后,骡车就摇晃着出了村子。

  风悠悠地吹着,一团团黑云从沂蒙山顶往东南涌过来,一带山峦成了墨黑色。沂州道上,一片肃穆景象。

  坐在我对面黑影中的是顾彤,一个热情而容易激动的人。我俩来临沂采访,对象是一位出色的农业社主任。顾彤望望四周,充满感慨地说:“这条道,我十年没走了。十年前,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个人。那人高大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我眼前,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这两天,看到这久别的景象,他的影子又在我眼底活了过来。”

  他说的是什么人呢?我禁不住要求他讲下去。

   

  一九四七年夏末,我们那个纵队奉陈毅将军的命令从鲁中插到鲁南敌后,破坏敌人的重点进攻。

  西进第一天,火药烟似的黑云连成一片,从西北方压下来。风带着沂河两岸的砂石,滚卷过鲁南平原。我们用毛巾包上脸,走一二十步睁眼看看前边的人。夜里,风小了,翻了海似的大雨砸下来,转眼就没了路。我们把绑腿解下来,从头到尾连成一根长索,抓着走路。沂蒙山虎啸似地吼着。离我们三四里地远有部队在打阻击,我们却连枪声都听不见。到天亮,总共才走了二十来里路。上级命令休息两小时,分班做饭。

  我在连里当文书,通讯员给我送来一茶缸煮黄豆。这时,从我们的来路上,不慌不忙地走过来一个人。这人好魁梧的个儿,长脸,高颧骨,一双大眼滚满了红丝,左胳膊挂在胸前的一条草绳上,整个袖子全被血染成了深褐色。

  他走到我面前,看看煮黄豆,爽快地说:“同志,给我吃些行不?”

  我把茶缸递给他,他就地一坐,一会儿就吃光了。放下茶缸,他问:“咱们连上有药没有?我这胳膊还没包扎呢。”

  我问他是哪个单位的,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湿了的土皮夹,又从皮夹里抓出一张复员军人证明书,上面印着:临沂县支前大队二中队,中队长。

  我们连的卫生员上个星期牺牲了,留下一瓶红药水和一个救急包在我皮包里。我把红药水倒在手巾上,轻轻给他一抹,手巾被一件硬东西挂住了。他浑身紧张了一下,用力推开我,两眼注视着伤口,两根指头捏着一块弹片,狠命一拔,随手扔到泥里,抢过药水,往伤口浇,拿救急包按住,又用破袖子一裹,一声不响地走了。

  我们连队有任务,不能帮他。但到了休息站,我们捡了一匹骡子,指导员命令我拉着它等那位同志。

  我找个树下坐好,不知不觉睡过去了。睡着睡着,一阵机枪声惊醒了我。四架野马式飞机在东边开阔地上空俯冲,响起一阵阵枪声。地面有一个人,一会儿倒下,一会儿跳起来往这边跑。

  他看见我,怔了一下,随即又倒了下去,这次却没再爬起来。飞机又在他头上扫射了好久,然后盘旋了一周,嗷嗷嗥着,朝西边飞去了。

  他还没起来。我把骡子拴在树杈上,想过去看他。还没出树下,就听他喊:“别动,飞机还要回来。”

  果然,话音刚散,一架野马式飞机从我身后掠过来,又在开阔地的上方旋了一圈,这才飞走。

  飞机消失后,他带着满身泥水走过来,正是那位同志。他简直完全变了一个人,眼窝和腮都深深地凹进去了,脸色蜡黄,嘴唇焦黑,吊着的那只手变成了黑紫色。

  我拆了些树枝,把我俩和骡子都伪装起来,扶他骑上牲口,在青纱帐里走。走着走着,忽然,头顶上嗖嗖两枪,四周看去,糟了,五十米开外有十几个敌人,正往我们这儿跑。

  他一下子就跳下来,伸手从我皮带上拉出手枪,夹在左胳膊弯里,右手抽出匕首,喊道:“快,上去!”

  我说:“你先上!”

  他说:“你上去拉我!”

  我两手按住骡背,往上一窜,刚迈过一条腿,那骡子就像疯了似的,尖叫一声,撒腿飞跑。我喊“吁”,拉缰绳,揪棕毛,怎么也不能使它慢一步。

  背后传来手榴弹的爆炸声。我的心紧紧缩成一团,勉强回头,才知道已跑出很远了,背后是一大片青纱帐,根本认不出刚才出事的地方。

  又跑了一阵,看见连队了,我大声喊:“快拦住,快拦住……”

  大家拦在路上,那骡子原地转了个圈,颓然倒下来,我看见它屁股上有一道匕首划过的血痕……

   

  说到这里,顾彤长吁一声。

  “可惜我没记住他的名字,不然,这次倒可以打听一下。”顾彤沉默了片刻,又叹气道:“不过若真打听出他还活着,我也没勇气去见他,这些年自己进步得不快啊!”

  远处传来几声鸡啼。公路两旁稀稀落落地露出了白色的墙壁和蓝色的树丛。黎明悄悄地,悄悄地随在雨的身后飘来了。是那种沉静的,温暖的雨,落在地上连声音都没有。

  到了岔路口,车停住了。我们感激着跳下车。赶车人咳了一声,沉闷地说:“你说的那人没死,在陈家后庄当农业社主任,叫陈宝田。”

  “陈宝田!”我惊叫道,“我们要访问的就是陈宝田!”

  顾彤问:“你怎么知道的?”

  赶车人笑道:“我怎么不知道?”

  顾彤定睛一看,怔住了。我也怔住了。可不是吗,长脸,高颧骨,大眼睛,左边的袖子空着……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彤和“我”来临沂采访,看到的“黑云”等景物与连队西进时相似,这促使他对“我”讲起陈宝田的故事。

  B.从“狠命”拔出弹片等描写,可见陈宝田性格坚忍;从先送走战友、再独自轻松脱围等情节,可见其临危不乱。

  C.顾彤觉得自己“进步得不快”而愧对陈宝田,这也是他开头说“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的原因。

  D.开篇写“黑地里看不清脸相”,结尾写景物逐渐浮现,光线的变化既点明时间的流逝,又暗示着真相即将揭晓。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两次写到下雨均富有意味,第一次写夜晚大雨突出战争环境的艰苦,第二次写黎明的小雨象征着战争终于结束,和平终于到来。

  B.顾彤是讲述者,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他也是故事的亲历者,他的所见所感能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伟大。

  C.小说先写了吃黄豆、树下休息等相对平静的场景,接下来的飞机轰炸、陷入敌围等情节却令读者的情绪紧张起来,笔法上张弛有度。

  D.小说开篇写到“赶车人个子魁梧”,而顾彤感慨“那人高大的身影”,先埋伏笔;结尾再点明二者同为一人,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8.“沂州道上”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有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画线部分在刻画陈宝田形象时,既有不变之处又突出其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素褥布被,以遂其所尚。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自擢居左右,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疏奏,太宗谓征曰:“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若违此言,更何颜与公相见?复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寻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乃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B.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C.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D.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俸禄,朝廷给予各级官吏的薪酬。形式主要有实物、粮食、钱币等。

  B.治书侍御史,唐初为御史大夫的副职,管理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C.还第,即回家。古代往往指官吏因辞职或被解职而返回自己的私宅。

  D.帷幄,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常代指天子的近侧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认为骄奢会带来灭亡的危险。他以俭律己,虽已备好材木,仍取消建造宫殿的计划;他又定规矩戒奢从俭,约束臣下,取得了明显成效。

  B.贞观年间,上下尚俭。岑文本因出身低微而觉得自己配不上高官厚禄,放弃谋求私产;而戴胄、魏征身居要职却居宅简陋,得到太宗的嘉许。

  C.权万纪进言朝廷建议开采宣、饶两州银坑获利,受到太宗责罚。太宗认为,天子应当采纳嘉言、多行善事,不能好利贱义而变成昏庸的君王。

  D.太宗尊崇尧舜之道,不愿意重蹈桓帝、灵帝等昏君的覆辙;他不仅能以史为鉴,还能乐于接受臣子劝谏,不断修正自我,力求做到慎终如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2) 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14.太宗期望后人能识其“君臣之义”,太宗和魏征的“君臣之义”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注] 苏  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尉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诗中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16.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但是仍达不到“至人”的最高境界,因为“    ,    ”。

  (2)建筑旧迹见证历史兴衰,《阿房宫赋》中“    ”一句表达了对宫殿被焚的惋惜;《山坡羊·潼关怀古》中“    ”一句描绘出昔盛今衰的落差。

  (3)“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的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里,北京冬奥会迎来       。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背后,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作为支撑。

  总导演张艺谋领衔的、拥有让这场开幕式载入史册的绝妙构思的主创团队就是对“中国式浪漫”理解最深刻的人。“中国式浪漫”的实现也离不开制作团队默默无闻的付出。《立春》节目从创意到完成,就是众人接力、       的过程。制作团队经过无数次试验,找到材质、操控方式等都能满足要求的方案,将柔性发光杆从图纸变为实物。高达9.5米的柔性发光杆,普通人连拿稳都成问题,400多人的表演团队却要拿着它完成各种动作的配合。中华武校的同学们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训练,终于在开幕式上凭着      的表演完美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蕴。

  正是参与开幕式的每一个团队、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让       的巧思得以落地,让冬日的浪漫永远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惊喜开局   迎难而上   环环相扣    不拘一格

  B.惊艳开场   攻坚克难   丝丝入扣    天马行空

  C.惊喜开局   攻坚克难   环环相扣    天马行空

  D.惊艳开场   迎难而上   丝丝入扣    不拘一格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作为支撑。

  B.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背后,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

  C.支撑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

  D.支撑着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正是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

  20.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进一步强调主创团队的地位以及绝妙构思的重要性。要求:使用设问、反问两种修辞,可适当增删词语,但改后句子要保持连贯,不得改变原意。(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野生动物的灭绝,会加剧全球变暖吗?专家在考察泰国考艾国家公园方圆30公顷的植被后,     ①      。众所周知,植物拥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生长所需的有机物,从而有效减少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含量,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考艾国家公园的植物就储存了该区域大约三分之一的地上碳。这些植物种子的传播,主要依靠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和亚洲象等以水果为食的大型动物。(      ),就无法挖掘出森林储碳量的最大潜能。另外,亚洲象践踏植被,推倒树木,不断为森林创造“开口”,能为生长速度缓慢的植被      ②      ,使它们不至于被高大的植物完全遮蔽,这也有利于维持植被的多样性。专家根据模型作出预测,野生动物的灭绝将会导致

       ③     ,从而加剧全球变暖。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没有这些动物来构成植物种子的散播网络

  B.没有这些构成植物种子的散播网络的动物

  C.这些动物没有构成植物种子的散播网络

  D.植物种子的散播网络没有被这些动物建立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让你陷入沉思:为什么许多青年有了一点成绩便自高自大,遇到一点困难又习惯性躺平?如何才能摆脱纠结,奋力前行?

  那段时间你正好在读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你对其中一段话印象深刻:“在见道者的高瞻远瞩中,‘我’可以缩到无限小,也可以放到无限大。在把‘我’放到无限大时,他们见出人性的尊严;在把‘我’缩到无限小时,他们见出人性在自己身上所实现的仍非常有限……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

  你从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中找到了答案,举手要求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1.(3分)C     2.(3分)A    3.(3分)C

  4. (4分)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从科技文化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出发,分析人文文化补充与矫正的作用,强调两者要协调发展,特别要关注人文文化的发展;

  ②材料二重点梳理科学与人文从疏远到融合的趋势,强调要拆除二者之间的藩篱。

  5. (6分)参考答案:

  ①将科学完美化,忽视科学“非人格化”“价值中立”的特点,将加剧其轻视生命的倾向(导致其畸形发展),造成对人类的危害。

  ②视科学为万能,无法看到科技无法提供价值理性的局限性,将导致人类意义危机的加剧。

  ③只关注科技自身的发展,忽略科学研究受到社会的制约、人文与科学可以沟通的客观事实,会阻碍科学的良性发展。

  (每点2分。每点的分析,既要指出其错在哪里,又要说明危害是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Ⅱ(16 分)

  6.(3分)D      7.(3分)A

  8.(4分)参考答案:

  ①“沂州道上”作为两个故事的发生地,将共同战斗与久别重逢两个故事连接在一起,使情节更加连贯。

  ②“沂州道上”也是贯穿小说的地理背景,让所有情节在这一特定空间内展开,使结构更加紧凑。

  9.(6分)参考答案:

  ①不变之处:“长脸,高颧骨,大眼睛”等外貌特征。加深读者对主人公印象,表现顾彤对主人公的念念不忘与感激之情,也增强多年后重逢故人的戏剧性。(2分)

  ②变化之处:面容变得更憔悴,受伤的手臂情况恶化,最后被截掉。突出陈宝田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以及解放后深藏功名、不改革命本色、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3分)

  ③变与不变,前后呼应,使得小说笔法更加灵动,情节更连贯,主题更深刻。(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20 分)

  10.(3分)C     11.(3分)B     12.(3分)B

  13.(8分)

  (1)而百姓有很多非议,这是因为始皇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和大家一同享用的缘故。

  (2)近年以来,您逐渐违背了昔日的志向,敦朴、俭约的理念,也渐渐不能坚守到底。

  14.(3分)太宗作为君主,能够赞赏臣子的“忤情”上谏;能够察纳雅言,知错能改。(2分)魏征作为臣子,担心太宗不能克终俭约,能够直言进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15.(3分)C

  16.(6分)参考答案:

  ①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心。

  ②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与苏轼感慨的“人间多岐路”形成对比,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

  ③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6分)

  (1)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也

  (2)可怜焦土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示例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

  示例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苏轼《赤壁赋》)

  示例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示例四: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每空1 分。凡错、漏、多1 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1 分)

  18.(3分)B        19.(3分)D

  20.(5 分)参考示例:谁是对“中国式浪漫”理解最深刻的人?当然是总导演张艺谋领衔的主创团队。如果没有他们的绝妙构思,这次开幕式怎么能载入史册?

  (先写团队,再写构思,表达连贯,1分;反问使用恰当,2分,设问使用恰当,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21.(3分)A

  22.(6分)参考示例:①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②留出(创造)生长空间③森林储碳量明显减少(锐减)[每空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60 分)

  (作文评分总体参照高考作文“三文评价”要求)

  做如是青年,做青年如是

  深圳名师 龚志民

  教师、同学们:

  大家好。

  希望与梦想、奋斗与焦虑、目标与迷茫,共同构成青年的思想人格张力。曙光初现,成绩面前便觉灿烂;冷风乍起,挫折面前就迷茫焦灼甚至躺平,叹息行路难。青年人格纠结的根源,是少反省、寡沉淀,对自我生命、对命运轨迹认识的浅薄。倘若青春没有矛盾、没有巨大的人格纠结,那么青春张力又必然不够大。青春两难矣。

  接受当下、拥抱当下,无论是成绩还是困难,是青年首先应该有的态度。

  滴水入海,才能永不干涸。吾辈当做如是青年,做青年当如是:“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大我小我、放大自我缩小自我、奋力自我躺平自我,问题看似何其烦难,选择实则一念之间。钟南山老而弥坚,耋耄之年仍奔走在抗疫一线;科技报国的精英们几代奋斗,悬北斗,登火星,不懈其志。好青年,不囿于个人之得,不困于一时之挫。天高地远,真正的健足、行者,无论面临何种情形,必选择走下去,去看前面的风景,去点缀前面的山水。

  好青年,有理想,进取的青春不泛黄。

  习近平同志一语道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从追求个人的优雅优美走向追求国家的壮阔壮美,就是自我心灵调控的最佳良药。把青春融于社会、把目光提升于“见道”、把视野投向民族复兴伟业,把精致自我纳入广袤原野,自高自大之谬,必灭矣;把困难看作人生的当然必然,以战胜困难为乐,以崎岖凹凸的线条为美,躺平懈怠,必灭矣。灭此两难,方不骄不躁,而后志坚行远。朱光潜以“见道者”谆谆谆教导青年,正是希望青年人要敢于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在人性尊严面前,挺身而出,放大自我;在群体面前,敢于缩小自我。一张一弛,青年真我毕现,人格内功必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生漫长,须行中庸之道。皎皎者易污,刚极易折。青年不乏热血,缺的是恒心坚毅;不乏一时的灵感发现和挫折故事,缺的是沿灵感发现追寻下去、滴水见太阳的智慧,缺的是愈挫愈勇的坚持。就长远看来,执中、守中、用中,才是人生的王道。小时了了,大未毕佳的人物,在历史上代不乏人,有什么值得得瑟的呢?勇冠天下的吕布项羽、神童方仲永王勃,都未能笑于各自事业的终点。而饱受屈辱,终至成功的人物,更让人肃然起敬。遍地落花随流水,独有松柏立寒风。做青年当如是:与国同老,与伴同乐,与老相扶,与幼相接。苟做如是青年,青春之歌,永不落幕。

  任何为一己之得、一得之功而沾沾自喜的心态,都是青年进德修业的障碍;任何遇难则弃、怨天尤人的行为,都是青年脆弱孬种的表现。君子自强,必能身体力行,直至花开见佛。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学会了制造汽车,但油车制造技术赶不上欧美日韩,挫折面前我们就率先启动全新电动车产业;百年华夏巨变,西医强势,欲谋求一家独大的局势,张伯礼诸名中医固守国粹,随时而化,推陈出新,使中医在防疫抗疫中立下功勋,令世界侧目,让古老中医重放异彩。前贤“见道者”为后生树立了榜样,青年勉之。

  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的青春,常下意识地把小我等同于大我甚至凌驾于大我之上。放大时,赤橙黄绿青蓝紫煞是好看;戳破了,气泡内腹中空空,什么都没有。好青年不需要这样的梦幻泡影,真青年要的是真实的奋斗和幸福。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需要好青年、真青年的时代,青春只有自觉纳己于海,才能足健路宽。去大海作一滴水、一条鱼吧,即使你是一颗珍珠,也最好藏身于海中的鱼眼,随鱼群行遍五湖四海,观尽人间沧桑。让自尊与自谦合为一体,今日青青子衿,就是明日华夏之心。

   

  本试卷共 10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

  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

  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

  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

  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

  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

  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5 题。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在步入信息文明。信息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作为支撑,以信息的传播、挖掘、利用等为资源,以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为趋势的一种新型文明。它内生于工业文明,没有完全摒弃土地和工厂,而是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式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和工业生产结构。

  信息文明的科学基础是以量子力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量子力学强调域境论的思维方式,承认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本性和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信息文明时代的思维方式,既是由信息文明时代占主要地位的当代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也是由信息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可以概括为下列四个方面。

  一是概率性思维。这是认识不确定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以量子力学为前提。正如物理学家玻恩所认为的那样,不确定性是基本的,确定性反而是概率等于 1 的特殊结果。这种认识改变了来自牛顿力学的确定性思维方式。二是创新性思维。这是善于破旧立新开创未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原本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信奉的思维方式,但在信息产业的开拓者或创业者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他们凭借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来开拓市场,赢得发展,成为深化信息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者。三是共享性思维。这是扬弃所有权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共享

  性思维并不是信息文明时代特有的,早在旧石器时代,食物采集部落中的家庭是相互协作的团体,它们共同为生存而斗争,过着有物共享和人人平等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最朴素的共享性思维。四是相互性思维。这是第三人称视角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思维方式。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存在,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性,这些现存的相互性要求我们必须确定相互性思维方式,从相互关系出发来思考问题。

  从这四种思维方式来看,信息文明的内涵是随着信息文明进程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的,特别是,随着未来智能化革命的全面展开,信息文明的内涵将会更加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会更加突出。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文明首次为人类从习惯于追求物质文明转向重视追求精神文明提供了平台与视域。这一转变不是量变,而是质变。从量子信息科学到神经科学、从无人驾驶技术到可穿戴设备等,这些发展不仅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内的大变革,而且有助于重塑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关系,确立一种大整体观与大发展观。这说明,信息文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信息文明有助于打造互动、包容、安全、便捷的全球化社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互动交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在信息文明时代,通过网络平台联系起来的全球社区,虽然也借助了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的力量,但却不是强制实现的,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自愿联合。这种超越国界、语言、文化等自愿联合的全球社区,不仅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人类集体共有的价值观,而且有助于相互理解,更好地探索人类文明的演进方向。

  其次,信息文明有助于人们淡化竞争意识,强化共享意识。一方面,大批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型公司,开创了共享经济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共享与协作替代了对所有权的追求,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最后,信息文明缔造了共享制。信息文明是在工业文明的土壤中诞生出来的,但却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延伸与拓展,而是对工业文明的颠覆。科学家发明互联网的初衷就是为了信息共享和合作研究,这是由当代知识创造的复杂性决定的。一方面,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不断地消除学术保护主义,因为在知识生产者之间,当人与人的依赖关系越来越普遍、合作共赢越来越成为时代意识时,人人共享数字信息的行为方式和行动准则,就建立了共享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如果所有人拥有资源的成本,等同于一个人独占资源的成本,那么,独占资源就不再合乎道义。这样,联合取代竞争,合作取代独立,其所带来的共享制,就有可能在实践中建构一种新形式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成素梅《信息文明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工业文明中渐渐崛起的信息文明,其内涵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变革而不断丰富。

  B.量子力学所强调的域境论,决定了概率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

  C.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引发了社会多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促进人们建立大发展观。

  D.信息文明为人类从习惯于追求物质文明向重视精神文明这一重大转变,提供了时代机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虽然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文明时代,但工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

  B.扬弃所有权观念的共享性思维,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C.由信息文明时代的思维方式特点可推知,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思维方式一脉相承。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信息文明时代特征,其影响将随社会发展而扩大。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信息文明确定了四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打造全球化社区,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

  B.信息文明以当代科学作为基础,产生了全新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人类社会形成新的社

  会秩序。

  C.从工业文明中孕育出的信息文明,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具有重要的时

  代价值。

  D.在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和人们思维模式变化的共同作用下,信息文明具有了重要的时

  代价值。

  4.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本文论述中的作用。(4 分)

  5.当前“线上课堂”方兴未艾,“线上课堂”怎样发展更符合信息文明的时代价值取向?请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 9 题。

  文本一:

  黄晦闻 张中行

  一九三五年初,我还没离开北京大学的时候,忽然听说黄晦闻先生去世了,才六十四岁,

  超过花甲一点点。当时觉得很遗憾,他看来一直很康强,精神充沛,忽而作古,难免有老成

  容易凋谢的悲伤。还有个较小的原因,黄先生在学校以善书名,本系同学差不多都求他写点

  什么,作为纪念。他态度严正,对学生却和气,总是有求必应。本来早想也求他写点什么,

  因为觉得早点晚点没关系,不想这一拖延就错过机会。

  黄先生名节,字晦闻,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老教授。他早年在南方活动,有不少可传的

  事迹,如与章太炎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参加南社,用诗歌鼓吹革命,与孙中山先生合作,任

  广东省教育厅长,等等。他旧学很精,在北京大学任课,主要讲诗,编有多种讲义,如《诗

  旨纂辞》《变雅》《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等,都可以算是名山之作。

  诗写得很好,时时寓有感时伤世之痛,所以张尔田把他比作元遗山和顾亭林。

  黄先生的课,我听过两年,先是讲顾亭林诗,后是讲《诗经》。他虽然比较年高,却总

  是站得笔直地讲。讲顾亭林诗是刚刚“九 · 一八”之后,他讲完字面意思 , 后用一些话阐明

  顾亭林的感愤和用心,也就是亡国之痛和忧民之心。记得讲《海上》四首七律的第二首,其

  中第二联“名王白马江东去,故国降幡海上来”,他一面念一面慨叹,仿佛要陪着顾亭林也

  痛哭流涕。我们自然都领会,他口中是说明朝,心中是想现在,都为他的悲愤而深深感动。

  这中间还出现一次小误会,有一次上课,黄先生正说得很感慨的时候,有个同学站起来,走

  出去了。黄先生立刻停住,不说话了。同学们都望着他,他面色沉郁,沉默了一会,他说,

  同学会这样,使他很痛心。接着问同学:“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讲顾亭林诗吗 ?”没人答话。

  他接着说,是看到国家危在旦夕,借讲顾亭林,激发同学们的忧国忧民之心,“不想竟有人

  不理解 !”他大概还想往下说,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黄先生,您误会了。那个同学是患痢疾,

  本来应该休息,因为不愿意耽误您的课,挣扎着来了。”说到这里,黄先生像是很感伤,我

  亲眼看见他眼有些湿润,点点头,又讲下去。

  就这样,他满怀悲愤,没看到卢沟桥事变之后的情况,也没看到敌人投降,下世了。听

  说家里人不少,但多不能自立,很多遗物被卖了。三十年代末,有人在文物摊上看到黄先生

  的图章,索价五元,他没买,我觉得可惜。翻翻书橱中的旧物,几本讲义还在,又有国学保

  存会刊行的《国粹丛书》数种,出版时间是光绪三十一年 (1905)。这些书都与黄先生有关,

  只是上面没有他的手迹,虽然慰情聊胜无,总不免有些遗憾。

  四十年代后期,有个朋友张君处理存书,说是北京大学老教授的藏书,问我要不要。我

  问是哪位先生的,他说是黄晦闻的。我非常高兴,赶紧取来。是覆南宋汤汉注本《陶靖节先

  生诗集》,四卷,线装二册,刻印很精。翻开看,封内衬页上居然有黄先生的题辞,计两则。

  其中一则是:

  近得吴氏拜经楼刊本,后附有吴正传诗话、黄晋卿笔记,字画结体与此本不同,而行数

  字数则全依此本。意者此或即阮氏影宋进呈本欤 ? 庚申十二月十八日。

  字为楷体,刚劲工整,可谓书如其人,想保存一点先师手泽的愿望总算实现了。

  说也凑巧,此后不久,游小市,在地摊上看到黄先生写的赠友人的条幅,装裱齐整,因

  为不是“成铁翁刘”,没有人要,只用一角钱就买回来。写的是自作七言绝句,题为《官廨梅花》,

  推测是在广东时所作。字为行楷,笔姿瘦劲飘洒,学米,只是显得单薄,这件字条幸而未失。

  有一天,大学同班李君来,说黄先生给他写的一件却没能留存,言下有惋惜之意。我只好举

  以赠之,因为我还有陶集并题辞,即古人“与朋友共”之义也。

  (节选自《负暄琐话》,有删改)

  文本二:

  所谓记忆都是零零星星的,既不齐备,又不清晰,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影子中有

  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总起来成为曾见于昔日的“境”。

  影子的内涵很杂,数量不少,这里抄存的是与“境”有关的一点点。选这一点点,是考

  虑到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可感,就是昔日曾经使我感动或至少是感兴趣,今天想到仍然有些

  怀念的。二是可传,就是让来者知道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逝者如斯,长生、驻景都是幻想,

  永垂不朽只能存于来者的感知里。遗憾的是存于来者感知里的数量太少了,尤其是不曾腾达

  之士。《史记·伯夷列传》末尾有这样的话:“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

  悲夫!”由太史公到现在,又两千年过去了,“名堙灭而不称”的真是不可数计了。我,笔

  拙言轻,但希望是奢的,就是很愿意由于篱下的闲谈,有点点的人和事还能存于有些人的感

  知里。

  这样,当作玩笑话说,我这些琐话,虽然是名副其实的琐屑,就主观愿望说却是当作诗

  和史写的。自然,就读者诸君说就未必是这样,因为时间空间都隔得远,他们会感到,作为诗,

  味道太薄,作为史,分量太轻。那么,古人云:“不有博弈者乎 ? 为之犹贤乎已。”设想有

  的人有时也许一人枯坐萧斋,求博弈不得,那就以此代替博弈,或者不是毫无用处的吧。

  一九八四年四月

  (节选自《负暄琐话》之《小引》,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老成容易凋谢”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先生德高望重的敬佩,还表达了对先生离世的惋

  惜、悲伤之情。

  B.时隔多年仍能一一列举先生所编的讲义,既突出了先生学问之精深广博,也饱含着对

  先生的钦佩与怀念。

  C.花费笔墨详写先生与学生之间的小误会,集中表现了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对青年学

  子的殷殷期盼。

  D.先生去世后,图章被他的家人贱卖,却无人问津,作者觉得可惜,这一细节表达了对

  先生家道没落的惋惜。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境”包含着人、事、情三个要素,记忆之“境”是那些曾让作者感动过和怀念着的

  人和事。

  B.引用《史记》名言,来感慨太多应该被铭记的平凡人湮没于历史长河,隐含着作者的

  写作动机。

  C.张中行认为其写作内容是“名副其实的琐屑”,体现出他对自己的作品坦诚而又谦虚

  的态度。

  D.在作者独坐求“博弈”不得时,便用写作聊以自慰,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些许

  意义。

  8.文本一中多次写到寻求先生手迹,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 分)

  9.文本二说,作者是将回忆“当作诗和史写的”,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现“当作诗和史写”

  这一主观愿望的。(6 分)

  语文试题 B 第 7 页 (共 10 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 14 题。

  上将幸东都,以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令驰驿诣阙,遣内侍、将军杨思勖迎之。

  璟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思勖素贵幸,归,诉于上,上嗟叹良久,益重璟。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广州吏民为宋璟立遗爱碑。璟上言:“臣在州无它异迹,今以臣光宠,成彼谄谀;欲革此风,望自臣始,请敕下禁止。”上从之。于是它州皆不敢立。有荐山人范知璿文学者,并献其所为文,宋璟判之曰:“观其《良宰论》,颇涉佞谀。山人当极言谠议,岂宜偷合苟容!文章若高,自宜从选举求试,不可别奏。”乙丑朔,日有食之。

  上素服以俟变,彻乐减膳,命中书、门下察系囚,赈饥乏,劝农功。宋璟等奏曰:“陛下勤恤人隐,此诚苍生之福。然臣闻日食修德,月食修刑;亲君子,远小人,绝女谒,除谗慝,所谓修德也。君子耻言浮于行,苟推至诚而行之,不必数下制书也。”选人宋元超于吏部自言侍中璟之叔父,冀得优假。璟闻之,牒吏部云:“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须矫枉请放”宁王宪奏选人薛嗣先请授微官,事下中书、门下。璟奏:“嗣先两选斋郎,虽非灼然应留,以懿亲之故,固应微假官资。在景龙中,常有墨敕处分,谓之斜封。自大明临御,兹事杜绝,行一赏,命一官,必是缘功与才,皆历中书、门下。至公之道,唯圣能行。嗣先幸预姻戚,不为屈法,许臣等商量,望付吏部知,不出正敕。”从之。先是,朝集使往往赍货入京师,及春将还,多迁官;宋璟奏一切勒还,以革其弊。

  (节选自《资治通鉴 · 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元超 / 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 / 不多参见 / 既不敢缘尊辄隐 / 又不愿以私害公 / 向者 /

  无言自依大例 / 既有声听 / 事须矫枉 / 请放 /

  B.元超 / 璟之三从叔 / 常在洛城 / 不多参见 / 既不敢缘尊辄隐 / 又不愿以私害公 / 向者无

  言 / 自依大例 / 既有声听 / 事须矫枉 / 请放 /

  C.元超 / 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 / 不多参见 / 既不敢缘尊辄隐 / 又不愿以私害公 / 向者无

  言 / 自依大例 / 既有声听事 / 须矫枉 / 请放 /

  D.元超 / 璟之三从叔 / 常在洛城 / 不多参见 / 既不敢缘尊辄隐 / 又不愿以私害公 / 向者 /

  无言自依大例 / 既有声听事 / 须矫枉 / 请放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山人,一般指隐居山中的士人,也可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文中指后者。

  B.中书,文中指中书省,中国古代中枢官署名,是封建政权执政的中枢部门。

  C.墨敕,亦作“墨勅”,是皇帝亲笔书写、不经外廷盖印而直接下达的命令。

  D.朝集使,是唐朝时每年各道派往京城朝觐皇帝并报告政务、财务情况的官员。

  语文试题 B 第 8 页 (共 10 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璟在广州执政期间,深受爱戴,离任后,当地吏民要为他立碑,颂扬他的德政,

  他上书皇上请求禁止这种做法,以革除阿谀奉承的不良风气。

  B.对于皇上在日食时的种种做法,宋璟认为多是造福百姓的善行,并进一步指出君主

  应亲近君子,疏远小人,堵塞后宫请托之途,斥退邪恶之人。

  C.宋璟认为范知璿的《良宰论》颇有讨好奉承之嫌,缺少公正无私的议论,如果他文

  章真作得好,自然应通过科举出仕,不能苟且迎合以求官职。

  D.皇上将薛嗣先的授官一事交给中书省和门下省处理,宋璟认为这是皇上利用姻亲关

  系而法外施恩,而真正的至公之道,只有圣明君主才能做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

  (2)君子耻言浮于行,苟推至诚而行之,不必数下制书也。

  14.文中皇上为什么“嗟叹良久”?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 ~ 16 题。

  应天长 自颍上县欲还吴作 叶梦得

  松陵秋已老,正柳岸田家,酒醅初熟。鲈脍莼羹,万里水天相续。扁舟凌浩渺,寄一叶、

  暮涛吞沃。青箬笠,西塞山前,自翻新曲。

  来往未应足。便细雨斜风,有谁拘束。陶写 ① 中年,何待更须丝竹。鸱夷 ② 千古意,算入

  手、比来尤速。最好处,千点云峰,半篙澄绿。

  【注】①陶写:娱乐养性。②鸱夷:据《史记》载,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自号鸱夷子皮。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阕开篇“松陵秋已老”既写自然之秋,也叹人生之秋,为全词奠定基调。

  B.词人想到家乡“酒醅初熟”,可以品尝“鲈脍莼羹”,归乡之情油然而生。

  C.下阕运用范蠡泛舟于江湖的典故,与上阕所写的“扁舟凌浩渺”相呼应。

  D.词末以景结情,“千点”“半篙”用词精到,写出想象中的家乡山水明澈之景。

  16.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终岁不闻丝竹声”相比,叶梦得在本词中表达了对“丝竹”

  不同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示:虽然自己不求闻达,但先帝能够放低身份,“ , ”,因而受到感动,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2)《阿房宫赋》中“ ”和“ ”两个问句,运用比喻手法,分别描写

  阿房宫中宏伟壮观的“桥” 和“复道”。

  (3)“桑”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它是原产于中国的一种古老农作物,也可借指农事,如“ , ”。

  语文试题 B 第 9 页 (共 10 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 20 题。

  中国丝绸博物馆首创的免疫分析法,适用于检测那些降解非常严重的样品,比如已经泥化、碳化、灰化、矿化了的脱离了纺织品物质实体的丝绸。当传统方法已经 时,免疫分析法就能 。

  免疫分析法通过制备抗体,检测遗存物质中的丝素蛋白微分子,来确认丝绸物品的存在,这靠的是抗原抗体的免疫应答。即使样本特别复杂、丝素蛋白浓度极低,只要它没有被彻底分解,都会产生免疫应答。免疫分析法能在考古现场众多遗存物质构成的“大海”中,发现丝素蛋白这一根“针”。最近,研究人员在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发现了距今 5000 多年前桑蚕丝残留物,也是目前年代最早的丝绸实物。此外,免疫分析法能判断丝绸的生物学种属,为丝绸 ,无论是桑蚕丝还是野蚕丝,只要有相关的定制抗体,就能进行更精细的分类。

  在“南海1号”的考古现场,免疫分析法帮助人们找到了“隐藏”的货物。从沉船底部的烂泥中,( ),说明这个现在看来 的船舱,曾经可能装满丝绸。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无计可施 大行其道 追根溯源 空无一物

  B.无可奈何 大显身手 正本清源 空无一物

  C.无计可施 大显身手 追根溯源 空空如也

  D.无可奈何 大行其道 正本清源 空空如也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研究人员在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发现了距今 5000 多年前桑蚕丝的残留物,这也是

  目前年代最早的丝绸实物。

  B.研究人员在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发现了 5000 多年前的桑蚕丝的残留物,这也是目

  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丝绸实物。

  C.研究人员在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发现了 5000 多年前的桑蚕丝残留物,也是目前年

  代最早的丝绸实物。

  D.研究人员在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发现了距今 5000 多年的桑蚕丝残留物,也是目前

  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丝绸实物。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研究人员检测到了强烈的丝素蛋白的信号

  B.强烈的丝素蛋白的信号被研究人员检测到了

  C.研究人员检测到的丝素蛋白信号非常强烈

  D.研究人员的检测显示丝素蛋白的信号非常强烈

  语文试题 B 第 10 页 (共 10 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 ~ 22 题。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文,同意在甘肃、贵州等八地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10 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目前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 ① ,大规模发展已难以为继。而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了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同时,东西部地区供需不平衡,东部一线城市算力缺口大,数据中心饱和,人们意识到 ② ,实现“算力西移”,打造出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当然,就像“西气东输”等工程一样,要实现“东数西算”也需要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并在枢纽节点方面进行合理布局。

  另外, ③ ,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有望带动产业投资和转移,助力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2.给“东数西算”工程下一个定义,不超过 50 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改编自陈景凯漫画)

  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参考解析】    漫画作文审题立意,一定要抓住漫画中的主体和文字提示。漫画中,一位戴着眼镜的学生在一堆“学习资料”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从地面上散落的书本可以看出,他一定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于是乎他发出感慨:资料找时方恨多。

         在学习中,像这样“资料找时方恨少”的情况不算少见,尤其是高三冲刺阶段,面对海量的资料,如果真的想要找到上个月做的某套试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这则漫画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处于一个 “信息爆炸”的时代,以学习资料为例,它的载体,可能是纸质形式,也可能是电子。第一部现代大百科全书的编者狄德罗曾忧心忡忡地说,“只要时间世代延续,书籍的数量就会一直增加。总有一天,人们从书中学习东西,就像是从浩瀚的宇宙当中直接学习一样困难。”       是的,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我们获取知识的门槛变得更低了,但是信息杂芜,也时常让我们陷入困境。面对海量的讯息和资源,我们如何自如地“穿梭”其中,把资源为我所用,避免信息焦虑,是这个时代的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考生在具体行文时,可以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式思路。在提炼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基础上,分析时代原因与主观原因,同时可以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事例,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来源:小窗语文微信号xiaochuangY9参考立意(标题):1.“信息爆炸”时代的“冷”思考2.避免信息焦虑,让知识真正为我所用3.学海无涯,博观约取

  2022 2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

  广州市高三语文中心组 版权所有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理解分析】(3 分)

  B(量子力学强调的是域境论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域境论,创新性思维等信息时代的思

  维方式不是由域境论决定的。)

  2.【内容推断】(3 分)

  D(A 项,“工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的推断不当;B 项,共享性思维“在人类文明的初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的推断不当;C 项,“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思维方式一脉相承”的推断不当。)

  3.【观点概括】(3 分)

  C(从“思维方式”与“时代价值”两方面概括,准确且全面。A 项,概括既不准确也不全面,“信息文明确定了四种思维方式”概括不准确,对信息文明的时代价值概括不全面;B 项,信息文明“有助于人类社会形成新的社会秩序”概括不准确;D 项,只概括了信息文明的“时代价值”,不全面。)

  4.【结构分析】(4 分)

  ①指出人类社会正“步入信息文明”,提出了本文的论证前提;②明确了“信息文明”的概念,领起后文的论述。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5.【运用探究】(6 分)

  ①能打造互动包容的学习社区,促进学习者相互理解,互动交流;②要有利于学习者形成合作共享的学习意识,淡化竞争意识;③应促成学习资源的共享,消除学术保护主义。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分析鉴赏】(3 分)

  D(“对先生家道没落的惋惜”分析不正确。)

  7.【理解分析】(3 分)

  D(文中“求博弈不得”的不是作者,而是读者,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对读者有用处。)

  8.【分析鉴赏】(4 分)

  ①文本一以未得先生手迹的遗憾开始,后写错过先生图章,再写两次幸运得到手迹,最后以送同学手迹结尾,围绕寻求先生手迹来行文;②这样写使内容组织有序,重点突出,首尾呼应。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赏析探究】(6 分)

  ①以作者对先生学问人品的敬仰与追思之情贯穿全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②记录先

  生学问人品和爱国之情的事迹,真实可信,对读者有价值;③全文将抒情和写实有机融合,

  既表现先生是“可传之人”,也记叙了先生的“可感之事”,更表达了对先生的“可念之情”。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文言断句】(3 分)

  B(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

  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须矫枉,请放。)

  11.【文言词语】(3 分)

  A(文中指前者,即“隐居山中的士人”。)

  12.【文意理解】(3 分)

  D(宋璟认为皇上没有因姻亲关系而法外施恩。)

  13.【文言翻译】(8 分)

  (1)宋璟行赏施罚不徇私情,敢于冒犯皇帝直言劝谏,玄宗十分敬畏他,即使不合乎

  自己的意愿,玄宗也委曲己意听从宋璟的意见。

  [4 分。大意 2 分,“无私”“惮”各 1 分。意思对即可。]

  (2)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倘若陛下以最大的诚心来实施,就不必多次颁发诏令

  文书了。

  [4 分。大意 2 分,“耻”“苟”各 1 分。意思对即可。]

  14.【文意分析】(3 分)

  ①感叹宋璟为人内敛沉稳,可堪大任;②宋璟不主动与宠臣结交,品行端方。

  [答对一点,2 分;两点,3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唐玄宗要到东都洛阳去,任命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下诏让宋璟驾乘驿马疾赴京城,唐玄宗派内侍、将军杨思勖前去迎接。宋璟风度凝重深沉,令人难测,在赴京途中始终没有与杨思勖交谈。杨思勖一向深得玄宗宠幸,回京后便把这个情况告诉玄宗,唐玄宗慨叹了很久,越发敬重宋璟。宋璟做宰相,致力于选拔人才,根据才能的不同授予相应的官职,使文武百官与各自的职位相符;宋璟行赏施罚不徇私情,敢于冒犯皇帝直言劝谏,玄宗十分敬畏他,即使不合乎自己的意愿,玄宗也委曲己意听从宋璟的意见。广州的官吏百姓为宋璟

  修建遗爱碑。宋璟向玄宗进言说:“臣任广州都督期间并无优异的政绩,现在由于臣地位显耀,才造成那些人的阿谀奉承;要革除这种恶劣的风气,希望从我这里开始,请陛下颁发诏书,禁止为我立碑。”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其他各州都不敢再干立碑的事。有人推荐隐士范知璿精于文学,并且进献了他所作的文章。宋璟评价他说:“我看他的《良宰论》,颇有佞谀之嫌。隐士应当尽情说出公正无私的议论,怎么能苟且迎合以求容身呢!如果他的文章真写得好,自然应该通过科举出仕,因此不必单独推荐他。”乙丑朔日,出现日食。唐玄宗身着素服,以等待太阳恢复常态,并让人停止娱乐,降低膳食的规格,又责令中书、门下两省审查在押囚犯,开仓赈济饥民,勉励百姓勤于农事。宋璟等人上奏道:“陛下勤于抚恤百姓的痛苦,这实在是天下苍生的福分。但是臣还听说天子在出现日食时应当修德,在出现月食时则应当整饬刑罚;亲近君子,疏远小人,堵塞后宫请托之途,斥退邪恶之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修德。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倘若陛下以最大的诚心来实施,就不必多次颁发诏令文书了。”候选的官员宋元超在吏部自称是侍中宋璟的叔父,希望因此能得到关照。

  宋璟得知此事后,发文书给吏部说:“宋元超是我同高祖的叔父,他定居在洛城,我不能常去拜见他。我既不敢因为他是长辈就有所隐瞒,又不愿以私害公。以往他没有提出这层关系,吏部自然可以照章办事,既然他已经把我们的关系说出来,那么就必须矫正偏差,请放弃录用他。”宁王李宪奏请授给候选官员薛嗣先一个小官,唐玄宗将此事交给中书省和门下省处理。宋璟上奏道:“薛嗣先曾两次被任命为斋郎,虽说他并非明显应该留任,因为是皇帝至

  亲的缘故,本来应当就应当给他一个职位。景龙年间,皇帝经常直接下令授予官职,这些人被称为斜封官。自从陛下登基以来,所有这些弊端均已革除,朝廷每施行一次封赏,每任命一个官职,一定是根据这些人的功劳的和才能,都通过中书省、门下省两个部门。至公之道,唯有圣明君主才能真正实施。薛嗣先是陛下的姻亲,陛下并未法外施恩,将这个问题交由臣等商议,臣希望您允许我将此事交由吏部具体处理,不要直接任命。”唐玄宗同意。在此之前,来自各州的朝集使往往携带很多礼物进京,等到来年春天将要返回时,大多得到升迁;宋璟奏请玄宗将这些人一律原职遣还,以此革除这一弊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理解赏析】(3 分)

  A(没有“叹人生之秋”之意,也未为全词奠定基调。)

  16.【分析鉴赏】(6 分)

  ①白居易谪居卧病,期盼丝竹之声;②叶梦得即将得见家乡山水,觉得丝竹之声并不一定是必须的;③因为叶梦得对回到家乡满怀期待,认为放怀山水足以快慰生平。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名篇名句】(6 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2)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3)示例一:①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示例二:②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示例三:③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示例四:④翳翳桑榆日 照我征衣裳(杜甫《成都府》)

  [每空 1 分。凡错、漏、多 1 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8.【词语辨析】(3 分)

  C(第一组,“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无计可施”意思是没有办法可用;根据语境,应选用“无计可施”。第二组,“大行其道”原指某种学术、道术正在盛行、流行。现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盛行,成为一种风尚,一般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大显身手”形容充分展示自己的本领;根据语境,应选用“大显身手”。

  第三组,“追根溯源”意思是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正本清源”指从根源上彻底解决问题;根据语境,应选用“追根溯源”。第四组,“空无一物”指没有任何东西;“空空如也”形容一无所有;根据语境,应选用“空无一物”或“空空如也”均可。)

  19.【语病修改】(3 分)

  B(①“距今 5000 多年前”,句式杂糅;②“5000 多年前桑蚕丝残留物”,表意不明;③缺漏“这”,成分残缺;④“目前年代最早的”,定语不当。)

  20.【衔接连贯】(3 分)

  A(B 项和 C 项以“信号”为主语,D 项以“研究人员的检测”为主语,均与“从沉船底部的烂泥中”这个状语不衔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21.【句子补写】(6 分)

  ①由于资源紧张

  ②要把数据中心建在西部

  ③随着这项工程的启动

  [每句 2 分。]

  22.【概括综合】(5 分)

  ①(“东数西算”工程是)一项通过构建新型算力网络体系,②让西部算力资源充分地支撑东部数据运算(或:将东部算力资源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的工程。

  或:(“东数西算”工程是)一项为了将东部数据算力资源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而构建新型算力网络体系的工程。

  [内容每点 2 分,句意正确、通顺 1 分。]

  四、写作(60 分)

  23.【写作】(60 分)

  (1 1 )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电子课本整套资料

上一篇:韩国的娱乐圈是怎样的 – 韩国明星
下一篇:如何评价电影《一九四二》?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